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培养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的策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确,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培养。因此,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强调是及时而必要的,这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不无裨益。那么,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一、教师本身要有重视证据的历史意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借助于史料、教师的语言间接地表达历史,帮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乃至历史智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历史叙述和评价的证据意识。但现实状况不佳,诚如冯一下教授所言: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考证(考据)是旧史家的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总以为深入分析、透彻说理才显得有学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表现。对史学研究者和历史教师来说,考证(考据)是必须具有的基本功。的确,虽然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的作用下,还是是什么讲得比较多,为什么分析得比较少,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比较多,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得出结论的比较少,再加上考试和评价的缘故,我们的教学常常落脚于结论教学,很难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其结果往往是主观强迫客观,感情控制理解。即使我们知道史料是史学的基础(如材料练习题中就包含有很多史料)我们也不见得怀有证据意识。譬如,在讲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时,我们只是告诉学生标准答案:①它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它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它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至于为什么有此影响,或由于时间紧,或由于不作为考试要求,我们很少探讨。结果历史学习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要背一大堆的①②③④,以为记住了这些就算是学好了历史,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对教师告知结论的依赖性,变得没有主见,只会揣摩教师的意图和参考答案,毫无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重证据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既不能重演,更无法实验,只能靠证据来证明,譬如讲北京人要告诉学生化石就是其主要证据;讲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主要证据。这样一来,教师本身具有了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便会感染、影响学生,使其认识到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二、合理选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找寻史据目前,众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材料。但这些影视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往往停留在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直观感受的层面上,其实若能合理选用这些影视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如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把教材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讲清楚,然后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文献纪录片,让学生找出反映或印证教材中该知识要点的人物、情节、场面。这样做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也培养了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当然,在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确有不少通过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再加工,因而剧中人物、情节往往存在一些不实之处。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寻相关史料,认真审视、鉴别影视作品的真伪。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又能培养、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

中遇到的社会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学习的态度,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三、开展历史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搜寻史据
课标建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探究活动。与之呼应,人教社编写的历史新教材与以往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每一课后都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探究模块。模块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活动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契机。然而在实际历史教学中,这一模块的实施结果却不容乐观,有的老师因为嫌麻烦而不愿开展;有的老师因为课时紧张而将其忽略不计了;有的老师则轻描淡写地布置一下任务,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去了,至于探究结果如何,往往是不了了之。要知道,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它是教材的延伸,也是对教材的升华和提高。积极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可以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个人素质,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发展学生综合探究能力都能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教学中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让同学们在探索中走进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感受历史的魅力,也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寻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证据,尝到成功的喜悦,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四、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导学生言之有据不可否认,即使实施新课改,我们大部分老师还是习惯于把历史知识直接给学生,很少让学生去接触文献史料,史不需要他们自己去探求,这使得不少学生误认为历史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其实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小课堂、大社会的路子,培养他们勇于质疑、敢于思辨、求真求实的精神。撰写历史小沦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对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作用显著。因为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作文,来不得半点的杜撰和虚构,它必须以史实为依据,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必须选择与论题有关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因此,在撰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譬如学完第10《秦王扫六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一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统一六国、修筑长城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试以《我来谈谈始皇帝》为题写一篇小沦文,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秦始皇(要求500字左右,语句通顺,言之有据)作业布置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从课本、网上、博物馆和一些历史著作中找到了许多论证自己观点的材料。教师可提醒学生:收集材料贵选择材料应贵,就是要去伪存真。只有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作为沦据,才能对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进行客观和公允的分析和评价。但如何去组织这些证据材料,写出自己满意的小论文呢,个别同学犯了难,于是笔者又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几天后一篇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历史小论文呈现在了我的面前。当然,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初中生知识面狄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欠缺,所以在评判时,教师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只要他们的小论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
任世江教授在《关于深化历史课堂改革的探讨》一文中特别指出:从入门

学习就要树立学生重证据的意识,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的确,那种依据教材,进行浅层次的知识求真,只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态停留在记忆的水平。而且某种程度上,没有史料的证据,也就没有知识的理解内化,更淡不上创新思维的养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更要告诉学生是怎样知道这些历史知识的,积极培养他们的历史证据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要想获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就必须尊重客观的历史证据,只有尊重客观的历史证据,才会得出贴切无虞的历史结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a3a38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2.html

《初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