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教案 - 16

发布时间:2019-06-11 11:14: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词多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抓词眼借助虚词“尽、犹、都、算、纵、仍”等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一、诗句导入,营造意境

稍微多读几首唐诗宋词,便无论如何躲不过“扬州”这座城市,我们读到的是: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由补充)

走进扬州,也就走进了唐诗宋词,走进了那绵延五千年的历史。公元1176年,22岁的青年才子姜夔也在扬州停下了脚步,让我们走进他的视野,走进他的《扬州慢》。

备课资料: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青山也觉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两堤花柳全依水 一路楼台直到山

二、初读词作,感受音韵

1.如果说古诗词是滋养华夏文明的血液,那么诵读则能让我们与它心灵相通、血脉相连,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读出你在预习时的感悟。

2.教师点评,指导朗读

1)介绍“慢词”

“慢”指慢曲,乐曲节奏舒缓。这首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是一首慢词。慢词比较长,多铺叙风物,表现悲切伤感之情,如我们熟知的李清照的《声声慢》。

语速要——慢一些,语气要——舒缓些,

2)代入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序言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有黍离之悲”——基调“悲”

语调要——低沉些,感情要——沉郁些。

资料链接1:“黍离”

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之悲”是说西周灭亡之后,西周大夫从故国都城经过,见故国宗庙的遗址上长满野草,有感于周王室的灭亡,心中充满了悲伤,后人用“黍离”之悲指国家残破之忧,昔盛今衰之痛。

3.教师范读,配背景音乐。

4.师生共读,情感升华。

三、细读词作,把握内容

我们在朗诵中与《扬州慢》初次相遇,若是要真正相识,还需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1.现在就让我们透过语言,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淳熙丙申至日”的扬州城,那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也成为姜夔人生中最冷的一天,如果不是这次停留,扬州在他的心中应该是座怎样的城呢?

明确:“名都”“佳处”“春风十里”

追问:这样的扬州姜夔并没有来过却又无数次地来过,在梦里,在前人的词作中。可是当他“解鞍少驻初程”,看到的却是这样的一个扬州,这样的一座城池,试用一个词来概括。

明确:空城。

2. “空城”“空城”,何为“空”?有何特点?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回答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上片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桥边红药生”——下片

——破败荒芜

追问:作者是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突出城的“空”呢?

明确:视觉——荠麦青青(城春草木深)、废池乔木(拟人、移就)、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通感)、红药

听觉——清角吹寒

想象——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视听结合、虚实结合)

学生活动:事先让学生围绕“空”字设计了几道题目并研制了答案。选取几个答案比较完整到位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命题意图及答案,其他同学补充。

1“空”字妙在何处?——炼字题(陈友坤)

2“空”字体现在哪里?——信息筛选题(李响)

3“空”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画面描述题(谈雨霏)

4作者如何体现“空”?——手法题(李垚禹)

5“空”字可否换成“废”字?——比较题(秦璇)

3. 这样的扬州很显然并不是姜夔心中所想,不过最难以接受扬州变化的还是?(杜牧)

追问:从哪里看出——算而今重到须惊

追问:落到一个字就是——

追问:“惊”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杜郎俊赏,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追问:那你能否从词中,看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

曾经无比留恋扬州的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一定会惊愕莫名的。其实何止是杜牧,所有那些在扬州有过美好回忆的人们,谁不会为这天塌地陷的变故而震惊呢?杜牧的诗句中,不会再有豆蔻梢头的妙语;李白的笔下,不会将扬州与烟花三月草长莺飞联系在一起。

资料链接2

《太平广记》:“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难怪姜夔会说“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也罢,也罢。可是杜牧毕竟已经故去,怎可重来,所有的“惊”也不过是词人的“惊”罢了,心有戚戚。

4. 那造成扬州城“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资料链接3

建炎三年正月,粘罕率兵攻占徐州,同时又派五千轻骑突袭扬州,企图借此活捉宋高宗。不久,金兵逼近扬州。二月三日,宋高宗仓皇出逃,身边仅带几位侍卫。群龙无首,城中大乱,被宋高宗抛弃的军民纷纷出逃至长江边,慌乱拥挤中,死者有数万之多。金兵进城,烧杀抢掠,百姓血流成河,横尸遍野,北撤前,金兵又纵火焚城,百姓劫后余生者仅几千人,扬州又一次毁于蛮夷之手——这是姜夔所说的胡马窥江,这一次发生在姜夔出生之前。

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颜亮亲自率兵南侵。这一次,敌寇的进击依然顺利。虽有名将刘锜指挥,宋军还是节节败退,军民们被迫撤出扬州,扬州又一次毁于战火,此次毁掉的是20多年恢复发展休养生息的果实——这是姜夔所说的胡马窥江,这一次发生于姜夔出生以后。

可是,在屈辱中建立的南宋,似乎从来没有在沉默中爆发的决心和勇气,武人的刚强,已经被专制的齿轮消磨殆尽,文人的豪壮,也已被无数的先例弄得心灰意冷。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只能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他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在斜阳陌巷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他这首《扬州慢》。他对国事的关怀被他委婉蕴藉地写入词中

四、精读词作,融入意境

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种韵味就让我们慢慢体味。

1.下面就请同学们按小组鉴赏你们最喜欢最有感触的句子,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我期待大家能用诗一样美妙的语言来表达你和这首词的心灵碰撞。

(学生自由鉴赏,教师随机点拨)

备课资料:

1)“寒”

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因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听觉所闻是清角吹寒,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2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记载: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慢》结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芍药在宋朝时很有名,二十四桥附近盛产芍药,所以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红药即红色芍药。《扬州画舫录》又载:《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可见二十四桥是因为曾有二十四美人同在桥上吹过箫而得名,并非形容桥多的确指或虚数,只不过一座古桥罢了。这种说法比较合理。

2.大家鉴赏得不错,我呢,感觉本词中副词太多了,试着去掉红字部分,大家再读一读,品一品。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厌言兵。黄昏,清角吹寒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重点:

黄昏如约降临,清冷的空气中,戍角悲吟,这凄凉的号角揭示了扬州之痛无法平复的原因:十五年之后,扬州仍然和以前一样,是座随时可能再遭兵火洗劫的危险之城,除了驻扎的军队,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都市,已经成为一座孤寂的空城。

天外月冷凄迷,城中草木荒芜,桥边几丛红芍药,花红欲燃,倘若真能燃起一丝希望倒也是好的,而“年年”二字偏偏要把最后一丝希望碾碎。过去的十五年,扬州荒凉如此,而明年、后年,年年如此,依旧会如此荒凉,花开花落不过一季,然而在白石看来,伤感不只是眼前所见,已然延展到无限的时空之中。

明确:由此看来,作者的“悲”应当是极其沉重而又勉力克制的绝望。他不似杜甫,眼见“国破山河在”,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愈是深情,愈是要出之以淡语;他也不似陆游,即便年年失望,也要年年南望王师。扬州已如此,宋世风流终究远去,任凭子规啼血,春风既去不再回。对于南宋的爱国词人们来说,他们的整个生命就是一个目睹自己奉为神圣的国家逐渐走向灭亡的过程,伴随着这过程的,是无力回天的悲怆和哀痛。这个过程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这种悲怆和哀痛却远远超出了一百五十年,并通过他们的文字一直流传到后世。

五、穿越历史,合作探究

嘉泰三四年间,作者以《永遇乐》诸词与辛弃疾北固亭之作唱酬,两人虽词风不同,辛弃疾亦“深服其长短句”,堪谓并世知音。两人同样写到了扬州,同样是涉及战火,分别写下了《扬州慢》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皆吊古伤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请你《两腔慨叹,一种愁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片段。

刘建成:你词风婉约,清妙秀远,追求高雅;他豪放不羁,直抒胸臆,气势开阔。你们原在词风的两极,却因国家存亡之危而相互欣赏。你用你的长短句,他用他的豪放词,以不同的腔调说出,不,应该是喊出了同样的时代的愁思与迷茫。你的婉约并不限制你的掷在有声,他的豪放也不妨碍他的情真意切,你们用两种不同的风格演绎出了同一种对国运的忧、叹、愁……

徐梦月:踏上你笔下的“烽火扬州路”,看你看过的废池乔木,咏你咏过的淮左名都。变的是世事,不变的是愁思。犹记当年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杜郎笔下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是我日日放在心上的二十四桥。可如今,只落得一番人去城空,满目疮痍,怕是杜郎重游,也只觉心惊吧!不知你写下“烽火扬州路”时是否也如我现在一般,被无尽的悲伤包裹,这昔盛今衰败的扬州确实让我想到了南宋的大好山河,如今也一点点地黯淡。是的吧,你也为那大好山河惋惜吧!是的呀,你也为那糊涂的君王痛心疾首!战争带来的,从不是广阔疆域只有民不聊生。重走这条路,我与你的两腔慨叹,早已化为一种愁思。

周文欣: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而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昔日的繁华古都,而今已是满目疮痍。不知多少将军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只能空叹息。我仿佛看见辛弃疾手握利剑,凝视眼前烽火未灭的扬州城,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现在,却连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人也没有,只能悲叹,江山依旧却再也没有孙仲谋那样的人了。辛弃疾的身影消失在叹息中,我却又看见驾马奔驰而来,满心期待一览淮左名都的姜夔,我看见他眼中的光彩逐渐黯淡,取而代之的是震惊与痛惜,是啊,如今的扬州城,只剩下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他沉默了,最终只能叹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他们为国而悲,内心有怨,却只能以词抒怀,纵有千万之法也无处可施。两腔慨叹,只为一种愁思,只为国而愁而悲。

参考:我看见辛弃疾立于烽火硝烟、刀光剑影的最前方追忆烽火扬州路。我注视你坚毅但衰老且无奈的背影远去,心中如火般熊熊燃烧的悲壮慷慨,被大水浇灭,只留下一缕缕青烟一般的忧心忡忡。虽然无奈,但浇不灭的是一腔爱国的情结。

我看见姜夔行于风卷残云、满眼凄清的扬州,楚楚地伤怀。心中悠扬的小调啊,在凄寒的空城中回荡幽愁满腔的词工才子,你的凝眸在夜色下氤氲成一片无尽的忧愁,我凝望你纤柔但激奋且郁愤的身影静,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虽然郁愤,但昂扬着的也是一腔爱国情

千古江山仍在,年年断肠人愁。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冷月无声,终是两腔喟叹,一种愁思。

六、再读诗歌,感悟升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17e9b4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9.html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教案 - 1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