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奥鹏秋季考核教师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5-10-24 20:46: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师专题讲座》

说明:学生可以在提供的参考题目以外自拟题目完成学习报告,学习报告不少于1500字,成绩合格获得《教师专题讲座》学分。

参考题目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刘晓明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如何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我见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职业倦怠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性表现,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倦怠定义为一种心理的综合症状,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肯定。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情绪衰竭、疏远、职业效能感降低的综合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我的同事中就有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

下面我从教师角度出发,试分析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职业因素:

1)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长时间的的超负荷工作,会使教师的身心长时间地处于疲惫状态而得不到放松。

2)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教师的职业决定教师具有多种角色,而且角色的转换快,如果教师的反应速度慢,适应性差,就容易导致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3)工作重复、单调。对于我们这些教小科的教师来说,这一点尤为严重。就说我吧,反复教三,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程不断重复,能不烦吗?

(二)社会因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要求老师要做个圣人,但是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发展前景又有限。教师既要努地做个好老师,又要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压力,在这些矛盾的长期作用下,教师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三)学校因素

1)人际关系紧张。教师不能处理好与同事之间、学生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热情下降。

2 不合理的评价机制。频繁的检查、考核等让教师疲于应付。

3)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新时代的学生有着许多新问题,不尊重老师、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教诲、不爱学习等。面对这些问题学生,老师就是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心里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四)、教师自身的一些缺陷,特别是性格、人格上的一些缺陷,更加剧职业倦怠的症状。

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1.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另外,要确立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校长、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心支持。

2.加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

从组织角度上讲,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通常在一所学校中,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文化。如果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如充满个人主义,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这些都将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对学校管理人员来说,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如何建设健康的学校文化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呢?首先学校领导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限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最后,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严格的赏罚制度来保障。

在学校组织中,校长的角色很重要。校长要发扬民主、关心教师,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要创造这种氛围,校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长对待所有的教师要公平、民主。

3.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认为基本需要的缺失会让人生病,但并不会让人幸福;只有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能为个体带来真正的幸福。[8]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是教师从事职业生活的基础。只有首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才能诱导教师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那些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从职业重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育领导部门和学校在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引导、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4.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作为教师个体,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倦怠感。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后,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通过适当调适来克服职业倦怠。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处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教师个人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感、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自暴自弃,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总之,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完善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品牌,真正走向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在这个追求变革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倍感职业的成功和幸福,职业倦怠一定会慢慢与你无缘。

二、《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育策略》 刘晓明

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答: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比喻: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要是我们辛辛苦苦叫出来的一些离开老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我们曾经传授给他们多少宝贵的知识,我说那教育还是失败。而今天的教学中,教师占据讲台喋喋不休: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简介,三内容分析,四写作特点等等,净是些条条框框,理智解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少,把有思想、有情感、能动发展的学生当成容器,注之,灌之。学生(学习的主体)的退位,教师(本应是教练)的登台——学生主体地位的错位是种种弊端的根源。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重新定位教学的行动指南。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主体角色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困生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对待学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即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教师应从学困生的一些表现中看到学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关怀和温暖。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2.少讲多读,读中感悟,确立学生的主体角色

学生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靠的是教师,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是,要变单纯的知识讲解为多方创设教学情境;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交流。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尽管说的尚且不好),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学生始终是实践者;教师的着眼点始终是学生,而不单是知识本身;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培养人、发展人上,而不单是放在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上。这样做确保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确有所得,而且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学得了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对学生的解放,是兴趣的解放、权力的解放,交给学生的是自主、是责任而不是放任。

3.鼓励评价,体验成功,发展主体角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观应是: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激励学生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真话文,尽管格调不够高雅,只要是真情流露;鼓励学生写活水文,尽管思想不够成熟,只要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鼓励学生写时代文,尽管观察不够敏锐,只要能溶入时代的洪流。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所谓立意,所谓表现手法,导致学生作文中假话连篇。

这种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愉快、自信地投入新的创作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了主体角色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业关注主要是知识和技能,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占的比例不到20%,在新课改实施以来,发现后者的比例明显上升,很重要的一点教师的职业关注发生改变。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抱着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既研究传统教学,也研究当前的实际情况;既研究教材,也研究学生,特别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那么教学必将走出困境,迎来又一个春天。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你认为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教育?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面向全体学生要十分尊重和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并充分尊重这种差异的客观性,进而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最终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所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在学生丰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强烈。学生的这种求知愿望会在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下得到强化。反之,不适当的教育会终结这种求知愿望。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加以引导。

(三)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 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了。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或理念要发生根本的转化。教育理念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课程改革上,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以教师传授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转变;备课形式上,教师的教案变成了学生的学案。我们的课堂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这样三种课堂形式:教师仍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说起来上口,用起来上手,轻车熟路,不求进取。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法,广大教师也自觉在教学中,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运用和探索探究式教学法并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目前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大课间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创新教育课等等,就是给予学生更多展示和培养特长的机会和舞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加强和进步。经常有这样的案例,一些学生平时因成绩不佳,学习兴趣不浓,得到老师和家长认可和肯定的机会较少,因此在遵规守纪方面经常会出现不大不小的问题,但是一到学校开运动会或元旦文艺活动,他们的个性便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展示,笑容便浮现在他们脸上,他们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俗话:十个指头有长短。我们还要加上一句,每个指头都有它的特长和用途。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十个手指的个性差异,并且要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保护好它们各自的特长,发挥好它们的用途,力争它们的特长和用途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以生(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0addd8a5f0e7cd18525365c.html

《2015奥鹏秋季考核教师专题讲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