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自整

发布时间:2017-12-01 16:15: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三上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自整

西方文学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填空)

古代文学

古希腊文学

神话: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A、神人同形同性最大特点:神人形貌一样;神人性别、性情一致

B、想象诡奇,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喜奇浪漫的特点。每个故事的构想都不雷同而出人意料。

C、丰富,完善,自成系统。古希腊神话包罗万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情感领域都有神的活动,并且谱系清晰,神统完整,英雄故事有始有终。

D、浓厚的哲学色彩。古希腊神话不仅故事性强,而且每个故事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

E、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

重点“神”:

普罗米修斯;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女战神:雅典娜;爱神:维纳斯

★荷马史诗

战争源起:“不和的金苹果”珀琉斯和女神忒提斯结婚时,唯独没有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就生气了,有意挑起纠纷。当婚礼举行时,在宴会桌上投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当场就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洛狄忒争夺“金苹果”的事端。后来特洛亚王子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了酬谢帕里斯,爱神帮助他把天下最美的女人——斯巴达王后海伦给拐走了,从而爆发了特洛伊与希腊之间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

内容《伊利昂纪》(《伊利亚特》)15693行主要描写了特洛亚战争最后几十天的情景。

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作为情节枢纽,第一次发怒为作品拉开了战争的帷幕,展示了交战双方的强大兵力阵容,表现了众多英雄的辉煌业绩。第二次发怒带动了情节的急剧发展,突出了阿基琉斯在希腊联军中的决定作用和他的集体主义观念。

《奥德修纪》 (《奥德赛》)

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回国途中在海上漂流10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只选取最后四十天。

三个英雄人物:

阿喀琉斯: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他是神与人之子,是一个非常骁勇又重视个人荣誉的将领.他与阿伽门农的争吵是出于正义,他自然而又自觉地遵从部落集体利益,体现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部落英雄的特色,显示了在氏族英雄身上开始萌芽的个人意识.是有害于氏族集体利益的.

赫克托尔:是一个意识到自己光荣职责的氏族英雄的形象.他的骁勇善战仅次于阿喀斯,但他更富于集体主义精神,把为部落牺牲看成是一种荣誉.他明知死后自己的娇妻弱子都不得将忍受奴隶的悲惨命运,但为了保卫国家,仍英勇奋战,视死如归.是一个富有道义感的悲剧英雄,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具有现代人性意识的古代英雄。

奥德修《奥德修纪》中的主人公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英勇、顽强、战斗不息、智慧过人的古代英雄。

(二)思想观念

1、人生观:肯定现世人生的幸福,赞美劳动,渴望战斗,体现出生机勃勃的乐观进取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

2、战争观:肯定、称颂攻城夺地,可以赢得荣誉、奴隶、财富的战争,满腔热情地投入战斗,认为战争是建功立业的“壮举”,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区分,体现了古希腊人认识上的局限。

主题:3、英雄观:冷兵器时代的英雄强悍、勇武、机智,是氏族的支柱和骄傲。古希腊人对作战双方的英雄都持赞美、敬慕态度,不存偏见。

4、命运观:认为命运是神秘莫测、刁钻邪恶的强大的异己力量,人在命运面前是无奈的、悲观的,但人始终在抗争。人在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显示出可贵的意志力量、智慧力量和道德力量,即便在现实中失败了,却在道义上赢得胜利。

5、婚姻观:摆脱原始杂婚制的恶俗,肯定一夫一妻制的文明新道德,但男权思想占主导地位,所谓忠贞观念只是对女子的约束。

荷马史诗艺术成就:

1、善于塑造人物

2、结构精美,裁剪得当:两部史诗都采用戏剧式的布局手法,将十年战争分别浓缩在最后51天和42天之内表现。《伊利昂纪》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线索,统领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战争场面。《奥德修纪》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家中求婚者的围攻,其子帖雷马科外出寻父。

3、史诗语言生动、准确、富于形象性。荷马擅长用比喻表现事物特征,荷马式比喻的特征是:(1)神似与形似的合一;(2)喻体包孕丰富的寓意。

4、奇特的想象。

三大抒情诗人:萨福、阿那克里翁、品达

萨福:女诗人,爱情诗,主要描写爱情的痛苦、妒忌、失恋。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音乐性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个文艺女神

散文故事:伊索寓言

柏拉图《理想国》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理念论

文艺和现实的关系: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文艺的社会功用 :政治标准第一

文艺才能的来源: 灵感说

亚里斯多德《诗学》模仿说艺术高于现实艺术有教育作用艺术创作是理性活动

戏剧:三大悲剧诗人及各自的悲剧作品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对戏剧的贡献是首创写英雄悲剧命运悲剧,发明了第二个演员。由此有了正式的对话。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俄瑞斯忒亚》——现存惟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索福克勒斯希腊悲剧中的荷马”《俄狄浦斯王》

主题:表现了人与命运的冲突,通过具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对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斗争,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闭锁式”结构结构精美是西方戏剧史上的典范。 突转 人物发现 回顾式倒叙手法

弃婴——杀父——娶母——追凶——自惩

突转:指的是人物命运在情节发展中急转直下,从顺境向逆境,或者从逆境转向顺境。

人物形象:诚实、正直、善良、坚强的优秀品质和敢于直面严酷、勇于承担责任的刚毅精神。

欧里庇里斯——心理戏剧鼻祖《美狄亚》《安德罗马克》《美狄亚》美狄亚、伊阿宋

美狄亚的形象以性格力量著称,文学史上第一个解放了的妇女形象第一个弃妇形象是个热烈追求平等,带有原始特点的泼辣女性形象。聪明热情、敢作敢为。美狄亚的反抗表明了她是一个勇敢的、聪明倔强的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妇女中的英雄人物。

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喜剧:阿里斯托芬《鸟》《云》 云中布谷国乌托邦思想

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共和时期(公元前240-30年);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

共和时期:普劳图斯 新喜剧:《吹牛的军人》,《孪生兄弟》,《一罐金子》

黄金时期

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奥维德—史诗型作品《变形记》

贺拉斯—文学批评代表作《诗艺》。

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史诗。

名词解释:文人史诗。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开辟的史诗创作传统,与过去的民间创作不同,文人史诗在结构,语言,描写等方面力求精巧细致,追求史诗的文学性,体现了作者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与强烈的思想感情。

中世纪文学

基本类型:

(一)教会文学主要包括圣经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

(二)世俗文学 分为: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谣曲

英雄史诗(各期及其主题)

早期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英国《贝奥武甫》流传迄今的欧洲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史诗。

中期英雄史诗(法国成就最高)是封建制度确立后的产物,表现主人公忠君、爱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代表作有法国《罗兰之歌》是最杰出的代表

骑士文学(以法国为代表)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文学现象,是骑士制度的产物,代表了中世纪世俗文学的最高成就。其内容主要描写骑士的行侠冒险的经历和对贵妇人的爱情。主题其一是宣扬忠君、护教、行侠 的骑士精神;其二是反对禁欲主义。体裁有骑士抒情诗骑士叙事诗

名词解释:骑士抒情诗以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为中心,体裁有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等,而以破晓歌最为著名,表现骑士与贵妇人拂晓惜别之情,恩格斯称之为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奠定了欧洲抒情诗的基础。

骑士传奇系列三大系统:不列颠故事系统、拜占庭系统、古代系统

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最常见的题材

市民文学(城市文学)——以法国为代表

主要有:(1)韵文故事(故事诗)。代表作有法国的《驴的遗嘱》和《农民医生》等。

2)长篇叙事诗——代表市民文学的最高成就。

《列那狐传奇》故事采取把动物人格化的方法,用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反映市民阶层形成后的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阶级矛盾和斗争。列那同猛兽斗争的故事,反映了市民同贵族的矛盾,赞美市民的才干、机智,嘲讽封建势力的残酷、贪婪和愚蠢。列那欺侮小动物的故事,表现市民阶层内部的矛盾,谴责了上层市民弱肉强食的行径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对上层市民的丑行也有一定揭露,艺术风格明快、朴实、诙谐、风趣。

市民戏剧主要形式有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法国笑剧《巴特兰律师》是其代表。

民间谣曲以英国的罗宾汉谣曲表现侠义行为和反抗精神。

★★但丁:

历史地位: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其思想观念具有二重性“第一个宗教改革者”。

诗集《新生》:采用西西里派温柔的新体写作,追求精神爱,充满精神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体现了温柔的新体诗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

理论著作:《论俗语》意大利第一部用俗语写成的学术论著、《飨宴》、《帝制论》政治论著

《神曲》

基本构架:《地狱》9《炼狱》9层次《天堂》10层次共三部,每部33章,加序曲,刚好100章。

主要内容:写但丁幻游三界的一场白日梦。

写诗人在人生的中途(35岁)时,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正待走向光明小山头——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豹子、狮子和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诗人惊慌呼救——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受天上圣女贝阿德丽采之托,引导但丁经过地狱、炼狱,最后由贝阿德丽采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

主题:字面意义:描述“亡灵的境遇”。

寓言意义:A、喻示人类怎样从迷惘和罪过中,经过苦难的磨砺,到达至真、至善、

至美境界的历程。

B、喻示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意大利民族,如何通过政治改良和道德净化,

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C、展示人性的两面:魔鬼的一面(地狱)和天使的一面(天堂)。人性本

是善恶一元的合金。表现人最终如何在理性和信仰的指引下,去恶存

善,净化灵魂,实现人性善的价值和意义。

D、隐喻一个人在世间的修行:表现人在强大欲望(豹、狮、狼)面前的

困惑、恐惧、沉沦、升华和超越。“黑暗森林”象征人性的“无明”状

态;诗人“迷路”,“惊慌呼救”,表现困惑、恐惧心理;“地狱”象征

人在欲望中的沉沦;“净界”和“天堂”,象征人对欲望的升华和超越,

终成正果的圆满结局。

哲理意义:对人类提出道德警示,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在苦难的磨练中(地狱),净化人自身的灵魂(炼狱),才有资格、有权利享受真正的幸福(天堂)。

秘奥意义:指对未来神圣事物的真理性预言,诸如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穿越地狱就是天堂;

《神曲》的二重性:

思想矛盾二重性

首先,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但丁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信仰宗教。他在《神曲》中满腔热忱地歌颂上帝,把圣徒安排在天堂,同时揭露批判现实教会的贪婪和残忍,让教皇下地狱。全书对教会的直接批判有20余处。但丁对教会的批判,使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其次,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但丁根据宗教禁欲主义观念,把人的七情六欲都当作罪恶进行惩罚,爱情有罪,知识也有罪。同时他同情受惩罚的灵魂,肯定人的理性。他在诗中对各种知识的引用和阐述,使得《神曲》表达了中世纪整个精神生活,成为中世纪文学和哲学的总结。

第三,号召人民斗争与寄希望好皇帝。但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尽管被流放,仍在思考拯救祖国的途径。他主张政教分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同时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在天堂给在世的好皇帝预留位子。

艺术上的两重性:

1)《神曲》用意大利语言写成,这是中世纪史无前例的创举。

2)大胆奇异的想象,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思维的禁锢。

3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神曲》的人物,虽是亡魂,却塑造得个性鲜明,极有现实感:维吉尔的和蔼慈祥,但丁的执着无畏,贝阿德丽采的端庄雅丽,弗兰采斯卡的温柔凄美,包尼法西八世的贪婪奸诈等。

4)偏于浪漫,不废现实的创作手法。

5)浓郁的哲学色彩。

结构:宗教构思:全诗三部,三行一节,每部三十三篇,这些“三”的构想,源于基督教“圣

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启示;《地狱》、《炼狱》和《天堂》各为九层,

“九”在基督教中表示“奇迹中的奇迹”;全诗加上序诗共一百篇,代表“完

美中的完美”。

《神曲》大量采用象征、隐喻、梦幻的表现手法。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

意大利文学: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意大利抒情诗人,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艺术上,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

薄伽丘——《十日谈》 “人曲”。

“幸福在人间”,《十日谈》的内容主要是描写人性,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结构:用故事套故事的框式结构,把100个短篇小说组织在一起。(同《一千零一夜》)

主题:反教会,揭露教会和僧侣的腐败、虚伪

意义: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开创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先河。

法国文学:

龙沙等七人的“七星诗社

拉伯雷《巨人传》 巨人卡刚都亚 儿子庞大固埃

巨人形象作家用象征手法塑造的在躯体和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他们形体高大、力量强大、学问博大,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地屹立在神面前。

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卡冈都亚伟酬谢约翰修士而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资产阶级社会理想的模型,表达了人类要求自由平等幸福的愿望

蒙田——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随笔集》

西班牙文学:

名词解释:流浪汉小说(属于封建小说)一种以主人公的流浪生活为线索,描写城市下层贫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产生于16世纪的西班牙,一般为自传体。流浪汉小说取材于现实,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各阶层人物进行讽刺。

最早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写一个孤儿小癞子的流浪生活遭遇。

流浪汉小说有三大要素:一是取材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二是以一个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组织小说结构;三是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维加——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西班牙戏剧的奠基者。代表作《羊泉村》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读骑士小说入迷。他眼里到处是魔法、妖怪、巨人。以不接受教训,荒唐可笑,是受骑士小说的毒害。他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那套虚伪的东西,他外出游侠,既建立骑士的荣誉,也除暴安良,救世济人,主持正义,清楚罪恶。堂吉诃德的同情心是在那些受压迫、受欺负者的一边的。他的骑士道精神的外衣下,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行动盲目,鲁莽蛮干,一是受骑士小说的毒害,二是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表现。

堂吉诃德是可爱的、又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既是戏剧性,又有悲剧性。

总之,堂吉诃德的性格中的矛盾正是西班牙现实和塞万提斯本人世界观中的矛盾的反映。堂吉诃德既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同时又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桑丘是一个农民,他既有农民阶级自私胆小贪小利的缺点,又有劳动人民朴实善良、宽容公正的品德。他讲求实际,聪明能干,性格乐观堂吉诃德用骑士方式不能实现的理想,在桑丘充当总督的行动中得以实现。桑丘的朴实厚道显出一股子傻劲,在小说中他常被人们看作一个傻子。

堂吉诃德典型意义

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他具有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向往自由,英勇无畏,忘我斗争的优秀品德和铲除天下不平,解救社会的人文主义理想。然而在他身上严重存在脱离历史进程的主观唯心主义精神,一心想模仿过时的骑士道,单枪匹马闯天下,在游侠中给别人造成伤害,使自己成为笑柄。他是一个可笑可悲可敬的复杂形象。他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实际的人的特征他给人的启迪是,从实际出发,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

★★莎士比亚

历史剧喜剧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明朗,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主要成就是十四行诗154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代表作《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高峰,是以三部“欢快喜剧”为标志的,即:《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悲剧和悲喜剧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悲愤沉郁,严峻批判社会邪恶势力。代表作是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传奇剧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特征是宽恕和解,调和现实矛盾,转向梦幻世界。主要成就是传奇剧。代表作是《暴风雨》、《冬天的故事》。

《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其思想性格经历了“快乐王子”阶段;“忧郁王子”阶段;“延宕王子”阶段;“行动王子”阶段。

“快乐王子”阶段

人生观:“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精华!万物的灵长!”

爱情观:以互爱为原则

友谊观:平等、民主、朋友的关系来代替封建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关系。

“忧郁王子”阶段

父王暴死 母后改嫁 叔父登基 爱情遭到践踏 同学充当密探

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在现实中破灭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延宕王子”阶段

哈姆雷特命题:活还是不活?“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行动延宕,不是由于他生性软弱,优柔寡断,而是在“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面前,想要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结果”。

行动的王子

一系列行动:1、装疯;2、痛彻骨髓的割断与奥菲莉娅的爱情;3、戏中戏;4、刺杀幕后偷听者;

5、采用掉包计;6、接受雷欧提斯挑战,在决斗中处死仇敌。

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1)在人物塑造上,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

(2)对比手法的运用。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同为复仇,但雷欧提斯行动鲁莽,结果成了奸王借刀杀人的工具;福丁布拉斯目标不明,稍遇劝阻,便挥戈他向,只有哈姆雷特意志坚强,虽然行动犹豫,但思虑细致周密。

3)内心独白的运用。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矛盾心理。

4)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莎士比亚戏剧情节一般都是多层次多线索的,两条或是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推进,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5)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重性。

6)生动丰富的语言。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堪称中外戏剧史上的奇迹。具体表现为:

A、语汇丰富,莎剧词汇量达17000多个;

B、文体、语体、辞格丰富,诗歌、散文、雅言、俗语融为一炉,排比、比喻、双关手法运用娴熟,显示了戏剧天才莎士比亚高超的语言天赋;

C、个性化的语言,莎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而变幻多姿。

17世纪文学

巴洛克文学

其特点表现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文学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意大利 马里诺诗派《阿多尼斯》

西班牙 贡戈拉诗派 《孤独》

法国 贵族沙龙文学 杜尔菲 长篇田园体小说《阿丝特莱》

英国 玄学派诗歌 约翰·多恩

德国马丁·奥毕茨、格吕菲乌斯等的作品也属于巴洛克文学。

英国文学 ——清教徒文学

英国17世纪文学主要是体现清教徒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清教徒文学把《圣经》奉为圭臬,弘扬清教徒精神,描写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革命叛逆精神的清教徒生活,常常取材《圣经》,师法中世纪宗教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以诗意浓郁的笔墨,偏执极端的情绪,表现对信仰、理想的执着追求。

班扬:《天路历程》梦幻寓言小说。

作品描述了一个“基督徒”在“宣道师”的指点下,逃离“毁灭城”,经由“灰心沼”、“屈辱谷”、“死荫谷”、“浮华市集”、“怀疑堡垒”、“快乐山”,最后到达“天国城”的艰难历程。

小说表现了人在信仰指引下,战胜人性弱点,走向理想境界的主题。

弥尔顿 史诗失乐园》《复乐园》,悲剧《力士参孙》

《失乐园》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主题: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

历史条件: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王权的御用保护是其繁荣的沃土。

笛卡儿 :理性主义 “我思故我在”。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1)思想特征:主张为王权服务,为政治服务,拥护国家统一,歌颂贤明君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提倡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服从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反对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和腐化堕落。

2)艺术特征:

A、文学理念:主张摹仿古希腊罗马文学,制定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比如“三一律”;

名词解释: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关于戏剧结构的创作原则,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符合三个整一:剧本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24小时)。

B、创作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时代;

C、文学体裁:以高雅的和卑俗区分戏剧体裁:悲剧高雅,语言高尚典雅,喜剧卑俗,语言俚俗;

D、艺术语言:追求准确、精练、华丽、典雅的宫廷趣味;

E、人物形象:类型化、概念化,缺乏个性和艺术魅力。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重要悲剧有《熙德》、《贺拉斯》、《西拿》等。

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 ,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为国家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人物:罗狄克、 施曼娜、 杰葛、 高迈斯伯爵

《熙德》通过公民义务与个人爱情的冲突,表现理性战胜情欲的主题。

《贺拉斯》:罗马城 贺拉斯三兄弟; 阿尔巴城 居里亚斯三兄弟

主题是忠君爱国的天职与个人情感的矛盾,主张用理性战胜情感,歌颂为民族事业而大义灭亲的高尚精神。

拉辛: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费德尔》

性格悲剧,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以恋爱心理为主。

《安德洛马克》塑造了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遗孀安德洛玛克机智勇敢的性格,肯定了理性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

人物:庇吕斯(阿喀琉斯之子) 安德洛玛克(赫克托耳之妻)

斯巴达公主爱妙娜(庇吕斯的未婚妻) 奥莱斯特(希腊特使,爱妙娜的爱慕者)

拉封丹 《寓言诗》

莫里哀: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

创作三大时期:1.风俗喜剧: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主要写作风俗喜剧,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代表作是《可笑的女才子》、 《太太学堂》(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的开山之作)。

2.讽刺喜剧:成熟时期,主要写作讽刺喜剧,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代表作是《伪君子》、《悭吝人》、《堂璜

3.幽默喜剧:这一时期莫里哀的喜剧由愤怒的讽刺转为轻松的揶揄,主要写作幽默喜剧和芭蕾喜剧,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代表作是《贵人迷》、《无病呻吟》、《史嘉本的诡计》。

★★《伪君子》

莫里哀最杰出的性格喜剧,莫里哀在剧中全力塑造了一个伪善者的典型形象答尔丢夫。伪君子答尔丢夫个性最突出的标志是欺骗和伪装,这是他的主导性格。

1伪善声言不图安逸,不好色,不贪财,不杀生,却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充分暴露出真实面目。伪善者的可憎与可怕在于:其一,作恶的自觉性;其二,作恶的隐蔽性与欺骗性。

2狡诈狡诈是一种邪恶的智慧,达丢夫凭着阴险和狡诈手段蒙蔽奥尔恭,赶走儿子达米斯,骗取其财产。

3狠毒当伪善的面具被揭穿,狡诈的手段行不通时,达丢夫暴露出凶残、狠毒的本来面目,欲置奥尔恭于死地。达丢夫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教会伪善本质和人性的险恶。但这一形象,过于夸张近乎失真,仅仅是人性恶的符号。

奥尔恭和柏奈尔夫人丧失理性的资产阶级的活标本。丧失理性即丧失理性判断,丧失生活常识,丧失自我。其典型意义在于丧失理性的危害,从而正面肯定了理性的可贵。

桃丽娜:是明辨是非,勇于揭穿达丢夫假面的平民女子形象,体现了下层人的智慧和胆识,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

此外,达米斯、欧米尔、玛利亚娜、克雷央特等,都是明辨是非、富有理性的形象。

形象意义:答尔丢夫形象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他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的虚伪荒淫,他的骗子精神是当时宗教的本质表露,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这是当时教会禁演《伪君子》的本质原因。达尔丢夫的虚伪概括了人类社会性情操中所不齿的恶德,暴露了它的道德危害性。它使人异化,丧尽天良,坏事做绝。这是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各个时代都有的伪君子。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答尔丢夫是全人类答尔丢夫的总和。”答尔丢夫的高度概括性已使他的名字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语。莫里哀从美学高度概括了这个伪君子的普遍意义。

18世纪文学

启蒙文学在各国发展: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摩尔·弗兰德斯》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是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形象。一个真正的资产者,一个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形象。第一人称叙述,自传体或回忆录。故事本身离奇,但充满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

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创立者,建立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理论。

《汤姆·琼斯》代表了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通过汤姆·琼斯和苏菲亚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英国18世纪广阔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性善的力量。

斯威夫特:英国讽刺作家,代表作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

理查逊:英国感伤小说家的第一个代表。第一部小说《帕米拉》1741,这是一本书信体爱情小说,赞美清教徒道德。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第一部现代英国小说。它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写人物的感情,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欧文学,导致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名词解释: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感伤主义派。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个反拨。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人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怜悯、同情心和情感是社会道德的内核。从崇尚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法国

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启蒙小说

孟德斯鸠文学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 通过160封书信,揭露讽刺了上流社会的种种生活恶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色彩。

伏尔泰:代表作是《老实人》《查第格》、《天真汉》等。其中《老实人》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后以“种咱们的地要紧”结束,表现了资产阶级理想幻灭之后的务实精神。

狄德罗:美学思想是“艺术模仿自然”,提出了著名的“美在关系”说。新的戏剧理论《论戏剧艺术》提出戏剧中的人物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创立了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新剧种严肃剧(正剧)。文学代表作有对话体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和书信体小说《修女》

《拉摩的侄儿》中塑造了一个极端矛盾的形象,主人公才华横溢,却玩世不恭;富于理性,却自甘堕落;见解深刻,却鲜廉寡耻。是一个集“高傲与卑鄙、才智与愚蠢”于一身的“怪物”。被恩格斯称作“辩证法的杰作”,“分裂意识”的典范。

名词解释:严肃剧(正剧) 亦称市民剧,是一种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体裁。狄德罗首创,博马舍宣传和发挥了狄德罗的理论主张。它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用日常生活题材反对古典主义戏剧。严肃剧有两个特征,一是严肃性,二是现实性。19世纪的易卜生、果戈理、肖伯纳等人的“问题剧”脱胎于严肃剧

卢梭自传《忏悔录》,表现作者严酷的自我批判精神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抗争。

代表作: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描写纯洁爱情,控诉封建门第观念和家长专制思想对美好爱情的摧残人物:爱洛依丝、老师阿贝拉尔教育小说《爱弥儿》卢梭所有的创作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返回自然”的愿望。

博马舍:代表作《费加罗的婚姻》,通过仆人费加罗与其主人伯爵之间的斗智斗勇,表现平民阶级的胆识、才智,揭示腐朽堕落的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名词解释: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作家借小说形式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代言人。 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书信体:《波斯人信札》(孟德斯鸠)、《老实人》(伏尔泰) 对话体:《拉摩的侄儿》(狄德罗)教育小说:《爱弥儿》(卢梭)

德国

启蒙时期:莱辛是德国文学的奠基者,启蒙文学的代表。代表作:美学著作《拉奥孔》、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和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等。

词解释: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个运动的名称来源于运动的参加者克林格的同名剧本狂飙与突进》(取名这一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代表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席勒: 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反映贵族与市民的冲突,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人物:费迪南 露易丝

★★歌德

早期:创作深受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代表作:诗剧《普罗米修斯》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人物:维特、绿蒂)。

《浮士德》分析

浮士德追求真理的一生(共分为五个阶段):

①书斋生活(走出书斋投入社会阶段):(浮士德年过半百,因茫然痛苦而想自杀——复活节的钟声,回到大自然——与魔鬼打赌)表明歌德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象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挣脱中世纪的旧学问投身社会、探索社会的战斗历程,表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扩展自己、获取新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的自然愿望。

②爱情生活(追求个人幸福阶段):(返老还童,与玛甘泪恋爱,与其兄决斗——玛甘泪被判刑,浮士德悔恨离去,不愿再堕落——靡非斯特失败。)说明浮士德认识到,围绕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追求理想是不可能的,必须向着更高境界,克服“小我”走向“大我”。这段描写实际上是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③宫廷生活(从事政治阶段):(浮士德回到罗马帝国宫廷,时值王朝混乱——发行纸币,取悦皇帝——召见美人海伦——梦幻破灭,溜之大吉)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历程——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开明的君主身上,害怕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晚年认清了这一点,否定了这条道路。

④追求古典美(重回书斋):(与海伦结合——儿子欧福良死去,海伦消失——浮士德没有得到满足)歌德否定了当时许多人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改革社会的途径,而将目光转向古代,转向艺术,企图用艺术美陶冶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思想,从而改造社会的道路。

⑤改造大自然(建功立业、找到真理阶段):(得到封地,移山填海——双目失明,得到满足“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死去——天使将他的灵魂抢走“凡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得救”,得到上帝的拯救)歌德悟出了一条真理——不懈的努力就是人类的自我拯救。歌德一方面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鼓舞,认为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集体劳动创造丰富的财富,而个人只能在集体的、为人类服务的事业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

五个悲剧的寓意

1)知识悲剧A体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人文主义者渴望走出精神牢笼,恢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亲密联系的理想写照。B隐喻了任何一个精神探索者求“知行合一”理想境界的愿望。

2)生活悲剧(爱情悲剧):表现资产阶级(或所有精神探索者)的两面性:理性与情感、精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耽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又努力自拔,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同时,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放纵行为。

3)政治悲剧:A表现启蒙主义者企图依靠君主改良现实的迷梦的破产;表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以及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B说明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中,个人力量微不足道。

4)美的悲剧A表现歌德“艺术改良”理想的幻灭,欧福良是其理想的化身,即古典美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但因这种理想远远超越德国现实而毁灭。海伦代表古典美,她的消失意味着现代人的刻板复古,只能借到形式,不能得其精髓。B宁静、和谐的古典美的精神,不能挽救浮躁、动荡的现代人的灵魂。因为现代人只能生活在现代。

5)事业悲剧:表现浮士德“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社会理想的幻灭。说明这种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德国,只能是一种美妙的幻觉。

主题:浮士德一生五个阶段的精神探索,浓缩了资产阶级300年来的精神发展史。形象地再现了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如何走出书斋这一精神牢笼,如何超越个人情欲,如何从古典美的迷梦中醒来,如何从政治改良的幻觉中觉悟,如何去追求更高远更自由的社会理想而幻灭的过程。实际上隐喻了所有知识分子探索精神出路的悲剧命运。

浮士德形象

1、浮士德性格特征中突出的一点是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2、注重实践,积极入世。“我有敢于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承担,我要和风暴奋斗,便是在破舟中也不张皇。”他那充满种种的冒险活动的一生就是执着实践的一生。性格又是充满矛盾的。

3、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他所体现的自强不息、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今天仍是应该肯定的。

浮士德、梅非斯特的人物形象和辩证关系

在诗剧中,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辨证的统一体。

1) 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性格是对立的。浮士德精神是进取、追求、探索、创造的大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是人性善的化身;梅非斯特则是虚无、怠惰、怀疑、破坏的大否定精神,否认人的追求和努力,嘲笑人的理想和作为,是人性恶的代表。二者在本质上水火不容,不可调和。

2) 士德与梅非斯特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一方面,梅非斯特的“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恶动力”。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内宇宙”也是一个善恶统一体,他贪恋美色,沉湎于物质、感官享受,爱慕权势、虚荣、权势,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些内在的恶劣品质,与外在的梅非斯特遥相呼应,才使得梅非斯特一次次得逞。即在浮士德的深层性格中,就潜伏着一个梅非斯特。

3) 浮士德的善与梅非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从现象上看是两个,从本质上讲是一体。我们每个人身上,浮士德精神与梅非斯特性格同时并存。

浮士德与梅非斯特这一对矛盾统一体,是歌德运用辩证法的杰作,它以丰富的哲理意味和寓言色彩,给后世读者以无尽的启迪。

浪漫主义文学 ——各国发展情况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历史原因:英国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

哲学思想:A 德国的古典哲学: 黑格尔 康德 费希特 天才灵感 主观能动性

B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否定现存社会 憧憬未来社会

文学基础 卢梭 歌德 席勒 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

英国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湖畔派,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边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物论,歌颂大自然。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代表作是《丁登寺》

名词解释: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作品充满神秘的大自然气息,前两位合著的《抒情歌谣集》从内容到形式都引起一场变革,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此歌谣集的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恶魔派”拜伦、雪莱。《诗辩》主要观点是:艺术应该为自由和正义事业服务。诗人的创作是灵感的体现,他将心灵的感受传达给予读者,以引起共鸣。

主要创作有:长诗《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抒情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济慈:《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思想是对永恒之美、大自然和古代希腊的歌颂。

司各特:代表作《艾凡赫》

德国文学 

耶拿派 文艺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

诺瓦利斯:诗集《夜的颂歌》

蒂克:喜剧《穿靴子的公猫》

海德尔堡派

代表作家有阿尔尼姆、布伦塔诺。他们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对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感兴趣。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

霍夫曼 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色彩。《金罐》、《公猫摩尔》

沙米梭《彼得 史雷米尔》

法国文学

夏多布里昂: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 《基督教的真谛》 (强调宗教对内心的作用)

中篇小说《阿达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勒内》——“世纪病”。

勒内是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小说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勒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排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度日。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

“世纪病”典型形象的基本特征:孤独无聊的生活、高傲叛逆的个性、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的生存状态、不可排解的忧郁,执著但是软弱的追求,深刻复杂的悲观情绪,是这类形象的基本特征。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失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当时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世纪病”典型形象的意义:表现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子弟对资产阶级革命又欢迎又恐惧的复杂心理: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夏多布里昂的《勒内》表现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子弟对资产阶级革命又欢迎又恐惧的复杂心理,在成千上万的同病相怜的人们之中,也在成千上万的资产阶级的最庸庸禄禄的子弟之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整整一代人们的、充满诗意的自传”。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沃达夫,法国文学史上典型的“世纪病”。

斯塔尔夫人:法国批评家,法国的“浪漫之母”。理论著作《论德国》、《论文学》

把西欧文学划分为南方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和北方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两种。

乔治·桑空想社会主义小说《安吉堡的磨工》

田园小说《魔沼》

激情小说《印第安娜》

拜伦:《堂皇》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第一、三人称相结合。庄严的诗体与可笑的题材,集崇高与荒诞于一体。基调是讽刺。有批判的现实性。“《唐璜》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种种弊端的讽刺。”与叙事相交织的是一些思想倾向:对湖畔派的批评。抨击各种专制制度。反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表示自己最欢欣鼓舞的事就是生殖。对牛顿的赞扬和肯定。在哲学上批判当时欧洲流行的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反对哈姆莱特的深思。提倡堂吉诃德的精神。肯定人的自然欲望,主张自由恋爱,反对传统婚姻。

雨果诗歌基调是关怀祖国命运,向往自由解放,憎恨专制暴政。代表作是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53),共有98首诗。1830年《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打破三一律,美丑对照,展示出浪漫主义风格。

《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特色表现

1、鲜明的对照。采用了对照描写的手法,主要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照。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真面目。

2、神奇的夸张。主要用于人物塑造。加西莫多仪貌丑陋,集中了人类的肢体残缺。驼背、突胸、独眼、耳聋、嘴哑、脚跛。是“丑人中最丑的一个”。作者的极度夸张是为了衬托人物灵魂的非凡和心灵的美。

3、奇特的想象。雨果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特质,十分奇特。小说情节的想象,爱斯梅哈尔达母女在绞刑台重逢。加西莫多和爱斯梅哈尔达两人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

4、紧张的情节。《巴黎圣母院》描写乞丐王国攻打圣母院,遭到敲钟人加西莫多的抵抗,造成起义者的伤亡。一个人抵抗千万人,双方都是爱护爱斯梅哈尔达的人,情节离奇紧张。

5、超常的巧合。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儿。小时候被吉普赛人偷去,吉普赛人把他们的残疾儿童加西莫多扔在教堂前。两个孤儿长大了,又在圣母院相遇。爱斯梅哈尔达被警察搜寻,副主教孚罗诺把她交给老鼠洞里的女修士看管,女修士恰好是爱的生母,母女通过一双红绣鞋相认。母女团聚相认太巧,紧接着爱斯梅哈尔达上绞架,母亲死在绞架下。这些巧合事件超乎常态,表现了作者的仁爱战胜黑暗现实的人道理想。

6、奔放的热情。描写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暴风骤雨似的群众斗争,咆哮的大海,高大的战舰等。都表现了作者浩瀚的气势和充沛的感情。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是如何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节、场景的对照 

1、情节的对照:①两个王国:路易十一封建王朝之下,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巴黎高墙环绕,人民怨声载道”。而“乞丐王国”,虽穷困,却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甚至为救艾丝梅拉达围攻巴黎圣母院。②法庭审讯:审判卡西莫多,聋子与聋子的滑稽对话,法庭充斥着权欲与虚伪,没有公正可言。而乞丐们对格兰古瓦的审讯则体现着宽容和善良,虽滑稽却民主,允许为自己辩护。 情节的对照,更体现出雨果“反封建”的主旋律。 

2、场景的对照:小说第三章用了较大篇幅写巴黎圣母院,“鸟瞰巴黎”,宏大的场景雄伟的建筑,笼罩着圣洁的光环。然而在这建筑之下,是“低矮、黑暗地狱般的坟墓”的地下工程。这也是黑暗与光明的对照。  

(二)人物的对照 

人物之间的对照: ①艾丝梅拉达与卡西莫多:艾丝梅拉达的惊艳和卡西莫多跛、聋、驼、瞎的奇丑外貌形成鲜明对照,而两个人都是弃儿,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而待遇不同,艾丝梅拉达受到喜欢、热爱,而卡西莫多则受尽嘲笑、鄙视。艾丝梅拉达是至善至美的化身,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卡西莫多则是外丑内美的丑美典型。 

②艾丝梅拉达与克洛德:同样是为了爱,艾丝梅拉达对弗比斯忠贞不渝,为情人受伤而自责难过不已;克洛德则为了得到她而不择手段,近乎疯狂,最后甚至陷害她,害她被判绞刑。艾丝梅拉达善良、天真,而克洛德却被宗教扭曲了人性。 

③卡西莫多与另外三个男人:卡西莫多对艾丝梅拉达的爱是纯粹而自卑的;而弗比斯的爱则是轻浮的,只是玩弄、逢场作戏,姑娘被判刑他竟无动于衷;克洛德的爱是兽欲的爱,道貌岸然,内心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指使养子绑架姑娘,后来还多次乞求、威胁她(这论证了“丑怪藏在崇高背后”);而格兰古瓦的爱则是干瘪的无品行的爱,贪生怕死,不愿帮副主教救艾丝梅拉达。 

人物自身的对照: 1、外在形象与内在品格:①卡西莫多外表虽丑陋吓人,内心却善良、忠诚,为了爱不顾一切,甚至把养父推下钟楼,抱着艾丝梅拉达尸体殉情。②弗比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外表下是卑鄙龌龊的灵魂。 2、人物内心、前后期的对照:①克洛德宗教情怀与人性意识的纠缠:曾经是个善良热心,充满仁慈的教士,爱护弟弟约翰,收养卡西莫多,人性扭曲后被艾丝梅拉达唤醒情欲,然而却被欲望控制,不择手段。②格兰古瓦:文人的外表,庸人的灵魂。③艾丝梅拉达美丽的外表光环下,是无知、平庸和狭隘,她宁愿做弗比斯的情妇、奴仆,又体现出她性格中的懦弱和卑贱。

《悲惨世界》人道主义

1、是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冉阿让本来是个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却判了十九年的刑罚。在法律面前,穷人没有说话的权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芳汀,一个纯洁的少女,被富有的纨绔子弟玩弄后又遭到了抛弃。为了养活私生女珂赛特,她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社会却把她逼上了绝路。她卖掉了自己的美丽的金发和门牙,出卖了自己的肉体,遭到绅士的调戏却被判监刑。

2、坚持向上的乐观信念。

3、歌颂人民革命。

4、主张仁爱感化教育。当苦役犯冉阿让偷了福来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回来时,他不仅没有斥责冉阿让,揭发他的盗窃行为,反而再送一副银器给冉阿让,用爱心来将冉阿让的灵魂唤醒。这一对银烛台不仅使冉阿让的人性得以复苏,而且成为了另一个宣扬仁爱思想的“使徒”。

A米里哀主教是博爱主义的化身:这一情节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改造邪恶习性,铸就善良灵魂的可行性,并成为小说整体结构的契机。

B冉阿让被感化后,立志行善至死不渝: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化解人际隔阂、建立友好感情的可行性。

C冉阿让对沙威的以德报怨: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征服恶人,自然淘汰恶人的可行性。

D兴办福利,改造社会风气:兴办福利事业是作者人道主义主张的具体体现。

美国文学

欧文: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见闻札记》、《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

库柏:美国文学的又一奠基人,在小说领域里,第一个采用民族题材。边疆生活的小说《皮袜子故事集》,按写作顺序为《开拓者》、《最后的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杀鹿者》。这五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猎人纳蒂·班波,绰号“皮袜子”。

超验主义思想运动

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以宗教善恶观看世界,把社会矛盾归结为抽象的“恶”。偏爱描写超自然的、怪诞的、恐怖的现象和阴暗的心理,挖掘隐秘的“恶”。

代表作《红字》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 医生奇灵渥斯 牧师丁梅斯代尔

麦尔维尔,美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白鲸》(人物:莫比·狄克、伊什梅尔(实玛利)、季奎格 “披谷德号”捕鲸船

惠特曼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诗集《草叶集》,用草叶象征生命力、自我、祖国、民主和自由的理想。诗集主题是歌颂民主、自我、创造。在诗歌形式上革新,创造了“自由体诗”。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的外来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说服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1a608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b.html

《大三上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自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