812理论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8-10-28 21:04: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其公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弧弹性:word/media/image1.gif

点弹性:word/media/image2.gif

平均弹性:word/media/image3.gif

2、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需求的收入弧弹性的计算公式word/media/image4.gif

需求的收入点弹性的计算公式:word/media/image5.gif

3、需求的交叉弹性(2015名词解释7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word/media/image6.gif

需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word/media/image7.gif

4、供给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供给价格的弧弹性:word/media/image8.gif

供给价格的点弹性:word/media/image9.gif

5、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指出,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6、均衡价格:(2006名词解释3

市场均衡就是指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供给与需求的交叉点就是市场的均衡点,它表示供给与需求两种力量在市场的特定时间内处于均等的状态。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相等的供给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给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7、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2007名词解释9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就是单个市场和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虑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8、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画图)

9、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参数

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1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1、消费者均衡(2009名词解释1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在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基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任何商品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MU/P=λ,其中λ是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簇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那么,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此时满足MRS12=P1/P2

12、消费者剩余(2012名词解释1,2015名词解释6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word/media/image10.gif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word/media/image11.gif

13、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1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1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16、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17、消费者选择

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18、价格—消费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9、收入—消费曲

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20、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便是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2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在这里,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被定义为效用水平的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例如,在消费者购买商品1和商品2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商品1的价格下降时,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货币收入不变,但是现有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增强了,也就是说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消费者改变对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另一方面,商品1价格的下降,使得商品1相对于价格不变的商品2来说,较以前便宜了。商品相对价格的这种变化,会使消费者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这就是替代效应。显然,替代效应不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所以,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综上所述,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弄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性应+收入效应。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则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22、吉芬物品(2006名词解释4,2011名词解释3,2013名词解释7,2014名词解释3

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品。作为劣等品,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8、生产函数(2005名词解释3

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Q=fX1,X2,…,Xn

9、短期生产

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变要素投入。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

10、长期生产

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在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的要素投入。例如,生产者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缩小或扩大生产规模,甚至还可以加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由于在长期,所有的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可变要素投入和不变要素投入的区分。

1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2018名词解释5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也被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该规律成立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生产技术是给定的,二是其他要素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

12、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13、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1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5、规模报酬

在规模报酬分析中,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来定义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变化。相应地,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减。

16、机会成本(2017名词解释5

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的预期收益。

机会成本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1)资源是稀缺的;(2)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3)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特点:(1)机会是可选择的项目;(2)机会成本具有收益;(3)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

17、显成本和隐成本

企业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这笔支出的总价格必须等于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相同的生产要素使用在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否则,这个企业就不能购买或租到这些生产要素,并保持对他们的使用权。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自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18、经济利润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

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是以隐成本计入成本的。

19、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20、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是厂商在生长期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最优路径。

21、长期总成本曲线(2004名词解释5

(1)长期总成本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2)长期总成本曲线反映了长期总成本的变动;

(3)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2、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便是规模经济,也被称作内在经济。

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便是规模不经济,也被称作内在不经济。

23、外在经济、外在不经济(2011名词解释7外在经济)

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如果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则为企业的外在不经济。

24、垄断(2010名词解释2

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与联合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上产和流通,从而获得高额利润。

25、自然垄断(2018名词解释4

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方面,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很大的资产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一个企业来生产是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另一方面,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量。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26、垄断价格(2011名词解释6

(1)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时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2)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销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时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27、价格歧视(2014名词解释2

在有些情况下,垄断厂商会对同一种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往往会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28、非价格竞争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这就是非价格竞争。

29、洛伦兹曲线(2011名词解释5,2012名词解释4

洛伦兹曲线是指以它的发明者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命名的用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洛伦兹把社会居民依其收入多少分成若干等级,再分别在横坐标和纵坐标上标明,连接每个等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和每个等级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百分比所形成的一条曲线,叫洛伦兹曲线。

如图,横轴OP表示社会总人口,并被分为100等份;纵轴OI表示社会总收入,也被分为100等份,OPYI为正方形,OY直线是正方形的对角线,OY曲线便是洛伦兹曲线。OY对角线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绝对平均;OPY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因此,洛伦兹曲线越靠近对角线表示分配越平均;越靠近OPY线表示分配越不平均。word/media/image12.gif

30、基尼系数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平等,也不是完全不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PY,也不是对角线OY,而是像OY曲线那样向横轴凸出,尽管凸出程度不同。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就越是向横轴凸出,从而它与完全平等线OY之间的面积就越大。因此,可以将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这件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PYOPY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B就是“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成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

word/media/image13.gif

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0,即有0G1。(引用上图)

31、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验证。例如,西方经济学从一系列假定出发说明了整个经济体系在理论上存在所谓一般均衡状态,即存在这样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的供求都恰好相等,这就是实证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研究价值判断问题,即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如何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它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

32、帕累托标准(2005名词解释6

如果至少有一个人人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A优于B,这就是帕累托标准。

33、帕累托改进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人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34、帕累托最优状态(2016名词解释4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1)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率;(2)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3)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35、生产可能性曲线(2010名词解释1

生产契约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最有效率地被生产出来的两种商品XY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用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商品XY的最大数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向右下方倾斜;第二,它向右上方凸出。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高低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和技术状况。

36、效用可能性曲线

效用可能性曲线也可以称之为效用可能性边界,是在交易的一般均衡条件下,个人所获得的各种效用水平的组合点的轨迹。将其称为效用可能性曲线是因为,该曲线之外的点都是消费者不能达到的效用组合点,在该曲线之内的点都是消费者在既定约束下效用没有达到最大化的点,在曲线上的点则是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实现交换的一般均衡的点。将产品空间的消费契约曲线转换到效用空间便得到相应的效用可能性曲线。

37、契约曲线

契约曲线又称效率线,契约线可分为消费者的契约曲线和生产者的契约曲线。

消费者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思盒形图中,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在此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两个消费者按此交换都在既定初始条件下获得最大满足。相应的,契约曲线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

生产者契约曲线,是指在埃奇沃思盒形图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在此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按此点生产都是最优效率的生产。相应的,契约曲线上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

38、瓦尔拉斯定律

瓦尔拉斯定律也称为瓦尔拉斯法则,由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其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市场上对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总和为零。各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之间相互依存,均衡价格为相对价格,而非绝对价格。由瓦尔拉斯定律可以推出,经济体系中存在几个商品市场,若其中n1个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那么,第n个商品市场也必然是均衡的。瓦尔拉斯定律不仅表明在交换体系中任何价格水平消费者对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总和为零,同样可以证明,瓦尔拉斯定律不仅适用于纯经济交换体系,而且适用于生产与交换经济体系,也适用于货币经济体系。需要提出的是在纯经济交换体系和生产与交换经济体系下,瓦尔拉斯定律中的需求函数为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超额需求函数亦为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但是,在货币经济体系下,由于货币需求量并不是效用函数的变数,这样,需求函数和超额需求函数都不再是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均衡商品价格的任何同比例变动,都会使该货币经济体系脱离其原来的均衡状态。

39、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传递的。

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其五项规定或条件为:

(1)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

(2)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

(3)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这两个方案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

(4)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不是强迫的。

5)非独裁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独裁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

40、囚徒两难处境

囚徒两难处境是指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深指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这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例证,同一个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徒的博弈。

41、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42、逆向选择(2016名词解释6)与道德风险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只能通过其他一些机制来解决,特别是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机制设计问题。

(1)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作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2)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43、外部经济(2010简答题3,2011名词解释7)、外部不经济(2010简答题3

外部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它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成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它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外部性。

福利经济学人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44、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此。有些市场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例如,某些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上,卖者掌握的信息多于买者。照相机的卖者一般比买者更了解照相机的性能;药品的卖者比买者更了解药品的功效;劳动力的卖者一般比买者更了解劳动的生产力等。在另一些市场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保险与信用市场往往就是这种情况。医疗保险的购买者显然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人们常常用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来讨论信息非对称问题。所谓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的交易。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则称为“委托人”。简单地讲,知情者是代理人,不知情者是委托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非对称信息下的经济理论分析都可概括成“委托一代理理论”模型。

45、外部性

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46、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其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其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国防、海上导航用的灯塔,就是公共物品。一个人享有公共物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它们的好处时也不会诚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由于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回购”。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47、寻租

寻租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府分配个人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

48、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指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的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终端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d62e28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6.html

《812理论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