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方案 - 东营职业技术学院(1)

发布时间:2020-03-29 15:06: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闭窗口]

附件: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窗体顶端

申报学校

东营职业学院

举办单位

东营市人民政府

推荐省份

山东省

填表日期

2019年5月19日

窗体底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9年4月

填写要求

一、申报学校须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并对内容真实性负责,封面加盖学校公章。

二、申报表中标“*”部分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中自动提取,不需学校填报。

三、申报表中有关资金的数据口径按自然年度统计。

四、申报表中,表1-4基本条件要求的各项指标截止时间为2019年2月28日;“近五年”指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

五、申报表中不得插入图表,如需图表可注明“详见建设方案第xx页图xx或表xx”。

六、申报书须通过“双高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打印,单独成册。

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

东营职业学院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申报书》《建设方案》及相关佐证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特此声明。

单位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名):

        

一、学校申报表

1.学校基本情况

2.建设方案综述

2-1 学校办学基础

东营职业学院坐落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市是与胜利油田共生共赢的石油之城,绿色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是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东营市特色产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东营职业学院发展,全力支持学校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

学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是“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省级文明单位”。

学校章程已经省级备案,建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等制度。开展教学诊改省级试点,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财务管理规范,内控制度健全。

深化“厚德强技,实境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德育贯穿、创新创业融入、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投资45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在国赛工业分析检验、化工仪表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等赛项中获一等奖6项。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特色鲜明。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是省化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持单位、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是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并通过验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院校,提出“支撑平台+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被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教指委列入《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I)》。

建有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省首席技师工作站1个、国家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认证中心13个,建成省中草药创新团队东营试验站、全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是全省社区教育先进单位。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山东省理论宣教基地,“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入选全省高校思政课改示范项目,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社团联合会”“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十佳集体)。

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山东省被确定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东营市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山东省对职业教育出台一系列新政策,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学校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

2-2 学校发展目标

建设目标:到2022年,使学校和石油化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新格局,提升校企合作、服务发展、学校治理、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建成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成一批“1+X”试点专业,建成一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成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规划教材,建成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成一批职业教育制度标准,建成一批鲁班工坊,开发一批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技术技能大师,培养一大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到2035年,学校和石油化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设思路:立足区域重点产业领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要任务,坚持“学生中心、质量核心、特色品牌、开放融合、文化制胜”发展路径,政府搭台、产教对话、校企合作,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坚持问题导向,在提升管理水平与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坚持质量导向,在专业课程建设与诊断改进上做文章;坚持需求导向,在推进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上求突破;坚持目标导向,在特色品牌建设与研发创新上见成效。大力提升产教融合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和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2-3 重点任务与举措

实施“三大”工程,加强党的建设。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促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实施“党建核心建设”工程,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保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和科学治理。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完善德育贯穿、创新创业融入、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为手段,完善工学结合、知行统一人才培养模式。劳动教育与德育、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育相融合,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大国工匠等为榜样,引进行业规范、职业规范、岗位规范和行业文化,培育传承工匠精神。实施“1+X”证书试点项目,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学生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100项,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000名。

完善运行机制,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深度合作,建设10个以上产教融合平台;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8个技术技能平台。共建人工智能、文旅产业、健康产业等8个产业学院。建设院士工作室等12个大师工作室。拓展山东省“金种子”计划试点孵化器、石油化工应用研究所等研究院所功能,服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技术服务。

服务产业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服务区域石油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产业,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建设模式,将石油化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群建成高水平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校企共同研发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标准10个。校企共同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群内资源集约化利用。建设2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模块化教学,推动课堂革命,取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政行企社校多方协同,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创新建设模式,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种方式引进培育高学历、高技能等人才,建设名师工作室,培养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组建高水平科技研发团队,提高骨干教师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共育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建立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技术能手和学校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聘任高水平兼职教师。打造全国一流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形成有利于人才梯次成长的培训体系。创新教师评价形式,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五业联动”,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实施“点线面”三维度产教融合推进机制,与重点合作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与行业上游企业合作,共建集教学、实训、流程再造研发、生产为一体的生产型实训中心4个。校企共同制定专业(群)现代学徒制教学、课程、岗位、师徒、评价等标准体系,形成工作标准规范,推行现代学徒制全专业群覆盖。深入推进“引企入教”,在企业中建设“厂中校”等实训基地10个。完善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职教集团,牵头组建人工智能等4个职教集团,打造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2个。与优质企业共建8个产业学院,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4个、创新实践基地4个。

“六措并举”,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建立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选、奖励制度,通过参与企业高端项目研发、技能竞赛、现代学徒制等途径,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科研项目培育工程,校企共建成果转化中心,推动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向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省区倾斜,设置优势招生专业,足额编制招生计划。发挥电大平台作用,培养专科以上学历、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接区域重点支柱产业,面向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度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构建市、县区、镇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教育学习服务工作体系,积极为职工和居民继续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推进“五化”管理,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健全学校章程修订机制和监督体系,完善东营职业学院章程监督委员会制度。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章程—部门规定—办事流程”三级制度体系。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建成山东省教学诊改优秀试点学校。创新“共享机制”“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理事会职能,建立学生家长监督委员会和人才培养校外监督委员会制度。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职能,推进二级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建设。按专业群重组二级学院,探索建立与专业群动态调整建设发展机制相匹配的二级学院动态调整机制。取消二级学院院长和副院长行政级别,实施“五权”下放,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办学主体作用,促进二级学院办学实体化水平。

建设智慧校园,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32个智慧教室、6所虚拟工厂、1个信息化实训中心,融合12个创客中心,改造236间多媒体教室,搭建起具备智能感知、智能管理、互动反馈、跨域拓展和分析决策功能的智慧教学应用环境。建设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交互式教学资源制作平台、教学资源库、录播直播平台,建成实时生成、种类丰富、访问便捷的智慧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呈现系统、环境状态用户感知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及智能服务终端,集成现有管理系统,搭建基于流程、覆盖全面、数据高度融合的智慧型校园管理平台。建设网上服务大厅、数字图书馆、智慧型云端运维服务系统、校园虚拟卡系统、校园安全教育及预警系统、校园设施信息模型系统,建成便捷高效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

“三进三出”,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交流合作,新增20所国(境)外友好合作高校,引进国(境)外原版教材17部,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10个。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8项,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10个,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海外教学基地6个,派出40名汉语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进行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招收留学生100人,承担科技合作项目4项。对接10所发展中国家高校,开发课程包,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器,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对接胜利油田等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1000人次,开展境外技术服务,建立“鲁班工坊”4个。争创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三维互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双百导师建设工程,深化三维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全国高职示范性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形成在全国高校起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形成国际通用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显著“创”文化育人特色,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创业型大学。

2-4 预期成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技术和培训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学校和2个专业群。全面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显著增强,建成一批标杆基层党组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思政教育成效显著,建成全国文明校园。立德树人,“1+X证书”制度试点覆盖主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成效显著,培养大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完善机制,打造一批一流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技术技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石油化工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大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一批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形成一批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三教”改革成果。培育引进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技术技能大师,教师师德修养、职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主要专业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建成一批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和企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在全国推广。构筑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社会服务高地,建成区域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作出重要贡献。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作用,综合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面激发办学活力。完成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成智慧教学资源平台、智慧型校园管理平台、智慧校园服务体系,信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及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建设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发输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成一批鲁班工坊,促进人文交流。形成一批在国际可借鉴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机制,形成一批可共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大幅增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创业型高职名校。

(标志性成果见《建设方案》第10页表2-1,量化指标见《建设方案》第11页表2-2)

2-5 建设进度

3.经费预算

4. 保障措施

协同推进确保实效。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发改等政府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学校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东营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作用,以东营职业学院建设“双高计划”学校为引领,构建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格局。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具体目标、具体内容的整体规划等工作,改革发展各项具体任务指标责任到人,扎实推进。 重视评价强化管理。学校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和项目建设监控办公室,负责制定各项目建设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资金筹措及配置等工作。制定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建立信息采集与绩效管理系统,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监督、协调和项目质量的监控、评价等工作,协调建设进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保证项目绩效。建立东营职业学院‘双高计划’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网,加强宣传,接受监督。 多元投入保障经费。市政府建立学校生均拨款正常增长机制,按照高于全省高校生均定额标准的20%拨付生均经费。学校完善地方财政拨款、行业企业投入等多渠道、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经费足额到位。专项资金管理坚持“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级负责、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资金使用程序,突出事前立项论证审批、事中监管理指导和事后效益检测评价,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 完善制度优化环境。充分发挥东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政府搭台,产教对话,学校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东营市两县三区政府以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与学校设立政校合作促进办公室,推动学校与区域内重点行业企业合作事项。市政府在东营职业学院教师编制核定、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政策倾斜,在内设机构及岗位设置、进人用人、经费使用管理上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东营职业学院在“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中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申报表

1. 专业群基本情况

2. 专业群内专业基本情况

2-1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2-2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2-3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2-4油气储运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3.专业群建设方案综述

3-1 建设基础

1.专业群建设成果丰硕,综合实力全国领先。核心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2。专业群承担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资源库等国家级项目6项。省化工专指委和安全教职委常务副主任和秘书处单位,牵头主持和组织山东省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7个。专业群是省首批品牌专业群,省优质校一流专业群、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先后培育了全国石化行指委委员1人、国家级行业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首席技师2人等。

实训仪器设备总值5500多万元,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120多台套,是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奖167项。已培养毕业生8200多名,当地就业率85%,就业专业相关度90%以上、平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9名学生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

2.山东省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东营市地炼能力全国首位,石化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迫切,资源、环境和安全问题突出,对生产一线人员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群建设解决化工专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3-2 组群逻辑

1.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吻合度高。石油化学工业是基础性产业,2018年全国石化行业主营收入占工业经济总量的12.1%。山东化工产业经济总量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东营市与胜利油田是共兴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是鲁北环渤海湾高端石化基地核心区,炼化企业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的10%,建有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原油库,拥有原油开采、储运、炼油及多元化工原料加工的完整石化产业链。围绕石化产业链这一专业群设置的逻辑起点,契合产业链龙头行业,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为核心,与专业基础相同、专业技能相近、教学资源互为共享的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和油气储运技术三个专业共同发展,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

2.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调研分析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企业表明,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石油化工相关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中精工艺、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群内专业逻辑性强。石化产业链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对应的化工生产过程可概括为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和产品分离及精制三大部分,还需要动力供给、设备维修、仪表调试、分析检验、安全环保、管理销售等辅助支撑。石油化工技术专业面向产业链的石油产品加工和基本化工原料生产,提供基础原材料产业的配套服务支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面向产业链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和新材料产业,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支持;化工装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专业面向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化工产品生产环节,保障生产正常运行,智能集成、提升管理。

3-3 建设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区域性国家战略,建立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协同机制,与万华化学等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技术技能平台,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1+X”证书试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构建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开发模块化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实施教师分工协作分层分类的模块化教学。

完善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合作开发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高教师应用技术服务能力,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校企共建高水平石化专业群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到2022年,在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协同育人成效、国际影响等方面位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一批有效支撑化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标准。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专业群。

3-4 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1.深化双主体育人、推行模块化教学,服务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适应高端化工产业发展需求,改造提升现有专业,强化创新实习实训形式,实施“1+X”证书试点,构建跨专业复合型化工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实施“中高本”系统培养,开展社会群体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提升、主导山东省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5所院校完成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积极参与石化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

构建高端化工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开发模块化教学综合管理系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学生需求进行模块组合实施教学,强化创新创业,实施素养养成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技术应用性。

2.不断丰富模块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以模块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承担国家开放大学化工类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做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建设,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在线开放课程3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开发12门专业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和课程题库。

3.开发模块化教材、实施虚拟仿真教学,精耕细作推进课堂革命。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模块化系列教材,出版国家规划新型信息化、活页式专业教材30部。对化工工艺生产学习实施仿真教学,建设模块教学资源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4.引育结合打造“领军+工匠之师”,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石油化工类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提升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积极推进省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育职业教育领军人物5名,教师获奖不低于10项。“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5.提升实践条件、开展实景化教学,培养化工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建石油化工专业群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国家级(高职院校)化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省级公共实训基地,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构建高端化工实训体系,实施杰出人才培养,组建学生“技能技艺创新社团”,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00名,学生获奖60项以上。

6.技术研发和技术培训“双轮”驱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依托AHK中德化工职业培训基地,建设AHK化工实训基地,助推山东化工类职业院校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落地与实施。校企共建化工安全培训中心、国家开放大学企业大学。搭建“产教研创”平台,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7.助力产业发展、对接企业需求,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服务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开展政府、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承担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现职工培训100000人次、公益性培训20000人日,收入不少于700万元。

8.“三进三出”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专业群国际影响力。组织10名以上专业教师赴国(境)外培训;加大与德国AHK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相应的德国AHK化工本土化培训体系,考取AHK化工工艺员证书;邀请AHK等境外培训基地教师、专家来校讲座;选派学生与优秀教师参加国(境)外专题培训;与乌干达创造太阳石油学院联合开发石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9.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1)深入推动实施“点线面”三维度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发挥山东省化工专指委牵头单位优势,引领山东化工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实施“点线面”三维度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发挥聚集效应,搭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课程、专业、专业群与工作过程、职业岗位、岗位群对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完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提升专业群内在发展动力。成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做好组织、管理和协调。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教师创新活力。强化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

(3)实施卓越教师引进和在职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团队服务石化产业发展能力。完善“双师型”专业教师考核标准,持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打造一批既能“传授职业之技”,又能“传承工匠之道”的“工匠之师”。引进培养博士7名,培育名师名家、行业领军人物5名。

(4)加大经费投入和管理力度,保障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顺利进行。专业群建设经费10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设立专用账户、单独核算,加强专项资金预结算管理,实行资金封闭运行;健全监控机制,对建设方案的实施及资金的使用、运转流程实行环节跟踪,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项目所需一切仪器设备、一切投资按照国家项目招标管理办法实行公开招标,加强资金的监管力度。在专业的建设资金安排使用中,对经费预算、经费支出等方面严格管理和监督,保障经费专款专用,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3-5 预期成效

形成跨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教学系列标准规范。完善2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在全省推广应用,参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1项。

建成模块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牵头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建设1项,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项、国家级化工专业内容资源库建设4项。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开发12门专业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和课程题库,出版教材5部。

建设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职业教育领军人物5名。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教师获奖不低于5项。“双师型”教师比例80%以上。聘任产业教授4名。

建设高端化工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省级公共实训基地,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国家级化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仿(全)真性实习课时达到实践教学学时总数的50%以上。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00名,学生省级以上获奖60项。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校企共建化工安全培训中心。联合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首批企业大学。开展职工培训100000人次、公益性培训20000人日,实现收入不少于700万元。

3-6 建设进度

4.专业群经费预算

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申报表

1. 专业群基本情况

2. 专业群内专业基本情况

2-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2-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2-3软件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2-4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3.专业群建设方案综述

3-1 建设基础

1.专业群优势特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山东省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群,列入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一流专业、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先后培育了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1人等;建成了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建有石油石化信息技术等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院校,与ARM公司共建ARM(中国)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示范基地。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东营是一个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城市,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橡胶轮胎等支柱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智慧农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均迫切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引领,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新途径和新动能。目前我校是东营市唯一一所拥有现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公办院校,唯一的省优质校和国家骨干校,为东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信息技术支撑责无旁贷、迫在眉睫。

3-2 组群逻辑

1.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是围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等职业领域构建而成,吻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响应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和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要求,契合东营区域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背景,精准聚焦石油石化、石油装备、智慧农业等重点行业,融合产业链,推动产业智能化。

2.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兴的技术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专业群所培养人才主要面向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应用、移动应用开发、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智能设备嵌入式软件开发等许多新的职业领域,服务于“云+网+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应用等领域的职业岗位,包括人社部新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

3.群内专业的逻辑性。以“随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产业应用为主导、技术全栈服务为一体,培养新兴技术岗位复合型人才”为导向,根据“网+云+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等岗位的职业联系,坚持人才培养能力领先和社会服务能力领先并重的原则,以信息技术产业岗位群分析为逻辑起点,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四个专业组建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

群内专业面向产业领域相近、核心技术紧密相关、技术服务需求一体,具备很强的相关性和逻辑性。目前企业急需的人才集中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开发、智能硬件、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企业信息化等几个专业领域,这些方向技术上有交叉性、连续性、耦合性,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聚集,可以提高资源的共享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群内专业集约、协同可持续发展。

3-3 建设目标

以党建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面向“黄蓝”经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立足“智能+”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产业园-高职校”直通车,成立混合所有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圈,健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机制。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试点“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实施弹性学制,打造“五客空间”创客集聚地,完善基于“专业+”思维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分层-分类-分流”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时吸收产业先进元素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丰富教材形态,建立定期更新退出机制,全面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学创新能力强、技艺精湛、精诚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协同将产教研创平台打造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研实践平台与技术服务基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成效。加强与德国、瑞士等国家的交流合作,开发国际通用的“智能+X”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标准及资源,把专业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全国领先、国际接轨的特色化、高水平专业群。

3-4 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1.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学院,“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协同机制,与达内集团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发挥人工智能学院混合制产业学院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2.创新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私人定制”成才路径。细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经济对职教的新需求。开展以教育范式转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完善“分层-分类-分流”专业群课程体系,优化“四次择业”机制,“1+X”证书制度融入,双创教育贯穿,按照技术型、技能型、复合型各有侧重进行分类培养。开展“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平台课程分层教学,推行混合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打造五客空间推进“专创”融合,第一、二、三课堂教育教学联动,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创中长。联合风向标企业,共同制定岗位人才培养标准。从“齐鲁工匠”到“大国工匠”,探索杰出人才培养机制。

3.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全面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引入腾讯云、谷歌等风向标企业技术资源库和培训资源库,建设和优化专业群案例项目库、实训资源库、考核资源库等。依托教学资源平台,打造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构建校企联动合作机制,建设特色实训项目库,形成教学案例资源。打造云端虚拟仿真,实现跨平台应用。

4.丰富新形态立体化教材,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信息经济和“智能+”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产教研创”平台,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软硬件相结合的新型态、立体化教材库,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无界课堂,打造模块化教学团队,实施混合课堂教学改革。建设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新形态教材,形成定期更新机制。开发系列有硬件平台支撑的特色教材,实现“口袋”教学;德育、双创教育全面融合渗透到专业课教材。

5.推进内培外引,建设国内知誉度一流的高绩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引领教学模式改革,打造精诚合作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实施“一带多”战略,加强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培养,构建三级递进发展通道,分级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探索教师分工协作,创新团队合作教学组织新方式。

6.建设分层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以“校企共建、企业化管理、职业化环境、服务于社会”为指导,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分层分类建设。通过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实施产教融合项目,实现实践教学、创新竞赛、研发实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开展,助推黄蓝经济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快速增长。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软件园、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山东省“电商小镇”、跨境电商、智慧农业物联网硅谷、华澳大地牛奶小镇等单位建成4处“厂中校”。

7.连通高端产业园区,建设一流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深度契合东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连通腾讯云(黄河三角洲)大数据融创中心、京东云(东营)数字经济产业园、黄河三角洲农高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营市软件园等高端产业园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中国石油装备行业龙头企业—山东科瑞集团有限公司密切合作,以“互联网+培训资源数据库+人力资源数据库+工程技术数据库”(一网三库)为运营模式,搭建能源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

8.契合区域发展需求,提升有效服务能力。联合腾讯云、京东云、360、华为、锐捷等校企合作企业,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助力建设东营市数字经济共同体,拓展“智能+”,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智慧农业研究中心、智慧港口信息化研究中心、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功能,重点围绕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智慧农业、智慧港口物流信息化等领域,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技术发展、产业发展,提升专业群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9.开发“智能+X”国际通用标准,提升专业群国际影响力。完善中外合作机制,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学资源,完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机制。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多语言化,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联合培养。依托思科网络技术学院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Arm中国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示范基地,打造实用型实验课程体系,实现基于项目训练的差异化学习。

10.构建区域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引领、随动产业、质量优先”原则,依托产教研创平台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优化专业群可持续改进的诊断机制,为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成立由院长为组长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建设内容、资金筹措、经费分配使用及项目实施的组织、监督、协调,制定责任追究制度等,以确保建设任务能按照建设方案落实到位。

3-5 预期成效

通过建立国内领先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习—科研—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联动协同机制,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圈,校企联合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将产教研创平台打造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实践平台与技术服务基地,搭建区域示范辐射效应的协同创新型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对接企业技术技能积累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参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创造,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示范窗口。

通过紧密契合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岗位发现机制、新专业孕育机制应用于专业布局调整,形成对国内同类院校具有借鉴意义的“专业”与“产业”随动机制。创新德育贯穿、“三创”融合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类、高层互选”的专业(群)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满足学生订制个人专属职业教育的需求。完善“创客部落”建设,创新与专业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专业标准,引入国际职业资格、专业认证、教学资源,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实行学分互通互认,拓展国际视野,提高人才国际流动能力。成为具有“私人定制”特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典范。

3-6 建设进度

4.专业群经费预算

四、学校承诺书

五、省级推荐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f0276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3.html

《双高计划建设方案 - 东营职业技术学院(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