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锦集

发布时间:2019-01-25 15:27: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锦集

下面是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公共政策方面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思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一、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

()1917117,随着阿芙乐尔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十月革命后,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颠覆、国内反革命叛乱、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和汪洋大海般的小生产经济。

()苏维埃俄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不断发动发动猖狂进攻,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死在摇篮里。敌人从四面八方猛扑过来,侵占了3/4的国土。许多工厂由于缺乏原料和燃料被迫停工,人民忍饥挨饿,彼得格勒的工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每天只能顿到1/8磅的面包。但是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列宁“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几十万工人、农民加入了红军,全国半数以上的党团员参加了军队,同国内外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在北方,19183月,英、法、美干涉军先后侵占了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在远东地区,日、英干涉军于4月相继在海参崴登陆;在南方,英国于8月侵入南高加索。得到帝国主义援助的反革命武装,在许多地区发动了叛乱。在北高加索和顿河一带,有沙皇将军邓尼金和克拉斯诺夫的叛乱;在伏尔加河中游和西伯利亚一带,出现捷克斯洛伐克战俘军团的叛乱。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是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相关应对战争需要的临时性政策。

基本内容:

(1)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1121,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火柴,布匹,,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

(2)余粮收集制.1919111,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

(3)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

(4)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

(5)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1129,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三、历史上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几种不同评价

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种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十足的农业社会主义",是旧俄国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布尔什维克党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是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此外,也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绩有限,错误严重。

()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全了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工人和广大劳动群众,保全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工业,为恢复生产保全了前提条件.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农业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从而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保卫了国家独立。

()辩证地看待战时共产主义

首先,战时共产主义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从19186月到1919年底,主要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后期从1920年到1921年初,此时才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来进行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以便"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不同阶段,因而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措施产生于战争环境,使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

四、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深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次伟大尝试,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在血雨腥风的军事斗争中获得保存,并使未来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其历史功绩功大于弊。

1、战时共产主义正如其命名一样,带有浓重的军事主义的色彩,因此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在本国苏维埃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期,强制性和权威性是否是绝对必要的呢?战时共产主义强有力的保证了在战争前线作战的红军战士的战斗力,保证了军事工业的生产力,使得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夹击的形势下仍然顺利运作。特别是政策实施初期苏俄人民前仆后继的冲往前线保卫苏维埃政权和最终反动势力溃败的历史事实更加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其实施的年代符合苏维埃俄国国情的,推动历史发展的,必要的政策。

2、今天美国成为了民主自由的标榜,可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影子”依然在自由女神的注视下时隐时现着《爱国者法案》长达342页,赋予执法和情报机构广泛权力,没有经过听证会,没有任何会议讨论和斟酌,就交予表决。法案赋予政府执行部门前所未有的权力,不再受许多司法程序的约束。它在限制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同时,提高了政府掌握民众私人敏感信息的程度。法律触角无所不在,甚至可以伸向包括外国领导人腐败在内的许多与反恐无关的事情。这样使用法律,证明了布什政府在反恐的伪装下,追求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法律强制计划。根据美国司法部的统计,至少有超过7000名美国公民向他们投诉,声称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该法案的侵害。20058月初,美国一家图书馆和公民自由联盟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包括美国司法部长和联邦调查局长在内的政府官员,认为联邦调查局要求提供图书馆的个人借阅信息违宪。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作为一项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更是一项军事政策,虽然在很多方面带有严重弊端,甚至是犯了重大的经济政策错误,可是它的实施是为了整个苏维埃政权及每个公民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的,特别是并没有任何人或利益集团从政策中谋取私利,相反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革命领袖列宁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地投入到了每周的义务劳动之中,更有无以计数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踊跃参军将满腔热情甚至是挚爱的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苏维埃政权,用伟大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精神维护着苏维埃政权的独立。以V.I.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缔造和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苏维埃国家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亦称苏联工农红军。19181946年苏联陆军和空军的正式名称。其使命是:保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捍卫苏维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反对外国武装侵略。19184月底,红军扩充到19.6万人。随着内战规模不断扩大,志愿兵役制已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529日,根据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国家改行义务兵役制,地方成立兵役委员会,普及军事训练,组建军事院校,培养军事干部,废除指挥人员选举制,实行委任制。7月实行政治委员制,由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共同负责管理所属部队的军政事务。10月底,红军扩大到80万人,开始编成集团军级和方面军级军团。至1919年秋,共组建7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辖25个集团军。同年底,红军总兵力增至300万人。至1920年秋,共组建88个步兵师、29个骑兵师、61个空军支队及一些炮兵和装甲兵部队,总兵力约550万人。整个内战时期,红军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战,粉碎A.V.高尔察克、N.N.尤登尼奇、A.I.邓尼金、P.N.弗兰格尔的白卫军和波兰军队,将英、法、美、日武装驱逐出境,平息了喀琅施塔得叛乱、安东诺夫叛乱、马赫诺叛乱和巴斯马奇叛乱,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了强有力巨大的支持作用。

结束语: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是一样,它是俄国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临时性政策,它并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下,政策保证了军民的食物供给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反动势力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俄国内战中,战时共产主义的功绩和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论减小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

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高于国际警界线,差距较大。减小收入分配差距,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影响了社会稳定繁荣,国家的长治久安。市场制度自发调节必然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如何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制定财政税收政策,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充当“自动稳定器”,将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显得犹为重要。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994年,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收入差距随之扩大。1995年基尼数据达0.3891999年达0.3972006年则升至0.496,收入差距逐年扩大,“马太效应”即“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开始显现。依据效率原则,收入差距客观存在,与人的禀赋、背景环境、努力程度有关,只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完全消除。但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已引起各界关注,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刻不容缓。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行业差距

根据200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2006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它们的工资分别为平均工资的2.13倍、1.87倍、1.52倍、1.37倍、1.24倍。排名后5位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它们的工资分别为平均工资的0.45倍、0.72倍、0.77倍、0.78倍、0.84倍。目前,我国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已超过4.88倍,差距状况令人担忧。

()城乡差距

由表1可知,在19792008年中,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农业作为弱质的产业,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应该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对农业扶持的资金每年都在增加,但在财政支出比例趋势是下降的。从20042008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分别为9.67%7.22%7.85%6.87%7.26%

()区域差距

我国区域差距大体可以概括为:南方比北方发达,沿海比内陆发达,东部比中、西部发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后,东部地区拥有交通、地域的优势,与国外交往密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代替了制造业,服务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过渡。而在中、西部不少地区,农业仍然是粗放型,机械率低,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低,发展缓慢。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3.46元、13225.88元、12971.18元,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1.451.48倍。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依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转型期中,一部分人凭借先天禀赋,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家庭积累,迅速致富,社会易贫富分化。然而,我国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加剧了这种分化。

()行业垄断

垄断行业的效率低下、服务不佳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某些行业,如电力、通信、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由于行业本身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只有在一定规模下,才能实现成本最小、社会效益最大化,不能实现完全竞争。垄断行业占有国家资源,享有国家所授予的特许经营权,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垄断行业的利润率高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他们的收入属于制度性机遇收入,获得的垄断利润和特许经营所得本该通过税收上缴给国家,但由于目前的市场和分配双重机制的不健全,大多数作为职工薪金、福利“内部消化”。垄断行业凭借国家的优厚政策和雄厚资金,赚得盆满钵溢,但并未真正回馈和反哺社会,与垄断行业人员富得流油相比,一般企业的员工收入菲薄。行业垄断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税制不合理

财税政策作为收入分配调控功能的主要杠杆,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存在逆向调节。由于流转税存在税负转嫁,所得税比流转税能更好地直接调控收入差距,我国税制应该从以增值税、营业税为主的流转税税制向以所得税为主的直接税税制改革。

1、在直接税上,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2000元,考虑到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因素,如果免征额或超额累进税率不变,同样工资水平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工薪阶层征税实行5%45%九级超额累进税制,对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所得实行5%35%五级超额累进税制。从10年来的执行情况看,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最大的纳税主体,而所谓的“富人”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量却相对很少。

2、在间接税上,消费税也存在征税范围过窄的问题。消费税以高档奢侈品、对人体、环境伤害较大的物品为课税对象,负税人主要为收入较高者。由于我国税制没能与时俱进,一些生产率提高不再是奢侈品的商品却仍被课征消费税,而一些新产生的奢侈品没被及时纳入课税范围,造成税源的流失。

3、与国外相比,我国缺乏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这些税种在国外实行多年,有丰富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第三次分配发展滞后

在很多国家,除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外,慈善公益事业也较为发达,通过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许多富人的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穷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被称为“第三次分配”。我国慈善事业起步晚,力量薄弱,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企业交流、政府的税收优惠机制不健全,使慈善机构对穷人、弱势群体救助有限,社会整体也缺乏慈善氛围。

三、调节收入差距的政策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垄断包括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在自然垄断上,要最大限度引入竞争,基础设施可以实行公用,经营者方面展开竞争;在行政垄断上,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清除市场准入壁垒,让所有企业能够自由公平进入、退出。对所有垄断行业实现监督管理机制,使收入透明化。

()改革税制

依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原则改革税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建立综合分类混合征收制度,提高税前扣除标准,减少税率级次并降低名义税率,使中高收入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减少低收入者和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规范个人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鼓励居民发展财产性收入,将特许权、著作权、红利、股息等各种形式的收入全部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2、拓宽消费税、财产税税源。调整税种结构,对新出现的或不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消费行为课税。区分一般消费品或服务的高档消费和高档消费品或服务的低层次购买。具体来说,如餐饮不属奢侈消费,但对超过一定限额(3000/)的消费征收筵席税;白酒属消费税征税范围,将一定限额以下(100/)免征消费税。高档消费品的低层次购买并不是税收来源的主体,取消此类消费税后还能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同时,将豪宅、高档家具、高档皮毛、高档葡萄酒纳入消费范围,强化税收对经济运行的间接调控功能。改革完善财产税,适当提高税率,将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产和农村营业用房产纳入课征范围,实行累进税制。

3、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遗产税、赠与税是对累积财产发生转移课税,有利于增进效率,减少人们的不劳而获和以外之财所得,弱化财富的累进效应,削弱财富不均衡,促进社会平等,调整竞争起点。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与政府税收本质一样,属于提供公共产品的范畴。将慈善事业与税收优惠联系,对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对捐赠的个人给予财产税、遗产税或赠与税的减免,促进社会形成热心慈善的道德风尚。

公共政策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fec9e4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32.html

《有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锦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