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同步试题

发布时间:2019-08-21 07:48: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同步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上册第9课故乡同步试题(含答案)
  一 、知识积累
  1、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古诗新篇》,散集《朝花夕拾》,散集《 野草》,杂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2、背景资料
  《故乡》的素材,于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 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探望鲁迅。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 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 同情。后,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3 体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的刻画是中 心,按照篇幅的长短,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按其题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神话小说、武侠小说等等。
  4 感悟主旨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 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5 字词积累与应用
  (1)下 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瓦楞( lèng ) 胯下(kuà ) 苍穹(qióng ) 髀间( bì )
  B.脚踝( huái ) 潮汛(xùn ) 獾猪( huān ) 愕然(è)
  .嗤笑(hī ) 装弶( iàng ) 打拱( gǒng ) 祭祀( shì ) 
  D.阴晦(h uì)萧索(xiā suǒ) 鄙夷(bǐ yí) 恣(zì)睢(suǐ)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萧索 阴晦 惘然 聚族而居
  B.嗤笑 鄙夷 祭祀 诚皇诚恐
  .秕谷 颧骨 逃窜 孤苦伶仃
  D.潮汛 应酬 愕然 隐天蔽日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B.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钱手观音 。
  .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D.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6 中考真题
  (2011•南宁)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拾夕》是鲁迅的回忆性散集,里边叙述了许多关于少年时代的往事,全书带有童话寓言式梦幻般的色彩。
  B.《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 李逵、“豹子头”林冲等,小说还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童年》的阿廖沙在慈祥的外祖母、乐观的小茨冈和正直的格里戈里等人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和充满爱心的人。
  D.“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这段话,表现了她独立倔强的个性和追求平等爱情的精神。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 我惶恐着,站起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 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7.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
  8.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9.联系上下,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三、 中考链接
  课外阅读(2011年广西百色中考题)
  故乡滋味
   凸凹
  ①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过完4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②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们,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晴潮潮的红起。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
  ③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④晚上,母亲问我:“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丹 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⑤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毋帝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帝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⑥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日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⑦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走去,又走回原处。踅(xué)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⑧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是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档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⑨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
  (摘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
  10.结合分析第①段中“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1.如果去掉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意外的”、“潮潮的”两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12.第④段中“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这句话运用哪种 人物描写方法?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物描写方法:
  言外之意:
  13.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4.第⑦段中的“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感觉”为何大不一样?流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15.仿照第⑧段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
    【第9课】
  5.(1)B (2)B (3)D6.A 7.加强语气,突出杨二嫂当时说话突然,声音大、尖利、怪异,写出“我”的吃惊,表现了杨二嫂言语轻率、无所顾忌。8.动作姿势;说话方式;生活境况;性格品行。9.“愤愤”写出杨二嫂在要求被拒绝后很生气的样子;“絮絮”写出她抱怨不停的情形;“慢慢”写她为搜寻可拿之物故意放慢脚步的状态;作者用这三个词语修饰杨二嫂离开“我”家时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刻画了一个言语尖酸、自私贪小的庸俗小市民形象。10.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所产生的强烈思乡之情,开启下回故乡的情景。11.不好。因为这两个词起修饰作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因“我”偶尔回家而产生的惊讶、激动和喜悦之情。如果去掉,就没有这一表达效果。12.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言外之意:“我”想和母亲同炕,多陪年迈的母亲,更想重新体验温暖的 母爱。13.排比。作用:结构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更能把作者听了母亲的话后内心“酸楚”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14.因为故乡的“路依旧、山依旧”,而我却已是40多岁的人了,母亲更是白发染霜雪,因此,我感觉“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流露出作者当时内心的失落(落寞、哀怨、叹惋)。15.答案示例:长江,就像巨蟒的身躯,虽婉蜒,却既柔和又灵动。赌博(网络游戏),正如有害毒品,虽刺激,却伤身又损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72bb0c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8.html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同步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