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卷:必修二5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9-05-22 07:52: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2.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3.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4.19867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

5.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 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6.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来源:]

7.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8.右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来源:]

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 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

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9.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报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话

10.1909 ,《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1.电视这种媒介在全球发展十分迅速,不仅可以传播资讯,还可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娱乐要求等。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有可能通过电视为民众所了解的是(  )

A.俄国革命士兵攻占“冬宫”

B.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C.肯尼迪发表竞选演说

D.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进行试飞

12.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将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上海世博会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

A看电视剧

B到徐园观看电影

C穿中山装

D品尝西餐

1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C.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D.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14.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5.一般认为中国人在中国境内最早创办的报刊是(  )

A.《中国丛报》 B.《万国公报》

C.《昭文新报》 D.《时务报》

16.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17.19026月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则征婚启示:“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近代报刊的创办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B.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逐渐被人们接受

C.时人都认识到应废除缠足.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

D.该报刊的发行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18.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重庆史事

史事解读

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

《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19111122,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1937121,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195271,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属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A B

C D

19.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A.《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申报》时论统计(18821月至6月)

题材

本埠

全国

国外

数量

57

80

37

比重

33%

67%

20.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21.“屌丝、逆袭、淘宝、秒杀、吐槽、卖萌……”这些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

B.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

D.民主思想迅速扩展

、材料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分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5分)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2分)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23.阅读下列材料: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请回答:

1)请概述材料内容。(不得摘抄原文)(5分)

2)说明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

3)中华民国颁布上述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3分)



0.必修二(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解析

、选择题

1.D

2.C

3.C

4.D

5.C

6.C

7.C

8.C

9.A

10.C

11.C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发生在1912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进行试飞是在1903年,肯尼迪发表竞选演说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电视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故符合题意的是C

12.A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故民国初年的人们无法看到电视剧。

13.C

14.C 材料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状况,B项正确,AD两项分别反映互联网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互联网不会取代报纸等其他信息传媒,同时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其他传媒方式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

15.C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16.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时间:19世纪晚期.特点:衣服“上下无别”,“沪上尤甚”等,这些说明①②④符合题意。从时间上看,很快能够排除③,因为此时并未建立民主政权。故选D

17.C

18.D

19.C

20.D

21.B

、材料阅读

22.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

3)都把剪辫这一陋俗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地移风易俗。

23.1)清朝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反映封建等级制度。共和政体追求民主平等,政府职员是人民公仆,不应再沿用类似称呼。而先生.君等称呼不仅表示对人的尊重,又没有等级之分,适用于共和国家。

2)说明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革命思潮的推动。

3)顺应时代潮流,革除封建陋习,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促进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cf92d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6.html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卷:必修二5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