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9-09-26 01:08: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批评史名词解释

1.《论语》的兴、观、群、怨:《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3.《论语》的尽善尽美: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诗经的比兴联想方式几四言体式的关系【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出自】:《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虚静物化说道家把虚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范式来对待,在它那里,虚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必备的心理状态,物化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形成虽然有虚静参与,但是,已经迥异于虚静的创造内涵,它和虚静一样,也成为审美创造的独立范畴。
6"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百姓耳闻自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7“发愤著书在《史记》的《史记·太史公自序 》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等人的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因李陵案受到统治阶级残酷迫害的体验,把它归结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文要想要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立言,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

8《毛诗序》
[1孟子的以意逆志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2.孟子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3.孟子的养气 
     孟子在《孟子 ?公孙丑上 》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是积极的。 
[4.庄子》的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5.诗言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诗是用来抒发的人的志向怀抱的。 写景、咏物、缅怀、抒情,都是为了言志。朱自清认为它是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6.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化,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说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7.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虽然在情志关系上。《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秦诗言志的志接近,但它正确也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字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8.四始:"""小雅""大雅"""。《<>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也,'小雅'也,'大雅'也,''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
9,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10,诗缘情而绮靡。注释】 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出处】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11.六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就是说文学鉴赏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观位体,也就是看作者对文学(文章)体裁的选用,体裁是作品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情有密切的关系。      二观置辞,即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和特点。能否通过把握语言符号来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      三观通变,即运用比较的方法,看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继承和革新,是否能做到推陈继新。      四观奇正,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否多样统一。要求平中见奇,奇归于平。      五观事义,即看作品题材的选择,看作品中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传达思想感情等的需要。      六观宫商,即看语言的音乐性,即语言的节奏旋律是否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符合。
12.应感[1. 谓交相感应。
《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陆机 《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惟忠孝之气直上清虚,如矢中的,於是始知古忠臣孝子与造化呼吸应感者,殆以是也。”[2特指天人
13。《情采》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有着重要地位的杰出著作,其中有《情采》一篇专门论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就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包括理论观点。所谓”,就是指文采,包括语言修辞在内的艺术形式。刘勰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而且论述极富文采,使这篇理论性的文章同时也成为情与采完美结合的范例。
14文以明道。唐代古文运动,为了反对六朝绮靡之风,曾把 
以明道作为其理论纲领。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诗中虽有文书 
传道之语,却并未在章文中正式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韩愈以儒家道统 继承者自居,他所尊崇的古道即尧、舜、禹、汤、公、孔、孟之道。但韩愈又是一位文学家,他重并不轻
15.不平则鸣。出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不平则鸣,还是一种文论观点。是韩愈在送《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观点,古文运动的创作口号,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既是对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不平则鸣是宇宙间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不管是人还是物,只要遇到不平就要,是关于作家生平、遭遇和创作关系的见解,指文章著作皆因心中有感而有所发,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肯定了文学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

16.“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重道轻文的倾向,则不利于文学的发展。韩愈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识之
17含英咀华,闳中肆外.·韩愈《进学解》学古代文学促进人格修养的方法,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 
18点铁成金.释义: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出处:宋代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点铁成金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基本含义:一、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画;二、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化腐朽为神奇。      当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取古人陈言进行点化而使之翻新,本身失去了文学的原创性,只落第二义;能否做到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其实很难成功,将诗歌创作引入狭窄的歧途。
19夺胎换骨。出处:宋代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即以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古人诗意,"夺胎发即吸取古人精彩诗意而不袭其词语,用自己的词语,巧妙的表达自己浴霸古人同样的情感思想
20竟陵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
21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是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22“理事情叶燮的《原诗》日理、日事、日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在物理、事、情指包括人及其精神世界在内的审美容体对象。许以抒情为主的理事情说,暴露了一字含情状性情二义的概念之含混,却也蕴含了叶燮对诗本质的认识,即创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的艺术形象以表现主观情思的美学思想。
23童心说阐述此观点的文章叫《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话》,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a00e3ed28ea81c758f578b9.html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