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名家的“家书”

发布时间:2020-05-24 21:42: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家的“家书”

在中国文化中,家书浸润着亲情,承继着家风,接续着传统。一些名人家书之所以流传至今,更是因为家书中传递出为人之道、处世哲理。

林纾

“以早起惜阴为上着”

人言:冬日可爱,夏日可畏。余则反是,爱夏日之长,而畏冬日之短。夏日虽酷,然潜心读书作文,心有所专,安见其酷余年垂七十,每逢夏日,作画一两幅或三四幅,译书三千字,晚来尚有余闲读书。至冬日,则飘瞥即晏,所有工程恒于夜中补之。晨起稍晚,即咄嗟而暮。汝年未及二十,正黾勉为学之时。乃睡至日中,岂不以可惜之光阴付之虚掷汝苟用吾言,以早起惜阴为上着。

四月十日训(注:1920年)

林纾是近代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这两封信摘自《林纾家书》,是他写给四子林琮的信。《林纾家书》 收录林纾训子家书共104通,在这些信中他自剖心迹——“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

梁启超

“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

孩子们:

……

思成(梁启超长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历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

……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

二月十六日 爹爹(注:1927年)

梁启超是世所皆知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既高明又开明的父亲。梁启超有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其中三位是院士。从梁启超不同时期写给孩子们的书信里,可以看出他的为父之道。透着智慧、平等和暖意的文字里,种种人生道理和家风家道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孩子们。

朱德

望升官发财者不宜来我处

玉珍:

……家中支持多赖你奋斗,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我的母亲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亲现在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望调查告知。庄弟及理书、尚书、宝书、许明扬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可办好。……以后不宜花去无用之钱来看我,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家庭累事均由你处置,我从不过问。

手此致复。并问亲友均好。

(1937年9月27日)

1927年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前夕,朱德派人把陈玉珍(前妻)和儿子送回四川,而这一别,竟是十年音信杳无。陈玉珍不仅要抚养朱德的儿子,还要照顾朱德的两个母亲(生母和养母),可以说备尝艰辛。直到1937年朱德才又有了与家人联系的条件。上面这封信是朱德从五台山抗日前线给陈玉珍写的第二封信。

傅雷

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养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

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

总而言之,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些,我在留学的时代是极注意的;否则,我对你们也不会从小就管这管那,在各种manners(礼节、仪态)方面跟你们烦了。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

八月十六日晚(注:1954年)

《傅雷家书》是傅雷和夫人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集,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董必武

想想党员和非党员有何不同

芸儿(注:董必武儿媳顿云润):

前接你和翮儿(注:董必武之子董良翮)的信,想和你们谈谈你们提到的工作和学习问题,无人代草,只好等我们慢慢来写。现在谈几点简单的意见:

你入党的问题,就来信看,好像已解决了,你已成为党员了。这很好。你应当仔细想想党员和非党员有什么不同。我们想,党员对革命要自觉地负责任,要关心全社的革命问题,要关心全县、全区、全省、全国的革命问题,还要关心全世界的革命问题。要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

爸爸妈妈 字十二月十四日(注:1971年)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法学家。这封董必武夫妇写给儿媳顿云润的书信,选自《董必武家书》。《董必武家书》共收录董老家书68封,让读者读到了他作为一个丈夫、父亲、长辈对自己亲人的关爱与期待,读到了一位老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袁隆平

你是我和全家的福气

哲妻:

我在京给你买了两条裙子和一件汗衫(两黑一深蓝)。这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你选择。这些东西我托人带回长沙,待回国后再来安江。

家中老母和年幼的孩子们全靠你当家和照顾。我经常在想,有你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这的确是我和全家的福气。希你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加强营养和加紧治病。余再谈。

(注:1985年5月)

196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妻子邓哲结婚。虽然他们都在湖南安江,但不在一个单位,只能每周团聚一次。后来,袁隆平调到长沙,夫妻俩长期两地分居。从1968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后,袁隆平搞“南繁北育”工作,每半年就要到海南育种,更使得两人聚少离多。人在两地,鸿雁传书,成为当时袁隆平和妻子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摘自《人民周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11e9e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9.html

《b名家的“家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