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鉴赏

发布时间:2018-10-24 14:1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音乐鉴赏课》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中西方音乐作品,体会作品的思想、背景、情感和精神,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的素质。

教学方法作品赏析贯穿全课,老师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参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深入浅出,解决理论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音乐理论常识、中西方音乐发展史、中西方音乐作品赏析、中西方音乐之美及不同特点。

【上课时间10—18周周一。

课程类型】艺术类选修课

课程进程一周讲一个音乐专题。

时间分配作品赏析和老师讲解各占一半时间,并留少部分时间进行讨论。

教具钢琴。

班级】全校各系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多媒体。

考试形式】开卷

课后自我分析

1、            教学效果如何?

2、            学生接受情况如何?

3、            资料准备是否充分?

4、            还将探索的领域?

第一讲 绪论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

讲授内容】什么是音乐 音乐的起源 什么是美 为什么学习音乐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 欣赏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音乐的概念 音乐的起源

一、        音乐课堂要求:

1、付出热情听音乐

2、由于音乐是流动的音符在空中进行,所以尽量用“心”来听、来感受,体验音乐这一人类最美的语言,用心灵感受美的魅力。

3、“音乐鉴赏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拓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应积极开动想象的翅膀,进入一个个音乐的殿堂里,感受不同的美感;而不是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限制美妙的想象力。

二、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

1、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形式且诉诸听觉的艺术。由于它在时间中展开,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因此被称为时间艺术。同时,由于声音对应于人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靠听觉来完成,所以又被称为听觉艺术。音乐包括的范围有声乐、器乐、歌剧、舞剧。

2 音乐的起源:音乐是怎样起源的呢?对这一问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这些说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劳动学说:在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中,人们为了统一步伐,提高效率,发出“吭唷吭唷”声,这便产生了音乐的节奏。

2)鸟鸣学说:人类从自然音响中求得灵感,从而创造出了优美的音乐。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那里学会了歌唱。

3)语言学说:人类在感情激动时所产生的语调大都成为旋律,所以,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三、            什么是美?

1、美:即和谐。分为严肃哲理内涵丰富的“崇高” 之美和悠缓、对称的“典雅”之美;如听贝多芬的作品时,能感受到一种“崇高”之美,听莫扎特作品时能感受到一种“典雅”之美。

2、欣赏〈雅尼音乐会〉的精彩片段,请同学们在“雅尼音乐之旅”中,用心感受雅尼音乐的“崇高” 之美和悠缓、对称的“典雅”之美;同时,用理性的观点分析雅尼音乐的优缺点。

四、            大学生为什么学习音乐?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一生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想象力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趋于稳定,基本心理素质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对外界事物,尤其是美好的事物特别敏感,而音乐能使大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并运用想象力去获得知识;同时,由于音乐诉诸于人的听觉,直达人的心灵,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波澜,以自身特有魅力,来丰富人的感受,培养人的审美敏感,塑造人的高雅气质,对大学生形成追求真、善、美,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锻炼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坚强的性格,建立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理解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勇于探索,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本人喜欢拉小提琴和弹钢琴,喜爱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大学生学习音乐是提高自身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            课后小结:

通过介绍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音乐的美,使大学生初步了解何为音乐?了解大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目的?从一开始激发出大学生的兴趣,为以后学习音乐做好准备。

第二讲 音乐理论介绍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理性思维

教学方法】讲解 欣赏

讲授内容】音乐核心要素 如何欣赏音乐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多讲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讲解占一半时间 赏析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音乐的核心要素

一、            音乐的十大要素(语言):

音乐的语言:构成音乐的声音,不是自然界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经过加工后有组织的乐音,音乐家利用它们,创造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下面分别进一步详述:

1.旋律

它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美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它是由不同音高组成的富有逻辑规律的单声部音乐所构成,对大多数来说,听音乐,几乎就是在聆听美的旋律。一般来讲,旋律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波浪式的旋律

音乐中大部分的旋律都是波浪式写成的,因为这样的起伏,符合人类对音乐接受的正常规律,比较平稳。

2)直线上升、波浪式上升的旋律

这种旋律是渴望的,象往的,积极的音乐形象。

3)直线下行、波浪式下行的旋律

这种情绪是低落、缓冲的音乐形象。

4)锯齿式的旋律

这种旋律表现大起大落,感情起伏大的音乐形象,交响乐中居多。

2.和声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照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基本法则是以两音间的三度音程为主。一般旋律在高声部,伴奏在低声部。和声有丰富的表情功能,有的和声音响明亮,有的暗淡,有的尖锐紧张,有的温和柔绵。

3.调式、调性

调式是指音阶的排列顺序,根据排列顺序可分为大调和小调。

调性是指该调的主音在哪个音名上。

1 2 3 4 5 6 7 1

音名 C D E F G A B C

C大调

其中的C是指调性,其中的大调是调式。

4.节拍

节拍是指音乐的全曲或一个段落所使用的强弱关系的进行。

二拍子来自生活中我们心脏的跳动和人类步行的形态。这是各种音乐中使用最多的拍子。四拍子由二拍子引伸出来,缓冲了二拍子的动力感,所以二拍子富于协作,四拍子富于歌唱,前者有力,后者宽广。

三拍子来源于自然水波的荡漾,鸟类的飞翔,富于舞曲性。

5.节奏

节奏是指音时值的有组织的顺序,是时值各要素-节拍、重音、休止符等相互关系的结合,被认为是“音乐的生命”。

6.速度

速度是指音乐进行时节拍的相对快慢程度,正如中国人讲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速度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很大的作用。

7.力度

力度指乐曲演唱、演奏时音量的强弱程度,力度的突变往往意味着新的段落的开始,也是新的音乐形象的开始。

8.音区

音乐的音区是指音的高低(即音域)的范围。它有三种基本的形态:高音、中音、低音,体积越大的东西,发音越深沉,如:大海。

9.音色

音色是不同的声波音调使人产生的听觉联想,借用美术的“色”彩而来。如弦乐像暖色调,木管乐像蓝绿色,铜管乐像紫色。

10.织体

织体是指音乐作品中声部的组合方式,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织体,单声部织体只有一个旋律声部,多声部织体有两个以上的声部。

二、怎样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活动,音乐美有“崇高”的美,“典雅”的美;“崇高”主要是严肃、情感强烈、有丰富哲理内涵的题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典雅”的美,主要是指音乐中的主题或乐句的对称,旋律进行的悠缓,注重情感表现的分寸等题材,如莫扎特的作品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无论是崇高还是典雅,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知觉的欣赏就是感知的阶段,就是对音响的外形的感受,可谓是初级阶段;情感的欣赏是通过音乐产生联想、想象,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理智的欣赏则是通过对音乐的背景、文字材料,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创作的思想感情和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等,从而在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上达到审美的享受,既有对音乐感觉上的愉悦,又有由表及里产生的精神愉悦,使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得到教化,对人生得到一种感悟。

艺术是人生的花朵,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有缺陷的,人应该求真、向善、示美,正如先哲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愿我们能成为高山流水的知音,交响管弦的朋友!

三、课后小节:

通过详解音乐的十大要素,使学生了解音乐的本质,从而掌握学习音乐的方法,便于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解决问题。

第三讲 中国民歌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

教学方法讲解 欣赏

讲授内容】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的分类 色彩区的划分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解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 赏析占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的分类 色彩区的划分。

一、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口头创作的歌曲。一般是口头流传,在流传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结构短小精炼,音乐语言异常简洁,音乐形象鲜明,易学、易记、易于流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要求与愿望,它既是“人民的心声”,又是“时代的镜子”。

二、汉族民歌的分类(按体裁分类)

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集体劳动而歌唱的民歌。它在集体劳动时而歌唱。北方习惯地称为“哈腰挂”,南方称为“喊号子”;在劳动中它起到鼓舞、调节精神的作用,组织和指挥劳动,具有实用的价值。

1.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劳动强度越大,节奏越紧密,急速,劳动强度越小,节奏相对松驰,舒展。音调铿锵有力、粗犷、豪迈。歌词通常是即兴编唱。

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领唱者又叫“号工”,也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一般高亢、僚亮,多唱实词,合唱部分坚实有力,多唱虚词,领唱与和腔交替进行。

2.《黎江船夫号子》

《黎江船夫号子》是我国最著名的行船号子之一。全由五种号子组成。表现了水平----见滩----上滩----拼命----下滩的各种劳动过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同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

《平水号子》是风平浪静时唱的。领唱用比较自由的节奏,悠扬、舒缓的曲调演唱,众人以缓和而平静的节奏相和。

《见滩号子》是当船即将进入险滩或天色突变时唱的。领唱者提高嗓门,向大家发出警告,众人以沉着有力、充满信心的呼声应和。句幅逐渐缩短,领与和的交替逐渐收紧,节拍由4/4变为2/4

《上滩号子》是当船驶入险境,风暴来临与凶滩凶水博斗时唱的。领与和变成半拍相接,领部短促的呼喊也与和部自由应和,形成一幅紧张劳动的画面。

《拼命号子》当船行至最危险,最紧张关头时唱的,此刻中,人与船都处在性命攸关之际,他们不再是唱而是近似于呐喊,领和重叠,扣人心弦。

《下滩号》当船驶过险滩或风暴停息时,大家松了一口气,船又行驶在平静江面时唱的。这时节奏舒缓,音调平和,歌声随船渐渐远去,消失于碧空中。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

1.山歌音乐特点

节奏舒展而自由,常在歌曲前加上一个呼唤性的喊句,如“哎…”、“哎呀来嗨…”

曲调一般比较爽朗、质朴、悠扬、嘹亮、顺口、悦耳、易懂。句尾较多用甩腔,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歌词多即兴创作,带有随意性,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演唱形式,以独唱或对唱形式较多。

2.我国山歌各地有不同的名称:陕北叫《信天游》,青海叫《花儿》,山西叫《山曲》,内蒙叫《爬山调》,四川叫《晨歌》,苗族叫《飞歌》,草原称为《牧歌》,水乡称为《渔歌》等。从音乐风格和歌唱特点看,分为:高腔、平腔、矮腔及多声部山歌等。

(1)、高腔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奔放,音域较宽,音程跳动也较大,拖腔长,节奏自由,曲前常有吆嗬性的喊句,演唱时多用真假声交替。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这是一首“河湟花儿”,用隐喻手法,表现了对意中人的爱慕与渴望。曲调基本用6125四个音组成,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五声徽调式。连续四度音上下跳进,给人一种辽阔挺拔之感。

(2)、平腔山歌---曲调悠长,进行平稳,节奏较为自由,拖腔较短。如:《小河淌水》

这首歌用质朴流畅、深情的旋律,再现了阿妹对情哥的思念之情,歌曲借景生情,望月抒怀,欲问还羞。全曲由五个乐句构成,基本曲调由216具有云南的地方特色写成,属于羽调式。

(3)、矮腔山歌---曲调优美、柔和,音域不宽且大跳少,结构较冼练,节奏规整,无拖腔,多用真声演唱。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是一首四川民歌,旋律舒展,节奏明快,基本音调由56123构成,属于商调式,演唱中大量使用了呼牛的吆喝声和模仿锣鼓声的衬词,表现了西南人民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

小调:唱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 、集庆等场所,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在城镇、农村都广为流传。

1.小调的音乐特点:

节奏一般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旋律比较柔美、流利、委婉、含蓄。歌词比较固定,常用“四季”,“十二月”,“五更”等联缀每段歌词。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有二胡等乐器伴奏。

三、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

汉族民歌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条件,如水系、山脉、地形、气候的不同形成不同区域的民歌色彩区。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可分为西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汉色彩区、湘色彩区、西南色彩区、客家色彩区。

西北色彩区

包括山西、甘肃、宁夏大部地区和陕西中部、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及河南西部。这些地区的地形属于高原地形,这就使山歌成为这里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并形成了音调悠长,高亢的特点,加上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条件较差,人民生活困苦,歌中又常常带有苍凉、凄楚之情,多用甩音,如:《赶牲灵》

东北色彩区

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大部以及豫东北和苏北徐州地区。这一地区由于城镇繁荣,市民阶层发达,所以主要以小调为主,而且多用鼻音演唱。

西南色彩区

包括云、贵、川和陕南,广西西部以及湘西,鄂西南的一部分汉族地区;该区位于高原和山地、高山、峡谷连绵不断,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这地区的音乐带有边远地区的山野风味,自然、坦率并且色彩丰富;由于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森林茂密,雨量充足,四季长青,自然条件较优越,所以这地区的民歌并不像西北地区的民歌那么苍凉,凄楚。如:《大河涨水沙浪沙》

江汉色彩区

包括湖北的大部及豫东,豫西南和湖北的一部分地区。位于长江中游,民歌显得古朴,往往会给人以历史悠久的感觉。如:《车水情歌》湖北民歌

湘色彩区

包括湖南的中部、东部和南部,有湘方言的特点。如:《一根竹竿容易弯》

客家民歌特区

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台湾、广西等省区,客家是相对“土著”而言的,客家方言在中古时期北方汉语的基础上,随着南迁而不断吸收新的因素后巩固下来的。既同北方方言有一定的联系,也杂有某些闽、粤语言的特征。如:《打着山歌过横排》

四、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56个兄弟民族,各个民族有自己绚丽多姿,风格独特的民歌,这里只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

分布于内蒙、东三省、新疆、云南、青海、甘肃等地。

音乐特点:蒙古族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音调呈抛物线状,在弱拍位置上常用甩音。民歌有长调和短调。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在牧区中很多;短调:曲调短小,节奏整齐。伴奏乐器主要为马头琴。

朝鲜族

主要聚居在东北各省,大多数居住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音乐特点:朝鲜族音乐节拍以三拍为主,歌曲的符点较多,切分音也较多。在演唱中多运用颤音。在民歌中有一种抒情民谣,称为“打铃”,据说是边打铃边演唱,速度较慢,后来加入了节奏欢快的歌唱节奏,这种民谣被称为“阿里郎”,主要乐器为杖鼓,伽椰琴。

藏族

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

音乐特点:乐多用音群组合:6 123 1235,旋律线条呈高声递进,音腔有呼唤性。

维吾尔族

主要居住于新疆,音乐中的重音总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从而导致了切分音在节奏中常使用,“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最有代表性体裁,综合了歌舞、器乐、民歌三种因素,因此,木卡姆不仅被看作是音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也和人的道德,文化修养相联系,被看成行为的准则、规范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音乐上采用了中国、波斯-阿拉伯和欧洲音乐体系,“手鼓”,“冬不拉”为主要伴奏乐器。

侗族

侗族主要居住于西南部贵州省,多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最有特色的一种。唱大歌的歌班一般由四至十人组成,分男、女、童声歌班,一般由两人轮流唱高声部,其余人唱低声部,在结尾时,唱高声部的两人往往再分为两个声部,形成三个声部。

五、课后小结:

在中国这多民族的国家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每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尽心品味才能体会得到这一点。所以,在介绍这节时,让来自各地区的、各民族的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作品,区别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氛围。

第四讲 中国器乐曲欣赏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教学方法讲解 欣赏

讲授内容】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 民族精曲赏析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多讲解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 赏析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概述:

〈一〉远古至夏、商、周时期

对这时期音乐的了解,后人主要是通过音乐史料和实物考古来做依据:如《吴越春秋》中记载的相传皇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大意是:砍断竹子,作成弯弓,弹出泥丸,追逐野兽。这是一首反映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很多与音乐相关的文字,如“鼓”字和“乐”字等等。在《周礼.春官》中有“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记载。表明周代的乐器是依据不同的制造材料来分类的。自夏至商至周,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和“礼乐”制度趋向规范化的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大司乐”,并在“礼乐”方面严格规定了音乐的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阶名,即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名称,表示音阶中的五个音级:1. 2. 3. 5. 6. ,合称为“五声”。春秋时期,“五声”作为比较完整的音阶理论体系,至少已经确立。这时期,中国开始逐渐摆脱奴隶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同时,由于铁器的使用,相应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诗经》中的“国风”,以及当时出现的收集民歌的“采风制度”,无疑表明民间音乐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历史的变革,这时期还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孔子“倡乐”,以墨家学派为代表的墨子“非乐”,以道家学派为代表的老子提出“大音希声”,这些思想对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代时期,出现了秦王朝专设的音乐机构“乐府”,到了西汉,儒家音乐思想被推为正统,“乐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它一方面采集民歌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这样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少见的。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这时期出现了一批忧国忧民的文人音乐家---嵇康,阮籍等。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化辉煌于世界的时期,这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音乐方面体现在传统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外国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而唐代的大曲,是众多音乐中最有特色的,它是一种综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唐代还设置了“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等机构,来进行管理和传授音乐。

<>辽、宋、西夏、金、元时期

这时期由于战乱,宋都南迁至临安(今杭州)。由此,形成了北以中都(今北京),南以临安为主的两个文化中心。如果说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注重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那么,宋代则突出是活跃在中原城市的音乐形式,出现了“瓦舍”、“勾栏”演出场所;在这方面,郭沔可称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有《潇湘水云》;在杂剧方面,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为代表的剧作家,创作出了《窦娥冤》、《拜月亭》、《西厢记》和《墙头马上》等传世佳作;在声乐理论方面,元人燕南芝庵《唱论》是我国最早关于声乐理论的专著。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文人音乐受到了相应的关注,许多重要的古琴曲谱在这时期得到了整理和刊印,如《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等。在戏曲声腔方面,形成了“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和“昆腔”四大声腔体系,以汤显祖、孔尚任和洪升等为代表的戏曲作曲家,创作出了《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剧作。在曲艺方面,沿革了宋元说唱音乐的成果,发展成了有影响的“弹词”、“鼓词”和“牌子曲”三类。在民间音乐方面,明清“俗曲”以其特有的朴实、柔美的曲调,受到当时很多学者的重视。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在其出版的《山歌》和《桂枝儿》中,选集了大量反映当时冲破樊篱的男女情爱的民歌。在乐律方面,朱载 以执着的研究,在世界上第一个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理论,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人物”。

<>20世纪的中国音乐

20世纪的中国音乐经历了从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的启蒙,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索。从《国际歌》的传播到抗日救国运动的觉醒,以及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中,托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1949年,经过了一个艰难而光荣的历程。在继往开来的乐章中,洋溢着50年代的热情,沉淀着60年代的疑惑,宣叙着70年代的命运,畅想着80年代的腾飞,聚合起90年代的辉煌。

学堂乐歌: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教育当局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歌曲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内容上宣传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创作方法上借用外国的旋律填写新词而写成,贡献较大的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围绕着如何对待“西乐”和“国乐”的问题热烈地讨论,并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它》、《海韵》,刘天华的二胡曲《病中吟》、《光明行》、《良宵》,黄自的《玫瑰之愿》、《花非花》,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田汉作词,光未然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麦新作词作曲的《大刀进行曲》,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铭刻于后人的记忆之中。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音乐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如王莘的《歌唱祖国》,刘炽的《祖国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歌剧有《江姐》、《洪湖赤卫队》、《伤逝》、《原野》,民族器乐曲有《彝族舞曲》、《春节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向上的精神和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 中国音乐经典作品欣赏

1、《流水》

《流水》是一首古琴曲,古代“古琴”为“七弦琴”,有七根弦,约在唐宋以后逐渐称其为“古琴”。琴弦由粗而细,由外向内排列,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古琴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乐器。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琴著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引子:一开始,刚劲的八度连续跳进的音调,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

第二、三段是主题及其变奏。旋律活泼轻快、用泛音演奏。就好象初春的山涧小溪,充满了生机。

第四、五段是第二主题。旋律悠扬婉转,用按弦演奏。

第六段是展开部分,是乐曲的高潮,用了大量的滚、拂、绰、注演奏手法,描绘了涛涛江水一泻千里的惊心动魄的气势。

2、《酒狂》

相传琴曲《酒狂》,是魏晋明时期文人音乐家阮籍所作,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他常用饮酒、弹琴、吹口哨、哼歌等方式来对付当时的统治者。《酒狂》主题音乐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逐渐下行的乐句,中间嵌入八度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珊的神态。《酒狂》采用三拍子的节奏,这在古琴音乐中是罕见的。3、《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最早是一首笛曲,相传为东晋时桓伊所作。“三弄”是我国古代音乐中一种创作手法,指同一曲调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即可称三弄。《梅花三弄》旋律优美、流畅、典雅,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形象,描写了梅花凌霜傲雪的高洁品质,表达了古代文人超脱尘世,孤芳自赏的精神境界。

4、《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名为《夕阳箫鼓》。“箫鼓”是我国古代用排箫、笳和鼓为主奏乐器的一种音乐组合形式。《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曲,它宛如一幅富有意蕴的山水画卷,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方徐徐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船上的乐师们奏起了箫鼓,歌女们随着乐师翩翩起舞,人们的歌声、舞蹈、乐声和青山秀水融在一起,使人陶醉在春江月色之中,留连忘返,直到深夜才摇橹归舟。最后,橹声、歌声、乐声渐渐消逝在春夜中,留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全曲分为十段:

() 江楼钟鼓

这段属于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质。夕阳西照,江头尽处传来阵阵箫鼓声,优美流畅的旋律,犹如一幅斜阳余辉未尽时的江上秀丽景色。

两支音调不断地发展,音调(2)的五小节则是各段音乐结尾时都采用的同一乐句。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起到深化音乐表现内容的作用,并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 月上东山

这里引出了全曲的主要旋律,优美如歌,旋律如波浪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末尾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曲调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 风回曲水

这是第二段的变奏,表现了江风拂水,流水迥荡的景象;曲调在层层下旋后又委婉上升,旋律的起落增加了音乐的动力。

() 花影层叠

风弄花影,纷乱层叠;在前面出现徐缓的曲调之后,随即出现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表现的恬静意境呈鲜明对比,大有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貌。

()水深云际

这段音乐在主题旋律基础上变化而成。其中音区出现八度跳跃,并运用泛音和颤音奏出飘逸的音响,音区音色的对比使人联想起水天一色的意境。

() 渔歌唱晚

这段音乐在每一个乐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后起板,因而显得十分的风趣、生动。 () 洄澜拍岸

这段音乐用了一连串顿挫有力,富于生气的模进音型,音乐快速而热烈,好似群舟竞归激起洄澜击拍江岸的情境。

() 棹鸣远濑

这段音乐与第九段“欸乃归舟”有所重复,常删去不奏。描绘了摇橹划桨的声态和动态。

() 欸乃归舟

这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的递升递降,速度加快,力度由弱至强,把音乐推向高潮,描绘了小船在归途中波澜起伏,人们欢畅的情绪。

() 尾声

归舟远去,一片幽静。乐曲采用了动与静,远与近的结合手法,使乐曲富于层次,引人入胜。

5、《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筝:春秋时期已流行,至今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筝的音域很宽,最多时用了二十六弦,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伴奏、合奏等,唐诗人白居易写诗曰:“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

《渔舟唱晚》:乐曲引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中的前几字为标题,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归舟的动人情景。

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恬静悠扬,富于歌唱的优美旋律,配合左手“呤”,“揉”等装饰技巧,展现出一幅诗情画意,湖光山色的黄昏景象。

第二部分一开始出现了不断模进变化的节奏音型,并以快板的速度,活泼的节奏,欢乐的情绪,两次推动旋律的发展,形象地刻划了荡桨声和浪花声,描绘了渔舟近岸,歌声四起的欢腾景象。

6、《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 琵琶:东晋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唐代时演奏艺术发展了一个高峰。“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叫“琵”,向后弹进叫“琶”,这两种基本手法合起来叫琵琶,抱在怀里弹。音箱象半梨形,音色秀丽,流畅,可独奏,又能伴奏又能合奏。

《十面埋伏》:描写了公元202年,刘邦、项羽在垓下决战时的场面。

第一段:战前准备: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战鼓声及号角声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气氛。

第二段:战斗过程:埋伏、小战、大战,是全曲的中心部分。

第三段:战斗结束;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7、《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二胡是流传于广大地区的弓弦乐器。因其有两条弦,所以叫二胡。过去多用丝弦,现在普遍用金属弦。强弱变化,最接近人声,有很强的再现力,适于演奏柔和和细致的作品。

《二泉映月》,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们引入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在向人们倾诉自己坎坷凄惨的一生。

乐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组成,是变奏体曲式结构,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了5次变化和发展。

引子:是一个下行音阶的短小乐句,充满哀怨、叹息的音调。

这富于起伏变化,情感奔腾的旋律,引伸展开发展为给人以隐痛难言,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觉。

下乐句中,苦难的遭遇激起了难以抑制的激情。

主题经过了几次变奏,情绪、力度等因素不断积累与发展,终于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推向全曲的高潮。

音乐鲜明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倔强而坚毅的性格,高潮过后,音乐突然低沉下来,仿佛主人公又回到无限的哀怨之中,乐曲进入尾声,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忧虑中淡淡结束……

8、《光明行》

1931年春,刘天华创作了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由引子、四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引子:以四小节相同的节奏型和在二胡内弦上奏出的空弦同音反复为特点,短促的顿音和轻巧的节奏型融为一体,宛如敲击的小军鼓在激励人们向前。

第一段:是全曲的第一主题,旋律抑扬顿挫,坚定有力,充满激情,形象地表现出追求光明,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

第二段:是全曲的第二主题,旋律舒展流畅,使人听起来柔美亲切,曲调先后在二胡里外两根弦上演奏,既达到了调式调性的转换,又充分利用不同琴弦造成音色上的变化,对比,展示了充满朝气,充满信心的人们向着光明前进时的内心世界。

第三段:这段音乐多次转调,演奏技术加强,旋律利用富有弹性的进行曲节奏及简洁明了的音乐语汇,形象生动地刻划了来自四面八方追求光明的人们,汇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手挽着手,步伐坚定,精神抖擞向前行进。

第四段:以5135为主要音素,在GD两调上构成旋律,旋律稳健有力而又具有豪放、雄壮的特点。表现了人们要冲破黑暗迎接光明的坚定决心。

尾声:整个最后的三拍以外,均用颤弓演奏,意境宽阔,气势磅礴,象征着人们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向黑暗发起猛烈的冲击,全曲在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9、《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曲。北魏时期,波斯和阿拉伯一带的唢呐传入中国,约有两千六百年的历史。唢呐音色高亢明亮,擅长于戏曲伴奏,民间吹打乐中多用。

《百鸟朝凤》:是一首流行于我国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省的艺术珍品,演奏者用高超的演奏技巧,模仿布谷鸟、斑鸠、野咕咕、小燕子、鹌鹑、山麻雀、画眉、黄腊嘴、秋蝉等多种鸟禽的叫声,生动描绘了百鸟合鸣的朝气篷勃的景象。

第一部分:主要旋律音调,具有北方民间音乐粗犷、爽朗的典型风格,给人以淳朴、欢乐的感受。

第二部分:模仿各种鸟鸣。

最后,乐曲在明快、欢乐的高潮中结束。

10、《金蛇狂舞》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老六板》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作于1934年。乐曲短小精悍,欢快流畅,在旋律发展中,采用了民间“螺蛳结顶”的手法,演奏形式生动活泼,用铿锵有力的锣鼓,有时作间奏,有时与丝竹乐队对奏,有时与曲调同时奏鸣,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表现了在我国传统民间节目中人们舞动巨龙,锣鼓喧天的欢乐场景。聂耳将其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乐曲采用徵调式,2/4板,结构是:AB两个段落多次循环再现的循环结构。

乐曲一开始,以昂扬、奔放的引子,揭开了序幕:

接着,由鼓、钹奏出激越的音响作为过渡,引出明快,流畅的主题乐句:

第二段采用“螺蛳结顶”旋法(在我国打击乐的编写中广泛用于旋律伸展的一种手法)。即:在此曲中,以 句中四拍,发展到最后以“1”一拍为一句,由于句幅按一定层次递减,呈现出“螺蛳结顶”状,从而将音乐推向高潮,上下句对答呼应,在句幅逐层缩小的同时,将对答的双方处理成领与合,吹与弹,锣与鼓,强与弱等对比关系,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的高潮。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随着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渐增强,情绪更加红火,再度把乐曲推向高潮,最后在锣鼓齐鸣中,以短促有力的三个音结束全曲。

11、<<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古老的传说,民族音乐的神韵,还有西洋作曲技巧的借鉴,赋予了这首小提琴曲独特而永恒的魅力------蝴蝶的爱情,永恒的情思。

这首协奏曲创作于1959年,作者何占豪和陈钢,他们当时正是年少气盛、才华横溢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探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道路,选择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创作了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部通俗交响乐从梁祝故事中选择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这三个主要情节,分别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表现了这对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和反抗。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结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加以发展,如运用散板、紧拉慢唱等特点,掀起一个个乐曲的高潮。同时还运用民族弦乐器的滑指、颤弓、弹拨乐器的弹、拨、挑、呤等演奏技法被移植到西洋乐器中,显得多姿多彩,细腻精致,使人听起来倍感亲切和动情。

曲式结构上:

引子

爱情主题 抗婚

呈示部 草桥结拜 ------ 展示部 楼台会 ------ 再现部 化蝶

(相爱) 三载同窗 (抗婚) 哭灵 (化蝶) 尾声

十八相送 投坟

第一部分:呈示部1=G 中速

乐曲开始,管弦乐队奏起温柔的颤音空幻的泛音,描绘出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画面 ,清新的长笛,委婉的曲调,使引子的主题显得单纯而美丽。

随后,小提琴独奏的第一主题飘然而至,纯洁挚朴,充满了民族的韵味和情调,使人感到分外的亲切和温暖。

接着这优美的曲调在管弦乐队中全奏了起来。小提琴和大提琴随之奏出交流对答的曲调,表现了草桥亭畔,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相识,充满了无限的愉快和情意。

在以后的连接部中,小提琴独奏了一个技巧性的华彩手段,把音乐导入了呈示部的副部。副部有一个欢快、活泼的主题,小提琴用轻巧的跳音传递着青春的萌动,热情的旋律表达着欣喜的心情,跳动的节奏折射出内心的激动,表达了主人公同窗三载、切磋共读的幸福与欢娱。

副部的第一插部的素材上,选取了这个主题的核心动机,并用它发展而成,插部的音乐拓宽了原来主题的节奏,显得生动、流畅,木管和弦乐与独奏小提琴互相模仿的重奏,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心中的嬉戏和交流。

副部主题的第二次出现,不再由小提琴独奏,而由管弦乐队演奏,色彩更为丰富,伴奏的织体更加活跃,表现出如火的热情。

副部的第二插部音乐性格活泼而欢乐,旋律中同音反复和跳弓的技巧,让人想起古筝的弹奏,而弦乐的伴奏声部的拨奏,则使人听到了琵琶的神韵。

副部主题的第三次出现,由小提琴乐队一起演奏,从而掀起了局部的高潮,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友情发展已经深化,随着副部的尾声,音乐速度的渐渐趋缓,音乐进入了呈示部中的最后一段结束部。

结束部的音乐,来自主部的爱情主题,徐缓而缠绵,再现了十里长亭相送,两人依依惜别的情景。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和竖琴的伴奏下,婉唱出伤感、凄侧的旋律。八分休止符的运用恰到好处,宛如如他们蹒跚的脚步和欲言又止的神态,柔和的滑奏的装饰音是他们相守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动人肺腑。

在这之后,柔美的小提琴与温暖的大提琴奏出了哀痛、悲伤的重奏,延续着长亭惜别的难舍、留恋的情感。

第二部 展开部1=bB 4/4

展开部中,音色变得昏暗,低音区中沉闷的音调,预示着不祥的凶兆。打击乐器的撞击声,隐喻着风暴的到来,凶残的音乐主题由铜管乐强奏出来,象征着封建势力的黑暗和威慑。

在这之后,独奏小提琴运用戏曲音乐的“散板”手法,发展出一个撕心裂肺般的音调,痛苦的和弦以及旋律中的大跳音程揭示出祝英台的满腔悲愤,具有极强的悲剧色彩和戏剧性。乐队奏响了以强烈的切分和弦为特征的抗婚主题,尖锐、激越,表达英台誓死不从,与封建婚姻反抗到底的决心。

这个以切分节奏为主要特征的主题与前面的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逼婚和抗婚的戏剧性对峙在持续地抗衡,掀起了展开部分第一个高潮奏出,预示着悲惨的结局。描写了山伯与英台“楼台相会”时,痛诉悲情的场面和感情,小提琴如泣如诉,大提琴则用哀痛的曲调和着独奏,唱出一个悲凉的旋律,好似二人心中互诉衷肠,凄凉的对白,哀婉凄侧的情愫,催人泪下,欲罢不能。

紧接着,这咏叹变成了戏剧性的道白。在第三段“哭灵投坟”中,作者戏曲乐队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在乐队摇曳、激荡的衬托下,独奏小提琴喷射出悲痛的哀诉。这种情绪发展到极致,终于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坟墓裂开,英台纵身投坟,全曲到达最高潮。

第三部分 再现部

一开始,又由长笛奏出引子的旋律,竖琴清澈的琴音,把人重新带回梦境的世界里,加上弱音小提琴再现爱情主题,让人听来,心酸感叹不已。小提琴和长笛的结尾,仿佛伴随着高飞远去的双双彩蝶的身影,那千百年来的传说和歌声,仍存在着,延续着,传播着…….

12、《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完成于1939年,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冼星海仅用一个星期时间写成《黄河大合唱》,但它却是冼星海最杰出的,影响最大的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音乐会常省略去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 《黄河船夫曲》

声部领唱与合唱的形式,给人以激奋向上的感觉。由引子AB两段构成。

() 《黄河颂》

由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分为三段。

第一段:四三拍,中速,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大,歌唱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第二段;四二拍,稍快,音调挺拨激越,歌颂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音乐进入高潮。

第三段:四四拍,节奏从容,舒展,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 《黄水谣》

用了女声二部合唱与混声合唱形式,分为三段。

第一段:四二拍,曲调优美,亲切,女声二部合唱唱出黄河两岸的美满生活。

第二段:四四拍,速度变慢,由男声进入后加进四部混声合唱。音乐沉重、悲愤,控诉中国人民在敌寇的践踏下,遭受着深重的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段:四二拍,旋律变化再现第一段,但曲调不再优美,两岸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

() 《河边对口曲》

男声对唱与混声合唱的演唱形式,为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采用陕北和山西音调,乡土气息浓郁,配上中国打击乐器的锣鼓节奏,给人以亲切感;复乐段采用混声二部合唱,显示中国人民拿起刀枪,为国当兵,打回老家去,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 《黄河怨》

由女声独唱,表达了黄河边,一个被敌人蹂躏,失去心爱孩子的妇女,哭诉着积压在内心的痛苦和哀怨,令人痛不欲生。

() 《保卫黄河》

用了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单乐段的反复。全曲采用进行曲体裁。用2/4拍子,有进行曲的特点。短促有力的节奏,附点音符,切分节奏,音程的扩大分解和弦等手法,使歌曲明快、豪放、乐观、自信,音乐形象鲜明、集中。二部、三部轮唱形式。造成此起彼伏,此呼彼应,群情沸腾气氛,显示了中国人民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伟大力量。

() 《怒吼吧!黄河》

采用]混声合唱的形式。《怒吼吧!黄河》是整个《黄河大合唱》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犹如从四面八方号召中国人民起来战斗。造成千军万马锐不可挡的气势。力度、速度一遍比一遍强烈,造成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形成全曲的高潮,使战斗的警号激励着人们永往直前。

三、课后小结: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解中国优秀的器乐曲,中国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长处,和西方音乐有哪些不同。

第五讲 西方音乐流派介绍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教学方法讲解 欣赏

讲授内容】西方音乐发展史及代表作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解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 赏析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西方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音乐是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摇篮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在中世纪一千多年中,教会音乐成为音乐文化的垄断者,音乐为宗教服务,《格里戈利圣咏》的产生最能说明此点。公元六世纪,罗马教皇格里戈利一世为了从宗教利益出发,统一了教会仪式,将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成一册,叫《唱经歌集》,这些圣咏和米兰地区安布罗斯主教编的圣咏被后人统称为“格里戈利圣咏”。“格里戈利圣咏”追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用拉丁文纯人声演唱,不用乐器伴奏。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大量的各民族优美曲调,在当时广泛传播,并且被后来的巴赫、柏辽兹等作曲家引用,它的一些作曲技法引起一些作曲家的兴趣,因此《格里戈利圣咏》被称为西方音乐发展的渊源。

到了十二、三世纪后期世俗音乐不断与圣咏融合,上、下声部用世俗性的歌词演唱,圣咏作为“持续调”,不断地在两个声部间进行,这样的复调音乐被称为经文歌。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俗音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音乐开始充分体现了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从此,音乐走向世俗化,情感化。

二、巴洛克时期

1600--1750年是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是从建筑学、绘画史借来的专业术语,意思是指冲动、夸张、任性、幻想等。

这时期大、小调式代替了教会调式,音乐有了明显的民族风格,体现在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的个人创作风格之中,作曲家和演奏家都很注重发挥艺术技巧,以求旋律的装饰和变化。这个时期器乐的地位也得到了确立。音乐从单纯为宗教服务转为人类服务,面向世俗化。这时期清唱剧的经典形式康塔塔也出现了。其代表人物有:巴赫、享德尔。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当时,从法国兴起一场遍及欧洲的“启蒙运动”,提出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自由、平等、理性”等口号。三位作曲家不同程度上受到这场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并体现于他们的作品中。该派的音乐精炼,朴素,从民间音乐吸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音乐表现方面崇尚理性,情感的表现较含蓄,强调理智支配感情,理智和感情两者的关系趋于统一和谐。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因素逐渐加强与深化。交响曲创作是这个时期的高峰。

四、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出现于19世纪,强调个人主观情感,在作品中将个人的生命和感受视为重要的内容,这与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理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了许多极富浪漫气质的新的音乐体裁,如单乐章的标题性交响诗、即兴曲、夜曲、标题性音乐,使欣赏者更能理解音乐作品。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韦伯、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柏辽兹、李斯特、罗西尼等。

五、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产生于从19世纪中叶。当时东、北欧的一些作曲家致力于振兴民族音乐,把西欧作曲技法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出具有本国家,本民族精神及艺术特色的作品,蕴涵着深厚纯朴的民族感情和深刻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人物有:俄国的格林卡、巴拉拉基列夫、居易、鲍罗丁、穆索尔斯基、李姆斯基、柯萨科夫等,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等。

六、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流派。借鉴绘画手法,力图表现瞬间所感受到的主观印象,常用迷离恍惚的音乐语言,渲染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变幻。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拉威尔和杜卡,西班牙的法雅,英国的德留斯和司各特,意大利的雷斯庇基,德国的雷格,俄国的斯克里亚宾等。

七、20世纪的西方音乐

20世纪随着现代经济、政治、科学的发展,艺术思潮发生变革,音乐风格呈多样化发展。以下择要介绍几种乐派:

表现主义和十二音音乐:表现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主张艺术应该表现人类的内心情感体验,形式上追求绝对的自由,没有主音、属音、下属音,以无调性音乐为主。代表人物有勋伯格、贝格、韦伯思;十二音音乐是表现主义音乐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以“音列”及其各种变形为基础的作曲技法,使作曲家能够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创造性,同时也保证了无调性音乐结构统一性。

新古典主义音乐: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主张回避紊乱的社会和政治现实,回归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作品的内容大多选自古代神话故事和中世纪的宗教故事,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结合现代创作技法,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音乐风格,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布索尼,俄国的斯特拉文斯基,德国的享德米特等。

具体音乐:产生于1948年,具体音乐是用录音技术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的声音作为音乐素材,进行复合处理而制成的音乐。如:火车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钟声,人体内所发出的声响等由巴黎广播电台工程师谢菲尔首创。

偶然音乐: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作曲家凯奇首创的,认为音乐的美是“偶然”发生的音响,强调音乐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故意取消记谱的准确性,增加符号、图表和文字提示,主演奏者临时即兴发挥。凯奇还认为沉默的无声也是音乐的内容,他创作的无声作品《433秒》,演出时让钢琴家坐在钢琴前的琴凳上,手指不触琴键,这样在钢琴前呆坐433秒,这时钢琴虽是无声的,但观众可以从外界偶然产生的音响中听到音乐,这才是生活中的真实音乐。他的观念是“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

八、            课后小结:

要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必需要让学生首先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史,所以这一节是学生学习西方音乐的关键。要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的思维方式,便于学生在音乐学科领域间及理论上向实践迁移,以解决学习西方音乐的问题。

第六讲 交响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 欣赏

讲授内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及其代表作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多讲解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 赏析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贝多芬的艺术风格及贝多芬精神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父亲是的波恩宫廷的歌手,为了使贝多芬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从4 岁起就让贝多芬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2岁当上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堂助理琴师。贝多芬的第一个真正的老师是聂耶菲,这位精通作曲技术、富有音乐知识素养的音乐家为贝多芬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老师的帮助和劝告下,1787年得到海顿的帮助,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并定居,在此期间他向许多音乐名家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1795年首次公演后,获得了卓越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声望。26岁贝多芬耳聋,只能通过笔谈与人交谈(柏林图书馆至今还保存着他的136本笔谈手册)。贝多芬一生不幸,可至死都在一心一意为人类写出最动听的音乐而奋斗,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感叹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贝多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成为戏剧性的效果,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先河。他的创作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予以概括。这种执着精神仍为当代大学生所需要。他的作品既宏伟壮丽,又朴实鲜明,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为听众所理解。一生创作: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多部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还有大量各种形式的重奏作品及声乐作品等。

《第五交响曲》(命运)作于1805年,完稿于1808年,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交响作品,它提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与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出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地去建立功勋。英雄挣断束缚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

第一乐章 C小调 快板 2/4 奏鸣曲式

呈示部的主题是“命运”动机,音调激昂有力,是贯穿整部交响曲的”核心”动机:

这“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以后乐章中反复出现,有时威严雄壮,有时阴暗凶险,有时倔强和紧张,有时悲戚和低沉。副部主题由圆号奏出,充满温柔、抒情,但又透出坚毅的性格:

到了展开部,以上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使用了模仿、频繁的转调,增加了原来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结尾部中,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锐不可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第二乐章 bA大调 稍快的行板 3/8 双主题变奏曲式

第一主题以民间歌曲的旋律改编而成,旋律气息宽广,节奏步调安详,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充满了热情:

第二主题是英雄性的旋律,接近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进行曲和颂歌,但是在开始时,它也是充满柔情,犹如温存的冥想:

两个主题经过多次的变奏,使音乐进一步发展,到了第一主题的最后一次变奏,音调宽广坚定,像英雄性的凯歌,表明英雄性的形象得到巩固,已经为今后的斗争做好准备,对未来的胜利满怀信心。

第三乐章C小调 快板 3/8 复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旋律由上行到下行的乐句构成,犹如柔婉叹息的倾诉:

第一主题是命运动机的变形,它的音响威严,具有挑畔的,象征黑暗的势力仍占据上风:

中部部分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悲剧性的C小调转化为明朗性的C大调,出现一个热情有力的民间舞曲旋律,它象征着人民群众的乐观情绪。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最后,第一主题向上伸展,音域不断扩大,音响不断增强,接着,音乐直接进入辉煌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 C大调 快板急板, 4/4 奏鸣曲式

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音响饱满有力,具有英雄的光辉:

第二部分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充满了喜悦:

副部主题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轻松流畅:

在欢乐的舞曲之后,出现了一个与英雄主题有内在联系的音型:

展开部以副部主题为基础,音乐的发展,描绘了欢乐的人群,汇成一片人的海洋,突然狂欢停止,“命运”动机再次出现,但已变得软弱无力,好似人们对过去斗争的回忆。

再现部重复呈示部,尾声中响起了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以排山倒海之势,表现出人民斗争最终获得胜利的欢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18405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母亲是音乐爱好者。柴科夫斯基在家里接受了最早的教育,从小就特别富于感受音乐,童年时学会了许多俄罗斯民歌。1850年,10岁的柴科夫斯基被送入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同时选修音乐课,学习钢琴和作曲。1859年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职业,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安乐.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12年。1877年辞去教授职务,在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创作和进行国际性的音乐会旅行演出(曾去德、捷、法、英、美等国)。18931028日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116日)在彼得堡逝世。

柴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灵感不拜访懒惰的人。”他以自己勤奋的耕耘,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作品几乎涉猎所有体裁,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3部舞剧,6部交响曲,3部交响诗,6部室内乐,4套交响组曲,一系列标题性序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19世纪下半叶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期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求个人幸福,向往光明,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惶惑苦闷的心情。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传统,但又能从揭示内心的感情冲突出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能够自如地表达自我感情体验的艺术风格。他注意吸收西欧音乐发展的有益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将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与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的旋律质朴感人,具有深情悠长、舒展宽阔的歌曲气质,他以十分乐队化的旋律发展手法,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尖锐紧张的高潮和奔腾倾泻的感情激流。柴科夫斯基以自己丰硕的创作,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六交响曲》

又称《悲怆交响曲》,“悲怆”这个标题是他弟弟莫杰特起的。作品创作于1893110日。当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残酷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对沙皇制度怀着深切的不满,向往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部交响曲里,柴科夫斯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惶惑不安的情绪以及对统治阶级悲愤有力的抗议。

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 b小调,4/4后,奏鸣曲式。

引子由大管奏出,缓慢而低沉的音调,表现了一种悲哀情绪,它概括了第一乐章的基本思想:

主部主题的音调与引子相似;下行二度的模进,有一种叹息的意味,具有悲剧性的色彩。

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明朗、温暖,优美如歌的旋律,表现出作曲家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展开部中出现了三次高潮,表现了内心狂风暴雨般激烈的冲突。

再现部变化重现了呈示部的音乐,情绪更为凄切。最后,音乐在缓慢的弱奏的进行曲似的音调中结束。

第二乐章 D大调,优雅的快板,3/4拍,复三部曲式。

这是一首五拍子的圆舞曲。第一主题温柔愉快,这个迷人的曲调把人们带入无忧无虑的幸福境界,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沉闷、哀伤,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乐章 G大调,4/4拍,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谐谑曲和进行曲的结合。

主部主题曲小提琴奏出,躁动不息的快速音调,表现出紧张、活跃的情绪:

副部主题是一首庄严雄伟的进行曲,具有战斗的气氛。这个曲调一直发展,形成巨大的高潮。

第四乐章 b小调,3/4拍,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一般交响曲的最后乐章都是一个热烈欢腾的快板终曲,而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是一首缓慢的哀歌,整个乐章始终贯穿着暗淡的色彩和悲伤的情绪。

课后小节:

详细介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交响乐特点,了解到交响乐的高尚性、理性、完美性、人格性。

第七讲 歌剧欣赏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 欣赏

讲授内容】歌剧的概念 产生发展 赏析《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解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 赏析占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歌剧的艺术特点

一、概述

歌剧是以声乐为主体,把器乐、戏剧、美术、舞蹈、灯光、布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歌剧于16—17世纪之交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后来在欧洲各地广为流传。1594年意大利诗人里努契尼、作曲者培里和卡契尼创作的《犹丽狄茜》,标志着歌剧的诞生。1673年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歌剧院。早期歌剧剧情简单,歌唱段落少,伴奏乐器仅限于一架羽管键琴,一台七弦竖琴和几把诗琴,用于奏和弦。使歌剧趋于完善,并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稳固地位的是意大利的蒙特威尔弟(1567—1643年)和A.斯卡拉蒂(1600—1725年)。蒙特威尔弟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并使歌剧音乐定型化。A.斯卡拉蒂则大胆发展了歌剧音乐的抒情性。创立了(A—B—A)完整的咏叹调(一种旋律性和抒情性很强的歌调)和(快快)意大利式序曲,并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使意大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欧洲歌剧的中心。

由于意大利声乐艺术的高度发展,使美声唱法越来越带有炫耀技艺而不顾歌剧剧情发展的完整性,歌剧开始偏离了创作原则---音乐性和戏剧性的完美统一。后经过德国格鲁克、奥地利莫扎特、德国瓦格纳对歌剧进行的各种改革,以及意大利、法国、德国作曲家们几百年的努力,才使歌剧得到蓬勃的发展,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西洋歌剧分为两类:正歌剧(大歌剧),喜歌剧(轻歌剧)

正歌剧是指内容严肃、悲壮的歌剧,多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历史故事,形式上注重华丽的演唱技巧和舞台的装饰性,全剧不用道白,音乐从头贯穿到结尾,音乐包括序曲、咏叹调、带有伴奏的宣叙调(乐器合奏伴奏)、重唱、合唱、间奏曲等。如《茶花女》,《黑桃皇后》等。

喜歌剧是指内容轻松愉快的歌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形式生动,活泼,表演幽默、风趣,有说有唱,说唱并存,音乐多采用当时流行的音调,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如《费加罗的婚礼》、《卡门》。

西洋歌剧的音乐结构

可分为器乐和声乐两部分:

() 器乐部分

序曲:开幕前演奏的管弦乐曲,起提示或概括剧情的作用。

幕间曲:幕与幕之间管弦乐曲,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终曲:全剧结束时演奏的管弦乐曲,带有总结全剧的意义。

舞曲:富于生活气息,常起到配合剧情、活跃气氛的作用。

() 声乐部分

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旋律近于说白,节奏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用于陈述剧情和戏剧动作紧密配合,也常作为咏叹调的引子用于咏叹调之前,。

咏叹调:是角色动作处于平静状态下演唱的独唱曲,相当于戏剧中的独白。主要刻划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一般篇幅大,结构完整,音域宽,技巧复杂,音乐富于抒情性和戏剧性。可以在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来演唱。

合唱:相当于戏剧中的群众场面。能烘托剧情的发展,使剧情富有动力。

二、            作品赏析《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作曲者:罗西尼

罗西尼(1792—1868),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著名作曲家,出生于音乐家庭,1816年,《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在罗马首次公演,成为罗西尼喜歌剧创作的高峰,至今仍被公认为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名作。到1829年止,罗西尼共创作了三十八部歌剧。1868年,这位显赫一时的歌剧大师因病去世。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根据法国十八世纪后期最著名的剧作家博马舍的话剧名著《费加罗三部曲》的剧本改编的,取自故事中的第一部。

故事情节:年轻的伯爵阿尔维瓦在仆人费加罗的帮助下,运用计谋战胜了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和音乐教师巴西利奥,最终得到了意中人萝西娜。赞扬了自由的婚姻观,赞扬了第三等级的人物形象:以费加罗为代表的 、社会平民的乐观顽强、聪明机智。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全剧分为二幕三场。

序曲:表现了费加罗的聪明快活,渲染了全剧的戏剧性效果和喜剧气氛。

第一幕: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在医生巴尔托洛家旁边的街道上

第二场在巴尔托洛医生家的客厅

第二幕:场景仍在巴尔托洛医生家里

三、            课后小结:

本结更多采用了视听技术,从视觉上感受和把握歌剧艺术的辉煌,表演艺术的微妙肖。从听觉上体会到声乐艺术的优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各个要素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第八讲 舞剧音乐欣赏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 欣赏

讲授内容】舞剧音乐的概念 内容 赏析《天鹅湖》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解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 赏析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舞剧音乐的特点

一、概述

舞剧音乐在舞剧艺术中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戏剧性,并与舞蹈的外在动作相协调配合。它以鲜明的形象、完整的结构,塑造出以典型性和情感性为突出特点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剧音乐的发展与艺术本身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最早的芭蕾舞剧为长达五个小时的《皇后喜剧芭蕾》,于1581年诞生于法国。到18世纪,法国芭蕾舞剧界在芭蕾艺术中提倡音乐与舞蹈统一,舞蹈改革与音乐改革必须同步。浪漫主义芭蕾《仙女》的诞生,首次由女演员跳起了脚尖舞,舞蹈动作轻盈飘逸,呈现出向往天国的姿态。与此同时俄罗斯芭蕾舞剧崛起,在柴科夫斯基等著名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芭蕾舞剧真正成为一种“视觉音乐”,创作出了《天鹅湖》、《睡美人》等著名舞剧,无论是舞台规模,还是动作设计,都呈现出古典芭蕾最为经典的形象,具有了丰富的戏剧性,舞蹈性,交响性和深刻的人情味,使舞剧音乐的水平提高到了可与歌剧、交响乐并驾齐驱的地位。

舞剧中的舞蹈一般分为古典舞蹈、性格舞蹈。性格舞蹈比较接近民间舞,如《天鹅湖》第三幕中展现的匈牙利舞、马祖卡舞、西班牙舞。古典舞蹈的动作也取自民间舞蹈,由于有量身定做的舞剧音乐,节奏和韵律感更为突出,对主题的表现更为深刻。舞剧有自己的一整套规范性的术语,来分别表示各种个别的动作,如:“迎风展翅”,“鹤立式”,连续击打”,“交叉击打”,“单脚趾尖旋转”,“托举”,“空中旋转”,等等。

二、 《天鹅湖》舞剧音乐

《天鹅湖》是俄国著名音乐家柴科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的。舞剧描述了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住在悬崖上的恶魔罗特巴尔特把美丽的奥杰塔变成了栖息在湖面上的一只白天鹅,只有到晚上才能恢复人形。勇敢、多情的王子齐格弗力特打猎来到湖边,与奥杰塔一见钟情。恶魔施展诡计,竭力破坏王子和奥杰塔真挚、纯洁的爱情。恶魔让女儿奥季丽雅扮成奥杰塔的模样,欺骗了王子。当阴谋被揭穿,王子立即奔向湖边,以坚定、忠贞的爱情表白赢得了奥杰塔的谅解,正义和爱情力量使魔法失去效力。奥杰塔终于恢复了人形。美战胜了丑,正义战胜了邪恶。

全剧共分四幕。

序曲:一开始由双簧管吹出下行、起伏忧伤的旋律,为剧情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第一幕,在欢快的乐声中,帷幕徐徐拉开,一群青年男女在野外聚会、玩耍。

这时,母后驾临,她郑重宣布:王子要在明天的舞会上选定一个新娘。

母后走后,青年们继续载歌载舞。

远处传来了哀伤的乐声,双簧管吹出了天鹅主题,伴随着竖琴的琶音和弦乐器的震音和弦。

第二幕:被变成天鹅的姑娘们只有到晚上,才能恢复人形。舞台上奥杰塔向王子齐格弗力特叙述着这不幸的遭遇。双簧管轻轻陈述转成双簧管和大提琴温柔的二重奏。王子非常同情奥杰塔的遭遇,并为奥杰塔的美丽和温柔所倾倒,向奥杰塔倾诉衷肠。王子的诚意打动了奥杰塔,他们相爱了。天鹅主题不断向上发展,整个乐队音响变得宏大,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四只小天鹅为了表示祝贺,用足尖跳起了轻盈优雅的《小天鹅舞曲》,活泼、有力的旋律在大管吹奏的短促的顿音背景上,由两支双簧管奏出:

这一幕中另一段著名的音乐,又称《爱情之歌》,洋溢着奥杰塔和王子初恋的羞涩和兴奋,充满柔情。

第三幕:王宫中盛大的舞会。来自各国的公主在《新娘圆舞曲》中光临舞会,翩翩起舞。

恶魔带着乔装成奥杰塔模样的女儿黑天鹅,也出现在舞会上。

在舞会上客人们表演着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匈牙利舞、西班牙舞、意大利舞、玛祖卡舞。其中西班牙舞最为知名:

接着,少女们摇着铃鼓跳起了拿波里舞。

第四幕:王子得知真相,来到天鹅湖畔,求得奥杰塔的谅解。正义和爱情终于战胜魔法,天鹅恢复人形。奥杰塔永远和齐格弗力特在一起。

结尾,天鹅的主题再次响起,恢宏,明亮,歌颂永恒的爱情,仿佛一束阳光穿过乌云,普照大地。

曾经有人形容舞剧是艺术中的皇冠,而《天鹅湖》就是这顶皇冠上最灿烂的一颗宝石。评论家们称《天鹅湖》“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那优美的富有节奏性、交响性、戏剧性的旋律,使《天鹅湖》音乐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感染力、生命力,并永久地回荡在人们心中。

三、课后小结:

本结更多采用了视听技术,从视觉上感受和把握舞剧艺术的秀美,从听觉上体会到舞剧音乐的交响性、戏剧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各个要素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第九讲 音乐剧欣赏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 欣赏

讲授内容】音乐剧的概念 内容 赏析《猫》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解 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 赏析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 音响 幻灯 图像

要求掌握音乐剧的艺术特点

一、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就是集音乐、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独特的舞台剧表现形式。它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当时被称为小歌剧或喜歌剧,到了19世纪中期才开始引用“音乐剧”这一名称。

二、音乐剧的特点

1、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也没有唱法上的规范化,任何唱法都可以。

2、关键是从音乐、舞台、美术、服装、道具整个概念有没有戏剧元素在里面,有没有到位。

3、具有现代性,是当代音乐戏剧的代表,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包容性,所以,它有很大的商业性。即是艺术品又是商品。

三、〈〈猫〉〉欣赏

198151日,由英国作曲家劳埃德.韦伯作曲《猫》在伦敦首演,故事取材于艾略特的诗集,剧情描述一只老娼猫如何获得永生升入天堂。这是一部拟人化的、充满幻想寓言色彩的舞台杰作,作者借各色各样的猫各各相异的经历和故事,述说人间的悲欢、不幸与不平。观众走进剧场,从观众大厅直到舞台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垃圾”,整个剧场俨然成了一个大的“垃圾场”。观众身处其中,目睹大猫小猫公猫母猫肥猫瘦猫好坏猫满台跳荡、载歌载舞,给人以新奇莫测、变幻无穷的剧场魅力。《猫》的首演,轰动了伦敦、英伦三岛、欧洲大陆。

198210月起,《猫》分别于纽约第50街温特花园剧院和百老汇上演,同样在美国人中间掀起了《猫》热,并获得第37届托尼奖之最佳作品、最佳音乐、最佳剧本等多项大奖。以后,《猫》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常演不衰,累计上演场次高达四万多场。这个神奇记录,是任何百老汇剧目均无法望其项背的。

猫》的原始创意,来自于韦伯在一家机场书店里看到的一本艾略特的长诗《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所获得的印象。与导演特雷沃.侬两人将近十年的酝酿和讨论,才艰难的搬上舞台。而这部古怪的超凡脱俗的音乐剧为韦伯赢的了世界性声誉,尤其是那首所谓“11点钟的歌”、由“有魅力的格里泽贝拉”老猫唱出的《回忆》,该曲以忧伤的情调和动人心玄的旋律,表现了思归的格里泽贝拉回忆它离开杰里科猫族外出闯荡,经历了各种艰难遭遇和人生痛苦,昔日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不在,夕阳黄昏,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渴望,都在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如今已被视为世界音乐剧歌曲经典的它,当初是韦伯熬了一个通宵突击出来的产品,而且只有旋律,现在的歌词是该剧导演特雷沃.侬后来呕心沥血配上去得。

埃德.韦伯:代音乐剧作曲泰斗 19483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和钢琴教师家庭。它的大学时代,正是欧美国家现代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的时候,韦伯表现出追逐时代潮流的趋新时尚和求变心理。19岁时写了第一部他的音乐剧《约瑟夫和神气五彩衣》,使他在音乐界小有名气。代表作有《猫》、《星光快车》、《歌剧幽灵》、《日落大道》等作品。《日落大道》创造了20世纪最后的音乐剧神话,也实现了韦伯音乐剧王国的“日不落”。《戏剧周刊》将韦伯列为“对美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的第一位,英国王室授予他爵位以表彰他对英国戏剧和世界音乐剧的杰出贡献。今天,不论你在美国、英国或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不论是在什么时候,都会有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世界各地大都市里同时上演他的音乐剧,韦伯本人从这些演出中每天收入的版税高达几十万美元,年收入超过亿元美金。

四、课后小结:

本结更多采用了视听技术,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剧的现代性、综合性、艺术性,作为现代人应该了解现代的艺术性式,掌握国际艺术的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0ef8e7524de518964b7ddf.html

《大学音乐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