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第5讲英国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复习练案岳麓版

发布时间:2019-05-23 00:28: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5 英国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复习练案 岳麓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2016·临汾)1689民会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 C )

A.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政治形成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

[解析]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代议制民主政治侧重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与材料中国王权力受限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国王由维护先王法律到根据议会制定法规进行统治,可知是国王受到法律限制的君主立宪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国王权力地位出现变化仅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 A )

A.只是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B.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C.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D.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解析] 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的颁布,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尽管掌握实际权力的是少数贵族,毕竟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原则,保障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贵族放权,增强自身政治权利。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3(2016·玉林)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 C )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解析] 早在13世纪英国就出现议会,并有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的传统,故A项错误;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实行独裁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千计的观众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说明英国国王在民众心中地位高,因此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方面继承了悠久的传统即保留国王,照顾了人民的心理承受力,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故D项错误。

4(2016·郴州)一名英国学者称:英国人把议会比作政坛大本钟——除了还在那里闹出点动静外,没有更大用处。这说明( C )

A.代议制民主政治已丧失存在基础

B.议会不再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

C.内阁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不适合英国国情

[解析] 代议制民主政治不可能丧失存在基础,故A项错误;议会依然能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句子的主干是议会没有更大用处,这说明有用处的另有其人,即为首相,故C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适合英国国情,故D项错误。

5(2017·武汉)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A.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B.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概况,旨在考查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对题干信息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的错误解读,排除;内阁是英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内阁首相又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因此又可以控制立法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的说法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排除;D混乱不清的说法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史实,排除。故选B

6(2016·豫晋冀联考)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B )

A.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B.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C.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可知,18世纪的英国主张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限制,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是在1832年议会制改革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7.美国宪法制定者之一汉密尔顿认为:民众是反覆无常的,他们甚少会冷静地判断是非善恶。因此,我们必须在政府中为出身富裕的阶层永久地保留一定的地位,他们可以对民众复杂多变的情绪要求作出理性的判断,……也就可以保持政府的正常和良好运作。汉密尔顿的核心主张是( B )

A.以财产区分民众等级 B.实行代议制民主

C.保留美国的奴隶制 D.保持贵族特权地位

[解析] 材料我们必须在政府中为出身富裕的阶层永久地保留一定的地位,他们可以对民众复杂多变的情绪要求作出理性的判断,……也就可以保持政府的正常和良好运作指的是选出一定的富裕阶层代表民众行使权力,管理政府,体现间接民主制的特点,B项正确。A项是手段,不是目的;材料与奴隶制和贵族特权无关,CD两项错误。

82014112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宣布,众议院已于当天正式向华盛顿联邦法院起诉奥巴马政府。起诉书列举了两宗罪,包括奥巴马政府两次推迟实施医改法案中关于雇主必须为雇员购买医疗保险的条款,奥巴马政府违规使用联邦账户资金向保险公司支付1 750亿美元。材料说明( B )

A.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B.国会弹劾总统的标准为是否违宪

C.总统拥有支配国家财政的权力

D.国会决议未经总统许可直接生效

[解析] 从材料信息众议院已于当天向华盛顿联邦法院起诉奥巴马政府,说明国会弹劾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弹劾总统的标准为是否违宪,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三项。

9(2016·蚌埠)1787年,美国政治家约翰·杰伊说:一个引起战争可能性更小的全国性政府,相比几个规模更小、不安全因素更多的成员国政府来说,显然最有利于民族的安全。这表明约翰·杰伊认为( A )

A.联邦政府更利于维护国内和平

B.联邦政府享有对外宣战的权利

C.邦联制政府无法抵御外来侵略

D.独立战争加剧邦联体制的解体

[解析] 材料中全国性政府是指联邦政府,成员国政府是指邦联制政府,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联邦政府更利于维护国内和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联邦政府享有对外宣战的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联邦政府比邦联政府更有利于维护民族安全,邦联制政府无法抵御外来侵略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1787年,独立战争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

10(2016·淄博)1865 年美国通过了第14 条宪法修正案,其中规定: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这一规定( C )

A.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C.加强了公民与联邦政府的联系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解析] 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是在南北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得出限制州的权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是规范合众国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限制州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滥用,保障公民的权利,故C项正确;从这个法律条款中能够保障黑人的权利,但是没有消除美国的种族歧视,故D项错误。

11(2016·商丘)“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C )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

[解析] 材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分权保障了美国的民主,二是分权也牺牲了效率。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全面概括了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12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根据部分优先权的规定,联邦政府把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但对是否接受各州的行动方案,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该法案说明( A )

A.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B.联邦政府可以取消地方的自治权

C.联邦政府可以任意干涉各州事务

D.州法律制定推动了联邦法律的完善

[解析] 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说明各州必须实施联邦法律,故A项正确;联邦政府不能取消地方的自治权,故B项错误;联邦政府不能任意干涉各州事务,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州法律的制定,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6·全国名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二 内阁并非英国统治阶层为适应新形势而设立的一个新机构,而是从枢密院中派生出来的,……框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其职责在于为君主出谋划策并协助君主处理政务,……1688光荣革命后,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从君主专制国家向贵族寡头制国家转变,君主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而必须依照议会通过的法律来统治国家。政体的变化为内阁摆脱萌芽状态走向公开化与合法化提供了良机。……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

——摘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内阁制确立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英内阁制度的主要异同。

[答案] (1)特点:只是皇帝侍从顾问;拥有一定的议政权;始终是非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

作用: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制衡了六部的权力;提高了政治统治质量与效率。

(2)原因:英国政体变化的促进;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推动。

共同:都曾是最高统治者的咨询机构;都曾是国家的非正式行政机构。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摘编自()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答案] (1)立法机构健全,国会拥有征税权,权力加强;成为单一主权国家;实行总统制。

(2)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结合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第(1)问由图表中的信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即可得出立法机构健全的结论;由图表中的信息行政首脑合众国总统即可得出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结论;由图表中的信息国会有权…………即可得出国会拥有征税权的结论。第(2)问可从中央政府权力的加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奈》),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日月,殷人称东母与西母,春秋战国时称东皇公、西王母,汉代称东王公、西王母,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B.唐宋两代都有文人赏月的风尚。唐人多借月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赞美,体现出诗酒风流的情趣,而宋人常因月抒发感伤之情。

C.南宋时的都城杭州,中秋夜热闹非凡,不仅富家巨室、中小商户宴饮赏玩,“以酬佳节”,连财力匮乏的市井贫民也勉力寻欢,足见中秋在当时已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D.中秋的节俗文化经历了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如宋人赋予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意义,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感情的信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弦、望、晦、朔是月亮在运行过程中被人观察到的不同形态,是中国大多数节日设定的基准,如中秋节的设定就与“望”有关。

B.中秋节源于原始宗教中的月亮崇拜,但形成较晚。唐代文人已有中秋之夜赏月的风尚,到宋代,中秋则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C.沂南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后演变为月神嫦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即以此神话为依据。

D.唐朝的一般民众将月亮视为欣赏的对象,而不再觉得它高不可及,这跟天文知识的丰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皇家丧失对祭月的独占权大有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为天地大神,在宗教祭祀中地位重要,上古时期统治者独占祭月权之后,直至隋唐以前,一般民众无权祭月,中国民间也没有祭月的风俗。

B.尽管唐宋文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苏轼《中秋月》都是借月抒怀的感伤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在宋代,中秋已是团圆佳节,到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增强了民间社会的乡族观念和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于是中秋节更成为共享天伦与联系亲族的良机。

D.中秋节俗形态丰富,从文人雅士赏玩明月,到民间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再到以月饼相赠加强亲族联系,这些习俗的演变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12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o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02add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3.html

《2019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第5讲英国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复习练案岳麓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