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上语文第四单元 学会读书(四)

发布时间:2020-05-15 09:42: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九年级语文(上)(配套江苏版教材)第四单元 学会读书(四)

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第一部分(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淡(tián) 然(zhà) 寥(guò) 晶(yíng)

B.跌(dàng) 山(luán) 铿(qiāng) 间(xiē)

C.好(sì) 罩(lǒng) 羞(sè) 点(zhuì)

D.永(juàn) 忸(ní) 执(niù) 诚(qiá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 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②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深入地学习。

③学生激情满怀,展望新的生活

A.审定 终止 历程 B.审定 终止 里程

C.审订 中止 里程 D.审订 中止 历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2014年春晚,一曲《时间去哪儿了》让无数中老年人感怀感动,它再次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忌不要蹉跎岁月。

B.望着白云缭绕的巍巍香炉峰和飞流直下、势不可当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

C.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核安全方面的专家,用9个月时间对在建核电机组、待建核电机组及核燃料循环设施等进行了安全检查。

D.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情感丰富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叙述方式自由活泼。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通过护送、借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B.余光中在《乡愁》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C.《白鹭》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D.鲁藜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的《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是对曾卓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

5.名著阅读。(9分)

(1)《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在横线上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 的国家名称。(4分)

①它们有理性,公正而诚实,友谊和仁慈是其美德。

②我看到了它的头和一只爪子,估计这只猫有三头公牛那么大。

③他们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们有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睛直冲着天顶。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形。

④在这里,万物的长、宽、高仅有正常尺寸的1/2,人的身高不过15厘米。

(2)《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原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一次次与命运抗争,却以惨败告终。请问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梦想破灭后,

他最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5分)

6.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读后请按要求答题。

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1)请根据以上内容,为该栏目拟一个鲜明、恰当的标题。(3~5个字)(3分)

(2)根据拟写的标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 (3分)

第二部分(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7.文章的第1段只有一句话,你认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2分)

8.“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9.作者说“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从全文来看,白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有删改)

10.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①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4分)

11.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4分)

12.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3分)

13.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母亲,我心中的灯

高 莽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做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婆,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抚摸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14.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分)

①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② →③

15.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3分)

16.请从下面两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分)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17.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3分)

18.结尾说“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母亲(或父亲)在某一方面对你的影响。(3分)

第三部分(40分)

19.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40分)

(1)治学约束做人,要治学就要坐得冷板凳,做一个勤读善思多交流的人;治学引导做人,治学的人往往是一个思维严谨、眼光透彻的人。

做人是一生要研究的课题,治学是做人过程中的升华。做人要用尽一生去努力,做学问要巧用“零布头”。时间是一匹布,而生活却常常把它剪成琐琐碎碎的零布头。做学问的人必须学会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做资料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等,然后厚积薄发。志向决定努力的方向,超越平凡的生活注定了治学路上的众多奔波。许多的年轻人因为不愿吃治学之苦,所以从未体会到治学的快乐、充实的满足,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治学”的内涵也许会有更深的理解。请以“治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2)请以“读书之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


九年级语文(上)(配套江苏版教材)第四单元 学会读书(四)

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检测题 参考答案

1.D(A.guò—kuò。B. xiē—xì。C.sì—shì。)

2.B[审定:审查决定。审订:审阅修订。中止:(做事)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历程:指经历的过程,用在表示过去的句子中。里程:①路程。②指发展的过程。“里程”用在表示将来的句子中或用在时间明确的句子中。]

3.C(选项A中,否定不当,删去“切忌”或“不要”;选项B中,缺少主语,应将“无不使游览者”改为“游览者无不”;选项D中,“之所以”与“的原因”重复,应去掉其一。)

4.D(此项中两个诗人的名字应调换。应是“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的《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是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

5.(1)①(慧骃) ②大人国 ③飞岛国 ④小人国(本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要填的四个答案: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根据①②③④中的描写,同学们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应该能逐一写对答案。)(2)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最终成了麻木潦倒、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人(或:他最终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无业游民)。(解答本题要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了解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及其命运。)

6.(1)示例:鸟的礼赞(赞歌)、鸟中精灵、我心中的鸟等。(感情鲜明、表意明确的主题皆可)(此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从例句可以看出是对鸟儿的赞美和歌颂,可以围绕这点来拟写。标题要鲜明,突显自己的感情。注意字数要求。)

(2)示例①:雄鹰:茫茫苍穹,无处不是它搏击的舞台。豪迈、壮烈、激越,是它翱翔的旋律。它是为飞翔而生的。示例②: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在乌云翻滚、波浪滔天的大海上。它是胜利的预言家,勇敢的战斗者。(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可根据提供的例句结合自己喜欢的鸟的特点来写。要抓住所喜欢鸟的特点加以赞美,语言要优美,流畅。)

7.统领全文,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这一句话很简短,它是作者对白鹭的评价,给整篇文章定下了基调。白鹭是一种常见的鸟,因为常见到,所以它的美被人忽略。然而白鹭在作者的眼里“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是作者独到的比喻,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美的发现。“精巧的诗”是作者对白鹭特点的集中概括,也是此文的文眼。)

8.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答题时要扣住“适宜”一词。作者对白鹭的描绘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表现了白鹭的外形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究竟适宜到何种程度呢?那是恰到好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排比式的短句,整齐匀称,加之与白鹤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白鹭外形的精巧。这种精巧的独特性在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是一种自然的适宜,这种自然的适宜像是经过了科学的计算,达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之美,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

9.白鹭的美体现在:色素配合和身段大小都很适宜;恬淡、悠然的姿态。(回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首先作者采用大写意的手法,描写了白鹭的形象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接着作者把白鹭与清水田组合成图画,富有色彩,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白鹭点亮了清水田,并与清水田互为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图。作者用一比喻句,淡淡一笔而意蕴无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之后作者捕捉到白鹭有“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的嗜好,揭示它的悠然;作者还发现低飞的白鹭,让乡居生活多了一份具体形象且富有生命的清澄。“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样一波三折的表述实在精妙,让人一惊,更让人一喜,原来白鹭是那样的含蓄秀美。白鹭的美就一一体现出来了。)

10.精其选(选经典、选精品、读精品、读精选、精读书) 解其言 知其意 明其理(4分,每点1分)阅读全文,可看出作者概括的四点读书经验分别与文章的第②③④⑤段对应。第②段中,作者指出“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但我们要学会随着自己的专业选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也可谓“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第③段中,作者直接点明读书“先要解其言”,就是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攻克“语言文字关”;第④段中,作者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亦即“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第三点读书经验,即“知其意”;第⑤段中,作者先提出“意不尽理”的看法,然后阐释为什么“意不尽理”,进而分析怎样才能得自己的“意”(或:分析怎样才能“明其理”)。在概括这四点读书经验时,一定要注意“每点三个字”的要求。)

11.(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2)被历来的群众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4分,“时间的考验”“群众的推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文章第②段提出了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作者认为,时间就是“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正是在时间的考验下,“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被刷下去了,“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值得我们精读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

12.(1)在读书中要抓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实质,(2)不局限于文字本身。(3分,每点1.5分,意思对即可。只回答“得意忘言”得1.5分)“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它在本文中指的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作者认为“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就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作者又说,如果读书“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也就是提醒我们读书如已“知其意”,就不要再为语言文字本身所局限。)

13.(1)第④段,运用引证法,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知其意”的观点;

(2)第④段,运用喻证法,将语言文字比喻为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含义;(3)第④段,运用喻证法,将理解文章语意比作过河,将不受语言文字约束比作拆桥,形象地表现了“知其意”的含义;(4)第⑥段,运用对比论证法,将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人进行对比,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4分,每处2分,答出两处得满分)本文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方法。通过阅读第④段可知,作者引用司马迁“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这句名言来论述“读书要知其意”的观点,运用的是引证法。本段中,作者将语言文字比喻为“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含义,将理解文章语意比作过河,将不受语言文字约束比作拆桥,形象地表现了“知其意”的含义,运用了喻证法。第⑥段中,作者说“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把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进行对比,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可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法。)

14.母亲重视文化教育 母亲教“我”怎样做人做事(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实际上是考查我们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层次要点的能力。要结合文章主体部分的相关语段来提取和概括要点。)

15.示例:孩子,你们都有出息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本题考查我们的联想、想象和表达能力。此题要求我们展开想象,写出母亲想要说的话。母亲的话要联系母亲对孩子的亲情、母亲一切为了孩子的性格、母亲处于弥留之际来回答。答案不唯一。)

16.(1)对母亲重视文化教育的赞美之情。(2)赞美母亲的好强品格。[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1)句可以扣住母亲“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来回答。(2)句应扣住文中“母亲好强”等字眼来分析。]

17.热爱文化教育;重视子女教育;做事精益求精,有始有终等。(本题考查我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概括母亲的形象,一定要联系文中所举的母亲的相关事例,语言尽量简练。)

18.示例:我妈妈非常信任我,她经常鼓励我,告诉我只要我想去做,我就可以将任何事情做成功。她给了我自信和快乐,使我一步步走向成功。[本题是向文章外的拓展,考查我们对文本的感悟和对自己情感体验的表达。本题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母亲(或父亲)在某一方面对自己的影响,不仅考查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悟,而且也是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母亲(或父亲)给予你的一方面的影响即可。]

19.思路点拨:(1)“治学”这个话题很宽泛,给我们提供了写作范围,文章所写内容与“治学”有关即可,这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广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同学们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正因为此话题很宽泛,所以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化大为小”,要“择其一点”,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写出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谈自己对“治学”的某一方面的看法;也可以由一个人的治学经历,反映出治学上的某一个问题。这样“化大为小”“化空为实”,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同时,还要提醒同学们,善于“化大为小”的同时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是说,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能从一个方面来反映“治学”的大问题。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的目的是启智,使人最终受益,这是人生的乐事,但读书的过程有乐也有苦。本次作文,要求同学们能从读书的苦与乐中去体味“乐”的境界。这里说的“境”不是虚的,要联系自己读书的收获来谈,写出自己的心得。

(1)例文:

背 书

上课铃声一响,教室里便有人大叫:“悲惨世界来临了!”还有人指着铃声发出的方向大喊:“哀乐!哀乐!”——这节课要抽查背书,我也是心情紧张的一个。

早在上星期,老师就曾说过要在今天这节课上抽背。今天早自习,老师又提起这件事,于是教室里一下子人声鼎沸起来……

揪心的铃声响过,老师笑盈盈地走进了教室,看样子她是满怀希望而来的,可我却忐忑不安,会不会抽到我呢?菩萨保佑!

抽背拉开了序幕。我偷偷环视了一下四周。A同学的手在两膝间使劲地搓着;B同学似乎在微微发抖;C同学膝盖上平放着课本,低着头,口中念念有词——看样子佛脚还没有抱够呢!不少同学,尤其是那几位三好生候选人正襟危坐,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抽查了几个同学,老师的脸色由晴转阴。那几个倒霉的家伙,背起书来不是“时有残疾”,就是“画蛇添足”。我却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未抽到我背书之前,已有几位“垫背”的;忧的是背得不熟的同学一多,万一老师龙颜大怒,后面背不出的岂不就……

老师又翻开学号簿:“10——”突然她咳嗽了一声,我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儿——我的天,别叫到12号!“11号!”老师大声念道。

哇!只见“11号”木然地站在那里,低着头,又是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我不由得一阵担心:下一个轮到我了?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下课铃声响。老师走出教室,一些侥幸漏网未抽查到的同学像是武林中人收功似的长吐了口气。

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暗自庆幸,听着周围的同学议论开了。

“这样的日子太难过了,老是被动!”B同学大悟似的叫了起来。

“那几个(三好生候选人)从不把铃声当作‘哀乐’!”F同学的话精辟至极。

“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是“11号”后悔的声音。

我的心受到了某种震动,刚才还有的一点侥幸,此时不知一下子跑到哪里去了。

【点评】作者善于“化大为小”,把“治学”这一话题落实到一次十分平常的课堂检查背书中。很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次背书,写得诙谐动人、曲折有致、饶有情趣!作者在开头渲染紧张气氛,为下文张本,又吸引读者急于往下读,可谓一举两得。第2段中,一个“又”字点出了背书的不同寻常,氛围一下子紧张起来。第3段的心理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格和个性特征。第4段的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由此可见作者笔下功夫非同一般。第5段语言幽默形象,耐人寻味。第6段把一个简单的过程叙述得曲折生动,波澜起伏,耐人寻味。作文的结尾,通过同学们的议论,揭示了一个并不深奥但易被忽视的学习道理,给人以鲜明的启示。

(2)例文:

读书之乐

人生是极为短暂的,但这种认识要到一定年龄才会产生。曹丕在刚刚30岁时就感慨:“已成老翁,但未白头。”(曹丕《与吴质书》)读来令人心惊。古人寿命短,人生短促的感觉也会来得特别早,现代人寿命长了些,但也并未长到有足够的时间供我们挥霍。我见许多人无所事事、空虚无聊,好像他有一万年的寿命没法打发似的。

在这极为有限的人生里程中,干点什么好?

我选择了读书,我以读书为乐。

书籍是无声的音乐,是雄伟的建筑,是历史的回声,是现实的关怀。书籍让我们感受到已逝岁月的灯火、黄昏,数千年前的一只蟋蟀也会《诗经》向我们发出鸣声;书籍让我们感受到现实人生的强劲和躁动,没有书籍,我们怎么去理解纷繁多变的现实世界?最重要的一点,书籍还能帮助我们进入他人微妙的精神世界,去体验、理解那里的悲伤、欢乐、绝望、向往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我苦闷的时候,我也曾尝试过其他排遣的办法,但全部归于失败,只有读书才能给予我最持久、最温情的安慰。那些读过的书,有很多成了我的朋友。这些朋友脾气都是极好的,只要我需要,它们就敞开心扉与我交谈。那一本本书,就像无数的先哲今贤,以一种沉静的气度默默地吸引着我。金圣叹有言:“雪夜闭门读禁书,乃人生一大乐事。”古人有幸,能有《水浒传》《红楼梦》等品位极高的“禁书”供雪夜闭门品读,那种境界的确令人追慕。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的快乐也就是读书的快乐,就是智慧的快乐。读书是我们的一种主体行为,就像在森林中旅行,我们可以侦察、试探、选择,可快速前进,也可优游赏鉴,或者退步抽身,在书本面前,我们是主动的。许多人把大量业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但看电视时我们是被动的,它演什么,我们只能看什么。它强加给你一段“害虫,害虫,我们都是害虫”的广告,你也只好耐心等着。你为转瞬即逝的画面所操纵,难以展开思考。打开电视就意味着你是它的奴隶,你要接受信息的轰炸,但这些信息常常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一串泡沫。书本就不同了,你可以随意打开或者合上,你可停留在某一页某一段某一个词语上,你可以让眼前的文字暂时消逝,全身心投入思索。不同的人,书架上会摆着完全不同的书,书是我们精神的外延和仓库。在书籍的丛林中穿行,所见风光因人而异,一切都决定于我们的毅力、耐心和胸襟。你穿行得越深越远,所见的风光便越险越奇。沉醉在书籍的丛林中,其乐无穷。

读书是一种幸福,读好书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读书是一种快乐,读好书是一种更大的快乐。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好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点评】作者从人生苦短落笔,自然过渡到“我以读书为乐”,从容地论述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安慰和享受,同时跟电视相对照,指出读书是一种主动的摄取,其乐无穷。全篇以读书之“乐”为题眼,尽管并没有正面写“乐”,但从作者论述读书之“趣”、读书之“悟”中看,其“乐”自见。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乐不可支,溢于言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91210f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7.html

《苏教版九上语文第四单元 学会读书(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