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20 13:12: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表达思想的方法。《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是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方法的渗透。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分析其严密周详的逻辑,这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论证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提高议论的能力。而此篇课文荀子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议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把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比喻论证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种通篇运用比喻的议论文更是没有见过,要学生对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难的,因此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第二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 【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依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依据】借助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1.在第一课时已扫清字词的基础上做好预习,找出文章的比喻句。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相扣环节的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  

【依据】此种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共享。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习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意,归纳了相关的文言知识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劝学》的学习,看荀子是怎样将学习的道理娓娓道来的。这样设计是为了唤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为分析文章做好铺垫。

环节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过程完成以下问题:

划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找出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设计意图是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按照荀子论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学习清晰有力、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环节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①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②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③“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④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本环节设计体现新课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通过这四个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掌握了文章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解决了教学重点。在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内在联系,理解了比喻论证,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环节四:《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完成句子“《劝学》告诉我_____”。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可以引用,可以设喻,也可以自拟。

参考答案:《劝学》告诉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劝学》告诉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要“善假于物”。《劝学》告诉我生有涯而知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把作者的观点吸收、内化。同时,这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环节五:结合本节课的分析过程,尝试背诵全文。通过经典篇目的背诵,加深课堂的印象,巩固课堂效益。

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都是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说板书

word/media/image1.gif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fceb8c1ed9ad51f11df2b0.html

《《劝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