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2019学年度会宁一中高三文综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
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答案】C【解析】
“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妥协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及宗法关系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根据“国本之争”的最终结局可以得知,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与A项不符。大臣的思想是否保守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的问题,故排除D项。
2.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东南汉族大员签订“东南互保”而不尊皇命,反映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根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作为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无法推断出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排除C。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排除D



3.公元前8世纪,雅典的英雄崇拜兴起,崇拜的对象是史诗里的英雄、建城者或某个具有神奇经历和业绩的死者,他们被认为即使死后仍然有能力保护在周围居住的人,因此每一个点的周围都能聚集一个崇拜群体由此构建起村庄、部落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英雄崇拜A.反映了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B.具有极强的血缘和宗法色彩C.顺应了城邦意识形态的发展D.旨在维护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
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理念,材料中“崇拜的对象是史诗里的英雄、建城者或某个具有神奇经历和业绩的死”的信息说明这种崇拜主要和雅典城邦意识相适应,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直接民主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崇拜和血缘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崇拜符合雅典城邦意识,不是维护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
4.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C.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D.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答案】B【解析】
在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行政长官告示借鉴其他民族的法律,剔除公民法的形式主义,提倡公平正义,符合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帝国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立法形式的新变化,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



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5.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答案】C【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答案为C项。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B.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D.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答案】D【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故AB错;材料只是“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并要求学生论述,无法体现“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从
“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并要求学生论述”说明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和意识,故D正确。
7.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此观点旨在说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cf550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f.html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