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看”字在格律诗词中的读音

发布时间:2018-07-01 03:22: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看”字在格律诗词中的读音

赵叶青

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中心学校 邮编563213

摘要:“看”字,是一个简单的汉字,但在许多格律诗词中,特别是在教学格律诗词时,局大部分教师对诗词格律掌握不到位,导致不能正确读出它的字音。这样,背离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作者,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简要的阐述。希望能为这一传统文化尽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看”;读音。

“看”,一个再常用再简单不过的字。它是个多音字,“看”(kān)“看”(kàn)。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晁继周 韩敬体主持修订)中,“看”(kān)有“守护照料”和“看押;监视”两种解释,“看”(kàn)有“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察并加以判断”、“访问”、“对待”、“诊治”、“照料”、“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试一试”八种解释。看似简单,大多用作动词,且常用于表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守护照料”和“看押;监视”。于是读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观察中,特别是在格律诗词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的读音还真的值得推敲。

我们不妨来读一下这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岗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这里面都有“看”字,这几个“看”字怎么念呢?通常理解,“遥看瀑布挂前川”意思是“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意思是“横看,整个庐山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它是一座座高峻峭立的险峰”;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意思是“黄洋界这么危险的地方都过了,别的地方还算险、还用看吗?”。如此看来,这几个“看”字不过就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的意思,理所当然应该念“看”(kàn)。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另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些诗词都是格律诗词,是传统文化中语言的精髓。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简单地教会学生念“看”(kàn),那真的就“失格”了。按格律要求,“遥看瀑布挂前川”和“横看成岭侧成峰”都应该是“平平仄仄


仄平平”;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无可厚非,这个个“看”字都应该在平韵上,念“看”(kān)

明明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的意思,却念“看”(kān),是先贤们故意搬弄还是根本就没弄清楚呢?我想,这样疑问不能说没有水平,但怀疑这几个人的水平,应该是没有必要。比如,他可以简单地把它换成“观”字,平仄合理而不失押韵。那么,这样念是否有依据呢?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 力、岑麒祥、林 涛等编著)中,“看”(kān)有“以手遮目而望”、“瞧”、“看待”三个解释。这样解释,不是既符合文意,又符合格律要求吗?

是不是凡是格律诗词中的“看都应该念“看”(kān)呢?肯定不是。这得用它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和诗词格律要求来分辨。比如: “今朝健起巡檐看,恰似庐山看水帘。”(宋 范成大甘雨应祈》);“看尽吴山看蜀山,归来不减旧朱颜。”(宋 陆游《道室即事》);“天明不待人同看,绕树重重履迹多。”(唐 张籍《和裴仆射樱桃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等,这些“看”字就应该念“看”(kàn)了。

因此,我们在读格律诗词时,特别是在教学格律诗词时,不能简单地用目前通常的语言环境去理会,一定要弄准确。这样,既不失文化教育,又不失文化传承。从而更加有效地把握传授的准确性,更大程度地体现教学的人文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cfeca4416fc700aba68fc0e.html

《浅析“看”字在格律诗词中的读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