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银行和 金融中介机构

发布时间:2010-11-30 21:57: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篇 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

第一章 金融中介机构

第一节 金融中介机构的经济分析

------为什么金融机构如此重要?

一、交易成本

从事金融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有余钱要贷的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

金融市场上,在做出准确决策时,市场的某一方并不了解这个市场的另一方,这种不平等叫做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

逆向选择: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是指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有可能得到贷款的人。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解决办法:

①信息的私人生产和销售,但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即一些人不付费地利用了其他人付费所得到的信息)。

②政府管制:弱化逆向选择,但不能最终消除。

③金融中介:生产公司信息的专家,从而能分辨信贷风险的高低。同时,避免了“搭便车”问题。

道德风险: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是指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观点来看不希望看到的那些活动的风险,因为这些活动使得这些贷款很可能不能归还。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属不做贷款。

解决办法:

①信息生产:监管,例如,对公司进行审计,但花时间和精力,同时,搭便车问题也弱化了监管。

②政府管理以增加信息:各国都制定了法律,对隐瞒、骗取利润的人,给以严历惩罚,但发现欺骗不容易。

③金融中介:能有力地避免道德风险中的搭便车问题。

第二节 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

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主要包括:

金融管理机构——中央银行,它是一国控制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中心机构,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业务主体——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的银行。其业务范围较商业银行小,而且具有专一性。)

③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及信用合作社等等。

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 Intermediaries)是指资金盈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它主要指以发行间接证券(存款)的方式形成资金来源,然后,把这些资金投向贷款、收益证券等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下面我们以美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西方的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美国的金融中介按照它们的性质和主要业务类别来划分,可分为三大类:

一、存款金融机构(Deposit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

1.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最初的商业银行是以融通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为主要业务的。然而,现代商业银行是长短业务兼有,业务范围早已超越纯商业的范围,实际上已属于一种“金融百货商店”型的金融机构。因此,商业银行一词在金融业中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用语。

2.储蓄贷款协会(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

储蓄贷款协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

储蓄存款(通常称为股份)以及定期存款和支票存款,其资金大多用于发放抵押贷款(80年代前),“短借长贷”的情况比较突出。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利率急剧上升,这种机构陷于困境。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允许储蓄贷款协会开设支票帐户,发放消费者信贷,从事以前只允许商业银行从事的许多业务活动。这一立法使商业银行与储蓄贷款协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3.互助储蓄银行(Mutual Savings Banks)

互助储蓄银行与储蓄贷款协会相似,它们靠接受存款(常常被称为股份)来筹措资金,并主要发放抵押贷款。它们的组合结构与储蓄贷款协会不同,因为它们是“互助”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由存款者所有的合作组织。1980年的银行立法同样也影响了它们,现在它们可以发行支票存款并可以发放抵押贷款之外的其他贷款。

4.信用协会(Credit Unions)

它属于储蓄性金融机构,它们是由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组织起来的非常小的合作贷款机构。它们通过发行被称为股份的存款获取资金,主要发放消费者信贷。1980年的银行立法,使得它们也得以发行支票存款,还可发放抵押贷款。

二、契约性储蓄机构(Contractual Savings Institutions)

在契约的基础上按期取得资金的金融中介机构。资金投入长期证券,如公司债券、股票以及抵押货款等。

1.人寿保险公司(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

为人们因意外事故或死亡而造成经济损失提供保险的金融机构。它们从人们为保持保险单有效而支付的保险费中获取资金,主要把资金用于购买公司债券、股票和抵押贷款。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的差额即为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有定期人寿保险、终身人寿保险及长期人寿险。

2.财产和灾害保险公司(Fire and Casualty Insurance Companies

)

对法人单位和家户提供财产意外损失保险的金融机构。

3.养老基金和政府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 and Government Retirement Funds)

私人养老基金和州及地方政府退休基金向参加养老金计划的雇员提供年金形式的退休收入。资金来源于雇主或雇员的缴款劳资双方共同缴纳,资金主要运用长期的公司债券、股票等。

三、投资金融中介机构(Investment Intermediaries)

这类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金融公司、互助基金和货币市场互相基金。

1.金融公司(Finance Companies)

金融公司靠出售商业票据和发行股票、债券来筹措资金。它们把资金贷放给购买家具、汽车的消费者和小型企业。一些金融公司由其母公司组建,目的是帮助其出售产品。

2.互助基金(Mutual Funds)

向许多个人出售股权以获取资金,并把资金用于购买多样化的股票和债券。互助基金使股份持有者得以将资金汇总起来,获得交易成本较低的好处,并且使股份持有者能持有可能持有更加多样化的资产。持有者按其持有份额的多少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

3.货币市场互相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

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相对较新的金融机构,它们由小额储蓄者以购买股份的方式组成共同基金,然后把资金用于购买即安全又富有流动性的国库券,银行大额可转让存单,高级别商业票据和其他货币市场工具,这些资产的利息收入付给股份持有者。它们既有互助基金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发挥着存款机构的功能,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存款型的帐户。这类基金的主要特征是,股票持有者可根据他们股份的价值签发支票,其股权实际上是一种支付利息,然而签票权又受到限制的支票帐户。

第二章 商业银行概论

商业银行是和向社会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主要调控对象。因此,商业银行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总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

一、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

从产生的历史来看,商业银行是由早期的货币经营业演变而来,而货币经营业是一个收取费用的企业。

从企业的一般要求来看,商业银行有自有资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获取利润为目标。

二、商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

1. 它经营的对象特殊。它经营货币和货币资本这种特殊商品。

2. 它经营的领域特殊。它经营的领域不是处在商品流通领域,而是处在货币流通领域,

对商品流通领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3. 它经营的方式特殊。商业银行采取的不是等价交换,而是采取有借有还的信用经营方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商业银行性质的具体体现。

一、信用中介职能

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

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把社会各方面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又通过资产业务(主要是发放贷款)把这些货币资金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去。

这样商业银行实际上成了货币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反映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变小额资本为大额资本;第二 变短期资金为长期资金。

二、支付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与货币收付有关的技术性服务时,如货币托收、结算,汇兑与保管等业务,充当客户之间货币结算和收付的中介人。

三、信用创造职能

现代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本上发展了信用创造功能。

这一功能是指商业银行在其吸收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出新的存款,即派生存款的过程。

为了使分析在较为纯粹的状态下进行,我们先做几个假设:

1.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为零。

2.银行体系没有现金外流发生,即银行的存款人和借款人均使用支票,不提取现金。经过一系列经济活动后,这些支票必然又回到银行系统。

3.银行没有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即假设银行仅仅开办支票存款帐户。

下面我们分析,设定法定准备金率为10%的情况下,一笔金额为10000元的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后,存款货币的创造是如何发生的。

假定A银行接受了客户存入的10000元存款。按规定从中提取法定准备金1000元,其余9000元可以用于贷款以取得收益。A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所示:

A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准备金 +1000

贷款与投资 +9000

总额 +10000

存款 +10000

总额 +10000

A银行将9000元贷给另一客户时,该客户可以将钱存入B银行。B银行再按10%提取900元作准备金,其余的再贷放出去。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所示:

B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准备金 +900

贷款与投资 +8100

总额 +9000

存款 +9000

总额 +9000

B银行贷出8100元钱,借款人又转存入C银行。C银行按10%提取准备金后,其余再贷放出去。C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所示:

C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准备金 +810

贷款与投资 +7290

总额 +8100

存款 +8100

总额 +8100

如此类推,银行与客户之间不断地贷款、存款,就会产生如下表所示的结果。

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单位:元

银行名称

存款

法定准备金

贷款

A

B

C

D

10000

9000

8100

7290

1000

900

810

729

9000

8100

7290

6561

合计

100000

10000

90000

为原始存款增加额,为活期存款增加总额;rd为法定存款准备率;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总额;为贷款增加总额;n为次数;在前面的假设条件下,则整个存款扩张过程如下表所示。

商业银行系统创造货币过程

n

活期存款

法定准备金

贷款

1

rd

(1-rd)1

2

(1-rd)1

rd(1-rd)1

(1-rd)2

3

(1-rd)2

rd(1-rd)2

(1-rd)3

n

(1-rd)n-1

rd(1-rd)n-1

(1-rd)n

总计

由于rd1,所以(1-rd)<1,因此,

式中的为货币创造乘数,它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rd越大,则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创造的货币存款额越少;rd越大,则相反。

法定准金总额等于最初的原始存款增加额。

则派生存款为:

上诉例子只是一个货币创造的简单模型,实际过程中,银行创造多少货币还要受到现金漏损,超额准备金以及定期存款准备金的多少等诸因素的影响。

四、金融服务职能

现代化的社会经济生活,从各方面向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功能,如企业要求代发工资,代理支付水电费等费用,提供投资咨询服务、资信调查服务等。这是因为:

一方面:由于商业联系广、信息灵通,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银行间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除利率竞争为外,还必须进行业务竞争,通过提供全面和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客户,扩大信用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则。

一、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银行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迅速的变现能力。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好的资产有: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短期同业拆借),短期政府债券及一些商业票据,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有:中长期贷款和投资。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随时换取资金的能力。

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方法

1.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方法

(1) 保持足够的准备资产

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至于一家银行究竟应保持多少储备取决于两个因素:银行监管当局的有关规定、银行所面临主客观环境。

2)合理安排资产的结构

实际上是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组合的问题。合理安排不同资产的比例,使之与负债相适应。同一资产中也要注意期限上的最佳组合。

3)通过多种形式增加资产的流动性

在金融创新下产生的新方法。

2.增加负债流动性的方法

1)增加主动性负债

如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等方式,对传统的存款进行多种形式的开放和创新等。

只要负债经营的成本低于贷款和投资的收益,那么这种负债方式对银行就是有利的。

2)对传统的种类存款进行多种形式的开发与创新

3)开辟新的有利于流动性的存款服务

二、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银行资产避免损失和银行经营活动免遭损害的可靠性或保障性。

在资产业务方面,银行的放款和投资存在着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因此,银行有一套资产风险管理措施。

在负债业务方面,银行的存款和借款有可能到期不能还本付息,或不能应付提现,造成经营困难,甚至会触发挤兑风波。因此,银行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流动性。

银行经营活动中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的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利率风险。这是一种因银行利率调整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从而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

比如,当市场利率上升→长期贷款遭受损失或存款流失、因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3.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也称汇率风险,是因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

4.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这是一种因通货膨胀、物价上升而引起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 银行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身份的统一,这种风险的损益会相互抵消一部分,但对贷差较大的银行来讲对其影响就大,同时,银行的资本金和资金来源也会受到损失。

5.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或随时可取得的主动型负债来保证业务的需要,而使银行信誉受损的风险。

6.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又称管理风险。是指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当所造成的风险。如决策失误,营业差错风险等。

7.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又称政策风险或国家风险。

三、盈利性

所谓盈利性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过程中获得利润的能力,追求利润是一切企业的共同特征,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核心和最终目标。

商业银行的利润是银行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之后的余额。

1.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包括:

①资产收入贷款利息收入、证券投资收入。

②服务费收入即非利息收入、指商行从事租赁、信托、咨询、代理等业务时所获取的收益。

2.商业银行的支出主要有:

①负债利息支出。

②各项管理费用支出工资、办公费、旅费、邮电等设备。

③非营业性支出税收、环保、市政工程等各种社会费用摊派。

④各种非常损失天灾人祸、贪污诈骗、信贷工作失误,会计和出纳工作差错等。

四、“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共同保证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正常,有效地进行。其中,安全是(基础)前提,只有保证了安全性,才能获得正常利盈利。流动性是条件,只有保证了流动性,才能确定信用中介的地位,银行各项业务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盈利性是目标。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形式。纵观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其存在形式主要有: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控股公司制(集团银行制)和连锁银行制四种形式,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形式。

一、单一银行制

又称单元银行制,是指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银行机构来办理,不设立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的制度。

目前,只有美国的商业银行采取单一银行制,这与其特别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有关。从近几年美国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的演变来看,美国的单一银行制已开始发生变化,许多州对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限制已有所放宽。

1. 单元银行制的优点:

①可以限制银行吞并和垄断,缓和竞争的剧烈程度,有利于自由竞争。

②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协调,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内部管理层次少,经营独立性好,灵活性强。

2. 单元银行制缺点:

①规模较小,单位成本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②区域范围受到较大限制,资金一般集中某一区域或某一行行业,受其影响,风险难以分散。

③不利于资金余缺的调剂,使资金无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二、分支银行制

这是西方许多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商业银行体制。是指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在本地区及国内外其他地区普遍设立分支银行的制度。总行一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

1. 分行制优点:

①银行经营规模容易随着经济发展和业务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从而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采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②实行此制度,由于银行规模大,使银行家数减少,有利于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实现宏观调控。

③由于分支机构众多,易于吸收存款,有利于资金在全系统内的调剂和合理使用。

2. 分行制缺点:

①容易形成金融垄断,不利于自由竞争。

②由于分支机构分散,管理层次多,增加了内部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总行对分支行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否则,很难实现银行总体经营目标,增大银行的风险。

③分支行经营决策要根据总行来定,不像单一制银行那样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

④分支银行制的银行规模大,业务辐射全国以至国外,所以一旦出现风险,其影响程度比单一银行大得多。

三、银行控股公司制

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一个集团设立一个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和购买一或两家以上的具有独立银行形式的商业银行。在股权公司中的各家银行虽然是彼此独立的法人,但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规范受到同一股权公司的控制。

目前,美国有40%左右的银行属于控股公司制,吸收存款占80%左右。

四、连锁银行制

又称联合银行制,指由某一集团或私人购买若干个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达到控制这些银行目的,又不以股份公司形式出现的一种组织形式。

控股公司与连锁银行制的区别和相同之处

控股公司制——控股公司控制法律上独立的银行成员

连锁银行制——集团或个人直接控制法律上独立的银行成员

共同特点:通过购买银行的多数股权来实现对这些银行的控制,被控制的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在业务和经营政策上受集团或控股公司控制。

区别在于:连锁银行受集团或私人直接控制和操纵,而控股公司制则通过控股公司来控制和操纵。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内容

现代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地说只有三类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存款及借款。

(一)自有资本

自有资本包括股本(普通股、优先股、未分配的利润和股本准备金)、留成利润(银行税后利润中提留的一种积累,形成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以及债务资本(也称附属资本)。

在现代商业银行中,自有资本往往是其资金来源的一小部分,通常小于其负债业务总额的10%,但其作用巨大,它可以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保持适度的资产规模。

19887月由包括主要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在内的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即《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标准的协议》,就是各国银行实行资本管理的准则。《巴塞尔协议》将银行资本的组成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并根据对银行资产风险的加权计算,确定了各国银行的自有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为8%。即

=8% (其中核心资本率≥4%

资本需要量=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核心资本率

例如,某家银行现有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为1亿元,核心资本率为4%,资本充足率为7.5% 假定该银行预计未来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将增加10%,而且要求核心资本率为4%,资本充足率为8%,那么,银行需要增加多少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又需要增加多少?

该银行的资本增加额为:

1亿元×(1+10%)×8%1亿元×7.5%=130(万元)

核心资本增加额为:

1亿元(1+10%)×4%1亿元×4%=40(万元)

(二)存款

1.活期存款:是指无存款期限,可由存户随时存取和转让的存款。活期存款由于经营成本高,一般不支付利息或支付很少的利息。

2.定期存款:是指规定了期限,期满前不能提款的有息存款。目的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

3.储蓄存款:是公众为了将来的消费,将暂时不用的收入积蓄起来的存款。为了鼓励居民,个人节约积蓄货币,银行给以一定利息,但不能使用支票,不能转帐。

(三)借款

向央行借款、向同业拆借、向公众借款及向境外(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此外,回购协议及大面额存单等也是借款的渠道。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取得收入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现金资产(库存现金、托收中的现金、在央行存款及存放同业资金)、放款及投资。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不动用本身的资金,仅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信用替客户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结算业务货币的给付行为,是结算和了结各种经济往来中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的过程。

信托业务财产所有者自己或第三者的利益,通过签订合同,将其指定的财产委托给商业银行管理或处理的行为

租赁业务有偿地出让财物使用权的经济行为,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一种借贷关系。

担保业务以自己的资信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的经济、法律行为。

信用卡业务是一种新型的消费信贷形式和支付手段,具有消费、信贷、储蓄、结算多种功能。

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指导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的哲学。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不同,所拥有的各项资源不同,经营哲学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是随着银行实力的变化和经济、金融、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一直遵循资产管理理论。即如何使资产盈利,如何将资金最佳地分配在各种资产上。

那时的时代背景是:非金融机构尚未形成气候;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银行资产来源比较稳定和充足。

进入60年代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①追求高额盈利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②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上升加上通胀的加剧;③银行管理制度的限制和社会经济中严重的通胀,使存款利息在吸收资金方面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客观上要求银行开展多种负债形式。并且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茁壮成长,证券市场的迅速成熟,银行的资金来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渠道上都受到了各国力量的争夺。于是寻求资金,扩大负债,已成为当时银行界渴求的第一需求。

美国花旗银行率先创新了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可转让大额存单”投放社会后取得显著成效,使银行存款迅速回升,并由此诱发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就是负债管理理论,即围绕着如何筹集资金特别是如何管理存款而展开。

进入7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西方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通胀严重,金融市场利率剧烈波动,汇率浮动幅度较大,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也开始波动不定,并逐渐变得越来越小。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付利率变化中固有的风险,保持较高的收益,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从过去单一的资产或负债管理,转变为资产负债综合兼顾的资产负债管理。这种管理实际上是前两种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

一、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是商业银行在已有和预期负债的基础上如何开展资产业务的理念。银行资产管理就是将银行自身资金资源如何分配在现金、放款、投资和固定资产等资产上。

(一)商业性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

这一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Real Bill Theory),源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实性质和原因的原因》一书。

1. 理论产生背景

①这种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当时还没有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和最后贷款人。流动性差的贷款会给银行带来麻烦。

②从银行的资金来源上看,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

2. 基本观点

从银行的大多数资金来源是吸收活期存款这一客观现实出发,认为存款是有随时被提取的可能,从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考虑,商业银行只应发放具有自偿性的短期商业贷款。所谓自偿性是指这些贷款是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可通过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出售商品的价款而自然地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同时这种理论还强调以真实票据作抵押,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可处理抵押的商品,收回贷款。

这种贷款的特点:①自偿性;②以真实票据作为抵押;③期限短。

3. 积极作用

商业银行性贷款理论对银行信贷和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曾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①为保持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

②这种理论侧重考虑资产的流动性,在没有任何机构给商业性银行提供流动性情况下,对稳定银行经营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4. 缺陷

①没有考虑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

忽视了银行存款中有定期存款外,还忽视了银行活期存款的沉淀作用。

②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忽略了商品交易以外的其他贷款(如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或长期性的设备贷款)的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上述业务被别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抢走,使商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③没有考虑到贷款具有自我清偿的外部条件。

忽视了经济萧条时期出现市场停滞,商品销售不出去的危险性。

④不利于中央银行反经济循环的政策调节。

自偿性短期放款随着商业需求自动伸缩信用量。

经济高涨时——交易增加——有关银行信用的真实票据增加——票据贴现增加——(贴现所得款即存入银行)导致存款增加——银行信贷膨胀——物价上涨——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

经济不景气——交易减少——真实票据减少——贴现减少——银行存款减少——信贷收缩——不利于设备更新或启动再生产

(二)转移理论(The Shiftibility Theory

这种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中提出的。

1.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政府借债的需要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加强,商业银行持有的短期国库券和其他证券增加,转移理论在这种背景上出现了。

2. 基本观点

转移理论认为,银行是否能保持其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提存的需要,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购买那些需要款项时可立即出售的资产,只要银行持有这类资产,银行就能保持其流动性。

这类资产所具备的条件:①信誉高;②易于出售;③期限短。

3. 积极作用

①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大,业务更加灵活多样。

②不仅保证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还增加了银行的收益。银行购入一部分短期证券,消除了贷款保持流动性的压力,又可以腾出一部分资金长期贷放,减少了非盈利的现金资产。

③因银行的积极参与,加速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4. 缺陷

证券转移能否顺利实现依赖于发达的证券市场和信誉高流动性强的高质量证券。

在发生危机时,证券抛售量大大超过购买量,难以达到保持流动性的目的。或者当所有银行都因资金需要出售生利资产时,也许没有多少人来买。

(三)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income Theory

此理论是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5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1.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产生了大量的设备和投资贷款需求和消费性贷款需求,加之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

2. 基本观点

任何银行资产能否到期偿还或转让变现,归根到底是以未来收入为基础的。如果一项投资的未来收入有保障,哪怕是长期放款,通过分期付款方式,银行也可以接受;如果一项投资的未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放款,也有发生坏帐和到期不能收回的危险。因此,银行除了发放短期贷款,经营短期证券作为银行资产流动的第二准备外,还可以对一些未来收入有保证的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

3. 积极作用

①深入了对资产流动性的认识。

②为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促进了贷款形式的多样化,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从传统的商业性、生产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从而促进了消费品和消费市场的发展。

4. 缺陷

①它把资产经营完全建筑在银行自己的预测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可靠性。

②在资产期限过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增加。

总结:以上三种理论都是资产理论,主要的着眼点是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但各有侧重。

商业性贷款理论是通过短期放款来保持流动性;转移理论是通过金融资产的转移来保持流动性;收入理论是从放款投资的健全性来保持流动性。

这三种理论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推动着资产业务的不断发展。

二、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广义的负债管理包括从存款人和其他借款人手中获得资金并调整负债组合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负债管理是指银行主动到金融市场寻找资金来源特别是用短期负债的手段来满足经济中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银行盈利的管理方法。

(一)存款理论

1. 背景

盛行于银行经营战略被置于资产管理方面的时期。

2. 基本思想

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而银行在取得存款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了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运用必须限制在存款的稳定的沉淀额度之内。强调依照客户意愿组织存款,按照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状况安排贷款,参考贷款的收益来支付存款利息。因此,不赞成盲目发展存款和贷款,不赞成冒险谋取利润和支付代价。主要特征——稳健性或保守倾向。

3. 缺陷

没有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资金来源方面的能动性。

(二)主动负债理论

历史背景:本世纪60年代,银行存款来源相对减少,而对银行的资金需求大量增加,银行不得不采取新的措施筹集更多资金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时银行借入资金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借入短期资金来弥补提取的存款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二是借入资金应付增加的贷款需求以扩大银行的业务规模和新增的流动性需求。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两种主动负债理论。

1. 购买理论

背景:60年代通货膨胀,继而滞胀并发的年代。标志着银行经营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基本思想:银行对负债并非完全被动或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采取主动策略,主动地负债,主动地购买外界资金变消极的付息负债为积极的购买负债,变被动的吸收存款观念为主动的举借外债观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银行主动负债可扩大银行吸收负债资金的范围。除了一般公众,还可扩大到同业机构、央行、国际货币市场等。

②可以克服银行资产业务受制于存款数量的局面,获取更大利润。

③可更加有效地增强银行的流动性。一举改变了单靠资产管理来解决银行流动性的局面。

④可用变相高息方式吸收资金。

积极作用:使银行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资金,推动信用扩大和经济增长,增强银行竞争力。

缺陷:过度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盲目竞争,加重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通常不为宏观金融管理机构所倡导。

2. 销售理论

背景:80年代出现的一种负债管理理论。它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竞争与金融危机日益加深条件下的产物。

基本思想: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客户的需要,努力推销这些产品,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

与购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单纯地着眼于资金,而是立足于服务,立足于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为范围广泛的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

内容主要包括:

①围绕着客户的需要来设计服务;根据不同客户设计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

②改进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比如完善服务态度,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

③销售要贯穿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例如:应考虑适当利用贷款或投资手段的配合来吸收资金的目的。

销售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行销思想,反映了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的彼此竞争和相互渗透,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功能多样化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无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论,在保持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的均衡性,都有一定的偏向性。资产管理:过分偏重流动性,牺牲盈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进取精神。负债管理:能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之间的矛盾,但需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经营风险。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其基本思想为:

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才能实现经营总方针的要求。这种理论又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将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加以对照,对应地进行分析并根据银行经营条件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诸方面的搭配,以贯彻经营总方针。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商业银行对其资产负债业务规模和结构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操作技术。这类操作技术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各种操作技术应结合银行内外具体条件灵活运用。

一、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方法

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综合性管理,它体现了银行总体管理的思想。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上主要采取资产管理的方法。

(一)资金库法(Pool-of-funds Approach

此方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到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后才普遍运用。此主导思想是以保证安全为主,以盈利为辅。同时活期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例如:1935—1955年,美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一直占其存款总额的75%左右。

资金库法是将银行各种资金汇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在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上依次分配资金。分配的顺序为:(1)流动性资产;(2)贷款;(3)收益投资。

资金库法的缺陷:

1.未考虑资金来源的构成因具有不同流动性要求而对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2.为资产安排顺序提供了原则,但未从定量的角度提出具体配置方法。主要依靠经验。

(二)资金分配方法(The Funds Allocation Approach

西方国家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繁荣,使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增长快于活期存款,从而应付提存的流动性减少,资金分配方法应运而生。

这种方法承认不同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流动性要求,银行可以根据各种资金来源的法定准备金要求和流动性要求进行资产分配,使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期限对称方法。

资金分配方法的优点:

它通过对称原则来确定各种资金来源应保持的流动性的合理比重,从而减少了银行对现金资产和短期证券的持有,提高了银行收益资产的比重。

资金分配方法的缺陷:

1.使活期存款中一部分长期稳定余额得不到有效利用。

2.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定量标准。

二、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基本思想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资产增长,银行可以从市场借入资金来扩大贷款规模,满足信贷需求。

(一)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Reserve Position Liability Management

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是指利用购入期限很短的资金来满足短期流动性的需要,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的贷款需求。

A)最初概念上的资产负债表

负债和净值

一线准备

二线准备

资本帐户

B)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

存款提取

购买资金

一线准备

二线准备

资本帐户

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使银行对流动性资产准备降到低点,使银行持有较高比例的收入资产,预期收入提高。但此方法也存在着风险,如借入资金的成本不稳定,有时借不到资金。

(二)综合性负债管理(Generalized Liability Management

综合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购入的资金持续地扩大资产负债规模。

此管理具有较大的供应弹性为前提,其条件是市场有足够的参与者和足够的资金。

银行借入资金方式——发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发行债券、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等。

商业银行运用负债管理策略的动因是为了降低流通性资产储备、扩大收益资产和提高资产的盈利性。然而,负债管理的缺陷是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①负债经营造成成本增大(主动负债和利息比较高),为了保证盈利,银行就必须把资金投放到收益高的贷款和投资上去,增加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②使银行盈利性与流动性之间均衡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外部条件。实行负债管理,要求存在一个有弹性的资金供应环境。③引起债务危机,导致经济的全面波动,特别是容易引起信用膨胀。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融资计划期和决策中,策略性地利用对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协调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相互关系来控制银行净利息差额。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资金缺口管理方法”。

资金缺口管理方法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利用利率敏感性差异来调节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增加利差收益或减少利差损失的方法。(使利差最大化的一种战略措施)

敏感性资产(可变利率资产)——对市场利率反敏感的资产。如浮动利率放款。

非敏感性资产(固定利率资产)——如固定利率放款等。

敏感性负债(可变利率负债)——对市场利率反应敏感的负债。如活期存款等

非敏感性负债(固定利率负债)——如定期存款、长期借债等。

——可变利率资产与可变利率负债的差额。

正缺口——可变利率资产﹥可变利率负债

负缺口——可变利率资产﹤可变利率负债

可变利

率资产

可变利

率负债

固定利

率资产

固定利

率负债

可变利

率资产

可变利

率负债

固定利

率负债

固定利

率资产

可变利

率资产

可变利

率负债

固定利

率资产

固定利

率负债

零缺口 正缺口 负缺口

如果预测利率上升→可变利率资产↑或可变利率负债↓→正缺口↑→银行净利息↑。

如果预测利率下降→可变利率资产↓或可变利率负债↑→负缺口↑→银行净利息↑。

例如:某一银行其可变利率资产为400万元,利率为15%,固定利率资产为900万元,利率为14%;可变利率负债为200万元,利率为13%,固定利率负债为1100万元,利率为12%,见下图:

可变利率资产为400万元,利率为15%

可变利率负债为200万元,利率为13%

固定利率负债为1100万元,利率为12%

固定利率资产为900万元,利率为14%

则缺口利差为200×(15%12%=6(万元)

利差总额为200×(15%13%+200×(15%12%+900×(14%12%=28(万元)

当可变资产的利率由15%上升到21%,敏感资产增加100万,固定利率资产利率由14%上升到19%;可变利率负债利率由13%上升到16%,固定利率负债利率由12%上升到15%,见下图:

可变利率资产为500万元,利率为21%

可变利率负债为200万元,利率为16%

固定利率负债为1100万元,利率为15%

固定利率资产为800万元,利率为19%

则缺口利差为300×(21%15%=18(万元)

利差总额为200×(21%16%+300×(21%15%+800×(19%15%=60(万元)

缺口利差增加额为186=12(万元)

利差总额增加了6028=32(万元)

第三篇

第一章 金融中介机构

第一节 金融中介机构的经济分析

一、交易成本:从事金融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二、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中,市场的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信息。

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问题。

道德风险——发生在交易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问题。

第二节 金融中介的构成

一、存款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及信用协会。

二、契约性储蓄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和灾难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和政府退休基金。

三、投资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公司、互助基金以及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第二章 商业银行概论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充当货币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

支付中介职能:充当客户之间货币结算和收付等业务的中介人

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在其吸收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出新的存款,即派生存款的过程。

金融服务功能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则。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存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银行控股公司制以及连锁银行制。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内容

现代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地说只有三类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存款理论、购买理论、销售理论。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方法:资金库法(资金合用方法)以及资金分配法。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方法: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以及综合性负债管理。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资金缺口管理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7c8fea172ded630b1cb6b9.html

《第三篇银行和 金融中介机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