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

发布时间:2020-02-06 19:28: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

按摩基本手法介绍。要学习按摩,首先要了解各个部位的按摩方法手法,以下是较多作为按摩位置的颈椎以及其周围部位所用的按摩手法。

技巧要点:

按摩者姿势:沉肩、坠肘、松腕(扎马步)

按摩技巧:有力度 热度 渗透

均匀:幅度、频率、力度

持久:有连贯性

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用力方向,自然力收回)

颈部一般套路

手掌抚摩或按摩颈,,以后部发热舒适为度,动作由轻及重,由小到大,快慢结合。

按揉颈肌左手扶住受术者头部以固定右手拇指食、中两指分别位于颈椎两侧肌肉隆起之处,自上而下,由轻及重进行按摩揉捏,边按揉,边下移,重复动作5~10次。

按揉风池穴,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对准风池穴,轻按重揉,范围由小及大直到有酸胀感

自上而下,大拇指点按脊椎两侧,自风池沿肌肉走向(凹)至肩井

自上而下,用手指推脊椎两侧的肌肉

拿项肌,拇指和食、中两指拿担其两侧的颈项肌,自上而下均匀用力,动作一张一弛,反复20~30次

附:挤压---十指交叉,掌跟夹拿(也可用于三角肌、肱二头肌附近)

肩部

具体手法(肩背部按摩大多适用 ,肩部:揉按击滚;背部:击揉按滚)

1. 锤、拍、劈、(有节奏感)

叩击类手法: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掌侧小鱼际、指尖叩打体表。

拍法: 虚掌,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掌击法: 手指自然松开,腕伸直,用掌根部叩击体表。

注:施术时需询问受术者感受

2.

要点:回旋

指柔、掌根揉、肘揉

? 掌揉法:

? 动作要领:

术者用手掌掌根附着于治疗部位或穴位,稍用力下压,腕关节略背伸,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以及手掌连同前臂作小幅度的回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肌肤一起揉动。

? 动作要求:

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压力轻柔,动作灵活。附着部要吸定,不能在体表摩擦,也不能向下按压。

? 指揉法:

拇指揉:用大拇指指腹轻按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腕关节放松,而后作大拇指的掌指关节环旋运动,使指面在治疗部位上作轻柔缓和的小幅度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四)前臂揉、肘揉

用于肌肉丰厚处,其作用与掌揉同,刺激量大于掌揉法。

3.

要点:捏、提、松(不要完全松)

针对不部位的肌肉特征分别的技巧:肌肉比较长——四指指腹,肌肉比较短——二指指腹

4. 拨:(先用揉法,将表层肌肉揉开。)

技巧:垂直于条状肌肉,用拇指指腹按下去,来回单向运动

肘用力,手腕放松不用力,轻柔、连续,可换揉。

5. 滚:

技巧:手腕高度放松

侧滚:一是由前臂的旋转;

二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而组成的复合式手技动作。其受力部位以小鱼际肌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

直滚:手握空拳,用后四指。

6. 按:(指按、掌按、肘按。)

指按:拇指与食指夹住中指,垂直上下,定点点按穴位或经络部位

按而留之,不要太快松开,留一段时间,以达到持久渗透的效果。

7. 搓:(收尾法)

大腿、小腿、肩部

患者的手搭在术者肩上 手心相对搓 快速轻柔 缓慢上下移动

搓肩部,两手交叉,握在肩上,用掌跟相对运动挤压

8. 抖:(收尾法)

技巧:幅度小、频率快(先慢 放松),不要憋气

施术姿势:后脚虚步,扎马步,力度不要太大,身体后倾,且受者身直,患者的手刚好拉紧

背部

油、膏等润滑皮肤,单方向推,推得不要力度过大

擦:(先用油膏等润滑皮肤;

关键词:直、长、均、热

直:手直,擦得方向轨迹直,来回的擦(推是单方向的,擦和推的重要区别)

均:均匀有力

第三部分:穴位介绍

在学会按摩的基本手法和懂得按摩的相关知识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按摩技术,需要了解人体各穴位的位置与作用。

常用腧穴的简单介绍

名词解释:

腧:与

穴:即孔隙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生理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腧(下图)

按摩常用穴位

头脸部:

一. 风池穴

取穴方法:

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通俗定位:

位于后颈部的发际,在两条粗肌肉的斜方肌两外侧凹陷处。

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它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特别对长时间在电脑 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效果更好。

按摩方法:

①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

②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二. 百会穴

取穴方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之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通俗定位:

大约位在头顶部中央的穴位。左右两耳向前折曲,从其最上端往头顶上升的线与左右眉间中央往上升之线的交叉点,则可正确找到头顶的中央。同时,从眉间逐渐通过头部中央的线之间,从额头与脖颈的发际到另一端的发际加以二等分,本穴正好位于额头的发际二十分之五,或脖颈发际十二分之七的位置。用指尖指压本穴位,会感觉轻微疼痛。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按摩方法:

按摩这里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三. 太阳穴

取穴方法:

眼线和眉线的交点向后旁开1.5寸。

通俗定位:

位于眉毛外侧端与眼尾外侧之间的正中央。或通过用指头从鬓角往眼尾部分滑动时,所接触到的凹陷处为基准寻找亦可。

功能主治:

提神、缓解头痛

按摩方法: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30秒。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但不可用力过度,感觉酸胀即可。按摩次数可多可少,可视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

四. 神庭穴与印堂穴

功能主治:

按压这两个穴位都能消除头痛头昏,恢复大脑的活力,同时按摩,互相补益,则效果更佳。

五. 人中穴

通俗定位:

位于上唇中线的垂直沟,即人的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

主治疾病:

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

按压方法:

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以每分钟2040次为宜,可使患者很快苏醒。

肩颈部

六. 肩井穴

取穴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的交接处。

主治疾病: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施治方法:

1.按摩:按揉肩井穴时先以左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右侧肩井穴五分钟,再以右手按揉左侧肩井穴五分钟,力量要均匀,以穴位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每日早晚各一次。

2.温灸:滴大林经络通穴位按摩油,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治肩酸痛、头酸痛、肩部僵硬、落枕等肩部疾病。

3.持扶阳罐温刮足少阳胆经(肩部),进行无痛刮痧,将该部位的寒气、湿气排出体外,12次,每次3-5分钟左右。

4.孕妇不能被按压肩井穴。

七. 肩贞穴

取穴方法: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疾病: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八. 大椎穴

主治疾病:

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另外,大椎穴拔罐能缓解风湿病、肩颈病、高血压、皮肤痤疮。

施治方法:

1. 按法:深呼吸,在气止时用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复操作。

2. 搓摩法:用食、中、无名指轻揉,压力轻盈放在穴位上,盘旋抚摩。

3. 可用于艾灸,拔罐。

手臂部

九. 合谷穴

主治疾病:

头:头痛

牙:牙疼痛、牙龈疼痛;

面部:青春痘、面部神经麻痹、痄腮

眼:眼睛疲劳、口眼歪斜、目赤肿痛

鼻:鼻出血

耳:耳鸣、耳聋

喉:喉咙疼痛、打嗝、咽喉肿痛

以及赘疣、三叉神经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该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

施治方法:

1.按揉: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地按压,频率约为每21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较强,穴位下面要求出现酸、麻、胀,甚至有窜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觉,即"得气"现象。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对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以较强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2.可结合艾灸治疗。

一十. 阳溪穴

主治疾病:

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耳聋,耳鸣,结膜炎,角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  

3.其它: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扁桃体炎

一十一. 内关穴

主治疾病:

心腹部:心绞痛、心痛、心悸、胸肋痛、上腹痛、恶心想吐、腹泻、胸痛、胃痛、呕吐等。

头、脑:精神异常、失眠、癫狂眩晕、晕车、头痛、中风、眼睛充血等。

以及孕吐、手臂疼痛、月经痛、呃逆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按摩方法:

一只手的四个指头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指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拇指用力点压12分钟,再揉按12分钟,交替进行,直至胃痛、呃逆、胸闷、心慌诸症得以缓解。

一十二. 外关穴

主治疾病:

四肢:手脚麻痹、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风湿疼痛、肩背痛、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肘臂等。

头部、五官:偏头痛、落枕、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等。

该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按压该穴具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的功效。

一十三. 曲池穴

主治疾病:

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瘫、麻、痛;高血压、贫血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按摩方法:

①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

②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换左手拇食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一十四. 手三里

取穴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侧腕,伸直前臂,曲肘的取穴姿势,手三里穴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主治疾病:

指压手三里对牙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精神镇定有效,可治疗精神性阳痿;此外,对齿痛、喉肿也很有效。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

【补充内容】本穴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腿足部

一十五. 足三里

主治疾病:

本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针灸按摩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便秘,肠痈,急慢性胃肠炎, 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风湿热

3.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尿,阳萎,遗精;

5.妇产科系统疾病:乳痈,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6.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小儿麻痹,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

7.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

8.下肢痹痛,水肿,脚气。

施治方法:

按摩足三里最好采用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足三里下面肌肉较丰满,手力小的有时难以达到得气的效果,这时也不排除应用一些辅助器械和别人帮助按摩。

1.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2.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一十六. 涌泉穴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主治疾病:

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 、 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 、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

作为按摩队的一员,只会按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会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保健服务,所以我们还需要学习量血压、拔火罐和艾灸。

对应疾病的按摩手法与穴位小结

头痛(提神醒脑,眩晕)

穴位:风池穴,百会穴,太阳穴,神庭穴,印堂穴,肩贞穴,合谷穴,内关穴,外关穴,涌泉穴

手法:

1.拿揉颈项部

2.提拿肩井部

3.点印堂穴(前额痛)

点百汇穴(头顶痛)

点太阳穴(偏头痛)

风池穴(后脑痛)

4.扫散法

失眠

穴位:百会穴,内关穴,涌泉穴

手法:

1.抹印堂穴(向上)

2.点印堂穴

3.点前额部

4.点百汇

5.提风池

6.点太阳

7扫散头部

肩周炎

穴位:风池穴,肩井穴,肩贞穴,大椎穴(结合拔火罐),外关穴,曲池穴

手法:

1.提拿肩臂部肌肉

2弹拨肩臂部肌肉

3.环转摇肩法

4.上肢被动后扳法

5.背后拉臂法

6.提抖法

7.揉搓上臂部

背痛

穴位:

1按揉背腰部;(双掌重叠)

2弹拨足太阳膀胱经;(离脊椎1.5~3寸,从上而下)

3按压足太阳膀胱经;(双手重叠, 大约3~5次)

4滚法;

5拍法;

6按揉肾俞穴;

7搓擦肾俞穴,命门穴;

腰酸腿痛

穴位:昆仑穴,委中穴,承山穴

颈椎病

穴位:风池穴,肩井穴,肩贞穴,大椎穴(结合拔火罐),外关穴,曲池穴

手法:

1.在肩颈部用滚法

2.提拿颈项部,肩井(从轻而重)

3.按揉压 痛点

4.拨伸头颈部 (上下左右四个方向)

5.提拿肩井部

抬不起手臂:曲池穴,外关穴

抬不起腿:委中穴,承山穴

第五部分:拔火罐

拔火罐的原理

通过消耗罐内的氧气,造成内负压,使之吸附于表位,造成淤血现象,也称淤血疗法。

拔火罐之后出现难看的红色的原因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即难看的红色是坏死血细胞的表现

拔火罐的作用

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及哮喘、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拔火罐对中老年的风湿治疗尤好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拔火罐的位置:

肌肉丰满之处一般为肩颈部、斜方肌处,腰部也可

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部位,青春痘位置不适宜

要根据所拔得部位面积大小选择适宜的罐操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

拔罐方法:

我们主要用闪火法的:首先一侧罐口与皮肤形成四十五度角,另一侧紧贴于皮肤

点燃酒精棉主要是注意事项前面以说

留罐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拔罐时,一只手拿着罐,另一只手轻按罐的一角,用于放气,

之后稍微用罐滚柔皮肤或手柔

红或紫钳色(淤血)属正常现象

拔罐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拔罐口的温度,还有头发

棉球只能用一次,黑了不能用,还有棉球上的酒精不能过多,至少拿时没有酒精滴下

点燃酒精伸入,不能触及罐底和停留在罐口,如果罐太大,可在里面悬空绕几圈,要做到快而轻(轻针对贴罐时将罐轻轻的放在皮肤上)

罐轻贴于皮肤,一定要检查罐是否紧贴

如果太松,要重拔

如果太紧搞到不适,稍微松一点,但紧好,紧贴有利于吸出湿气。

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拔罐位置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吹风。

拔后要在3~4个小时再充热水澡

拔火罐的禁忌

不宜拔罐部位: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眼、耳、前后阴、心脏搏动处、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皮肤高度过敏、手术皮肤破损、溃烂耳外伤骨折部位、青春痘、静脉曲张处。

不宜拔罐的人群:

孕期、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患有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溶血病)的人群。

过饱、过饿、醉酒的人。

拔罐后各种现象表明的症状:

(1)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瘀,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当然,如患处受寒较重,也会出现紫黑而黯的印迹。如印迹数日不退,则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时,则提示风寒所犯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可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罐印呈散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

(4)淡紫发青伴有斑块,一般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部位则系气虚血瘀。此点常伴有压痛。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可出现此印迹。

(6)罐印呈鲜红散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并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预示该穴所在脏腑存在病邪。(临床中有以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以治疗疾患的。)

(7)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则多提示病邪尚轻。当然,如取穴不准时也会拔无罐迹。也不能以一次为准,应该多拔几次确认是否有症症。

(8)罐印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湿邪。

(9)罐印表面有纹络且微痒:表示风邪和湿症.

(10)罐体内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11)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热湿毒的反映.

(12)拔罐区出现水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揭示患气证。

(13)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淤证

(14)皮色不变,触之不温者,提示患虚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da30cb60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7b.html

《按摩要领和具体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