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撒哈拉的故事》中幽默的语言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18 21:19: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撒哈拉的故事》中幽默的语言特点分析
作者:章思师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

        摘要:《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代表作品之一,多年来倾倒了无数读者,除了故事情节之外,其语言风格功不可没。基于此,本文试分析《撒哈拉的故事》中幽默的语言特点,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理解整部小说,并走进一代大师三毛文学世界,为高中生后续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撒哈拉的故事》;语言特点;幽默语言

        整部《撒哈拉的故事》语言十分平实,理解上也很容易,这是该书的突出特色之一。在走进撒哈拉沙漠之前,三毛看了一部地理学杂志,这部杂志中单纯、壮丽、景色简单的沙漠勾起了三毛的热情,而当三毛进入撒哈拉后,其天马行空的文学思想与辽阔无边的撒哈拉沙漠完美融合,在爱情的滋润下,三毛的文学创作进入巅峰,分析《撒哈拉的故事》的幽默语言特点,有助于高中生文学相关能力的强化。

        一、《撒哈拉的故事》中幽默语言的运用特色

        (一)烘托作用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运用幽默语言的章节往往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该章节故事可以与幽默产生关系,一些悲剧故事中,三毛不会轻易使用幽默语言。比如《哭泣的骆驼》中,游击队首领被出卖,而深爱他的妻子被污蔑为叛徒,遭凌迟而死,这篇小说中三毛就没有使用幽默语言。而《素人渔夫》中,三毛描述了自己和丈夫在经济困顿的情况下捕鱼为生的生活,苦中作乐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幽默语言在这一篇中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将三毛的故事乃至其沉溺于爱情中的乐观心态表达了出来,使用上非常有价值,高中生在未来写作中可以学习该方法。

        (二)有的放矢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使用的大量幽默语言,往往不是无目的的,上一小节中,简述了其幽默语言对故事和心态的表达、烘托作用,细读整部小说,不难发现很多幽默语言都和故事情节存在明显的关联,甚至可以承接前文、引出后续的故事。比如我不怪这个人讨厌我,因为是我先讨厌他的。这一句话和当前网络语言十分相似,看似不经意,其实是对后文故事中的恩怨纠葛所留的笔墨,当读者看到后面故事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我不怪这个人讨厌我,因为是我先讨厌他的。一句,故事情节的衔接也就自然、流畅得多了。有的放矢是所有小说语言的基本特色,但像三毛一样将伏笔以幽默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却是少数,足见大师功力,高中生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可以加以借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e8df6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2e.html

《对《撒哈拉的故事》中幽默的语言特点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