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课时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4-21 22:36: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

(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 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教学《村晚》时,在实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法。我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个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三、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在教学第一步骤,给学生自主读诗的时间有点少,集体朗读不能代替个人自读。读不好,教学第二个环节自然不好深入。原因之二: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景象,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也比较遥远,如何引导他们感受农村男女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读懂作者的情怀,若适时补充一些人们劳动的画面,学生应该更容易入境。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因而整节课学生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

四、改进措施

今后,我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探索,真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应该付诸实践的首要任务。

2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一、教学效果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收获

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其次,学生活动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再次,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现了许多ABB式的词,如:胖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3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通过讲述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季羨林思念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而是故乡的月亮,他思念的是故乡。

1、教学效果

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让学生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成功之处

我在突破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先是让学生说出带有“月”的诗词,再用一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进行融情想象,激越表达、归纳梳理,这一系列的过程实则是让学生学会沉潜积淀。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正是强调了沉潜阅读和积淀的重要作用。学生积淀越多,表达就越丰富,越动情,越有层次,越有水准。因此,课上,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轮明月,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望月怀景、忆事、思人,魂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顿时化作云潮汹涌。例如,我出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我都异常喜欢。”体会世界各地月亮的美。

(2)“此地既然有山,……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体会朗润园的月亮的美。

(3)“然而,每当这样的良辰美景,……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体会作者钟情家乡平凡的月亮,实质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家乡的月亮是平凡的,正如作者平凡的家乡一样, 但是,美轮美奂的异乡却比不上平凡的家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更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三、不足之处

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远方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一片段时,有点儿无能为力的感觉,只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的方法把文章内容和感情让学生得以理解,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某一时刻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4*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一篇精读课文。梅花凌寒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是历代诗人和画家所赞颂的对象,梅花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一、教学效果

本课是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在下列几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让学生弄清了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就流下眼泪。二是弄清了外祖父爱梅花、送梅花图和爱祖国之间的关系。

二、成功之处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灵魂”“ 骨气”。开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感受老人思乡之情时,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泪和斥“我”污梅。在这里,我设计了两次想想情景说话,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体会梅花精神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在指导朗读“做有气节的中国人”之前,我先让学生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图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气氛,为朗读做了铺垫。最后《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缕缕梅花魂,悠悠爱国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梅花魂。

三、不足之处

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便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得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要是能通过欣赏梅花图,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动学生。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有两个地方处理的比较好:

1.因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在导入中回扣课文,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为本活动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掌握本次口语交际的要点。

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到位: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注意倾听。因为小组较多,所以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反思

《那一刻,我长大了》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一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改作文,完成实现作文教学的一课一得,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的问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师生关系上看,在课堂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从评价修改来看,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我认为自己还重视与学生的对话,努力做到将自己融入孩子们当中,注重以动情的言语将学生的心拉近,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身边亲人的关爱和呵护。

5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本文是小学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借公事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却凭着神机妙算在三天内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人物鲜明,既要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弄懂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要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一、教学效果

1.准确把握课堂目标。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从容向周瑜立下了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引出“造”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了解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过程,令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人物特点,使学生领会了“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到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精练地用词。

在课堂上,我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学生的阅读分析为主,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激发学生亲近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自主合作探究见真知。

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学生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吝惜自己对学生的评价,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会使表达不到位的同学声音大起来。

6 《景阳冈》教学反思

《景阳冈》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一、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台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我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1.读武松打虎前的内容,找出描写武松的语言。2.读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的特点。3.如何根据这些语言体会人物特点。4.练习根据人物特点设计语言。通过教师的辅助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

(二)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我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二、成功之处

(一)给连环画配解说词、说书:吸收语言。

“老师这里有《水浒传》的连环画,请你们欣赏一回。”(播放连环画课件)“你们仔细读读文中武松和店家的对话,等会请你们给它配音。”学生朗读文中对话,练习对话表演。指名上台给连环画配音,随着图文并茂的解说,课文的语言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生的头脑。

“老师,我想用说书的方式来复述这个故事。” 可能是受了《赤壁之战》的学习启发,解说刚完,又有学生“另劈蹊径”。好啊!李正一几乎是蹭地上来了,还从抽屉里拿出或许是早已“预谋”好的一把扇子。于是,这个被大家称之为“相声大王”的李正一同学凭借一把扇子,一个“惊堂木”──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木质黑板擦而已,将文中的精彩部分──武松打虎的经过,老虎的“扑、抓、剪”,武松的“三闪”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真是叫绝!于是,下面的学生便坐不住了……

(二)精心研读:正确认识人物形象。

教学到此,学生对武松的英勇“壮举”可谓是体验颇深,如何引领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文中的武松形象,从而为学生阅读评价《水浒传》中的其他英雄形象起举一反三的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请你结合阅读课文的感受,用一个字来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学生写的字有勇、猛、智、神、威等。“这些字中,哪一个最全面最概括地赞扬了武松?”学生比较出“神”字,进而提炼出研读专题:武松究竟“神”在哪里?从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来?用笔读课文(默读、点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处,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并落实训练。

三、不足之处

课后拓展部分不够精彩,只是说文中还有很多人物,找一两个人物说一说。这样拓展处理太简单了,起不到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读下去,读更多的《水浒传》故事的欲望。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可以这样设计: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在课外认真阅读,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写一份200字左右的人物速写,下周进行交流。

7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猴子,这只猴子每天快乐地在林间生活。一日,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一)抓重点问题,自读自悟。

抓住“石猴怎样出”和“怎样称为猴王”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种读法并用,人文交流。

由于本文是古代白话文,语言很精辟,长短句结合多,读起来比较拗口。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充分读文,实现作者与文本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课文时,抓住“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意思,发现其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且长短句结合的文法,感受语言的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激起阅读的兴趣,提高赏析、审美的能力。在让学生学习“石猴怎样成为猴王”时,抓住石猴的语言“大造化!大造化!”“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等等,让学生品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感受优秀作品语言简练、明快、干脆、富有感召力的特点,感悟石猴的聪明、机敏、勇敢的特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起续读的愿望。

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字词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过程中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不拖泥带水,应该告诉学生的就要直接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七绕八拐的去所谓的启发。

8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

《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人们放风筝、去晦气的健身活动。人们放风筝时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拉线奔走,有张有弛,给人们带来快乐。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目标。通过深入地分析文本,心中明确课堂目标,尤其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放风筝带来的快乐。

2.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来凸显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包括紫鹃、宝玉、黛玉、探春、宝钗、宝琴)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凸显了各位人物的不同形象。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宝玉他们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3.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①故事情节完整;②主题思想深刻;③人物个性鲜明;④构思角度精巧;⑤环境描写逼真。 

二、成功之处

我在讲解:“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时,我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大笑,他恨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人物的形象。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得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对“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这句话的理解,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四、改进措施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含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实际不足中的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类似这样的精美段落,细节描写若在平时能相机渗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情操、文化底蕴肯定会慢慢丰厚起来。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排演课本剧,不失为一种让小学生锻炼自己口头写作能力的途径。它是以教材为依据,为小学生所熟悉,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一种表演形式。课堂上课本剧的表演更注重教学目标,课本剧要求的是小学生的自由发挥,表演重在说,重在参与。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是“我们都来演一演”其目的是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在排练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商量一下要演一部课本剧。然后大家出谋划策,设计剧本。我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等。

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放手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引导学生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不足之处,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写读后感》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二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从读过的书中或者文章中任选一篇写读后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要真实、具体。“写读后感”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杜绝“复述内容式”读后感。

分析例文,引导学生明白习作中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故事内容,要紧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杜绝“无感而发式”读后感。

通过范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明白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汉字真有趣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中华几千年的汉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魅力。在课堂上,我选择活动式教学。纵观整堂课,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构建成。让课堂在中华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舞台上驰骋,让实践活动课堂富有文化味。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是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把语文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让它既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又体现综合实践课的探究性学习特色。活动过程始终把获取语文知识的研究能力作为第一目标。课上,学生的交流是主要的,老师的话语不多,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所起的就是总结和过渡的作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实现了课堂属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三、课堂交流形式多样。

本设计重在让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互动交流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及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通过组长介绍,成果展示,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真正投入到汉字的研究中来。在组织形式上很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让课堂别有一番情趣。

我爱你,汉字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学中,抓住儿童好动的特点,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对祖国文字的感情。活动中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在活动中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而不是只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对教师来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二、探究过程自主化。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参谋、顾问和咨询人员。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用信息诱导而不是以指令来约束学生。尽管教材规定了活动的任务和范围,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觉主动的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具体的活动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活动的开展,用什么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都由小组同学自主决定。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三、学习过程探究化。

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为探究型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组学习内容都不作为系统的知识来教。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掌握方法和规律。

9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一、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古诗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所看到的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二、成功之处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教学《从军行》时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学生很快被那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三、不足之处

1. 课堂教学时间超时。

2. “遥望”“暗”指导不到位,学生理解不透彻。

四、改进措施

探究的深度要适当,在指导学生对“暗”字的理解时,挖掘得太深,因而耽误了时间。同时,再设计让学生理解不击败敌人,决不还的这种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时,可以从“不还”二字反问学生,将士们真的不想回家吗?从而可以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可以提问为什么远远地望着,却只能看到玉门关呢?可以从这启发学生体会大漠的荒凉。这个“暗”字,不仅仅是环境恶劣,也体现将士们内心的孤独、沉重、压抑。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一、教学效果

1.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2.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在课堂上,我一再鼓励学生朗读。诸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二、成功之处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身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课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小练笔,写一些人物作文。

三、不足之处

遗憾在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学“喃喃”时,学生品词不到位的情况下,忙于赶教学进度,而匆匆放弃;遗憾自己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遗憾自己的教学机智太差,以致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匆匆下课,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简单明了而具有启发作用的总结……

四、改进措施

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下阶段,我应多加强朗读训练。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

《军神》教学反思

《军神》这篇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时,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一、教学效果

1.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老师充分让学生说,让他们自己谈体会,在边读边说中感知人物。例如,在教学“一声不吭” “紧紧”“崭新的床单都被抓破了”时,“崭新”的床单一般是不容易抓破的,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纷纷举手,答案很容易出来了。说明刘伯承此时用力很大,他一定很疼很疼。再回到前面,他始终“一声不吭”,这正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我让大家讨论。最后,老师说:“谁能再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刘伯承的坚强和勇敢?”很自然的,感情就出来了。

2. 学生学会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这篇课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在感悟军神的过程中我抓住了沃克医生的反应去体会。课末,又让孩子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感变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品悟过程中及时板书,沃克医生这条情感线自然浮现出来,这样两条线融合。

二、成功之处

为了更好领悟刘伯承意志如钢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我以“七十二刀”做为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我把自己当作沃克医生,用自己的语言一边描述动手术的过程,一边配上动作:“……这里肉烂得厉害,得割一刀;伤得太严重了,一刀还割不干净,得再来一刀;这里已经长了新生的息肉,这里不割不行,来一刀;哦,我手有些发抖,没切中要害,再来一刀;我的汗都冒出来了,护士在帮我擦汗,接着干……”“割”过几次之后,问学生:我刚才割了几刀?学生肯定没几个能说出来的。然后问:三个多小时的手术,刘伯承能说出刀数,说明了什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刘伯承的精神所在。

三、不足之处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如:在教学时,当学生兴趣勃勃的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意志坚强的人物时,我没有好好地把握教学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失去了课堂生成的亮点。同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因此,在分析沃克医生的表现时,我分析得不够透彻。

四、改进措施

努力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生成课堂亮点,从学生的学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清贫》教学反思

《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的,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一、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形象。在学习敌人对方志敏搜身一部分时,敌人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细细地捏一遍”,这些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从中,学生也理解了方志敏所说的“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在学习“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句话时,学生明白了:作为共产党的一个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所在。

“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

二、成功之处

品读感悟。我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进于品读体会。同时不着痕迹地渗透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所起到的作用。如学习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这一部分时,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

三、不足之处

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不够到位,不是读得特别快,就是读得没有感情,比如国民党兵士对方志敏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这句话学生能够感受到兵士的凶狠、恶毒,但就是读不出来,不好意思读。

四、改进措施

平时的课堂上,我能够关注到学生的这一点,加强训练。

习作:他_____了教学反思

《他 了》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习作四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刻画出某个人呈现某种情感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他当时的样子写具体。怎样使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改作文,整个过程注重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在评价修改环节,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13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祥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一、教学效果

1.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学习了《摔跤》后,我带着学生们归纳总结出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主要是抓住了嘎子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表现嘎子调皮活泼,工于心计的特点。学生们对这样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像这样正式提出来学习,还是第一次。于是,我给了学生们十多分钟的时间让他们仿照作者的写法写写同桌的一个特点。多数学生写得不错,还有个别的学生把人物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2.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习描写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

“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

“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二、成功之处

《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并画出来,先自己体会,然后交流汇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不仅把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词语都找出来了,而且理解得也很透彻。再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这些句子,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效果非常好。

三、不足之处

在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祥子的外貌时,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只是简单地说了说这是外貌描写,给学生没有留下健康、威猛的祥子形象。

四、改进措施

结合上面的不足之处可以设计让学生画一画文中的人物,写一写身边人的小练笔实践活动。

14 《刷子李》教学反思

《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本文生动有趣,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富有传奇色彩,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

一、教学效果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读课文,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行朗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有哪些描写最精彩的句子等问题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阅读水平。

2.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引导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采用了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的的情景:刷墙时的动作美,刷墙后的效果奇。组织学生一句一句地品读,边读边想象情景:刷墙时的动作好似跳舞,刷墙时发出的声音好似乐曲,完成的作品好似一面天衣无缝的屏障等。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直观地了解了可以怎样突出技艺高超。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刷子李的徒弟检查黑衣服并发现小白点这种一波三折的侧面描写烘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文采用的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二、成功之处

注重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个性的作用。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文中也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千丈,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而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绝活时,“半信半疑”;师傅刷墙时,“最关心的还是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以为师傅“名气有诈”。这样把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不足之处

虽然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但在评价中不免有些流于形式,如评价得不够新颖,不能针对个体进行准确评价。

四、改进措施

今后要加强评价的新颖性和准确性的训练,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要进行写作方法的归纳时,可尝试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口头作文,做到现学现用,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

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课后反思

《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五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人,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他的特点,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读促写,学会观察,描写人物。

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儿童模仿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和习作例文中作者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做到以读促写。

二、让学生理解从典型事例中集中表现人物的品质。

写好事例就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充满活力。这就要求小学生深入生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根据表达的需要捕捉生活中表现力最强的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怎样在事中表现人,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抓住特点观察。这样,学生就笔下有物,言之有序,很快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创设情境,引导交流。

从师生关系上看,在课堂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本次教学的不足是:作为习作指导课,时间分配不均,学生静心思考和写作的机会不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突出。

15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是一则文言文体裁的寓言故事。本则寓言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在炫耀自己的矛和盾。二是讲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作者把这则寓言汇成了一个成语一一“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一、教学效果

在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学生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成功之处

1.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 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 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2.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

在分别出示了“矛”“ 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抓住契机,顺势而导,提出了一个更贴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两“环”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然不觉 ……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生动的落实,学生在表述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环”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同时练习了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语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还是有点儿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我有种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引导学生。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不足之处,我先出示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其表达。

16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一、教学效果

抓住重点词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正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资料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潜力。我让学生思考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赢得比赛胜利的好办法,而田忌却想不到,齐威王也始料不及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此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细读,划出描述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词语,抓住这些语言文字进行默读思考和朗读体味。我又用幻灯片出示了文中的三个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再联系课文资料,明白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到那里,就能较顺利地透过人物的外部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一步步探明人物的思索过程,明白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乃是仔细观察、周密分析,认真推断的结果;而田忌失败后只是一味地懊恼,不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找出挽救的方法,自然是无回天之术;齐威王得意扬扬夸耀自我的马,根本没发现对手与自我的力量并不悬殊,所以再次比寒时斗力不斗智,仍按原先的顺序出场,当然只有输得“目瞪口呆”了。

二、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了“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教学理念。      

2.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3.教师能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创设和谐、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在学习知识中,教师不进行滔滔不绝的分析,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读、讲、议、演、说等方法亲身体验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三、不足之处

1.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组对话时,没有及时评价。

2.“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一节课不可以预设的太多。  

3.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要恰当、适时给予学生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更好的课堂效果,不断提高自己这种运筹帷幄的能力。 

17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一、教学效果

1.逆向溯源,层层深入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二、成功之处

1.设身处地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2.想象故事的结尾。 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

在让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得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忽略了引导学生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想可以:

1.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学生掌握得会更加扎实。

2.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3.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反思

《神奇的探险之旅》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六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探险之旅中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怎样使学生根据情景编故事,写出情节的曲折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珍视独特感受,选取话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选择探险的地点,自主选择探险的装备,自主选择探险的伙伴。

二、拓展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为使学生的想象有个广阔的天地,在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时,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契机。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探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又是怎样摆脱困境的,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求生的方法。

三、保护学生的个性写作。在习作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写作,引导学生曲折的探险过程写具体。

想象是欲望的一种意象化表达和满足。因此,成功的想象作文,必始于欲望的有效唤醒和刺激。而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冒险、探险、历险、惊险,无疑是其生命成长历程中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渗透珍爱生命教育,避免学生不顾危险地去进行冒险。

18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一、教学效果

朗读的同时,感悟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这篇课文采用了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作方法一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了很多。最终决定教师的引导要多一点儿。我就把这种提示分散到几个环节中,比如在“小艇样子”这部分时,我让学生找出小艇的特点,并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说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想到这里就说明学生有所了解了。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我再引导,学生的体会就深一些。对于抓住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就能掌握些。在课下的小练笔中,学生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二、成功之处

研读文本,欣赏美。我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发挥想象,体会情景——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有了这个前提,在请同学们带着这美好的感觉一起朗读,他们就很容易地读出了“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学小艇的样子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读,可以画,激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纷纷动手、动口、动脑,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中感受到小艇的独特美,尤其是结尾,我出示小艇的纸模,让大家看着模型去回忆小艇的样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能背诵,摆脱了“要我学”的精神枷锁,读起来轻松,背起来愉快。教学“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去感受、去领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领略到小艇的独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不足之处

在朗读指导上指导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达。

四、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画画、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能力。应该利用角色转换,虚拟情境,有重点地指导朗读,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好。

19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一、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体会情感。“荷兰, 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因为这里有水、有花,还有牧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补充说荷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成功之处

1.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样安静的感觉。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地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深的向往。于是,我就给学生看了许多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学生们情趣盎然,表达的效果也很好。

三、不足之处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还不够明显,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最后归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0 《金字塔》教学反思

《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读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

一、教学效果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新颖的角度,具有的现实意义。

在《金字塔夕照》中,作者一方面运用浓重笔墨描述厚重文化遗产,歌颂了人类伟大创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抨击了对古文明的掠夺,思考世界文化的多面现实。比如他在文中写到:“我曾经到过西方一些著名的城市,在他们的广场上像一把朝天的宝剑样,耸立着古埃及的尖碑,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国的青铜器和瓷器……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增加光彩:相反,恰恰是他们的罪恶掠夺的见证。”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感情是深沉的,是鲜明的。对西方列强对金字塔的掠夺、埃及人民沦为奴隶充满了强烈的愤怒和谴责。

2.体味文章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得益于其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作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例如:“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淡,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的。”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又因循着语言固有的诉诸想象的功能,是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交融渗透的产物。这些极具色彩的景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二、成功之处

1.运用想象。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当时没有车辆,又没有机器,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这种想象衬托了眼前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波澜起伏,妙不可言,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价值问题引领,引人深思。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使学生感悟到金字塔的神奇,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会有很深的感悟。在现代人眼中,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未解的千古之谜。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金字塔群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霜洗礼,依旧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

三、不足之处

让学生了解“金字塔是如何砌起来的”这一问题时,方法有些单一,画面感没有。

四、改进措施

我要借助有关FLASH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建造过程,让学生复述该建造过程。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金字塔建造过程的理解并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由复习相关的课文导入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准备, 互相交流讲解的经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积累有关材料的兴趣和能力。紧接着引导学生小组交际评选代表、全班交际互相评价。整节课在自然状态下有序进行。

交际中学生发言积极、劲头十足,有很强的交流欲望, 讲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课堂上笑声不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

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度。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汇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本身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知之甚少,三是教师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总之,这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21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一、教学效果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画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二、成功之处

1.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学生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学生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

孔君平听完杨氏父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改进措施

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22 《手指》教学反思

《手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整体把握,重点感知,体悟表达方法。一是要抓住文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成功之处

突破难点,更好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再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四、改进措施

1.大力表扬敢于质疑的学生,让学生们能够有意识地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拓展思维。

2.体会文本。在把握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应该布局全文,不能把眼光放在一小段内容上。

23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一、教学效果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 “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自然段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成功之处

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人的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

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的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三、不足之处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由老师讲笑话和学生谈感受导入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准备——搜集笑话, 互相交流搜集和积累笑话的经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积累笑话的兴趣和能力。紧接着引导学生总结讲笑话的技巧、小组交际评选代表、全班交际互相评价。整节课在自然状态下有序进行。

交际中学生发言积极、劲头十足,有很强的交流欲望, 讲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笑话,课堂上笑声不断,同学们都得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笑话, 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

习作:漫画的启示课后反思

《漫画的启示》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八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写一写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怎样使学生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写出受到的启示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在本次习作教学中一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激趣导入,激发情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不同风格的漫画,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打开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漫画,生活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学生喜闻乐见,兴味盎然。当学生畅所欲言说图意、说联想,还没有意识到是在学习时,教师已经在学生不经意间,引导他们进入了怎样读懂漫画的学习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联系生活,引导取材: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能从生活中广泛的取材,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充实,才能生动感人,所以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修改习作,提高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对照写作要求对初稿进行修改,可自改,高声诵读,边读边修改;可同学互改,取长补短;可请教老师,指导修改;可对比范文,比中修改。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鉴赏评价,张扬个性: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习作的“亮点”。这样的鉴赏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欣赏者本身从中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了习作者的个性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成功,张扬个性的场所,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3bc6b6b8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4.html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课时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