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罗斯福新政完美版

发布时间:2019-05-17 03:44: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新政的内容,新政的影响。

  难点

  金本位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课是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第三课是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的例证。本课共三目,分别讲述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目承上启下,说明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目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目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本课引言由彩图和文字两部分构成,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第一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明确罗斯福上台及实行新政的历史背景。彩图描绘的是危机时期许多普通美国人栖身于破旧小屋,既能表明直观展示经济危机对美国人生活的打击,同时对引言中对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的文字说明起了补充作用,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加以利用。引领学生回顾上课的结论: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美国人民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引言的第二段文字中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词中关键词是“新政”,这个词是本课的核心词,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新政”的“新”体现在哪里,引领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寻找与从前的不同之处,然后总结其特点。

  第一目 临危受命

  本目条理清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罗斯福当选为第32任美国总统及战胜对手胡佛的原因。建议教师在分析原因时加入对罗斯福早年经历的介绍,说明为什么罗斯福的形象更具亲和力。建议教师利用数据证明罗斯福的确是以绝对优势当选。1932年,罗斯福获得了2280万张选票,比胡佛多705万张,选举人票为472张,比胡佛多413张。民主党同时也赢得了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这次投票既是对胡佛政府的一次抗议,又是对罗斯福进行变革的明确授权。第二部分介绍了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准备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料回放”的相关材料说明罗斯福任职期间与胡佛任职期间处理危机的不同政策。

  第二目 实施“新政”

  本目大体上是总分结构,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总体说明罗斯福新政涉及到的领域。建议教师从“一系列”入手,说明罗斯福新政各项措施的由来。罗斯福在提出“新政”时,心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干预到什么程度,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根据新政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第二阶段是1935年以后,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救济措施贯穿始终,所以新政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用“3R”来概括,即复兴、救济和改革(recoveryreliefreform)。第二部分是新政在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建议教师在讲述新政措施时,为让学生此后总结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多讲述新政各方面措施相关的立法。

  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因为危机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193336日,罗斯福就职的第三天,宣布全国银行休假一天。3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个别审理,让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开业,对缺乏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改组。从这一天开始到616日,国会应罗斯福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应急立法,其中十五个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案就占1/3。例如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其成员银行拥有更大的节制权,建立由联邦政府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5000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国会还通过《证券交易法》,使政府对证券发行和交易实行管理。在督促国会立法的同时,3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312日是星期日,罗斯福第一次发表炉边谈话,直接与美国人民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能够收听到他讲话的人口大约有6000万,罗斯福向国民保证把积蓄存进银行是安全的。他说“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时,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宝贵,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其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我们要团结起来战胜恐惧。”次日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里人们开始排起了长龙到银行存钱,4月,银行存款额超过了提取额,这表明金融危机暂时停止。

  在工业方面,1933616日,罗斯福签署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称之为“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该法的宗旨是订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在各贸易集团之间进行合作。为此,成立了“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方面的规章,到1935年初,这种“公平竞争”的法规多达750个。其中,有的法规规定禁止雇用童工,产业工人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0美分,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此外,《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由国家调节雇主与工人的关系,工人有权组织起来集体谈判雇佣合同,禁止以参加公司工会作为雇佣条件。这些举措无疑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到1935年初,有200万失业者重新就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

  农业方面,1933512日,罗斯福颁布《农业调整法》并据此成立农业调整署。农业调整署的职责是调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克服生产相对过剩,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历史纵横”中的相关材料加以说明农业调整署的具体做法及作用。农民的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近70亿美元。讲述农业方面具体的新政措施后,建议教师展示1935年仍有近1000万人失业的数据,条件好的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政的根本出发点不打算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前提,只是在这一阶段把重点放在消除生产相对过剩上,所以采取的多是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正因为如此,它对美国经济复兴的作用有限。

  新政中贯穿始终的措施之一是救济工作。在颁布《农业调整法》的同一天,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据此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联邦紧急救济署最初是向老人、残疾人、儿童和失业者发放紧急救济金,到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从1934年开始,开始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源于1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初指定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的计划。它吸收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1935年国会拨款45亿美元,加强诸如立体交叉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工程的建设。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田纳西河的开发,工程开始后,田纳西地区农村用电家庭由10%增加到90%。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三幅相关的插图说明“以工代赈”并引导学生评价“以工代赈”。“以工代赈”的措施,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

  新政有些措施尽管受到欢迎,但其实施并非一帆风顺。19355月和19361月,最高法院先后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违宪,这激起了工会组织的激烈抗议。罗斯福坚持认为,没有有组织的工人群众的支持,社会无法稳定。在他的支持下,国会于1935627日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用以代替被废除的工业复兴法第七条第一款。接着,国会又于814日通过《社会保障法》,开创了美国的福利制度。建议教师在这里一定要讲清楚,否则学生将工业方面劳资关系的调整和《全国劳工关系法》混淆。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学思之窗”的相关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相关问题。《社会保障法》包括三个部分: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疾人的救济制度。该法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劳动者,根据其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10—85美元的养老金;失业保险费为工人工资的2%,一半由联邦政府拨付,另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平均分摊。在此后的两年中,各州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惠及人数达2800万。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1935年国会通过了《财产税法》,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累进税。对5万美元纯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公司税过去一律是1375%,根据193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

  在讲述完新政在四个方面的措施后,建议教师引领学生比较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色。

  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经济危机,且其应对措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这种由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背道而驰。这是他与前任总统胡佛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最大的区别。

  第三目 摆脱危机困境

  本目层层递进,概述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第一段主要从经济方面,第二段主要从政治方面,第三段主要从制度方面概述了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最后一段概述新政对美国及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出台,其措施几乎涉及到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直接作用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同时,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分配不平衡的状况。新政既保证企业家的利益,也保证贫困失业者的最低生活水平,有利于危机时代的阶级矛盾,维护美国社会的稳定,恢复美国人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美国避免像德、日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的一系列关于救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工资的立法,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以后的历届政府的发展,成为今天美国的福利制度。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新政以后的历届政府,虽然仍有关于政府管制还是自由放任之争论,但分歧已不是政府是否应当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而是干预程度多少的问题。建议教师比较分析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不同,进一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新政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总的说来,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开始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顺应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新模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议教师向学生解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建议教师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使危机继续蔓延,利用教材引言中的彩图及文字进一步说明危机的相关情况。引领学生得出上一课的结论:大危机的爆发及蔓延,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美国普通人民在危机的打击下,绝望情绪普遍存在。教师可将本次经济危机的英文词汇(TheGreatDepression)展示给学生加以说明。大多数的美国人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迎来了1932年的总统大选。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词中关键词是“新政”,最初罗斯福所说的“新政”(NewDeal),其实没有具体计划,只是表明如自己上台一定会采取与胡佛反危机措施不同的新的应对措施。恰恰是这个“新”字打动了大多数的美国人,使得罗斯福在当年以绝对多数当选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当然罗斯福能够以绝对优势当选还有其他原因。

  教师可以设问:还有哪些因素会使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呢?

  简介罗斯福在当选总统之前的经历,渲染他的坚强性格。

  教师可以继续设问:这个意志力坚强的总统真会带来新的应对措施么?这些应对措施与前任胡佛相比有何不同呢?进入第二目。

  教师可用讲述法讲新政在前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失业,生活无着,政府却引导农民大规模毁灭农产品?能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政的根本出发点不打算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前提,只是在这一阶段把重点放在消除生产相对过剩上,所以采取的多是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正因为如此,它对美国经济复兴的作用有限。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继续讲新政第四个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与胡佛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经济危机,且其应对措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这种由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背道而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题:上述罗斯福原本用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给美国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当给予相关的数据进一步补充说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以及思想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预国家经济活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时期的计划经济是否相同?说出理由。

  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新政实际上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总的说来,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开始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

  教师在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可以进一步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成功的案例,它使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形成,这种制度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进入下一课做铺垫。

  2.教学案例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人、美国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反法西斯战争政治活动家。出生于纽约一个百万富翁的家庭。西奥多罗斯福是其堂兄,其妻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在著名的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四年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历史、政治和法律,参加律师考试合格后辍学任律师。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以卓越的行政管理者著称。战后,主张加入国际联盟。39岁时,在休假期间的一次游泳后,患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他以惊人的毅力进行锻炼和温泉治疗,恢复走路能力,但终生借助拐杖。1928年,当选为纽约市市长并连任两届。在19324月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人们听到他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1932年,他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保证“我为我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这就是“新政”一词的由来。193334日,他发表“真正让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那种无缘无故、毫无道理和毫无根据的恐慌”的就职演说。那时,他50岁,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上任第二天,他组织“智囊团”,积极开始推行“新政”。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这些立法对解决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作用?”

  解题关键:了解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思路引领:从立法内容入手,分析立法作用。

  答案提示:救济金和养老金的发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购买力。财产税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社会的稳定。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解题关键:了解新政的内容及新政的实质。

  思路引领:从内容入手,结合内容分析影响。

  答案提示:主要内容包括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工业和农业,开始推行社会福利等。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学习延伸:

  解题关键:了解新政的内容及实质。

  思路引领:建议教师在教学参考“资料注释”部分给学生补充更多的相关内容,引领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进而分析其作用。

  答案提示:新政实际上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总的说来,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创了一种新模式:美国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

  费秀丽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34日(节录)

  我可以肯定,我的美国同胞们希望我在就任总统时将不得不为我国目前形势所迫,以坦率和坚定的态度向他们发表一篇演说。显然,这是坦白、勇敢地说出真相,说出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这个伟大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将得到复兴,繁荣昌盛。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没有理由的和不正当的恐怖,它使我们从退却转向进攻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黑暗时刻,坦率而精力充沛的领导总是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所必需的。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沈琪译,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

  全国产业复兴法(1933616日)(节录)

  全国产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它授权总统批准“公平竞争”法规,以避免盲目的竞争与生产过剩。译自亨利康马杰《美国历史文献》,第2卷。

  第1节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傅任敢译,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

  第一次“炉边谈话”(1933312日)

  罗斯福担任总统后,为了让普通民众更好的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实情,避免恐慌,就每周通过无线电向全国民众发表谈话,用平和的声音向他们介绍政府已经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还有什么需要做。这是他就职一周后发表的第一次“炉边谈话”。选自关在汉编译,《罗斯福选集》。

  到了33日下午,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开门营业。几乎全国各州的州长都发布通告暂时全部或局部地关闭了银行。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发布通告,规定全国银行休假,而这就是政府重整财经结构的第一步……我们不仅将致力于使有信用的银行重新开业,而且将致力于通过整顿而促使别的银行取得信用……我们这个伟大的全国计划能不能完全得到成功,当然要靠大众的合作……对于人民给予的忠诚支持,我是感激不尽的……归根结蒂,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上,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你们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我们要团结起来消除恐惧。我们已经准备好重建金融体制的手段;现在要靠你们大家给予支持,促其实现。

──赵涛著,《罗斯福新政──积极的反危机政策》

  2.课文注释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在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整套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危机产生的理论,面对30年代初整个西方世界大萧条的局面,凯恩斯主张抛弃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改用货币调节的手段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由于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西方一直盛行以经济自由主义为特征的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行政干预理论对其无疑是一大冲击,而且由于其切实有效地解决了三十年代的经济难题,因此凯恩斯被称为经济领域里的哥白尼和达尔文、资本主义制度的拯救者和“战后繁荣之父”。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时都不是万能的,凯恩斯主义同样如此。由于凯恩斯主义认为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源于私人投资与消费不足,因此它提出的解决危机的钥匙之一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拉动消费。凯恩斯主义信徒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是: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他们认为个人节俭的美德会导致社会的灾难,储蓄和积累导致失业和萧条。凯恩斯正确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生产中生产不断扩大和消费相对缩小这对矛盾,但他开出的治疗经济顽症的处方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新症状,这就是六七十年代“滞胀”出现的根源。因此西方有学者曾玩笑的说,凯恩斯不仅是“战后繁荣之父”,他也是“战后滞胀病之母”。

  罗斯福新政的一些长远影响

  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首先,由于经济的恢复,美国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权威也得到了加强。

  再次,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由此延长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产生了对今天意义深远的影响。如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同时是美国连续几年空前严重的风灾、沙尘暴和干旱,在“新政”期间,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持和国内拨款法”,政府共派出250万青年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还出资购买了大片森林和风景区建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再如“新政”促进美国思想活跃和学术文艺的繁荣。在整个“新政”期间,美国政府资助了大批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使他们一方面能够摆脱经济困难,进行独立创作,另一方面又受政府委托将艺术带到了学校和民间。罗斯福内阁更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新政”的方方面面都有他们的参与,“思想库”一词由此而来。

  3.学术观点

  对罗斯福新政性质的评价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极端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很多保守派人士(如前总统胡佛)担心罗斯福将银行、铁路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国有化,并最终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比较激进的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中国学界在八十年代以前一直对罗斯福“新政”持批评态度,认为罗斯福并没有放弃其阶级属性,“新政”仍是为加强大企业主的地位,符合大资本家的利益,罗斯福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八十年代以后,这一评价体系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学者在承认罗斯福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的前提下,对罗斯福“新政”做出了肯定评价,认为罗斯福虽然仍然信奉自由企业制度,却信仰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其推行的“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因而是进步的。

  对“新政”作用的评价

  史学界对“新政”作用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即“功大于过论”、“过大于功论”和“功过参半论”。持“功大于过论”者认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基本上是一种进步现象,首先,“新政”挽救了危机,使美国人民摆脱了危机的困苦局面;其次,在缺少足够的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的时代,罗斯福所做的努力确实是开创性的;再次,罗斯福“新政”开启了美国以后历届政府实施国家干预政策的大门,成为缓解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之弊病的一剂良方,并在实质上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威;最后,在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同日本、德国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的策略相比,“新政”无疑代表了一种进步、民主的解救危机方式。持“过大于功论”者认为“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而且这一派论者还认为罗斯福扩大政府和总统权力、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作法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增长。持“功过参半论”者则基本上综合了两方面的观点,然而这一派论者因持论不稳、立场含糊而受到史界攻击,早已不是主流思想。

“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

  史学界对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受了凯恩斯主义的启发而提出的,或者说凯恩斯主义是“新政”的理论根源。但八十年代后有学者认为,“新政”出台是在罗斯福上任的1933年,甚至在其担任州长的1930年左右就开始提出并实施了,而标志凯恩斯主义形成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1936年才出版的。虽然凯恩斯在1933年就曾出版《走向繁荣》一书,书中提到把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解决失业投资效果联系起来考虑的想法,但其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在此书中并未成形,因此许多人不承认“新政”是受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是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产物,《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就是为了找出危机的根源和应付危机的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讲,罗斯福的“新政”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都是时事造就,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对“新政”一些具体政策的评价

  罗斯福就职后首先面对的是濒于崩溃的美国金融业,他的应对方法是下令全国银行业立即歇业三天,“停止支付”,并于三日后要求国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紧急银行法》。这一措施虽然挽救了美国整个银行业使其免于垮台,但罗斯福的作法实际上违反了法律规定,越权接管了本应由美联储履行的职责。事后有人评价说,罗斯福的一系列新政立法都为行政干预司法开了恶劣的先例。

  对于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学界也是毁誉参半,该法令将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不允许商业银行利用公众存款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同时,为防止今后再发生灾难性挤兑,建立了一个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为公众储蓄担保。批评者认为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反而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因为当银行不能多业经营时,其风险分散的能力就受到了抑制。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来,美国分业制度极为盛行,有人再次以此为例来攻击《格拉斯》法禁止分业的措施。然而,时移事易,罗斯福当年的这一举措仍应肯定。

  1933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管理局用政府津贴鼓励农民缩减耕地面积、销毁大量农产品、屠宰大量幼畜,以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头数,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但有人认为农业管理方案并没有创造奇迹,实际上,负担被转嫁给了消费者和低收入农业工人。还有人认为农业法规并非针对贫困线以下的农业穷州,而是针对收入相对较高但因危机陷入萧条的农业州。由此可以看出,“新政”的农业政策是救济政策,而非扶贫政策。此外,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对农业提供的大量贷款和补贴虽然维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但却使得农民的生产独立性大为下降。

  国内外学界对“新政”的工业措施评价普遍较低,认为其既没有改变美国工业的总体结构,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也没有多大帮助。19336月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行业的公平竞争法则,对该行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做出规定,希图实行某种程度的计划经济。然而,该法实际上一方面减少了竞争,抑制了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大垄断集团瓜分市场和提高工业品价格,反而使其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的控制。该法还规定劳工有同企业主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并有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可此后的实践证明,在全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工人工资的提高只是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负担被再次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又导致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反而上升了。另一方面,工会权力的扩大产生了一群工联主义者,也被称为工人贵族,他们以牺牲普通工人利益为代价获取了高收入。

  4.插图说明

  以工代赈

  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有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专门吸收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道路建筑等工作,当时全美国的工赈机关总计雇佣人员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至今仍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feacf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9.html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完美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