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湖南省中考历史提分训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含解析4

发布时间:2019-04-12 09:52: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选择题

1.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 

A. 国家四分五裂           B.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 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2.“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冷战消失了的标志性事件是(   

A.杜鲁门主义 B.苏联解体 C.美苏争霸 D.马歇尔计划

3.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A. 列宁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邓小平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4.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都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准确的是(   

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
B.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D.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5.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 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 实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 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 主张多党政治"

6.1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与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赫鲁晓夫改革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7.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都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准确的是(   

A. 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D. 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强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8.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B.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C.只有中国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
D.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局部倒退和反复,不会改变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9.199112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表明(   

A. 俄罗斯联邦的地位在不断地上升                         B. 苏联解体
C. 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了                                       D. 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更加明显了

10.下列史实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伪军  ②苏联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③匈牙利新经济体制改革 ④赫鲁晓夫推行玉米运动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①③②④

11.下表格中史实与结论相一致的是(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12.“当斯大林逝世之际……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是在抨击苏联的( 

A. 新经济政策                  B. 农业集体化运动                  C. 工业化运动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3.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 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B. 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C. 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D.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14.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10);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1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11)……“更名潮说明(     

A. 改革成功                       B. 两极格局结束                       C. 苏联解体                       D. 社会制度变化

15.东欧剧变的本质含义是(   

A.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C. 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崩溃                                    D. 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

16.“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这里的应是指(   

A. 欧洲联合                          B. 苏联解体                          C. 阿以冲突                          D. 科索沃战争

17.下列属于东欧剧变表现的是(    )①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    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五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 综合国力不强                                                     B. 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C.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D. 忽视科技文化的发展

19.“读史使人明智,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C. 社会主义建设应不断进行改革                         D.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2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 国家名称的改变             B. 社会制度的改变             C. 经济体制的变化             D. 两极格局的结束

二、材料分析题

2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材料二: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材料三: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和约是哪一次会议上签订的?这次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共同构成了一战后怎样的国际新秩序?

2)材料二出自哪一组织缔结的公约?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什么组织?由此形成的国际格局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冷战消失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具有更加多元化体现了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一种趋势?

4)请分析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2.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俄国(苏联)既有过耀眼的崛起腾飞,也有过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史的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1861年起,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三:1932-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通货膨胀严重,群众极为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力挽狂澜,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

1)材料一中这种制度指的是当时俄国盛行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分析这一社会改革所起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4)依据材料四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5)俄国(苏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有着怎样的深刻启迪?

23. 探究俄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之路】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9112251938分,印有嫌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1)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是对苏俄什么政策的评价?请说出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政权变化】俄国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5)【俄国外交】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参加了协约同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加入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它进行的哪次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借助西方的援助进行了改革,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没有挽救苏联,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后,苏联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签定《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冷战政策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结束的标志事件。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苏联改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使经济缺乏活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开始了改革,先后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但都失败,到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期间进行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最终使改革进入死胡同,1989年,苏联解体,分裂成诸多国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列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改变国家的性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降低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俄国历史上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分清三位人物在俄国历史上的作用。

5.【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在农村开始的,BC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不属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6.【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的时间是1991年底,关键词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由此可知,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苏联解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7.【答案】B

【解析】【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改变国家性质;斯大林的探索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戈尔巴乔夫改革降低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8.【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词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中可以排除ABD三个选项,这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所以选项C只有中国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逐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911225日苏联国旗徐徐降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苏联解体的时间。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36年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伪军,1921年苏联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1968年匈牙利新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推行玉米运动,仔细审查以上史实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是②①④③,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重要事件的排序的知识。

11.【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符合题意;1917年俄国十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②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国际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但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③不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俄罗斯”“毁灭,可判断与苏联解体有关。A是列宁实行的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的政策,BC是斯大林实行的使苏联崛起的措施,D导致苏联的政局混乱,最终解体。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题干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 “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宣布解散,标志世界两极格局结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4.【答案】D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变,国家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
A项改革成功和题干中的更名潮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两极格局结束和题干中的更名潮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苏联解体和题干中的更名潮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制度变化正是题干中 “更名潮 的反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欧剧变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社会性质发生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东欧剧变本质的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6.【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而1991年苏联的解体也标志着近45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7.【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是指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典型表现是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由此可见,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五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择C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掌握一分为五的南斯拉夫,苏联解体的时间。本题难度不大。

18.【答案】B

【解析】【分析】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后来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没有从跟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知识。

19.【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相关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成效不大。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政局风云突变,执政几十年的政党纷纷丧失政权,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各国纷纷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部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剧变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0.【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巴黎和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
3)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4)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国际形势等等。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和约是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这次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共同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新秩序。(2)据材料二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可知,材料二出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的公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为对抗北约,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以美苏对峙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形成。(3)材料三中冷战消失的标志性事件是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具有更加多元化体现了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国际形势等等。
故答案为:(1)巴黎和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3)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4)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国际形势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世界格局多极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2.【答案】1)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新经济政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3)成就: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原因: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4)苏联解体;政治多极化。
5)要维护国家统一,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改革,改革要符合国情;要发展经济,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完善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开拓创新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61年起,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指的是当时俄国盛行的农奴制;俄国1861年进行社会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
3)根据材料三1932-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原因是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苏联解体;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终结,欧盟、中国、俄国等一系列力量的崛起,使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势,世界政治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苏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启迪:要维护国家统一,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改革,改革要符合国情;要发展经济,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完善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开拓创新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俄国(苏联)历史发展的过程,1861年改革、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俄国(苏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启迪是什么。

23.【答案】1)原因是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 品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3)十月革命;1922年。
4)苏联解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俄国1861改革的原因是: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依据材料二的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联系起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191711月,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之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权随即在苏俄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俄由此诞生。1922年,苏联成立,最初是四个加盟共和国。(4)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借助西方的援助进行了改革,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没有挽救苏联,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12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5)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3)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成立的有关知识。(4)本题考查苏联的解体的有关知识。(5)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认识。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的奥妙;要常从中去观察体会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第一个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恒:一般的,普通的。
第一个是名词,指的形态。第二个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无名:指无形。
有名:指有形。
母:母体,根源。
恒:经常。

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谓:称谓。此为指称
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的门径。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甩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衆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矣。留於其妙而不知其繳,則精而不遍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衆妙之所從出也。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的奥妙;要常从中去观察体会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第一个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恒:一般的,普通的。
第一个是名词,指的形态。第二个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无名:指无形。
有名:指有形。
母:母体,根源。
恒:经常。

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谓:称谓。此为指称
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的门径。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甩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衆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矣。留於其妙而不知其繳,則精而不遍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衆妙之所從出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179fa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9.html

《2019湖南省中考历史提分训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含解析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