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9-09-26 20:02: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

世行贷款合作教育项目总报告

随着20世纪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日益兴起,科技和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资源,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上的知识经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永恒的根本任务。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历史赋予中国高等学校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近二十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学校以学生的身份进行理论学习,到社会上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具有专业背景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知识、身心、能力、性格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全面深入地总结本课题组实施合作教育所取得的基本经验,这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将起到一个借鉴和推进作用。

一、中国合作教育发展概述

(一)合作教育概念的引进

合作教育是一个外来名词,cooperative education的中文译名。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出国学习访问的学者不断增多,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或更早,开始被教育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通过检索我们可以发现《外国教育动态》在1981年第六期就刊登了《美国的合作教育》(作者金含芳)的文章。但是合作教育作为对一种教育模式的描述还没有应用到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应该说当时我国也存在与合作教育模式相类似的教育形式,但我们通常使用的名称是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或者是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1984年原中国国家教委的一个代表团考察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特别是了解到滑铁卢大学是一所以合作教育为特色,培养的人才很受雇主欢迎的情况后,感到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借鉴。随后,滑铁卢大学的D.Wright校长应原中国国家教委的邀请,访问了中国的上海和其它一些城市,提出了将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引入中国的合作建议。

关于合作教育这一概念,1946年由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Cooperative Education: A Manifesto, Freund and others1946)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work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Kenneth G. Ryder,James W. Wilson,p14)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在宣传资料中解释道:“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Brochure of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01)。

我国在引进这一概念初期,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它称为“产学合作教育”。1991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协会第一任会长樊恭休教授对此解释道,国际上对cooperative education比较一致的理解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因此我们将它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以突出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教育中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可区别于前苏联教育实验派提出的,关于学校实现民主化和人道化的合作教育。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和学术研讨活动,“产学合作教育”这一名词很快得到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认同并被广泛使用。随着形势的发展,也为了在产学研结合(合作)的大背景下给产学合作教育创造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空间与环境,199512月在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的全体会员大会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樊恭休会长对此说明道,考虑到教育(教学)、科技研究、生产(生产劳动)三者相结合可以视为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突出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一致,决定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自1995年更名以来,人们开始更多地从走产学研结合的高度关注对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全国高校的深入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或“产学研合作教育”,都始终保持着Cooperative Education 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基本特征。因此,它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合作教育最早出现在上海。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率先在我国进行了合作教育的试点,这既标志着我国合作教育实践的开始,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式将合作教育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教育实践中。

1988年,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在上海西服厂等单位建立了合作教育基地,实施“三明治”式的合作教育试验。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分别与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华能上海石洞口电厂等合作,在本科生中开展“3+1+1”模式的合作教育试点。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了由上海市政府牵头,市经委、市科委、市外经贸委、仪表电讯工业局、环保局、轻工局、医药管理局、化工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校务指导委员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开展合作教育,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大众基金会、大众汽车公司、上海第二轻工局等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和博士生。90年代初,上海地区有近50所高校不同程度、多种形式地开展合作教育。

同时,全国的其它高校也开始试点。1989年,天津大学与华北制药厂合作进行“311”合作教育模式的试验。浙江大学与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等企业合作,也尝试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1990年,北京工业大学提出5年合作教育计划,探索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通过董事会与国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校企这种合作优势进行“3+0.5+0.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培养社会急需的设计及制造方面合格的高级人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把学生四年培养计划同在企业一年的见习期结合起来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校,在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中开展了合作教育试验。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高校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等高校充分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积极进行了“311”、“6111”、“复合型”、“工学交替”等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人才。

(二)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八五”和“九五”试点概况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的前身是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诞生在20世纪90年代。协会成立后,秉承协会宗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教育试点。

“八五”期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通过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组织了2个市、7个部委、51所高校、近百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一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实验成果。专家对“产学合作教育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一项成功的以实验为主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在产学合作教育研究方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有重要意义。专家还认为“产学合作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上进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具特色的教育实验,取得了一批重要实践意义的试验成果,对推动政府、产业单位、高等学校共同协作进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九五”期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继续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的研究》,并与1997年教育部批准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紧密结合,在“八五”期间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试点实践基础上,选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学校进行有针对的实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课题20014月通过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很好地将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通过及时总结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论。以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为代表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成果被教育部以文件形式转发有关省市和高校,对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和学校的肯定。

199710月,教育部发出教高厅《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19979],标志着中国产学合作教育由民间有组织的试验,走上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这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力度,教育部成立了“九五”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作为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参与试点工作具体操作,加强了试点工作的力度。

目前,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已经进入最后的总结阶段,教育部和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在组织专家对各试点学校进行评估验收。

二、合作教育实践的成功模式

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参加项目的各单位要在“八五”和“九五”试点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构建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通过几年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开展,各参加单位已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就学科而言,有适合理工类的合作教育模式,也有适合文科类的合作教育模式;就层次而言,有适合培养本科生的合作教育模式,也有适合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合作教育模式。

(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

1、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以“合作教育”这一名称进行教改试点的学校。自1985年开始至今,风风雨雨走过将近20个年头,是我国开展合作教育历史较长的高校之一。学校的合作教育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创建“一年三学期制”合作教育模式的框架

1985年,学校借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薄三明治”模式,率先在国内进行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1988年,经国家教委和国家外经贸委的批准, 学校接受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的资助,参加了“中加大学校际联合项目”(CCULP)。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协助下,学校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试点,在我国首先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年三学期制”合作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在原纺织学院纺织工程系85⑴班的32名学生中进行。在该阶段中,学校将教学实习环节的时间由原先的23周延长为整个暑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学期”,构建了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和一个“在校外完成的工作学期”这样一种“工读结合、学生定岗工作的一年三学期制”合作教育模式。但是,“工作学期”的管理方法仍按照生产实习的管理方法进行。学生在企、事业单位里的身份仍是“在校实习生”而不是“职业人”。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学生的定岗安排全部依靠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和调控,采取“官、产、学”三方协调配合的方法进行。

第二阶段:实现了“教学实习”向“合作教育”的转变

四年以后,学校被列入全国产学合作教育“八五”试点单位。当时,我国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运作方式显得无可奈何与苍白无力,合作教育试点困难重重,特别是工作学期的安置陷入了困境。原市纺织局发的“红头文件”再也不起作用;国营企业开始出现由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震动,经济转轨的“阵痛”已经发生并愈来愈烈;转轨造成劳动力重新配置而显现的过剩现象急剧增加;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初露端倪,生存成为重中之重以至对安置学生态度及其冷漠。学生的安置已成为合作教育发展的“瓶颈”。1992年春季开学,纺织学院纺织工程系912)班的全体同学首先向传统安置学生的方式提出质疑并提出一系列强烈的改革要求。改革的要求集中在:1、要求改变安置方式,变由学校统一安置为安置与自找相结合,供需见面,双向选择。2、要求改变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变单纯的专业对口为宽口径与强调提高能力相结合。学校审时度势,迎合时代的潮流,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管理,由原先的教务处独家管理的方式改为各院系分工负责的全方位管理方式;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由原先学校进行“统配”的集中安排方式,改为由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分散方式;学生的“生产实习”向定岗工作、不付实习费和获取报酬转变。这种转变其实质是还合作教育市场属性的本来面貌。这样,在我国合作教育发展陷入困境的时候,学校的合作教育却得到空前的发展。到1995年“八五”试点课题通过鉴定时,学校的合作教育已在纺织学院的5个系中全面推开,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近500人,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事业单位200多家,学生的工作学期全部免费,获取报酬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

第三阶段:合作教育试点的进一步推广与完善

“九五”试点的过程,是学校合作教育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学校合作教育运行和管理机制不断制度化,操作和评价逐步规范化的过程,也是学校合作教育逐步完善,走向成熟的过程。完善的标志是学校合作教育已具备“合作教育模式”的基本要素,成熟的表现是合作教育的市场属性已得到充分的显露。特别是合作教育与毕业环节相结合,学生用合作教育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有机地与毕业后的就业相结合,使合作教育的优势与魅力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这已成为“九五”试点成果的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合作教育由“试点”阶段进入了“推广”阶段

在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下,从2001年开始学校的合作教育得到长足的进展,由“试点”阶段进入了“推广”阶段,这在学校合作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一时期,有两个极其显著的标志。其一,合作教育受益面急剧扩大。从2001年的1000多名发展到2003年的2100多名,整整翻一番。预计2004年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数达到3200多名,而2005年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数将达5000名以上,整整翻两番,使得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数占总学生数的50%以上,实现了学校在《项目认定书》中的承诺。其二,充分挖掘合作教育的内在潜能,在保持合作教育教育属性的前提下,将合作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紧密相结合,两者相互相成,交相辉映,成为学校合作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新亮点。合作教育以适应现代生产第一线的需求为目的,以学校与社会紧密合作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一年三学期”合作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循环,既符合认识规律又符合教学规律。学生从第一学年便开始投身到实际工作中,有利于他们及早从高考怪谲的光环中清醒过来,提高就业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学校以这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三个工作学期的合作教育,学生具有了定岗工作的经历,获得了企事业工作的经验,增强了社会阅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尽管他们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然而,他们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中与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有些合作教育学生,通过工作学期了解了用人单位,反过来,用人单位也了解了学生,工作学期同时成为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使聘用双方在更理性化的层面上结合了起来。不少学生甚至在工作学期中,经过双向选择,已与所在合作教育单位,落实了毕业后的就业意向,真正做到了“捷足先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毕业生就业过于集中的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与家长对这一教育模式的支持率年年保持在90%以上;企业对合作教育的支持率达95%;学生工作学期不定岗率降到34%,相反,学生工作学期获取报酬的的比例超过50%;参加合作教育的学院已从原来的1个学院发展到今天全校所有学院都参加合作教育。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由1985年的35名发展到2003年的2100多名,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6%。近年来,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数的增长率超过25%,预计2003年的增长率超过50%。与学校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从1985年的3个发展到2003年的800多个,其中长期合作的合作教育基地有80多个。根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统计,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高于本市同类学校,并于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先进。在全国合作教育试点领导小组进行的全国“九五”试点单位阶段工作检查中,学校的合作教育试点得到全国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上海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阶段研究成果一等奖。

2、模式概述

1)模式的定义

“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是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与一个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工作的工作学期,理论学期与工作学期按照“AT-AT-WT”规律交替进行,这样的合作教育模式称为“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

2)模式的基本属性

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既不是纯粹的教学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实习”;也不是纯粹学生工作方面的所谓“社会实践”。她具有两者的某些特征,但是又不同于两者。合作教育模式具有教育属性,属于教育范畴。因此,在雇主和学校之间,学校是合作教育的主导方;学生是合作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合作教育的主要动力。

3)模式的基本特征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学生每学年经过一个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后,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以“职业人”的身份主动参加校外定岗工作,以达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用30个字加以概括:工学结合、完整计划、定岗工作、过程监督、评价考核、略有报酬、一定时间保证。

1)工学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互交替,有机结合。合作教育工作学期一般都安排在暑期进行

2)完整计划:凡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在其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均具有合作教育模块。实施过程中,学院、学生、雇主三方事先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工作学期实施计划。

3)定岗工作:学生在工作学期,以“职业人”的身份到社会上寻找雇主,任何愿意接纳合作教育学生的雇主单位或部门,都应向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

4)过程监督: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工作学期期间,指定协调员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过程督导。雇主对学生工作学期的全程进行管理,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确保工作学期的质量。

5)评价考核:学生完成了工作学期以后,对工作学期的收获和体会,以书面形式按计划要求进行总结。学院从三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1、参照雇主对学生的评价;2、协调员对学生的评价;3、依据学生总结报告的质量。在考核基础上,给出学生工作学期的总成绩,并记录成绩总表。

6)略有报酬:学生在工作学期期间,根据各自付出的劳动,均应得到相应的报酬。(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可能有部分学生的劳动没有报酬)。

7)时间保证:根据学分制(学年制)理论学习周数的规定和国际惯例,学校对工作学期的时间有一定要求,一般规定为67周,最少不得少于6周。

3、模式的管理体系

为了使合作教育运作规范、有序、高效,学校建立了由院、校两级机构组成的完备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有以下特点:

1)管理体系阵营强大

学校合作教育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校合作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分管教学与学生工作的两位副校长分别担任副组长;校办主任以及教务处、学生处的全体处级领导全部是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员还包括各个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

为了保证校合作教育领导小组做出的各项决策能够顺利贯彻,学校建立了短小精悍的校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作为其常设办事机构,同时,各学院还分别建立了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学院的合作教育工作小组是各个学院合作教育的指导和执行机构。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合作教育的管理,各学院从教学和学生工作两条线上构建覆盖整个学院的协调员网。如此强大、权威、高效的管理体系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

2)管理体系属性明显

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因此,合作教育管理体系必须具有体现教育属性的特征。校合作教育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和各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组

(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3)管理体系富有特色

在管理体系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学校将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成联合体,在联合体中,既有从事学生工作的领导,又有从事教学工作的领导,而各学院的合作教育工作小组的组长又由学院分管教育的副院长担任,这就从组织上保证了管理体系的教育属性。

在组织上加以整合,在运作上加以联合,在机制上加以化合,形成崭新的合作教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这是合作教育实践的一个创新,在国外也非常少见,开辟了合作教育的新天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

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优势在于:

第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组织上加以整合,有利调动学生工作这条线的力量,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增大推进合作教育的力度。由于合作教育的教育属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其他学校,都将合作教育视为一种纯教学活动而划归教务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合作教育指导中心挂靠学生处,与学生处合署办公,调动了学校从事学生工作同志们的积极性。学生处和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总支副书记共同参与合作教育工作,大大加强了对合作教育的管理。同时,由于教务处分管教学和教务的两位副处长仍在合作教育指导中心里发挥重要的决策和指导作用,这就确保了校合作教育指导中心的教学功能。

第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运作上加以联合,有利于就业与合作教育的优势互补。学生从第一学年便开始投身到实际工作中,有利于他们及早从高考怪谲的光环中清醒过来,提高就业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通过三个工作学期的合作教育,学生具有了顶岗工作的经历,获得了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验,增强了社会阅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尽管他们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然而,他们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中与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毫不逊色。有些合作教育学生,通过工作学期了解了用人单位,反过来,用人单位也了解了学生,工作学期同时成为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使聘用双方在更理性化的层面上结合了起来。不少学生甚至在工作学期中,经过双向选择,已与所在合作教育单位,落实了毕业后的就业意向,真正做到了“捷足先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毕业生就业过于集中的状况。

学校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运作,完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合作教育用人单位,主要发挥学生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学生自主寻找。这样,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一面接受学校在理论方面的就业指导,同时,又亲身通过寻找用人单位,到社会的大海中去搏击。因此,大学毕业时,依靠自身力量寻找用人单位,对他们而言,是件驾轻就熟的事。由于他们较早接触社会,因此,他们容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减少了寻找聘用单位的盲目性,提高了效率,为学校就业率连年保持领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近20年的合作教育,与学校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已从原有的3个,发展到今天的800多个,保持长期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也有80多家。合作单位的所有制成分由最初的全民单位,发展到包括民营、股份制、合资和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单位。这就大大丰富了学校搭建的就业市场这一平台。不少合作教育单位,往往也是经常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同一单位,两个角色,已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合作教育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机制上加以化合,为解决合作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合作教育的初衷开辟了道路。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实现了开展合作教育的初衷。无论是美国、加拿大、西欧发达国家,还是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实施合作教育的初衷,都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说到底,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好就业这一民生的根本问题。联合体的机制,有利于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

4、模式的运作方式

模式的运作方式为下图所示的工学交替式:

:AT为理论学期; WT为工作学期

学校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的运作程序如下图所示:


动员会 学校与学生共同寻找雇主 学院审批 指导学生按时到岗

走访雇主 实地考核 考核汇总


5、模式的目标分析

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强调能力的培养,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一定组织能力的培养。从过去的单一传授知识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这在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是一大跨越。与此同时,在上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引入了“素质”的概念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大学生应具有“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且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是教育思想的又一跨越。它将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影响整个培养过程,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要强化“素质”的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站在“素质”的高度上来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全面体现在提高人才的素质;只有提高了人才的素质,才能说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要成为21世纪新的质量观、人才观。过窄的专业教育,或者说单纯的专业教育,或者说对口的专业教育将成为过去。

21世纪,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将是一个更加重视质量的社会,以质量取胜的社会。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是各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奋斗的目标。21世纪是更加重视质量的世纪,21世纪的高等教育也是更加重视质量的高等教育,所以要强化素质意识,全面提升质量。

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分类教育,而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是要求人们在实施某种教育模式或实施某种分类教育时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让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实施总有赖于一定的教育模式和具体的教学活动作载体。离开了一定的教育模式,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活动,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模式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些教育模式由于自身的缺陷,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却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较为有效的教育模式。这是因为,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合作参与教育过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采用何种方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我们大学在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方面,往往存在或多或少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倾向。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为大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联系实际的条件,也为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许多机会。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生产和科研的实践中能够亲身感悟工人、农民和科技人员的感情,能够亲自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从而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能够通过亲身实践,熟悉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这一切无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课堂学习是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以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知识对大学生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一方面这些理论知识在从现实向理论转化的过程中,许多丰富而细微的内容被遗失或简化了;另一方面,这些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得以验证、充实、完善和发展。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使学生们有机会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使他们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验证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思路和进一步认识的基础。生产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解决的,需要综合学科知识与边缘学科知识才能解决。同时,学生参加的又是“真刀真枪”的工作,要完成一样工作,还涉及各种社会因素。因此,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是在多种交叉学科知识与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他们跳出了纯专业性的局限与单一校园氛围的束缚,拓展了知识和视野,也提高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工人、科技人员一起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人的品德素质是由社会性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共同决定的。前者主要是指政治态度和倾向、世界观等,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个体心理活动在方式上的品质,如情感、修养、意志,性格等。在人的整个品德素质中,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一个人的品质不是先天具有,也不是单靠书本就能养成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熏陶和磨练逐步形成的。在这方面,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有其十分独到的功能。学生们在定岗工作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其中既有一般的群众,也有自己的上司,与平时在家里与父母,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完全不一样。面对这些全新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抛开在温室里养成的“娇、骄”二气,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在工作中,学生们往往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面临困难和挫折。然而,通过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最后解决困难,取得成功的多次反复,培养了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等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他们踏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的中间过程,因此,高等教育有责任帮助学生社会化,使他们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在这方面有独到的作用。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们通过寻找和联系工作,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交际能力;在参加工作的过程中,与周围的人们朝夕相处,使他们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了人民,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了法规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模式的机理分析

(1) 三方合作

认为合作教育只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产学”双方的事,因而只注意调动这两者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学生在合作教育中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合作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合作教育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因此,学生在合作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需求是合作教育正常运行的基本动力。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强调“三方合作”,就是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了学生积极性的特殊意义。“三方合作”并不意味着三方权重相同。恰恰相反,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认为合作教育以用人单位为主导或是双重主导都是不切实际的。合作教育的主导只能是学校,它对合作教育的状态和各项活动的开展起着主要作用。只要我们发挥学校在合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选择和确立正确的发展机制,合作教育便会出现生机。

2)市场运作方式

以价值规律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市场的运行规律要求供需双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选择。学校顺利地实现了合作教育工作学期供求调节机制的转换,即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让学校的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由市场去调节,学校成为中介和协调,从而变学校一方的积极性为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迎合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运作机理。学校在建立了“供需见面会”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构筑市场大平台,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机会。由于合作教育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组织上的整合,学校充分利用就业市场的资源,将就业市场和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寻找雇主单位的市场合二为一,使市场资源配置实现最大优化。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推荐网络”,为找不到理想工作单位的学生提供方便。在一年三学期合作教育模式的工作学期中,学生的工作不再由学校借助政府的指令进行集中安排,而是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散式的安排,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尊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这种选择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中的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3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在合作教育工作学期中,学生安置工作的市场化运作,丝毫不会削弱合作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相反,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工作学期的管理,为了安置好一些在市场运作中无法找到雇主单位的学生,为了今后合作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学校都有必要建立一批合作教育基地。多年的合作教育使学校拥有一批长期保持良好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这些企事业单位成为安置合作教育学生“推荐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通过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教育基地”,使得一些在寻找雇主单位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刚参加合作教育的新学生,得到妥善的安置。由于“基地”安置的学生相对比较多,给工作学期的管理带来了不少方便。同时,对加强校企之间各个方面的有效合作,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4)关于“专业对口”的问题

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专业对口”问题,一直是困扰合作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不少合作教育的实践者将“合作教育的工作学期”混同为常规教育的“实习教学环节”缘故。常规教育的“实习教学环节”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与补充,从而特别强调“本专业对口”,于是,这些实践者们就认为,工作学期必须与“本专业对口”。但是,如果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21世纪使得过窄的专业教育,或者说单纯的专业教育,或者说对口的专业教育将成为过去,那么,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专业对口”应该理解为是宽口径的专业对口或者理解为允许第二专业的专业对口。因此,工作学期的“专业对口”不如表述为“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显得更妥帖。

7、一种模式,多种形式

在开展世行贷款的合作教育项目时,学校采取了总-分课题的方式进行。在学校总课题的基本框架下,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学院建立一个分课题。而且,各学院的分课题各具特色。使得项目的开展呈现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局面。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分课题是《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下专业课程改革》。合作教育课程改革是个难点,选准突破口,集中优势全力突破,获得“点”上经验,以便今后“面”上推广,这是一条重要方法。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正是这样做的。由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是计算机专业课中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课程,同时,在企事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选择这一课程进行改革比较容易取得课程改革的经验。学院在这一课程的教改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探索。

1)改大纲、编讲义。首先,分课题组对“数据库” 这门课程的大纲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大纲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对在实践中应用范围广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并安排相应的校内实践环节。其次,在“数据库”这门课程的安排上,使其与合作教育第三个工作学期交叉安排,先讲授“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大致了解,并为第三个工作学期学生的顶岗工作作准备。通过第三个工作学期的实际锻炼,回校后,老师再继续讲授“数据库的新发展”这本教材时,将学生在工作学期中遇到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实例作为生动的个案,使授课内容更丰富,理论教材更完善。第三,考核方法的改变。将原来呆板的书面考核改为学生自己创建的实际系统的演示并进行答辩。死记硬背的学生再也拿不到高分,而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一展身手。

2)引入“导师制”深化“协调员”职责的内涵。在工作学期中建立协调员制度是必要的,然而,以往协调员的职责主要是工作学期的管理,而对学生的业务指导却显得无能为力。这与协调员队伍的构成有关,因为相当一部分协调员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担任的。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学院注意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协调员工作,模彷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引进“导师制”,这些导师在担任工作学期协调员期间,给予学生积极的专业指导,使协调员在工作学期中不仅具有管理功能,还有加深学生所学知识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点化功能。

3)将工作学期与毕业设计、就业分配相结合。通过参加“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顶岗工作和在校的理论学习,这些得益于课程改革的合作教育学生在“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方面能力大为提高,许多单位要求这些学生在其单位从事“数据库”方面的工作。学院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后的就业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在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合作教育试点学生中,从最初的工作学期到毕业设计以至最后就业工作在同一个企业中的学生数,约占参加合作教育试点总数的8-10%

合作教育课程改革还给这个学院带来不少衍生成果:在2000年学院参加的“全国大学生建模比赛”“上海市大学生建模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一等奖;合作教育试点班在2001年度中还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校先进集体。

服装学院的分课题是《毕业设计中实施合作教育实践的探索》,服装学院的师生们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学院把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作为重要内容的毕业设计纳入合作教育的整体安排从第一个工作学期开始就考虑到在最后一个工作学期的毕业设计,学院把参加“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奖赛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个工作学期的安排既有不同的侧重面又有内在的有机联系,都围绕最后一个工作学期的毕业设计并为此作铺垫,都为最后一个工作学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做准备。由于合作教育学生有多次参加工作学期的经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不断增加,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得奖面拓宽,得奖档次提高。试点班参加2001年国际级“中华杯”时装设计大赛,入围者高达7名占全班参赛的32%。还有一名赴欧洲深造。

精心安置学生和慎密扩大合作单位学院注意对参加合作教育的新成员进行合作教育介绍与培训,使合作教育模式深入人心。不断扩大合作单位,安置好学生,是工作学期顺利进行的关键。学院依靠教师、全体学生及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寻觅单位。同时,认真组织每年5月份举行的大型雇主单位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洽淡会。使安置工作年年都能顺利完成。学院从三个方面千方百计扩大合作单位。一方面通过滚雪球的方法,老单位介绍新单位,老生介绍新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介绍在读学生去目前自己任职的单位参加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另一方面,学院每年甄选合作单位,淘汰一些单位,有意识留住一些长期合作的优秀单位,如市服装行业协会、伊都、斯尔丽等。第三,学院积极在沪郊和江苏、浙江等地拓展一些新的合作教育基地。由于江苏常州的蕴尔芬、义乌服装行业协会与张家港纺织系统等的加盟,壮大了合作单位的队伍,为每年学生的安置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化学化工学院的分课题是《产学研相融3+1模式》,“3+1模式”是化学化工学院进行合作教育试点的创新。

3+1模式”是指:第一、二、三学年的6个学期均为理论学期,而在第四学年的第七学期后十周和第八学期前十周安排2个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1)使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相对集中且时间较长;(2)将合作教育工作学期能够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相衔接。

3+1模式”的优势在于:(1)由于两个工作学期紧紧相连,时间较长,使得学生可以较稳定地在同一单位工作,用人单位便于安排学生顶岗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对学生而言,学生有可能从事一些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项目研究,对学校而言便于管理;(2)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本科四年级的大学生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良好,动手能力较强,这就为学生参加合作单位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这对企业攻克难关、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开展科研无疑是一个三赢的好事。学生在2个工作学期中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真正做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3) 这种培养模式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容易把握自己的优势和了解自身的劣势所在。一方面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所在企业,这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择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企业选拔考察招聘优秀人才提供了途径。通过这种模式,商品学971 29名学生中有6位被合作单位录用为正式职工,占20%以上。

管理学院的分课题是《合作教育质量调控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建立工作学期的质量调控系统,加强工作学期的质量监控,是管理学院在产学合作教育试点中的主要特点。

提出各个工作学期的不同质量标准,是质量监控的前提。管理学院规定第一工作学期为认识工作学期:学生以认识社会、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劳动观念和技能,培养认真、负责的办事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主;第二工作学期为实践工作学期:对于有了一定管理专业知识的二年级学生,要求能将已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并对工作流程与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三工作学期为研究工作学期:三年级学生已有了二次产学合作教育的锻炼和实践,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出科学、合理的见解,形成一个专题研究或写出一篇较高水平的论文。

建立和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质量监控的根本。

组织保证: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合作教育院务委员会和院产学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产学合作教育教学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定期专题研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制度保证:建立由班主任负责的工作学期中期检查制度。在中期检查中,通过班级讲评,交流情况,及时表扬工作学期中表现好的学生,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批评指正。同时对下一工作学期提出要求,切实保证了工作学期的质量;同时,严格工作学期的考核要求,在单位考核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出勤率、表现和业务报告的质量,拉开档次,严格掌握“优”等成绩所规定的比例。

机制保证:运用激励机制,表彰先进,发扬先进,增强学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意识,自觉锻炼,自觉成才。学院开展评比优秀学生、优秀业务报告的活动,起到了激励作用。

发挥协调员在合作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是质量监控的保证。

协调员同学生与单位之间保持经常的密切联系,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实施质量监控,保证工作学期高质量完成的必要条件。学院要求协调员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业务报告予以直接的指导并主动取得企业单位的意见,保证对学生考核的科学性。

汽车工程学院的分课题是《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面向现代教育挑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强学生“渔”的能力,是实施合作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总目标:培养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合格大学生;始终与汽车专业紧密结合。

初试牛刀:学院根据合作教育特点对教学计划进行适时的调整,既保证整个教学计划的系统性、完整性,又注重整个教学环节对合作教育的针对性。(1)合作教育的本科生与高职生不同,他们必须既具备本科生所须掌握的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很强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但不能削减,而且还要有更深刻的理解。(2)课程的安排有其严格的系统性。实施合作教育不能完全影响本科教学整体学科的合理性、科学性,但是同时必须考虑到合作教育的特点。学院采取的开设后继课程专业知识讲座的方法,是实现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的较好措施。(3)在逐步调整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性环节的比例同时,编写更切合合作教育特点的教材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学院针对合作教育的特点,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深的教师编写了《汽车综合技能检测》(崔靖 获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2000年教材编写三等奖)、《现代汽车维修》(黄虎 汽车俱乐部名人)《现代汽车发动机构造》(杨杰民 获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2000年教材编写二等奖)等一批有份量的教材,并已在合作教育班上施教,对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规范操作:组织落实。在实施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成立了院领导负责、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配合的工作班子,围绕合作教育的实施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落实。工作班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始终抓住“工学交替、学生顶岗”的基本特征,开展有实效的工作。

制度保证。在合作教育实践过程中, 必要的制度是硬件,使合作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学院先后制定了协调员负责联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院领导检查监督制度、学生工作鉴定制度、业务报告制度、总结交流表彰制度、岗位效果指导制度、目标及评价等制度。

目标明确。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不同,所以学院根据不同的年级,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年级:了解社会、了解汽车专业的走向、了解汽车专业的就业情况。二年级:培养汽车专业意识,熟悉汽车行业的动态,熟悉现代汽车构造,体验汽车创业发展的艰辛,学会维修工具的使用,熟悉并会操作汽车检测工具、仪器。三年级:掌握驾驶技术、汽车保养技能、常见故障排除,培养现代汽车人综合素质。

内外结合:1开发校内合作教育基地。在学院与上海交运集团公司、上海永达汽车贸易中心、上海申通驾驶员培训中心等企业建立稳固合作教育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发校内合作教育基地,建立的总投资为2000余万元、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上海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基本满足了汽车检测、保养、营销、环保、测试、UG软件应用等合作教育功能。我校的“汽车检测中心”,对现代汽车的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完全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2使合作教育基地成为双赢的人才培养高地。实践证明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不但能顶岗工作而且还可以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如对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产品试验科,学生为该企业做了27项课题;上海申通驾驶员培训中心每年都有固定的学生来源学驾驶技术,经济上也能得到受益;不少合作的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干部在提高师资水平及业务能力,积极送到我们汽车实训中心进行培训;在企业需要新进毕业生时,他们可以及时地到我们学院挑选早已熟悉和了解的学生,仅上海交运集团历年就录用了四十余名学生,上海永达汽车贸易中心历年也录用了三十余名学生。不少学生都已经在企业中成了骨干。这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是在稳固的合作教育基地中,努力贯彻“双赢”原则基础上实现的。

一专多能:在校学习的四年中,学生除了必须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外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外,汽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还要求获得机动车驾驶证、大学生职业技能(汽车类)资格证书。其中,优秀的大学生还具有UG证书和奖学金及各类大赛证书。怀揣着这么多各种职业技能的证书,使我们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汽车人,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领域中,大大增强了生存和发展的游弋宽广度。

航空运输学院的分课题是《校企携手,产学结合,合作办学》。

上海航空运输学院是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航空公司共同创办的校企合作学院。几年来,依托航空企业办学,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是上海航空运输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

院务委员会是合作办学重要的组织保证:学院1993年成立后,组成了由学校和上海航空公司领导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实行校方和公司领导共同担任主任的“双主任制”。不论双方人员如何变动,院务委员会的每年一次例会一直坚持至今。院务委员会对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经费筹措等重大问题都进行认真的讨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还进行调整办学方针和目标,使之不断完善。

企业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是合作办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几年来,企业积极参与学院教学计划的修订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学院新课程的设置,专业整合都反复听取企业方面的建议,如学院按照上航公司的要求增设了专业选修课,增强了训练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多种专业执照,以便大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熔融于企业。与此同时,上航公司还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实习环境。这样确保了合作办学的顺利进行地。1999年在上航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四十座民航客运模拟实验室,为学生开设计算机定坐系统模拟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是搞好产学合作的要素:上海航空公司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来院担任兼职教师。建院至今学院已聘请海军某部装备部、上航公司、上海飞机研究所等高级技术人员开设民航管理、货运管理、英语口语等专业课程。“航空器械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在飞机中的应用”、“故障排除课程设计”等课程,多年来一直由上航机务部工程技术人员主讲。“航空商务”专业的“航空货运”和“航空客运”课程由上航商务部的管理人员主讲。这样不仅解决了学院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而且为学生参加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提高就业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上航奖学金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航公司每年给航空运输学院56万元的奖学金、奖教金。每年有40%50%的学生拿到奖学金。实施奖学金、奖教金这一重大决策,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而且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促使学院生源不断扩大,师资力量逐渐增强,各项工作不断发展,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目前,学院有5个专业,在校生497人,毕业生394人,在民航工作152人,约占毕业生总数39%。加上在其他民航企业工作的学生,每年在航空领域就业的学生达到80%左右。近几年签约率都在全校名列前茅。有许多毕业生成为民航企业的业务骨干。

机械工程学院的分课题是《合作教育工作学期评判管理体系的探索》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估是加强合作教育宏观管理和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取得反馈信息、评定工作业绩、衡量是否达标与检验合作教育效果的主要方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规范合作教育的质量标准,为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提供依据。机械工程学院所创建的合作教育工作学期评判管理体系具有:

科学性:评判管理体系具有一个完整、系统、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指标量化。

导向性:各级指标均配置一定的权重,其权重分配可根据产学合作教育的变化、发展以及社会实际需要而灵活确定、动态刷新。

可操作性:计算机操作可行、准确、先进。

8、“一年三学期”合作教育模式的拓展与延伸

为了给学生工作学期外出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校外实践,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校内实践环境,为他们走出校门,开展合作教育打下基础,使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得益彰、有机结合。

1998年,在上海市教委和经委的支持下,学校建成了面积为2000平方米,总投资为2000余万元的汽车实训中心。该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瞄准国际汽车技术教育的先进水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并紧密结合上海汽车工业的实际,以汽车新技术、新结构以及新的控制方式为实训内容,实训过程以实际操作为主,实训中心90%的设备都可以让学生自行拆装,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和演示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电控模拟示教系统和整车动态演示系统等先进手段。目前,该中心已被确定为面向上海市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展汽车类实践技能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地公共开放型实训教学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第44职业技能鉴定所。《创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上海市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建设》被评为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除了汽车实训中心以外,学校还建设了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的工业实训中心。该中心从机构的设置上打破了高校的传统模式,把金工教研室、电工教研室、金工实训部、电工实训部和科技开发部组合在一起,以有利于机和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训练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质量与实践训练教学质量的提高。金工实践训练内容从以传统的车、钳、铣、刨、磨、铸、焊等基本训练为主,转向以数控加工等高新技术训练为主,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电工电子实践训练由传统的教学型、验证型实验,转到使用单片机、PLCEDA及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与实际测量相结合的方式,使实践教学内容的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教研室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从单一理论型和实践型转向“双师型”和“一专多能型”,较大地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中心与企业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南京华兴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举办数控培训班,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企业培训人才,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复旦大学文科学生参加合作教育模式

复旦大学建校已九十八年,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一流大学。学校文科专业的学生是指中文系、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系、哲学系、社会学系、外文系、新闻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经济学院.

1、文科学生合作教育模式形成的背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示:“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 学校充分认识到产学合作教育对积极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端正了学生自我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但由于国家宏观环境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学生到国有企事业单位顶岗的传统实习模式受到了挑战。

1)、企事业单位无法按传统方式接受大量的学生实习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企事业单位在经济上和岗位上都逐渐感到了接受学生实习的压力,学校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改变这个局面,安排学生实习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教学计划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2)、社会学校及学生对产学合作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希望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其次,专业教学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广泛的学生学术和实践活动,一方面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潜力,另一方面,学生得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所长、学以致用。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实习是专业教学的要求,也是专业教学的补充.如新闻学院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大小两次实习。所谓小实习,是指学生赴地市级媒体实习,时间安排在二下暑期,为期二个月;所谓大实习,是指学生赴省级以上媒体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下,为期四个半月(一个学期)。第三,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学生除了参加教学指定的社会实践外,还千方百计的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参加实习.

2、合作教育形成一个原则和三种模式

‘九五’期间,学校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科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规律、模式和发展方向,并对产学合作教育新形势逐渐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①企事业单位以效益和效率为第一优先,因此对于接受学生实习也必然顾及其本身的经济利益;②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也不满足于简单重复的劳动,从专业培养的观点来看,他们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学术潜力。③传统产业面临萎缩和转型,学校的实习单位要转向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④学校的学生在参与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时,已具备了良好的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的指导下能为实习单位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产学合作教育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转变,逐步形成文科学生产学合作教育的一个原则以及三种模式,文科学生的社会实践渐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前几年举步维艰的局面。

1)、模式简解

产学合作教育一个原则:互利互助

模式一: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顶岗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行业)相关的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顶岗锻炼的机会。如新闻学院,实习基地遍布全国各大报社、电台、电视台;法学院各专业学生踏入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社会学专业学生进入社区;中文系学生除媒体外,还涉足出版社、杂志社。

如:为保证新闻学院的教学能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知识进步与技术进步保持同步,2001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订立了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协议。学生实习工作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对今年99级学生的大实习,上海市委宣传部专门发文,要实行规范化实习教学管理,规定学生对校对、夜班编辑、摄影摄像、资料检索、采访写作、受众调查等各主要环节进行全面实习,还组织8位市级媒体的总编、台长给实习生授课,并成立由部和学院有关领导参加的学生实习领导小组,定期讲座落实各项实习工作。

模式二组织学生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课题

在一定的指导下,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所长、学以致用,为实习单位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承接政府部门的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利用学校综合性大学专家和充足的学生资源,组成强大的、多层次、综合性的、流动性的人力资源优势,承接政府部门的大型课题。相比利用社会资源而言,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地降低项目组织复杂程度和成本,学校的师生资源将成为政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些课题报告对政府部门改善决策方式、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作用,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

如:继上海市再就业工程调查后(1998年获上海市马列基金赞助,以《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上海市再就业工程研究报告》出版,1999年获上海市决策咨询一等奖),哲学系又一次与《解放日报》社、《上海改革》杂志社、杨浦区委宣传部联合承接了开展上海市中小企业体制改革大型社会调查,该课题组由博导、教授、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学生组成,历时九个月,走访近400家企业,采集有效数据10余万个,形成了报告《面向未来的抉择----上海市中小企业体制改革研究报告》,并再次得到黄菊同志的肯定。

1999.12-2000.8 期间,98级辅导员组织本科生36名同学,会同十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展开了《技术人力再就业培训与行业产品技术升级----上海若干行业案例研究》大型社会调研,分别针对上海市劳动力市、培训市场以及纺织、仪电、化工三大行业的技术人力资源的存量、流向、培训模式以及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技术人力再就业培训与行业产品技术升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三大行业的产品技术升级策略以及具体模式,力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学系参与的《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千户调查研究课题,与浦东新区签了10年跟踪调查合同,旨在了解和掌握浦东新区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已形成了9400年《浦东新区社会发展报告》。

为了迎接《财富》’99论坛,经济系对178家在沪外资企业和外商代表处进行综合调研,撰写了长达3万多字的《上海市外资企业投资环境调查报告》、75篇专题研究报告和比较研究报告。

利用市场经济的“互利互助”原则,承接企事业单位的课题。

各院系利用各自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承接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研究和科研开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产生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企事业单位对实践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资助,其中部分课题的研究结果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文物与博物馆系学生承接了发掘重庆万县武陵镇麻柳沱遗址的考古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去浙江省桐庐县进行系列旅游资源的实习考察;经济学系先后组织多届学生,承接了“新税制对房地产业的影响”,“街道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50个单位的70余个课题;法律系学生参加“上海市法律援助现状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筹建的学生法律援助中心。

模式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

文科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们的实习去向的多样性,所以各院系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在选择实习单位时,都给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结合学生自已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定位、宏观环境的变化及历届学生对实习的总结,组织指导学生采取以下两种形式寻求社会实践机会:一是,学生自愿结成小组,承担企事业单位提出的课题;二是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寻找顶岗锻炼的机会。如国际金融专业学生进入各大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外文系涉足媒体、文化出版机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外资企业或机构;国际关系与公共关系学院的学生实习范围更加广泛。

学生利用这些机会,冲出“象牙塔”,融入职业人的生活,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中寻找自我的价值和未来职业目标定位,实习中撰写的报告也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经济系学生撰写的论文《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若干思考》、《2001年世界经济回眸与前瞻》、《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索》《上海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其思考》已先后发表在《上海统计统计信息》、《中国青年报》、《当代经济研究》、《昆明晚报》等专业刊物上;社会学系学生撰写的论文《制度变迁的社会依据----对解放初期江南造船厂的社会历史考察》、《实习专题调查报告----参加省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几点思考》;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撰写的论文五彩缤纷《关注“4050 工程项目研究工作报告》、《南街之行----关于南街村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模式的创新处

①变社会实践是“负担”思想为学生是“人才资源”的观念;

②变传统的“接受再教育”思想为让学生“主动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观念;

③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3、模式的管理机制

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对学校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的一个创新。学校领导在许多方面给予支持,除保证各院系正常教学实习经费外,每年有超过50万元人民币投入到该试点项目;主管教学副校长亲自担任试点项目课题负责人,负责改革方案的决策;学校成立了产学合作教育中心(一个中心),各院系成立了专门负责学生教学实习的领导小组(一支队伍),并充分调动院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个积极性),逐步完善学校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二级管理),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进行;每年学校还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暨经验交流大会;开展全校性的产学合作教育征文活动等。

1)、在管理机制上保证产学合作教育顺利进行

学校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复旦大学产学合作教育中心”,主管副校长亲自担任该中心主任,六十余家一贯支持学校文科各专业实习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成为首批会员单位。中心希望通过与产方紧密联系,成为学生参与实践的服务中心、成为向企事业单位提供优秀人才的服务中心,成为联系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的纽带。中心成立五年来,积极摸索适当的运行机制;主动联系会员单位,并不断吸纳新会员;

2)、建设生产实习的工作队伍

为加强管理,教务处责成各院系成立了专门负责学生生产实习的领导小组,由教学系主任负责,并由专门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各院系认真负责,作了许多创造性工作,如新闻学院还在实习期间派出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生产实习的进展情况。

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前,学校还要求各院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技能方面的教育。经济系在学生实习前向学生开设了《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写作》课程,中文系开设了《新闻写作》课程。

3)、建立学生实习评估工作体系

为规范学生的实习工作,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学校先后制定了《复旦大学学生实习工作条例》、《复旦大学学生实习守则》、《学生实习期间请假制度》等管理办法,对生产实习中校、院系以及指导教师的职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在生产实习结束后,各院系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如外文系要求每一位同学上台详细介绍自己的实习经历、获得的成绩,以及感想和收获,再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作为实习评分的依据。实习后的经验交流会是极为必要和有成效的,它开拓了同学的视野,也使他们的认识在讨论中更为深入。

4、各院系的运作方式

学校根据各院系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产学合作教育计划,利用专业与职业(行业)相关性,选择合作教育的模式。

(三)上海交通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

1、模式形成的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竞争日趋激烈。这场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教育质量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浪潮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展开。

而制造业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作为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策略。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制造业的革命,同样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

先进制造技术不是指某项具体技术,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与基础科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产生的适应未来制造的前沿技术的总称。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与丰富内涵,并将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这对当前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以及专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提出了新的需求。

2)、制造概念的扩大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新要求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制造的概念不断扩大,形成了涵盖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概念或现代大工程概念,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等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在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广泛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同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尤其是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化(实践)能力,而且还要锐意进取,并具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等。

3)、知识创新的不断加快对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出现,使产业结构调整的频率和产品更新周期不断加快,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出现了所谓“知识爆炸”现象。最近几年,人类拥有的知识大约每5年翻一番,与此同时,知识失效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工科毕业生知识的半衰期只有5-7年。这样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来构建新的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性的新课题。因此,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转变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这对当前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要求。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向素质教育转变,注意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着重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4)、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教育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与交流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协同设计、敏捷制造、全球制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协同工作,因此,对教育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用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2、形成模式的指导思想

探索一种以工程中心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产学合作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依托工程中心的产学研基地,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高层次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3、多层次、多形式、国际化模式的介绍

多年来,塑性成形工程系坚持把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作为“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形式,以“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工程支持和人才培养”为战略,着重探索了以联合研究室为代表的多层次、多模式、国际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高层次工程教育新体系。

1)、联合研究室

在长期的科研与生产实践中,我们所碰到的老问题是教育、科研如何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过去沿用的模式是签定项目合同,这虽然使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了,但弊端是其效果只具有短时性,不深入,不能解决双方的后顾之忧,包括企业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塑性成形工程系长期办学经费的筹措等问题。

为此,阮雪榆院士提出了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的产学合作新模式。联合研究室由对方出经费、设备和人员,我方出“脑袋”,双方订立3年或更长期合作契约,向企业长期输送技术并培养人才。联合研究室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项目服务企业生产”为特色,从而不仅能更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和向企业转移高新技术,为企业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人才队伍,而且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引起了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兴趣。

2)、高技术应用中心

高技术应用中心通过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并采用消化、吸收和系统集成的手段,将各项单一技术转化为集约化技术,一方面作为CAI课件或教学内容,用于教学目的,另一方面用于对国内外企业进行技术转移与工程支持。

3)、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将我们的人才优势与国内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起来,从事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合资企业不仅起教学基地作用,而且还专门设立了合资企业奖励基金,用于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等。

4)、张江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园

为了加快知识创新工程,20004月,模具CAD国家工程中心张江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园隆重落成。创新园将着重通过集成反求工程与快速原型制造、虚拟现实与虚拟制造、工程设计知识工程、高速切削与远程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业应用与孵化创业,建成强大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工程支持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同时在管理体制上向股份制公司转制,从而不仅在技术创新上,更在体制创新上作进一步探索。

5)、产学合作的国际化

工业发达国家拥有大量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推进产学合作的国际化,可以获得国际前沿的科技信息以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财政支持,从而使我们能够充分及时地在全球化范围内利用新的知识、新的资源,为实现“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工程支持和人才培养”战略服务。

4、模式的受益面与管理运作机制

1)、模式的受益面

本单位每年招生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生15名左右,有在校研究生110人,其中除部分研究生从事一些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外,其余研究生都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背景,参与产学研试点工作。

2)、管理运作机制

模式管理运作机制的核心是产学研合作实体成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审批工作计划和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

产学合作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并通过产学研过程,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取得赋予创新的科研成果。其中,硕士论文必须对所研究的课题在基本理论、计算方法、测试技术、制造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或用已有的理论及最新科技成就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博士论文要求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必须突出创新性和先进性,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通过开题报告后即进入论文阶段,这期间要求以产学研基地为工作岗位,深入现场,潜心论文研究,并做到至少每两周向导师、课题组或指导小组汇报科研和论文进展,每学期向系学术委员会报告一次科研和论文进展情况,以取得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导师和指导小组将严格督促和检查研究生各阶段的预期目标,确保论文质量。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还将结合论文开题报告查新、论文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论文盲审、论文创新性一票否决、优秀论文评选、学位论文一次不通过率,以及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等制度予以保证。

3)、产学研基地建设

塑性成形工程系的产学研工作得到了广大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先后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鞍山市政府,以及德国亚琛大学、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SODICK株式会社、瑞士FEINTOOL公司等中外著名企业、大学、政府部门等建立了近30家联合研究室、合资企业或高技术应用中心。同时组建了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科技创新与开发公司和模具制造公司,拥有从事本学科领域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一流软硬件设备。一批来自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以及国外大学的高级专家被聘为塑性成形工程系客座教授,建成了依托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学研基地。

5、合作教育的学科建设

先进的技术、一流的软、硬件设备和充足的经费不仅是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工程支持的基础,而且是进行教学改革,构建高层次工程教育新体系,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1).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学科,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

塑性成形工程系是在原锻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的教学体系一直沿用原苏联模式,专业课程繁多,内容庞杂、陈旧。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难以满足社会需要。通过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密切了三方的联系,教学、科研和生产得到了实时反馈。同时,预见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复合型高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塑性成形工程系率先提出了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对旧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又通过多次教育思想讨论,同时针对塑性成形工程系专业分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学科的特点,并参考国际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塑性成形工程系明确提出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注重方法与能力培养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材料”一体化知识的宽厚、复合、外向型高层次工程化人才的目标;确定了机械是核心,材料是基础,信息与控制是手段,塑性成形是特色的专业知识体系。

2).新颖、先进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保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新颖、先进,本项目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对工艺、设备等传统课程进行整合,大幅度压缩学时,腾出时间来开展素质教育和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与教学体系上,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的CAD、专家系统和塑性成形工艺等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C3PCAD/CAM/CAD/产品信息管理)、KBE(知识工程)、塑性成形过程模拟和数字化制造等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体系。

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塑性成形工程系主编了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先进制造技术》丛书,还承担了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塑性成形技术》丛书的编著工作,其中《金属塑性成形仿真技术》和《现代模具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两本专著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3).构建依托工程中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工程化能力培养

利用国内外广泛的产学研合作资源,构建以工程中心为主体、以项目研究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教师、科研人员、企业人员和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介入人才培养过程。一方面加强教学与指导力量,促进学位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得到必要的工程化训练和科研训练,从而加强知识获取能力、科研能力、工程化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的培养与锻炼。

4).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研究生教育而言,作出创造性成果是衡量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塑性成形工程系广泛的产学研合作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指导力量、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培养途径、创新意识、知识结构、个性品质等多种相关因素。因此除了必要的产学研过程实践外,还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源质量、集体指导(如成立由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资深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指导小组)、因材施教、知识获取、学术论文报告会、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理论与试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等环节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项目还充分利用广泛的国际合作资源,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已成为本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本学科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本学科已与德国亚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此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并由日本SHIMANO公司资助的"冷锻技术教席"20037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建立。该教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结合计划(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 ProgramUNISPAR",其宗旨是利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重点学科的教学、研究和辐射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以使科学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

5).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人们普遍慨叹高校留不住人才的今天,塑性成形工程系凭借产学研合作优势和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分布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75%以上,并分别来自全国10多所大学的不同学科,形成了学科交叉的青年人才群体优势。

系里制定了鼓励教师参加产学研工作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并要求所有青年教师都参加科研和承担1-2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全系实行企业式运作机制,严格管理、工资浮动。工作效果好、成绩突出的教师待遇明显高于表现一般的教师,并优先安排赴国外大学、企业进行学习、培训与合作研究,使他/她们在产学研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目前已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教授、副教授职称的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各子学科的负责人,为教学、科研上水平注入了活力。

(四)北京工业大学实践教学一条线的合作教育模式

北京工业大学多年来一直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十几年循环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实践教学体系化,系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模式。

1、模式提出的历史背景

1)倡导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

早在学校建校之初,学校就比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一些企业建立起合作的关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安排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建立起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稳定途径与方式,也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中,为更好地服务地方,进一步加强学校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学校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在北工大原校长樊恭休教授倡议的基础上,社会各届大力支持,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樊恭休教授任会长,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始走上了有序而稳定的合作教育道路。

2)五年制培养模式中一年合作教育模式的提出与实践

80年代中期,当时北京工业大学正实行五年制本科办学的模式,于是在已有合作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试验从五年中专门抽出一年时间进行生产实习,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到90年代中后期,学校已完成3000多名学生的教改培养计划,与学校保持和建立关系的企业数百家。十多年实践教学改革的试验、实践、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实践能力强逐渐成为北工大毕业生的一大特色。

3)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面临着新的挑战

形势发展到90年代后期,由于整体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与不断完善,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原计划体制下由政府直接出面干预的高校大学生进行合作教育与实习的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原有相当一部分公有制企业或倒闭或转制,一方面使得原来与学校共同进行合作教育的企事业单位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转制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本与效益成了企业发展的生命,因此,靠政府力量强行分派下去的实习任务普遍遭到各企业的抵制和不配合。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五年学制相对于四年学制对学生报考也缺乏吸引力,学制改革势在必行;且五年学制中一年生产实习准予作为试用期和一年工龄的政策再也难以发挥作用。1998年学校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这就为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严峻课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如何探索出一条新的四年制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推进合作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4)“实践教学一条线”教改思想与模式的提出与初步发展

在对学校十多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程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合作教育发展的历史及方向,学校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及基本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既然如此,那么在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和能力这一中心不动摇的基础下,合作教育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学校于1999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教改思想与模式,实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教改思路,把大学四年所需形成的实践能力统筹考虑,并系统化为各实践教学环节,力图建立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并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努力构建、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的适宜环境。

2、模式的基本内涵

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其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军训、实验、课设、毕设、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最后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中,通过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需培养实践能力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但实践教学单列,并不是把实践教学孤立起来,而不考虑理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相反恰恰是把实践与理论教学综合考虑,使两者的培养目标能够相互补充,并且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共同促进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

3、模式的基本特点

1)改变了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地位不显的状况

我国高校在以往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教改思想与模式,就是要着手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践(验)教学单独设课,处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从2000级开始,学校制定并执行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得到师生大力支持。

2)形成了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

在修订完善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过程中,强化学院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责任,初步建立起实践教学计划周期性调研论证(人才市场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同类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文献调研等)的有效机制,要求各学院在坚持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不动摇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实践教学各环节,建立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合作教育模式。

3)初步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在各院调研材料的基础上,教务处综合分析国内外同类同级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以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托,初步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且在各实践教学环节中,紧紧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改模式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认真、严谨、坚韧、自信、乐于进取和好胜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成立了专门研究、协调和管理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

为强化实践教学、更加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协调各实践教学环节,教务处专门成立了协调、计划、资金分配、管理和研究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即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

4、模式的运作机制

1)论证、构建大学生四年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学校把整体培养计划中需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统一抽取出来,由教务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宏观上的统筹安排;把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中需要本专业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下放到各院系去进行微观把握和确定。要求各专业进行广泛调研,掌握社会和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明确本专业的定位与特色。在此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所需人才规格——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四个不同方面,来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同方面,来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内容教务处与各院讨论研究,规划论证,综合制定各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在制定过程中注意计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并逐步将实践教学环节从理论课程的辅助地位中脱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即“实践教学一条线”。

2)明确各阶段目标和各具体环节目标

在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从两个方向来分解整体目标。“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整体目标是从大学四年来整体考虑的,故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把四年希望培养的整体实践能力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学期当中,形成阶段性目标。其次,每一阶段目标又要具体分解到这一阶段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上去。至此,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操作性强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指导书,并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内容要求整合实验室,要求学院或专业负责办实验室,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施具体项目的建设、验收和教学效果检查,彻底改变以往课程办实践环节和办实验室的状况。

3)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在“实践教学一条线”教改思想与模式的指导下,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学教改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初步形成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图1):

                       与人合作的能力    

                      表达表述能力   

        基   外语实践应用能力            

        础             组织协调能力  

       大实   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学践              社会调查能力   

       生能   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            

大     力              信息获取能力  

学培         基础实验能力                    

生养                    自我学习能力    

实目            

践标      实验设计能力   

能体   职     专业实验能力                

力系   业发               综合实验能力  

      发展                         

展实               专业文献检索能力    

或践    初步的科研能力              

专能               初步独立科研能力     

业力                      

     职业基本技能     相关职业领域基本技能  

1: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图

说明:以中间的长虚线为界,上面是针对全校学生而言,通过四年学习所必须达到的基础实践能力水平,主要放在校一级来统筹考虑与规划;线下是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即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该达到的专业/职业发展实践能力水平,主要放在学院一级来统筹考虑与规划(下同)。从根本上说,基础实践能力与专业/职业发展实践能力作为个体的能力培养是不可分割的,用虚线隔开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另外,在整个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计算机与外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不断线的,且将素质培养贯穿始终。

4)构建和完善模式的管理体系

为保证该模式的顺利推行,学校在教务处专门设立了学校一级的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全校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的研究与管理。同时,成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教学副校长程静教授亲自出任组长。与此配套,修订和新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资金分配、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要求与规范、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规范等;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的改革,将学分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第二课堂学分制),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所有这些都为“实践教学一条线”教改模式的推行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如图2所示:

              教学校长

     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院教学院长、科研院长 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院教务科实践教学管理人员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组

2: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结构示意图

5)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集成环境的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为育新才,先培沃土”,是改革中形成的共识。经“九五”及“十五”前期的建设和整合,步形成了一个锻造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集成环境(图3)。

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发展环境  

                                   计算机网络设计训练基地

计算机学习与应用能力发展环境  

学能         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大学生工程数学训练基地

     生力 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环境               

基发           创新教育训练基地  仿真模拟训练基地

础展                           

实环   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普通物理实验中心 大学生兴趣和综合

践境   测试与考核中心                  素质开发中心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学培        基础实验能力发展环境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生养     

实集                      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践成

能环                      机械设计实验中心

力境   

   职    专业实验能力发展环境     学科教学基地

业实

发践                    光机电一体化设计训练基地

展能 科研实验能力发展环境

或力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电子工程设计训练基地

专培                   

业养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筑工程设计训练基地

发环  

展境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集成环境

说明:实框表示已经建设完毕或已初具规模但尚须进一步完善,虚框表示正处于在建或筹建当中。

5多样化合作教育模式

在坚持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实践创新能力这一中心不动摇的基础上,各实践教学环节据其特点可由学校或学院根据学科发展、专业特点及自身优势来确定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如科技活动、社会调查、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第二课堂及一些社团活动均可以利用多种合作教育模式来开展。

其整体思路如图4

实践教学环节

(中介、载体)

         外语实践    与人合作能力     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发展环境

         应用能力             军训           

     基            表达表述能力   研讨    社会实践           

     础   计算机实践            第二课堂  教育基地   社会综合实践   学能

    大实   应用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校内外竞赛         能力培养环境  生力

    学践              科技活动   创新教育       基发

    生能  社会综合     社会调查能力   社会调查 训练基地        础展

     力   实践能力         社团活动     实环

大          信息获取能力   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能力发展环境    践境 

学培        基础实验能力                  学培

生养        自我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习与应用能力发展环境      生养

实目                               实集

践标       实验设计能力  设计性实验                        践成

能体      专业实验能力           综合性实验   专业实验能力发展环境      职     能环

力系  业            综合实验能力  课程设计                业实    力境

    职发                    参与课题   科研实验能力发展环境  发践

展          专业文献检索能力  毕业设计           展能

实   初步科研能力           专业实习  校内实践           或力

践          初步独立科研能力 社团活动  教学基地     专培

或能              第二课堂          院产学研合   业养

专力      相关职业领域    …    校外实践    作教育基地   发环

基本职业技能 基本技能   教学基地            展境

多样化产

学研合作

教育模式

4: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及培养流程图

经过全校的努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997年,“机械基础工程培训中心”成为“北京市挂牌定点实习基地”,1999年成为“北京市等级工考核站”。1998年、1999年,普通物理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分别通过了北京市教委“合格实验室评估”。

在此整体思路指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各学院根据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年实践,逐渐探索出以下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合作教育模式:

1)以科研课题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

学校在“九五”期间大力提倡与要求本科生尽早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教师的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数量还极其有限,但发展的势头是可喜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得到锻炼,不仅在专业学术能力和科研实践与实验能力上,而且在做人、治学与做事多方面提高学生擅长合作、严谨治学、认真做事的综合素质。

“十五”期间,学校将全面进行两个转型,一是由单科型工科大学向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多科并行发展的多科型大学转型,二是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学校的定位也进一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作为“十五”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一个新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指导,学校将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因此,“十五”期间,以科研课题、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的模式将是学校主要发展与倡导的模式。

2)深化以社会实践(实习)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

1)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教育模式

在“实践教学一条线”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与扩大了与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机构的合作,得到北京市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具体的生产或社会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各派指导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小组,共同完成对学生实习的指导。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以来,参加合作教育实习的学生人数达到4325人次,合作教育的企事业单位约300家。

2)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模式

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加,给本来已显得困难的实习安排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开始只是作为学校的一种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发现,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除了有其可行性外,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一种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以前,学校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全部包揽下来,什么都管;学生也习惯于这种被抱养的大学学习方式。但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适应性的客观现实提出了把青年学生推向社会第一线的要求,也提出了学校放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里,青年大学生已然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青年学生也具备了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尽管还略显幼稚与不成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对青年学生的态度以及对学生的信任,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过去的教育教学“教师中心”实实在在地向“学生中心”转移。这是观念上的改变。

另外从可行性来看,一是大学生中有一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都比较强的学生,如果让这一部分学生自己带着实习任务去联系实习单位,恰恰是给了这部分学生以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也为其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次实战的舞台与机会。也就是说,他们在确定实习单位时,不仅要考虑能否完成实习任务、对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又要考虑到能否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利,同时还希望能得到一定的报酬,这就促使这些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一切资源与现有条件,施展自己的才华。二是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成为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积极利用家庭这一块未开垦的教育资源。有些家长其本身就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因而对子女的实习及发展有自己的安排与打算;另有些家长有较广泛的社会资源,能够利用其社会背景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实习单位。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采取这种模式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转变教育观念,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2)创造机会与家庭沟通,可以有目的的请知名度高的家长到学校给学生开设讲座,推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征询他们的意见;(3)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监督和实习评估的作用,注意防止学生进入放任自流的状态。

3)以科研、实习、人才培养培训等多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

1)董事会模式

依据互惠、互利原则,学校建工学院成立了由市政府、首都城乡建设的主管部门领导、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学校有关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组成的学院董事会,作为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新型办学体制的重要组织,董事长由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担任。董事会下设教学工作委员会及科技工作委员会,直接参与学院办学活动,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活动实行监督和决策指导,对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开发方面的产学研合作进行组织研讨和策划,对首都城乡建设领域中由北京工业大学与产业部门进行产学研全面合作的办学进行决策与协调。

当前,董事会的各项工作正顺利进行。董事会的运作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初见成效:①确定了学校与主管部门、各董事单位(企业)的对口关系,扩大了学校办学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②董事会在酝酿和成立过程中,加深了学校与董事单位之间的了解。③签署了一批为董事单位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合同;为董事单位在职职工的培训工作也正在运行之中。④董事单位为学校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实质性的支持活动。

董事会对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全面合作、联合办学进行组织与协调,从而在政府部门、企业与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和合作的桥梁。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学院的教学计划进行评价,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由于许多董事来自不同企业,就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基地保障,有些董事单位已成为学校长期实习点,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难找难建的问题。同样,学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实现科技合作,既满足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也为企业解决了难题;学校为企业培养在职研究生和进行在职人员培训,优先输送优秀毕业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人员素质;学校优先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最新经济与管理信息,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与开发区联合的模式

开发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试验区、示范区,无论是在体制建设方面,还是在经济开发与运行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开拓性,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开发区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企业和政府,社会的各个细胞也都集成在开发区之中,开发区自身的发展就有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的需求。如北京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制定“十五”规划,就与学校的相关学院合作,由学校派出知名学者带领其研究生组成项目小组,将其作为研究课题协助开发区进行规划建设。另外,开发区的企业上市、清产合资、职位分析等项目均请学校教师和学生参加,作为学生的实习或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其次,开发区可以作为中介机构,为学校和开发区内企业的联系起纽带作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企业共有600多家,均为独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占三分之一,其中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22家,学校很难做到与它们一一联系洽谈人才培养合作事宜;而企业的发展也有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的需求。开发区作为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世界级水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人才库的建立,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由于开发区本身就是一个试验、探索、开拓的场所,因而与开发区联合的模式属于一种动态的模式,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动态中定位,在动态中发展。这种动态体现在开发区内,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和安排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而不是固定在某个企业,这就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多条发展的道路。

4)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

1)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企业在投资办学、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由企业投入资金、学校控制教学质量来合作办学,如学校的“实验学院”,就是由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一流的校舍和硬件环境设施,由学校控制教学质量而合作新建的学院。学院于1999年开始招生。这种合作办学模式要以企业本身对合作的迫切需求为基础,企业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合作院校必须严格控制教育教学质量,防止将学校作为企业来运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违背了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只要坚持这一原则,企业参与办学也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拓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2)校校合作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为培养适应WTO规则和具有区域与国际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开展了对外合作办学。如同美国城市大学合作培养MBA研究生;和英国东伦敦大学合办MBA课程班,可在中国境内授予外方学位;应用数理学院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光机学院合作办学,实验22模式(前两年在学校培养,后两年到国外培养),颁发俄罗斯圣彼得堡光机学院学位证书。国内外合作办学,相互交流教学计划,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探索新的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些有效的方法被吸纳进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5)校内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无论是以董事会或开发区作为中介而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还是企业直接参与办学的模式,高校最终所面对的都是有着自身利益追求的经济实体,遵循的运行机制是经济规律或价值规律,而高校作为育人机构所遵循的是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所以只有找到这两者的接合点,两个不同运作机制的机构才有合作的动力,也才会有合作的效果,否则就会流于一种形式。同时,作为企业人才提供的高校,其人才的培养不能一味地围绕某一企业的需求进行量体裁衣、定身打造式的培养,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就为建立校内独立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提出了必要性,以严格按照实践能力目标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一条线”思想的指导下,“九五”和“十五”前期,学校共建设和完善了十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建设了以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建设了以练基地,如光机电一体化训练基地、电子工程设计训练基地、建筑工程设计训练基地和计算机网络设计训练基地。学校认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学生科研创新思想、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意识和能力孕育的沃土,同时这种建设也是经过严格论证,遵照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而建设的。

6)构建大学本科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认证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直接根据市场与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要,学校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进行理论与实践能力考核,通过者颁发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这种培训主要重视学生专业与职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它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提供一种更为有利的条件,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在高等学校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也有利于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引进学校,使学校更易把握办学方向。因此,它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评价高校教育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

在国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非常普遍,加入WTO以后,国家为与国际接轨,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就业者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和认证;但是,这项工作主要是在中专、中技和高职层次开展。由于传统办学观念的影响,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更多的还定位在研究性高级人才这一点上,因而不太重视在本科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已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了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同时,即使是学术型人才也需要较强的实践技能。在此认识基础上,自2000年开始,学校与电子信息产业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合作,研究在本科层次试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考评办法。当前,学校正在继续努力与电子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扩大在学校的职业资格考核与认证范围;同时争取早日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认证中心;并以此为契机,对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将其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推动实践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天津大学以工程与科研为纽带的合作教育模式

1、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模式

学校以科研为纽带,以共同的价值准则为基础,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探索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1)与国家重点工程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

学校于1997年与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签定了合作教育协议书,试行(3+0.5+1.5)合作教育计划。即学生在天津大学学习三年基础理论课,然后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管理的顶岗实践,然后再回到天津大学学习一年半,完成全部学业。每批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为一个教学班(30人左右),专业为国际工程管理(5年制)。双方有关人员成立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合作教育中的有关问题,制定合作教育中的有关政策,协调合作教育中的有关工作。学生的实习和培养计划由双方共同研究、协商制定,学校派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组织管理,建管局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学生实习结束后,建管局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学生完成全部学业后,建管局不承担学生的就业义务。迄今为止,学校管理学院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三届共102名学生参加了(3+0.5+1.5)合作教育试点。参加合作教育的第一、第二批学生被分配在建管局工程技术部、现场工程师代表部、反索赔部、进口部、合同部和前方总值班室等部门。

2)与国际跨国公司联手的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是世界范围的跨国公司。有着百年历史,其自动控制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自动化学院为拓宽学科领域,寻求高层次的技术合作,经过多方努力于19979月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合作创办了“天津大学——霍尼韦尔楼宇自动化学院”,并签定了“霍尼韦尔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试行《311》合作教育协议书”,成为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另一试点单位。霍尼韦尔公司提供130万美元的楼宇自动化设备与软件,创立了国内一流的软件教学室、硬件实验室、现场演示室、多媒体授课教室和教学研究室等完善的教学实验基地。该基地成立后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基地教师经过探索与实践,先后开出12门课程,为在校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课程实验、专题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近年来有69名本科生在此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分别从事控制器设计、控制器程序软件设计、计算机监控系统等设计、研究工作,特别是利用楼宇自控领域的暖通空调自动化、保安监控及闭路电视系统、火灾报警等系统进行专题研究,收到良好效果。创建了楼宇自动化这一自动化领域的新的专业方向,拓宽了本科生教学内容,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设备与环境、暖通空调、火灾探测检测仪表、闭路电视与保安检测等领域学科建设,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发展,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学校与霍尼韦尔有限工公司签定了(3+1+1)合作教育协议。首批有7人参加合作教育计划,分别来自管理学院(1人)、自动化学院(4人)、建筑工程学院(2人),分别安排在工业部、楼宇部、质量控制部和技术部在工程师指导下顶岗工作一年。学生在企业的培养计划由双方共同制定,企业不与学生签定就业合同。传统的实习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以员工的身份出现在企业,使参加者通过实践能胜任各项工作,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参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培养了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毕业生调查表明,参加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学生,在工作适应能力、实干精神、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等方面优于其他同学。

3)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带动的合作教育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运营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企业为提高效益、加大生存空间,把绝大部分力量投入到生产和经营上,对接纳高校学生实习这一花费人力增加额外负担的工作,感到难以安排。实习环节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为扭转这一局面,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科研为纽带,采取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全国14个省、市的7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实行产学研合作将教学目标直接与这种需求相联系,势必有利于促进科研、生产和教学的发展。强化教学同社会实践的关联,教学要求也将更严更高,工作难度和强度也将加大,通过合理引导学生参与使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也会相应增强,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工作的主动性。

另外,近年来学校在毕业设计工作中也十分注意产学研的密切结合。一方面,十分注重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毕业设计的相当一部分题目来源于教师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另一方面,安排少部分学生到企业,结合企业实际选择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以学校和企业选派“双指导教师”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

4)研学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

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一方面可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改革、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更能在实践中学习,这一点在专业学习阶段尤为重要。作为研究型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丰富的科研资源为学生在科研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学校部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注意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感受、体验科研工作,在研究实践中思考、探索、学习,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深化丰富了专业知识,了解了学科前沿动态,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为科研做出贡献。这种研学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出成果,更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

2、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为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组织各学院,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认真研究试点项目的实施规划,提出了《天津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组织机构、阶段目标、研究步骤和措施。

1)组织机构

为高效完成试点研究项目,学校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完整的运行体系。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指导试点研究项目。主要职责为:⑴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试点项目研究目标,做好师生的思想动员工作。⑵审定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案和试点项目进度计划。⑶组织协调校、企之间的联系。⑷检查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领导小组下设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学校由教务处牵头负责,主要工作为:组织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根据合作方要求,选派合作教育参加人选;编制经费预算;协调校内部门之间的联系;制定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规定,激励政策和评价标准。各学院由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其工作为:落实合作教育计划;组织从事研学结合的师生供需选择;选派到产业部门的指导教师。

2)政策措施

为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主要包括:《天津大学青年教师综合培养实施条例》、《天津大学关于青年教师参加工程(社会)实践的有关规定》、《天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条例》、《天津大学实习条例》、《天津大学实习经费开支办法》和《天津大学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暂行条例》等规定。对参加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师,其工作记入教学工作量。优秀指导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3)设立专项经费

资金问题是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问题。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今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年经费增长率高于6%,并实行专款专用。学院也积极自酬经费,用于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工作。

产学研合作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摩托罗拉、霍尼韦尔、天津OTIS公司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国家文物保护管理局等单位,对参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生活补贴。

(六)南京大学多种形式相互组合的合作教育模式

1、两种模式

南京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涉及到人文、社会、经济、法学、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地学以及医学等有关不同学科和专业。学校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试行了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四年到科研所或企事业单位进行教学、生产、研究一体化训练,并结合实际部门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第二种是“3+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四年的上半学期到企业或国家事业机关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并完成毕业论文选题,最后半年根据实际部门的要求,回校选修有关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用于人文、社会学科的有关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上述学校两种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锻炼,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素质。

2、多种形式

在具体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科和专业的不同采取了如下形式。

1)结成产学研“联合体”,建立稳固的生产、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重视和关注。高校与企业的结合点主要在于,高校人才荟萃,信息交流广泛,是新思想、新技术的重要交流地,而企业有着良好的实践基地和生产设备。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这方面本着“合作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系、新闻系等单位分别与南京化工厂、启东农药厂、江苏省石油总公司、山东潍坊华光集团、胜利油田、宝山钢铁公司等十多个国营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的核心主要以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协作项目为媒介,在这一媒介的基础上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学校和企业都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教员,共同制定教学、科研和生产实习计划,编写有关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实践。近四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的这种教育形式,不但很好地培养了人才,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在学校化学化工学院与南京化工厂的全面合作过程中,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先后完成了科研协作项目4个,特别是在“合成甲酮催化剂的开发和防老剂RD提高内涵质量的新技术”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再如,学校计算机系与潍坊华光集团共同开发的“中文页面描述语言解释器CPOL”、“视频会议系统”等6个科研项目中,仅CPOL解释器一个项目第一年就创产值8千多万元。此项目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以为企业开发科研项目,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当前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和合资企业,还不具备条件与高校开展生产、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但是他们又渴望高校能为他们解决某一方面的科技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许多理科院系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通过科研项目为媒体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这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一般规模比较小。由几位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某个课题一面教学、一面研究。例如,物理系在近几年中,先后与电子机械工业部55所、742工厂、898厂、航天部一院101所、扬州曙光机器厂、苏州品体元件厂、合肥美菱冰箱厂、上海光机所、滁州扬子冰箱厂等40多家工厂、科研所进行合作。通过这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直接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物理系为江苏三乐电热电气公司开发的“电热管自动测试流水线”(主要是测量电热管的漏电流,电气强度,绝缘电组,额功等参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流水线的开发成功,每年可为该企业节省300多万元。

3)通过结合完成工矿企业的生产任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地球科学系、城市与资源学系,由于教学经费不足,加上学生野外实习经费开支又特别多,学生的野外实习一度受到了严重影响。但是,地学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不通过一定时间的野外教学和生产实习,很难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加速培养应用性地学人才,学校地学各系就充分利用地学科研力量强,教师人员多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承担企业单位的生产任务,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部门的生产任务来培养学生。近三年来,地球科学系与城市与资源学系先后承担了一大批生产任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辛勤工作,既圆满地完成生产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学校地球科学系,承担了安徽省地矿部两幅15万地质图的区调工作,三年时间内有150名学生参加了区调任务,在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学校将区调填图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贯彻于教学实习之中以正规的区调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掌握现代区调的全面地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三年中发表科研论文15篇,学生结合区调工作完成毕业论文27篇。

4)通过与科研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期以来,学校部分院系与社会上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双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让方面有着良好基础。学校就利用这种关系与他们开展共同培养人才的活动。例如生物科学与工程系与上海细胞研究所、医学院与南京军区总院、鼓楼医院等单位签定了联合培养学生的协议。采用了两种模式,一是“3+1”培养模式,主要适用于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学生最后一年进入上海细胞研究所,作为著名专家、教授的科研助手,直接向着科学研究前沿方向从事科研。在这些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通过这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不但受到了科学家良好科学素质的熏陶,而且可以触摸到科学研究前沿的新动向,为将来走上科研岗位直接地进入科学前沿奠定了基础。二是“3.5+1.5+2”的培养模式,主要适用于医学院,其中三学期的临床专业课和四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作为联合培养阶段。南京军区总医院和鼓楼医院、南京口腔医院等单位,在1950年以前就是南京大学即中央大学医学院和金陵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与学校长期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学校于1987年重建医学院之时,它们中的大部分教授和专家都被聘为兼职教授,大部分专业课都由他们承担。双方本着“责任分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共同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医学人才。与这些医院实行联合培养人才时,学校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教师,他们把学校的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学生。由于感情的融洽,学生在这种环境得到非常好的锻炼,实际临床能力、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联合培养期间,学生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两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分别受到日本肾病年会和江苏中华医学会录用并得到大会报告的邀请。绝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5)通过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有许多文科应用性专业的学生,也需要走上社会进行专业或毕业实践。由于社会上许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多、条件差、经费少,很难接受高校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为此,学校采取了以文科学生为主的各种咨询、调查队,深入社会,特别是贫困地区,帮助地方政府开展有关经济生产发展的调查报告,为当地群众开展法律、政策咨询活动和为地方事业单位培养干部等活动。文科学生通过深入社会接触实际,了解了国情、民情,增长了才干,特别是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校社会学系学生所作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获全国“挑战杯”三等奖。

(七)武汉理工大学“工读交替,预就业”合作教育模式

1、“工读交替,预就业”的模式简解

产学研合作教育“工读交替,预就业”的模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后期考核总结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第一,为了将参加合作培养的学生与其预就业结合起来,学校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相互配合。进行预就业合作教育可行性的分析和完成“预就业——联合培养”报告,获得学校及主管部门的支持。学校再与企业签定当年“预就业——联合培养”的合作教育书面协议,由厂校双方根据学生的专业教学要求和企业上岗要求,共同拟定联合培养计划。“7+1”方式学生在厂综合实践时间为一个学期,这样必须把联合培养时期中的综合实践与进岗工作安排,按环节、按周次确定下来,以便实施和检查。

确定参加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的学生,与毕业生预就业工作协调安排,并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首先由毕业指导中心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所需专业人才要求,将人才需求信息提供有关学院或系,学生根据联合培养单位用人具体要求,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提出书面申请,再在“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基础上确定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名单。主管这项工作的教务部门再派人到企业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签定联合培养协议及具体操作实施条款。

第二,确定指导教师。联合培养期间实行双指导教师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负责。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从理论和毕业设计的规范要求上作具体的指导。合作培养的指导教师以企业为主,学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员担任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一般为工程师以上职称,他们都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工程实践经验,熟悉生产现场,能根据工厂具体情况利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处理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这样,学校和企业分别安排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两者结合有利于解决学生综合工作实践中的理论与实际综合性强的具体问题。

第三,确定课题。指导教师确定以后,学生的设计课题要逐一落实到位。厂方提出的设计题目多且涉及面广,完成设计任务后又要应用于生产现场。校方导师根据学校毕业设计大纲统一要求,对厂方所提出的课题经过认真筛选,使设计内容及工作量符合毕业综合实践大纲的基本要求,既要达到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目的,又能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经厂校指导教师两者结合共同将课题任务敲定后,再给每个学生逐一见面落实,使每个学生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心中有数,从而认真努力完成。

第四,学生预就业到工厂企业参加综合实践,不是分配到了下属的具体单位,而把分配到下属具体单位的时间放到综合实践结束以后才确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给企业有更多考核挑选人才的时间和余地;二是告诉学生,不是参加预就业试点就算是预分单位的人员,而是还需个人在工程生产实践中努力,经工厂企业考核合格才能实现。厂校共同商定,凡考核合格的学生企业都接收;而考核不合格学生企业可以退回学校另行处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管理机制。学校、企业都关心教育过程的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成长,学生很重视自己的能力培养和工作表现。

学生要完成设计任务,解决生产现场中的技术问题,就必须深入生产现场作细致的调查研究,下车间跟班劳动掌握第一手资料,疑难问题下车间实习、观察、分析、判断、请教,设计的图纸必须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学生做好毕业综合实践课题,解决工厂的生产技术问题,正是他们显示自己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好机会,一般都希望能给企业留下好的印象。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在工厂实践期间,不再是单纯的为了最后得一个好分数,分数的概念已淡薄,而是重在预分单位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对自己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和责任感、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价怎么样。认为这是对他本人的一种全面评价。所以学生对综合实践期考核很重视。这驱使学生努力工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斗,精心设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取优异的成绩。

2)实施阶段

对学生在厂进行综合实践期间的管理,有厂校双方的职能部门层次的管理;还有各专业厂教育科,厂校双方指导教师具体操作层的管理。厂校均派有专人负责,学校教务部门、指导教师和辅导员除专门集中巡视检查外,主要途径是以电话、书信经常保持联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工厂企业的主管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同时制定了合作培养学生的规章制度,如有学生在厂期间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按在厂职工一样规范自己遵守工厂组织纪律与生产安全,与工人打成一片,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加强学生在厂期间的政治思想教育制度,规定下厂前有动员,进厂后有教育,日常有检查,充分利用工厂环境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厂领导报告、先进人物介绍、往届优秀毕业生报告、义务劳动、各种文体活动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还有业务学习制度,要求学生把工厂的真题与学校教学要求相结合,对学生毕业综合设计的份量、内容、过程等加以规范。并制定毕业综合实践选题任务书制度。执行三段检查制度:综合实践前期检查,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学生是否能尽快进入课题,进度安排是否合理,与工厂指导教师联系及时解决问题。综合实践中期检查,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人员进行,学生所在系领导、指导教师参加。检查学生工作实践与设计进度、设计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听取学生意见和合理要求,尽可能给予帮助和解决,加强与工厂的联系。中期检查表明,如果选题得当,导师认真,学生努力,就不会发生大问题。因此,中期检查可起到鼓励、促进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在工厂实践期比在校更加要求有严密的计划和工作程序,更加努力做好综合实践后期的工作。答辩前的检查即后期检查,学生能否答辩,需由指导教师和职能部门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共同签字后才能确定。只要层层把关,就可基本上把问题解决在答辩之前。

预就业的学生受到工厂在生活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免费提供住宿,发放劳保用品。伙食上给予一定补贴,在生活福利方面当作自己的职工一样对待,发放物品、交通补贴,对生活上确实困难的给予一定的补助,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到关心倍致,使学生感受到工厂真正温暖。学校根据预就业学生在工厂生活费用偏高的情况,也适当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

3)后期考核与总结阶段

预就业厂校共同培养的学生综合实践后,进行毕业答辩,在工厂进行。由厂校双方领导、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总工程师、指导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答辩考核委员会进行答辩。为了与工厂企业人员共同做好毕业答辩工作,教务处事先将有关毕业答辩的规定和成绩评定标准办法,先送参加答辩的工厂和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成员要认真审阅学生毕业设计方案、图纸、报告和说明书,学生必须认真修改教师指出的错误,凡未经指导教师签字的图纸和说明书不能参加答辩。根据学校答辩管理办法,在调研与听取工程技术人员意见基础上,结合工厂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可操作的标准。即设计课题难易程度、工作量充实度(10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靠性及实用性(12分);数据处理、计算、结论及分析的正确性、独见性(12分);设计图纸、计算说明书资料是否齐全、清晰、逻辑严密、叙述简明(6分);分析问题及报告、回答问题正确性、创新性(60分)。学生逐个进行答辩,学生在规定的15分钟内宣讲完毕业设计内容,专家组成员审阅图纸资料,抓住基本方面提问。厂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期间,思想品德表现,工作实践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及业务学习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学生自评,互评情况,从写出考核鉴定文字评语。学生答辩结束后,答辩考核委员会成员采取无记名评分办法,对学生评分,经工作人员整理后给学生一个总的评分。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记分。

2、模式的运作方式

1)“工读交替,预就业”的“7+1”模式运作方式

在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将理论教学、工程与科研实践、生产实践三者贯穿四年教学全过程。前面七个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通过教师指导各类实习、社会调研、实验、大型作业、课程设计等进行教学实践及一定的读、工结合,而在第八学期,以综合工作实践为主,进岗实践,在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生产实践、工程设计、科研与技术开发等工作实践为主,也结合实际进行专题讲座等学习。

2)“工读交替,预就业”的“611”模式运作方式

将理论教学、工程与科研实践、生产实践贯穿四年教学全过程。前面六个学期以在校理论教学为主,第七学期为工作实践期进岗实践,在企业、科研单位以生产、科技工作实践为主,第八学期再回校进行一定理论教学、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与考核等。

3、模式的组织形式

以分散为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是模式的基本组织形式。

以培养创新型特色人才为目标,可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尽管形式各异,但有着共同规律可循。其中规律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根据合作教育的规定要求去自己寻找单位。在大面积实施合作教育的情形下,更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分散为主进行。与此同时,学校、企业要分别有对教师、工厂技术人员鼓励参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与措施,调动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采取分散性的组织形式为主,其优点在于:1)符合合作单位低成本、高产出的利益效应。目前不管是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是三资企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等都难以接受过多的学生进行实践。因此,合作教育要化“集中”为“分散”,或者将一个班分散成若干个小组,或者是由学生通过中介人去联系合作单位。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尽可能使参与合作教育学生人数与合作单位需要选择毕业生人数大体对等。2)能够锻炼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其工作独立性做及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3)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4)减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压力同时,为其提供科技支持的可能。

分散为主的形式也存在不足,针对这种情形,学校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以协约形式明确学校、厂方、学生三方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②对分散性合作教育要明确其工作实践的目的要求,对学生考评标准及操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散而不乱。③产学合作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合作单位的选择,应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单位选择不能都集中在大企业、大城市,随着我国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各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发展,以及西北地区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的实施,WTO的推进,劳动力市场需求出现多元化的情况下,因此产学研合作的单位选择要根据高校各自特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以及原有毕业生流向的实际,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教育伙伴关系格局。

4、模式的基地建设

学校合作教育基地的建立,借助董事会的力量,通过校友的纽带,就近就地为主,与工矿、企业、科研等单位充分协调,加强横向联系。学校在多方位合作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先后建立了东风汽车公司、河南407厂、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湖南南方动力公司、跃进汽车集团公司、长沙汽车电器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一批企业作为我校实践教学基地。还建立了鄂州机动车驾驶培训基地和校内电工、结构实习基地、水上实践基地等。这些基地每年要承担我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实习生3000余人次。近几年我校实习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达22651人次。并通过鄂州机动车驾驶培训基地等及其实践,有800多名学生获得汽车驾驶证、技术操作等级证书。基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工业生产实际,专业新动向,对高新技术及先进管理知识的了解,而且在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为锻炼培养我校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场所。

学校实习基地的建立具体做法是:

1)我们借助董事会的力量,以校友为纽带,以产学研多方位合作为前提条件,对目标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在双方交换意见达到共识后安排第一次实习。在实习中,强调教师的责任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遵守厂纪厂规严格要求自己。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争做一些有益企业的科技服务工作,公益劳动,与企业职工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联欢活动,征得企业的信赖,赢得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的称赞,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技术需要不断更新改进,技术人员需要继续教育,企业职工的子女需要学历教育,在职人员需要进修培养继续深造,单位需要新鲜“血液”的补充。学校利用教育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积极为基地分忧,主动承担一定的义务,只要企业有事求援,我们诚恳相助,在同等条件下,对基地的要求从优解决。

3)在与基地交往中,我们恪守信用。一般在进行实践的前一年年底派专人到基地落实实践教学计划,商榷实践有关事宜,谈妥定下来的计划,双方只在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下才提出变更。一般困难都能克服,按计划严格执行。与教学基地有关的校内活动,我们做到邀请他们参加或征求他们的意见,使得基地熟悉了解我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关心我校实践教学活动。

4)学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利用函件函电了解学校与基地培养学生实践环节活动,总结成绩,找出问题,研究策略,为下一年度实习工作做准备。

5、模式的运行机制

模式实行以董事会为中介多方位合作,产学“双向参与、互利互补、多层次调节”的运行机制

1)建立横向结合的校董事会,从组织机构上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保障

学校于1988年就由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与58家汽车与摩托车行业、以及航空航天、兵器等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校董事会,并开始进行合作教育试点,三校合并组建后,学校又先后组建了交通行业、建材行业董事会。为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从组织机构上提供了保证。

2)实行产学“双向参与、互利互补、多层次调节”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通过以董事会为中介多方位合作,互利互补,为合作教育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形成了补偿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调节。董事会发挥了“双向参与、互补互利、互惠互制、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多层次调节

董事会在学校自主办学的过程中,通过董事会例会、工作会议和董事单位的领导莅校访问等形式,把社会参与、市场调节逐步引入学校,加强了社会(董事单位)和学校的联系,使学校主动服务社会。

协调“预就业,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根据董事会《关于在有条件的董事单位建立‘7+1’、‘611’教学模式基地的意见》,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先后在东风汽车公司及其研究院、南京汽车公司、新大洲摩托车公司、轻骑集团等多家董事单位进行了“7+1”、“611”模式的试点。这种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由于提前进岗,缩短了工作适应期,深受企业欢迎,全部被企业录用。

通过董事会及其科技合作委员会,学校和董事单位之间加强了科技合作。有的项目是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促进了科技进步。学校的科研成果已在董事单位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合作委员会的成立,使科研合作意向变成了科技合作的具体实践。

学校向董事单位稳定输送合格人才,有一批人才已在行业中成为骨干力量。同时,学校有关部门,配合董事单位做好地方招生的工作,或者通过定向培养等途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满足董事单位子女报考学校的要求。为了解决各董事单位在岗各类骨干的学历层次培养,举办了各种干部与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班,以及合作培养本科师资。在董事单位招收在职研究生合作培养,在成人教育学院和自学助考辅导班等类型的教育中,注意解决各董事单位的职工继续教育以及子女学习问题,尽力为董事单位缓解一些后顾之忧。

通过董事会或者工作例会的机会,董事单位之间也加强了联系和合作,有的达成了有关产品配套加工协议,有的达成了有关合作意向。从而也促进了多方的发展。如:支持校办产业。根据董事会《关于扶植校办产业的意见》,通过董事会,厂校加强了合作,逐步使有的校办产业朝着汽车工业零部件配套方向发展。校办工厂及有关公司已和有关董事会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

2 产、研部门多方位参与和支持学校办学、合作培养人才

董事会制定有关合作协议。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董事会通过了《关于大学学生到董事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的办法》,《关于在董事单位聘请兼职教授暂行办法》、《关于建立汽车(含摩托车)车型与结构陈列室及征集陈列品的决定》、《关于董事会基金条例》等协议。

建立实践基础。董事单位在共同开展“7+1”、“611”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的同时,积极接受学生参与产学合作教育及学生实习,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董事单位对来厂实践的学生在技术资料、生活安排、指导教师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建立国产汽车(含摩托车)车型与结构陈列室、设立董事会基金,是董事会支持学校办学的重要措施之一。汽车陈列室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习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热爱汽车行业教育的课堂;也是宣传汽车工业和董事单位产品的一个窗口。董事单位已选送了不同类型的轿车、卡车、发动机、摩托车、汽车电器以及重要的总成等,作为用于教学的国内首家汽车陈列室,目前已初具规模。在各董事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董事会基金,支持学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积极支持“双师”交流。董事单位向学校选送了20多名有丰富经验的高工做兼职教授,对各学科的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工作进行了认真指导,定期来校讲学或举办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讲座,介绍国内外本行业发展状况,大量的科技信息使师生开阔了眼界。各企业还积极安排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修培养、到公司驻外机构工作,收获较大。

激励学生为国家、为行业而刻苦学习。为了培养更多立志献身汽车工业的优秀毕业生,董事单位和个人相继在学校设立了“振兴汽车工业奖学金”、“腾飞奖学金”、“东风奖学金”、“解放奖学金”、“凤翔奖励金”、“容人奖学金”、“华为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奖学金的实施和评选,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教育已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董事单位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育人。借助董事单位的有形、无形资源,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逐步走向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奋斗的人生道路。二是利用行业发展史、厂史等教育学生献身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二是利用本行业第一位学部委员、兼职教授孟少农同志献身汽车工业的奋斗史,教育在校学生。三是请企业专家、企业领导讲述工业发展、企业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讲科技进步及产品换代经历,引导学生为振兴民族工业学好本领。四是邀请本行业英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育。五是由董事单位领导人给青年学生写“跨世纪寄语”,引导学生既看到和国外的差距,又要看到振兴民族工业的希望,立志献身,振兴民族工业。六是通过入厂教育、实习管理、师傅帮带、最后鉴定等环节,强化了“预就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些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珍贵的有益补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学校在董事会指导下,主动为产研部门提供人才与成果的服务

董事会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发展规模、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招生分配改革、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指导,使学校根据产业的人才需求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调整专业结构,调整科研方向。使学校主动适应行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董事会参与、审议、指导学校重大办学和教育事宜。董事会全会、常务董事会听取、研究学校校内改革总体方案,实行院系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细则;参与了专业设置和改造的调研和论证;审议了学校的发展纲要,并审议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以及分步实施目标;制定了旨在加强合作、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若干协议等。不仅使产学合作有了组织上的保证,也为双方履行义务、做好内部工作提供了依据。

为了主动地服务行业与社会,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规格,形成办学特色。在董事会的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支持、指导下,学校在对22个省200多个单位(包括董事单位)进行调研,并聘请行业和校外专家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拓宽了一批新的专业方向,增设了行业需要的部分主干专业,并对有关专业的内涵作了调整与补充,以体现注意面向行业服务特色。有些专业(专业方向)的设置弥补了行业专门人才培养的空白。与此同时调整培养规格,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工程实践能力和意识强的人才特色。以利于更好地使教育经济发展相适应。

调整招生及毕业生来源就业的去向,沟通人才供需渠道。学校招生来源计划与产业结构生产布点相结合,学生毕业时,召开供需见面会,让董事单位优先录用毕业生。从而通过董事会,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等厂校合作相互支持的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与供求系统。董事会通过人才培养委员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界直接对与人才培养过程 。教育者从学校拓展到企业专家,教室从大学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专业学习贴近行业生产实际。使招生、培养、就业主动与现3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

调整了学校的科研方向,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在董事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科技合作委员会及其委员的支持和搭桥,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根据学校学科优势与学科特定逐步转移到面向行业科技进步主战场。主动承担董事单位的科研项目,或和董事单位取合申报、共同攻关,学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主动到董事单位开展技术咨询活动。

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使双向参与深入到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之中。在董事会下成立了相应的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由董事单位推荐有学术专长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担任。委员会发挥厂校合作优势,开拓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实际相结合的新途径;探讨相应专业为行业服务的学科方向、教学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研究制定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的长远规划;审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的切实途径;组织厂校联合编写教材,使专业教材更好地体现为行业服务的特色并反映其先进的科技水平;重点审议了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尤其是重点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校所联合申报博士点,与天津汽车技术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等,这无疑加快了学科建设,促进了合作教育在由本科生拓展到研究生。

6、模式的评价考核体系

1)建立以创新素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素质质量观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作为培养创新素质人才的有效形式由点向面推广,除了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外,还要能以多元质量观全面的质量观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予以引导。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高级专门人才不仅具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能力,而且具有生产知识、迁移知识、知识增值、创造新知识、创造新工作岗位、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仅以掌握知识多少、智力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应以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与创业精神为主,知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生理与人格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

评价产学合作教育不能仅以掌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为主来评价,而应将掌握知识与在某方面具有独创性、创新点结合起来评价;不应仅以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来评价,而应将理论知识基础与较强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生产、科研实际问题能力相结合;不应仅以学生根据地区、行业、待遇择业具有竞争力来评价,而应以学生具有择业竞争力与向新的产业领域去创业的胆识力与创业精神相结合来评价。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考核评分就是以上述综合素质为主的质量观来作为评价标准。只有以不同特点多元性、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的质量观来对待产学合作教育,才有利于产学合作教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促进其从点到面的向前发展。

2)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的考核、评价突出以学生创新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及其思想品德表现为主

1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的考核、评价与大学对学生传统的考核评价相比有不同特征:

考评主体多元性。由单纯以学校教师为主,转为学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生等评价主体多元性。

考评目标与内容突出实际能力表现。在知识能力考评方面,由学术理论性、系统性考评转为在重视基本理论考评同时,突出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

考评范围全面性。不仅考评在校学习德智体综合素质,而且要考评在校学习和在产业工作实践的全面性综合素质。考评范围具有校内外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及身心素质表现的全面性。

考评方式、方法多样性。

由以笔试为主转为重在实际工作中考核评价;由假题假作的考核转 为真题真作实用价值、创新性的考核。

由用人单位以及人的档案材料考核,转到在实际工作中考核活生生的人。并且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结合,即由不同评价主体采用评语、等级评定与运用模糊数学评价相结合。

2 构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考评的考评指标体系

将考评项目按层次分解成三级可操作的考评指标。在工厂企业综合工作实践期,其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实际工作能力、业务学习能力、工作态度、思想品德表现四项指标。此四项二级指标下分若干子项指标。如:工作能力又包括工作基本技能与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合作共事与人交往能力等。

在以上四项指标设400分作基本分,再设±30分作为奖惩分。也就对某方面表现突出者,加奖励分,而对某方面表现存在较大问题者,应予扣分。再采用不同的权重加权进行综合评判。在工厂企业实践期还分别设计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业务学习考核表”和“学生综合考核表”。业务学习考核表主要包括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设计计算能力、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正确性、创新性。主要采用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包括评语和等级评价。学生综合考核表主要包括实际工作能力业务学习水平,工作态度、思想品德表现综合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与主评、指导教师评价以及单位评价等。

若要对学生在工厂企业的综合实践期考评与在学校学习期的考评合起来评价。可采用综合评判。学生在校学习考评也以400分作为基本分,再设±30分作为奖惩分。校内学习期的考评与在校外工厂企业综合实践期的考评的权重系数,根据在工厂企业综合实践的时间1-4个学期长短不等而采用不同的加权。但为了突出综合实践期的独立工作能力,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实际综合表现,应适当使加权系数加重。因为这实质上也是在校学习期的前期积累的综合反映。一般取0.3-0.4的范围。在校学习期考评的加权相应地取0.7-0.6。再采用综合评判进行评价。即一级评判因素集;二级评判集及其加权、评语集等多项评判矩阵,再运用模糊数学分析,分别对学生在校学习期、在企业实践期以及两者合在一起的综合考评作出等级评判。可按优秀、良好、中等及合格,不及格五级或者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评价。

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江汉石油学院“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

1、模式形成的背景

学院原是一所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工科为主,工、管、理、文相结合,研究生、本科生、外国留学生兼备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随着高校体质改革,20002月划归湖北省管理。建校以来,学院依托行业办学,面向社会,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现全院上下已形成共识,把合作教育实验作为学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工作内容,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2、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产学研合作必须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思路作指导,在充分利用好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要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实施合作教育。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实施合作教育一般应不突破现有学制,本科学生在四年中完成;②新生入学与毕业生就业时间,与非合作教育学生一致;③学生工作学期定岗劳动,报酬不作为必要条件,但可以争取工作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助;④工作岗位在较宽的专业面内选择;⑤扩大合作伙伴,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乡政企业、政府机构、社团组织等;⑥在保证本科专业基本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工作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与社会适应能力。

3、模式的基本结构与运作方式

目前正在进行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在大学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定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目标是:面向21世纪,培养“基础实、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上岗快,并能做创造性的工作。

“工学交替”合作教育计划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是:①除工作学期外,专业培养规格及目标与非合作教育学生相同;②主要按两种结构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第一种结构(称为A结构)是课程教学及实验、课程设计等与非合作教育学生相同,生产实习、社会时间与工作学期结合安排;第二种结构(称为B结构)是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工作学期;③工作学期安排,对工学交替合作教育的学生实行三学期制,四年一般设置1—4个工作学期,实施B结构的学生,可以选择1—4个工作学期不等,各工作学期的时间安排不得少于六周;④提出工作学期的具体目标和要求;⑤工作学期的实际周数参照实践教学周数计算学分;⑥提出工作学期的考核意见。

工学交替合作教育试验班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是根据学院《合作教育手册》等管理文件的要求,纳入到全院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对参加工学交替合作教育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提出了工学交替合作教育质量要求,考虑学生今后接受继续教育、报考研究生等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基础和外语课程的教学。

学院先后进行了“311”、“6111”、“4+1”、“工学交替”等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这一系列的试验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阶段进行了合作教育途经与管理的探索。1992年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开展了“311”合作教育试验,即:“学++学”结构。本次试验有原石油部主管部门的批文,重点依托厂校合作委员会,企业利用学校的资源培训职工,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资源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途经。学生在大学四年级采用预分配的形式,按照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共同进行后期学习与工作的管理。

第二进行了多种形式“工学”结构的试验。1993年,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开展了合作教育模式试验。预分配的形式没有变化,改变了“311”按学年设置“工学”结构的形式。“6111”则按学期设置“工学”结构,即:“学+++工”结构。

第三阶段主要进行了新环境下合作教育的模式、内容、以及运作方式的试验。这一次采取两种“工学”结构模式,同步进行对比试验。1996年,石油工程专业开展了“4+1”合作教育试验。同年,建筑工程专业949596合作教育试验。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总结这些试验,从培养人才的过程来看,在结合的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钟形式:

(1) 全过程结合式。在对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实行工学交替,适当安排课程学期和工作学期(一般按3-4个工作学期),目前正在试验的“工学交替”就属于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可以结合各阶段课程学习的进程安排工作学期,把工作学期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目标,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并且能够学以致用。采用这种形式学生更换岗位较多,对学习和工作能产生新鲜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接触社会的层面较多,对于他们毕业后寻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更换的工作岗位多,学校必须有很多合作企业,才能为学生落实工作岗位,这将会增加管理工作量和经费支出;另外,由于学期限制,工作学期不可能很长,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的有效时间较短,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岗位工作连续性的要求。

(2) 后期结合式。学生先在校进行三年课程学习,第四学年安排半年或一年到企业工作,再返校学习半年或者一年。如学院试验的“311”合作教育就属于这种形式。其特点是: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整的工作学期+毕业设计或针对性地课程学习,这种形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学习和工作概念,企业也比较欢迎。但各阶段的课程学习不能与工作实践很好地结合,学生工作实践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及时,尤其是要突破四年的学制,棉队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待遇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3) 见习期结合式。在完成大学课程学习以后,先落实学生的工作单位,利用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见习期安排合作教育的工作学期,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双方对学生见习期进行管理。如学院石油工程专业试验的“4+1”合作教育就属于这种形式,其特点与后期结合式相近,主要是针对后期结合式遇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在操作上较简单。但面对既定的就业单位而受到的限制较多,学生更换工作岗位比较困难,有时为了忙于生产任务,学生的工作学习计划会被束之高阁,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只能是知道性的,学生工作学期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协助。

4、模式的运行机制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了这种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才得以稳步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导向机制、协调机制、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各系统要素,包括政府、企业、校方、学生等各方面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各自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

学院于1990年初提出与油田企业联合办学,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设想,得到了汉江石油管理局等10多个油田企业的积极响应,并于1991年初成立了汉江石油学院与油田企业厂校合作委员会。该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产学之间业已存在的良好合作关系以组织形式予以确定下来,厂校双方由过去松散的合作变成自觉的双向参与。目前,与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单位已经扩大到全国5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

校企双方通过厂校合作委员会,经常沟通信息,提出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及时通报给对方。双方定期互派人员访问,征求对合作项目执行情况的意见,提出新的合作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加油”,密切合作关系。坚持互利互惠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源动力,实质性的合作就要讲究实效,要考虑双方的利益关系。产学研合作教育最大的受益方是学校,因此,学校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依托企业,发展学校教育和科技人的优势,服务企业,为企业多办实事。

合作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仅仅只有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提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合作教育模式是极其困难的。好在我国的合作教育事业“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尽管上述介绍的模式有些尚未成熟,有待逐步完善;有些还处于雏形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些模式的形成,标志着项目参加单位的合作教育实践已经步入了一个更理性化的层面。这些模式的形成不仅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合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侧面,而且,必将对我国其他高校开展合作教育起到一个借鉴和示范作用。正如由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泰斗潘懋元教授对合作教育所作出的评价那样:合作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学“双赢”的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对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和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合作教育实践的基本经验

系统总结课题组开展合作教育的实践并使其上升为理论,坚持不懈地进行合作教育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为构建、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教育理论而持之以恒地努力,是本项目开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世行贷款合作教育项目的实施,结合各项目参加单位开展合作教育的具体情况,总结出课题参加单位进行合作教育实践的若干基本经验如下:

(一)合作教育的准确界定是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合作教育的定义一直是我国合作教育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造成这样一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现行的合作教育最早是从高校学生的生产实习蜕变而来,因此,人们往往将合作教育混同于高校学生的生产实习;又因为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提出关于产学研三结合的问题,因此,人们往往将合作教育与产学研三结合等同起来。除此以外,还有些人们将合作教育与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混为一谈。这对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根据国际惯例和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的解释,总结项目参加学校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合作教育的基本经验,得出合作教育应具备的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可以用30个字加以概括:工学结合、完整计划、定岗工作、略有报酬、过程监督、评价考核、一定时间保证。

1、工学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合作教育工作学期一般都安排在暑期进行。

2、完整计划:凡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应在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具有合作教育模块。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雇主三方事先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工作学期实施计划。

3、定岗工作:学生在工作学期,以“职业人”的身份到社会上寻找雇主,任何愿意接纳合作教育学生的雇主单位或部门,都应向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

4、略有报酬:学生在工作学期期间,根据各自付出的劳动,均应得到相应的报酬。

5、过程监督: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工作学期期间,应指定协调员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过程督导。雇主对学生工作学期的全程进行管理,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确保工作学期的质量。

6、评价考核:学生完成了工作学期以后,对工作学期的收获和体会,以书面形式按计划要求进行总结。在考核基础上,给出学生工作学期的总成绩,并记录成绩总表。

7、一定时间保证:对工作学期的时间有一定要求,一般规定为67周,最少不得少于6周。

合作教育工作学期不同于常规制教学计划中的生产实习。在常规制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与补充而被列入实践性环节的。生产实习也有计划安排,有过程监督和考核评价,但是,生产实习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是一名“学生”而不是雇员,他们作为客体介入生产领域,因此,无报酬可言。相反,学校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接受实习的单位。对于实习内容,则要求严格地与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而合作教育工作学期是作为一个“学期”而存在,它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同时,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不是以“学生”的身份而是以“职业人”

的身份出现,他们作为雇员这一主体介入生产领域。因此,此时不是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给用人单位,相反,用人单位必须支付一定的劳动的报酬给学生。这是两者间根本的区别。关于合作教育的专业对口问题,是由模糊认识直接引出的另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合作教育的专业对口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解释:首先,专业对口应该是指宽口径的专业对口。既然过窄的专业连常规制的教育都给扬弃了,作为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合作教育模式怎么会认同?其次,合作教育的专业对口,是指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只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就行,这就是说,合作教育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只要有较强的专业背景,而这个专业不一定就是学生现在的主修专业。

“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产学研合作”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延方面都比“产学研合作教育”来得深、来得广。前者涵盖后者。“产学研合作”就其领域而言,可包括经济、科研、教育等领域,特别是“十五大”提出的“产学研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校与科研院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的基本特征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大力解放和推进科技第一生产力。其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我们应该对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认真的分析。

(二)现代科学技术是合作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马克思、列宁看来,现代物质生产劳动要想达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要求的高度,或者是教育发展、教育质量要想达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要求的高度,那就必须将教育与现代生产结合起来。现代生产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现代教育又是现代生产的前提条件,而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如果离开了现代科学和技术,那就不是现代生产,也不是现代教育。可见,在当今,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点是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作出如上的理解。

合作教育是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合作教育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教劳结合”作为其本质特征的合作教育不能不包含现代科学技术这一基本内涵。合作教育是在现代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适应现代生产第一线的需求为目的的、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内容的、以学校与社会紧密合作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模式。

坚持将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用“三个代表”思想统领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国高等教育要造就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而这批中华民族的精英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么,高等教育就必须把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的合作教育当然不能例外。通过合作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获取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这是对参加合作教育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偏离了这一要求,就偏离了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素质教育是合作教育的灵魂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坚持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的教育的全部,做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这个观点,要好好地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江泽民同志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全面发展的人”不可能在“象牙塔”中培养出来,只有经过同时在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人,才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

国家大事,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树人为本。树人一是培养学生有报国之心,二是教会学生报国的本事。做人和做事的统一,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做人必须做事,否则做人的价值难以体现;反之,只有真正懂得人的价值的人,才能把事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是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时代变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也变了,对“建设者”必须赋予新的含义。

新时代呼唤一代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它至少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几个方面。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涉及到知识、身心、能力、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合作教育以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为其显著特点,使人才的培养过程处于学校和企业或学校和研究单位,即在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协调下进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说,只要实施了合作教育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合作教育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只有合作教育在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时候,坚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才能发挥合作教育的最大优势和潜能。因此,素质教育应成为开展合作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实施合作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是统领合作教育一切工作的灵魂。

(四)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合作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等教育在精英阶段是高深和卓越的代名词,接受高等教育往往是“出身好或天赋好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马丁.特罗,1999),于是高等教育本身就体现一种质量。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什么高等学校都必须达到某一最低要求,学校之间的差别仅是在这一要求之上的水平不同,而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则是在封闭的状态中,根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政府的需要制定。这是因为,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是封闭的。由于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少,属于“稀缺”,因此社会虽然被动接受,但仍视为珍宝。至于对人才不同规格的要求则不可能考虑,也无法实现。这一状况的长时间延续,使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成为一种单一的、常年不变的传统定势。

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阶段时,它不再是社会的稀有资源,而且已从社会的边缘进入中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每个公民的平等权利和生活的必要准备,因此高等教育也不再是高深和卓越的代名词。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供求关系也逐渐转变,社会从被动接受转为向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和人才质量提出各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于是与任何产品和服务一样,其质量的标准更多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程度。由于制定和评判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主体本质上不再是学校和政府,而是社会各方的需求,高等教育因此不得不加大系统的开放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即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多样化。21世纪的今天,不仅需要能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能摘取皇冠上明珠的精英人才,更需要一大批战斗在工作第一线,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很显然,传统精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已不能适应大众高等教育的需要,甚至片面的坚持单一的精英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阻力。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是重能力、重综合素质。因此,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动手能力、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合作教育学生与非合作教育学生相比却可能要高人一筹。我国合作教育的实践经验表明,传统的高等教育单一化是发展合作教育的一大障碍,必须予以更新,树立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观念。

(五)合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

我国的合作教育开始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在“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以后,又逐步进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近二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不同经济体制对于合作教育的发展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合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合作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她带有市场经济所赋予的基本特征以及深刻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但不会扼杀合作教育,恰恰相反,正是其内在固有的市场经济特性将不断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育向前发展,并使其充满勃勃生机。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学生没有与自身利益相联系的主动需求,而学校仅仅是完成计划,生产单位也没有积极性,即使有也是出于政治觉悟,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半流于形式。我国初次进行合作教育试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一切社会资源的配置均按计划进行,与企业的业绩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企业没有真正而又持久的动力。而且企业的用人、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都由政府按计划分配,造成企业对教育的冷漠以及学生对就业的无奈。学校对学生实践也只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层面上。在这一情况下,合作教育虽然被列入全国教育改革的试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举步维艰。学生很难有参加真实工作的机会,自然也不可能通过合作教育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就业准备。于是,在我国实施的合作教育与其原形有很大的距离,仍然是按计划指定学生实习地点,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无需求关系,学生只能无所事事,最终,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命运与传统实习一样流于形式。

市场经济犹如开启了一扇学校教育通向社会需求的大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而不是计划经济时期仅是政府的指令。学校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生产相结合的各种途径,便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必然使企业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放在首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对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希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便能注意使学生掌握将来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缩短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尽快为用人单位创造利润。在这一形势下,以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合作教育在我国必将逐渐恢复它原来的面目,获得新的生机。近年来我国合作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是一个明证。参加项目各单位合作教育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才能够健康和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按计划经济规律运作的方式已经或正在被淘汰,一种新的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方式正在建立并完善。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将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春暖鸭先知”。企业单位最先感受到这个变化,并无可选择地接受了它。尽快适应这个变化,努力探索市场法则并学会按市场规律来运作,是任何一家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不被淘汰的企业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院校,明显要比企业迟缓的多。企业已经按市场规律运作了,而学校如同世外桃源,还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模式来看待和要求企业,埋怨企业不理解学校,埋怨企业不支持教育事业。这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阻碍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阻碍了合作教育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了新的矛盾和冲突,而新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只能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来解决。在企业和学校安置学生所发生的矛盾与冲突中,特别需要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运作的学校,而使矛盾得以解决。由于工作学期学生的安置是直接由学校与企业单位发生联系,因此,学校主动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按市场规律来运作工作学期的学生安置,就成为合作教育能否成功实施的核心问题。

学校按市场规律来运作工作学期的学生安置,必须解决好四个转变:1、实现由学校靠政府行政命令来安排学生向学校找市场、建平台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下达红头文件,来指定某些雇主单位接纳学生参加工作学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政企分开,随着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活动的功能丧失,某些红头文件的魔力也随之消失。一方面政府不会再下达上述这类红头文件,另一方面,企业对这类红头文件也不会再照办。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仍然因循守旧,势必在工作学期的学生安置问题上陷入困境。因此,顺应历史的潮流,学会用市场法则来运作工作学期学生安置,是学校应作出的一个明智选择。在安置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安置中的调节和指导作用,搭建各种大大小小的平台,给雇主和学生有一个沟通和了解的载体,而不是直接去干预和指派。2、实现由学生等学校分配合作教育单位向学生在学校指导下自己找工作单位的转变。由于学校将学生推进了市场,推上了雇主和学生可以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平台,使得学生不可能再等学校分配,而是愿意或不愿意、主动或被动地被卷入了市场。他们在市场的海洋中苦苦地搏击,在搏击中被磨练,增长了才干,得到了锻炼,成为高尔基笔下的暴风雨中的海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指导不仅是技术上的而且还要包括心理上的。3、实现在单一所有制企业内安排学生向在多种所有制企业内安排学生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在所有制成分的种类和比例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一的公有制成分已成为历史,代之的是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而且,不同经济成分的比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雇主单位的寻找不能局限于公有制,而应该从单一的公有制企业,扩大到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要按照不同经济成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安置学生。4、实现由学校统一集中安排学生向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分散安排的转变。事实证明,即使特大型国有企业,要同时安排大量的学生上岗也非常困难。何况,绝大多数的集体、民营和私人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这就决定了工作学期的安置不可能集中统一,只能是分散。在分散中实现雇主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六)合作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要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彻底纠正了我国长期以来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中,片面强调思想改造的极左思潮,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实质,同时十分明确而又具体地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学生的职业追求和就业结合起来。这无疑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贯彻与劳动力市场和学生的就业需求相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合作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真实的工作,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提高就业的能力。显然,邓小平关于教劳结合的理论,为我国合作教育如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如何与劳动就业发展紧密联系,开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换句话说,我国合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将学生和社会劳动就业的需求,放到相当高的位置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培养劳动力成品的高等教育与市场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竞争的压力下,从自身的就业需求和求职方向出发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各种要求,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形成了极大的挑战,迫使学校在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人们将接受高等教育与就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连续多年的扩招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结合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配方法事在必行,这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现行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用市场规律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制教育,另一方面这种非义务制教育是在市场经济尚未完全成熟的环境中实施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和家长在孩子大学毕业分配时的双重心理。由于上大学交了学费,他们希望学生毕业后有择业的自主权,选一个自己满意的单位;同时,又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愈来愈烈,他们还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备,从而萌发求稳的心理,希望学生毕业还是由国家统一分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地完善,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商品化程度愈来愈高。由市场调节和配置大学生的就业来替代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分配,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于是,天平发生了倾斜,冷酷的事实使学生和家长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在择业时,如何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市场经济所带来人才市场的变革,同样给企业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迅速有效地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本单位急需的人才?人才招聘市场的缺陷在于短时间有限的面试,难以全面了解到应聘者的真实情况。于是试工,试工后的双方再选择,给应聘双方都带来不便。因此,理性的双方选择一直成为应聘双方追求的目标。

合作教育的主要特点集中在工作学期上,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寻找工作提供服务,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这里的“真实”是指有竞争、有报酬的市场环境。从市场化的角度看,这一目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行为,二是实现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国外的经验证明,这一目的的设定很受学生的欢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由于要求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太多,不得不采取本国的学生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优先等措施。那里的一项调查显示,合作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来自多方面,但最大的吸引力是合作教育既能为学生提供经济来源以维持学业,又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预就业”的机会,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为了安排学生的工作学期,学校的管理不得不与市场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雇主利用这一结合的机会,向学生、学校和社会宣传自己。通过雇佣学生,雇主既能得到廉价的短期劳动力,又能为今后物色和培养理想雇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市场的需求和职业的竞争,学习如何应对市场的需求和挑选;学校则好似在指导学生如何驾驭市场这匹“野马”,不仅扶他们上马,还一路指点与关照。不难看出,这种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机制,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真实“模拟”训练的机会,也提高了用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项目参加单位的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学生积极参加合作教育的根本动力。没有合作教育与就业挂钩,没有合作教育给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带来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学生如此高涨的参与积极性。实践同样证明:合作教育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所需的雇员,同时,为双方互相了解以便今后的理性选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合作教育发展的载体

我国合作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作为开展合作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的学校,其自身的改革是关系到合作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是合作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说,合作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融为一体。

市场的需求开始使受教育者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异议。在我们的试点探索中,这一现象显露得更加充分。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一贯的集权制管理,教学管理基本上是以强制性为主的学年制模式,因此,大多数学生采取的是消极应付的办法。于是60分万岁、逃课、缺课等现象屡见不鲜,而学校对这一情况要么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要么是治标不治本,就事论事地抓专业思想教育、学习纪律教育等,没有从根本上将学生的需求与教育教学改革联系起来,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学校在这一问题上反映迟钝或措施不力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传统的管理体制不具备对社会和学生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的合理机制,甚至造成某种功能性障碍。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校内管理体制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克服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功能性障碍,使合作教育与教学管理、就业指导和市场需求等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从实施合作教育这一角度说,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点是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移,从而为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合作教育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在学习年限方面,学生可能有较长的时间在校外工作,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于是学习的时间需要相应延长,推迟毕业。而我国目前毕业证书统一发放、对号入座等措施显然不利于这一制度的实施。又如,合作教育的学生由于参加了工作,对社会的需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回校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由于没有实行学分制,学生选择教师的余地很小。而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由于缺少竞争机制,不利于吸引高质量的师资和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再如,在设置新专业方面,学校无法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自主决定,学生也不能根据社会和自己的需求改变专业选择。所有这些,都存在深深的计划经济的印记,与合作教育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很不相称。在我国合作教育的实践中,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由于学生只能在某一个时间段外出实践,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根据国外的经验,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由安排时间,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而且由于学生可以延长在校的学习年限,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减缓了对就业市场的压力。由此看来,学分制的实施对合作教育的顺利发展十分重要。项目参加单位合作教育的实践也同样说明:学年制条件下的合作教育,在工作学期的学生安置上,存在极大的困难。如果问什么是合作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学年制就是深化合作教育的“瓶颈”。加大改革的力度,深化合作教育的实践,首先必须解决这一体制性障碍。在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合作教育,将是项目参加单位下一步推进合作教育的主要目标。

(八)学生的积极性是合作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认为合作教育只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产学”双方的事,因而只注意调动这两者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学生在合作教育中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合作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合作教育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因此,学生在合作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需求是合作教育正常运行的基本动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强调社会、环境应该允许人性潜能的实现。并强调管理的本质在于允许和促进人性潜能的表现与成长。充分相信和依靠学生,就是相信学生潜能的力量,就是相信大多数大学生,当你把选择企业的权利真正交到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感到肩负的责任,并把它承担起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中国现在这样一个特定条件下,就是调动了多方的积极性。即调动了学生家长、学生亲戚和朋友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工作学期安置工作中,这股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调查资料表明:合作教育学生通过学校双向选择见面会找到雇主单位的占了合作教育总学生数的33.20%。而依靠学生自己力量(其中包括由学生通过家长、亲戚朋友、同学介绍而寻找到雇主单位的)寻找到雇主单位的占66.80%。详细比例分配见图表示。

这就是说参加合作教育的大部分学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寻找雇主单位的。没有学生参与合作教育的热情,要将这么多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部安置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学生的参与热忱来源于合作教育本身的优越性。多年合作教育的实践将合作教育的优势逐步显露了出来。特别是合作教育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所处的优势,让学弟学妹们羡慕不已。没有合作教育本身的优势,同样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的热忱。

除此以外,学校还将就业指导前移。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技巧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还是一个需要有经验积累和心理调整和准备的问题。将合作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技巧教育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完美地解决上述问题。这样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项目参加学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能保持同类学校领先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

(九)企业支持是合作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

企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与合作教育,是合作教育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合作教育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因为用合作教育的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学校和社会两个环境,而作为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就是企业的参与。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参与是被动的。企业接纳学生是执行政府部门红头文件的指令,不管企业愿不愿意都要执行,因此,无从谈起企业的积极性。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使企业获得完全的自主权。学校无法再依靠政府的指令来安置学生,必须寻找与企业的新的结合点。从表面上看,这是增加了安置学生的难度,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在新时期学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就不仅能吸引企业参与合作教育,而且,企业在参与过程中还能发挥过去从未有过的积极性,这样将更有利于合作教育的发展。现在问题的核心在于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形势,创建一种与企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须遵循“互利互惠”原则。在不同时期,学校与企业双方尽管“互利互惠”这一原则是不变的,然而其内容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根据不同时期校企双方的不同需求,不断更新“互利互惠”的具体内容,是切实贯彻“互利互惠”原则的根本要求。

(十)领导重视是合作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认为合作教育只是学校教学部门的一项具体的教学工作,只要教学一条线的同志加以实施就可以了的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为了计算学分,可以把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学分列入实践环节,但是,它不是实践环节中的生产实习,也不是生产实习的异化。因此,要不断有力地推进合作教育,单有学校教学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其次,合作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体系来加以保证的。例如,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运作方式、评价体系等等。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不可想象的。第三,

项目参加学校的经验表明,为了成功地实施合作教育,学校上下必须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形成合力。而合力的形成、调整和出击,需要领导的运筹帏屋。因此,只有领导重视才是合作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四、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合作教育引入我国,我国的若干所高校开始进行合作教育试点起,中国的合作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就开始苦苦地探索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一个继续在探讨的问题。

尽管关于政府是否应该管高等教育的问题在教育哲学上已经争论了几个世纪,而且现在仍在继续,但实际上这种管理和控制是不可避免的。第一,现代高等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已经脱离了高等教育的“自然经济”时代,进入了“大生产”阶段,与社会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不能不对社会和国家承担义务,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它不得不接受政府的管理。第二,现代高等教育对社会生活和国家事物的介入越来越深。所产生的人才、思想、观点和科学技术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政府为了自身的安全和与发展,都不会放弃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控制。第三,没有限制的学术自由会象经济上没有限制的不干涉主义一样成为灾难。因此,绝对的自治和自由不一定会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却反而有可能带来某些限制和损害。因此,政府的管理与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从经济的角度看,理想的、公平竞争的市场,是按市场价格通过物品与货币的自愿交换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运用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生产出最大数量的有用物品和劳务。但市场并不总是能达到完全理想的状态。相反,市场经济受行业垄断、行业壁垒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的影响,经常会产生种种不公平。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很有必要。从产品属性上看,教育既不是纯粹的私人产品,也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而是同时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特征的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象私人企业那样追求最小成本和最大产出,因此单凭市场机制无法达到教育领域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十分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支持。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合作教育虽然与其他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市场介入性,但它毕竟是属于教育范畴,无法脱离产品公共性的特征。因此,政府的支持决不可少。根据国外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也是支持合作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最彻底和最持久的方法。美国合作教育自1906年诞生到爱迪生基金会于1957523日、24日,在俄亥俄州戴顿市发起召开题为“合作教育与即将到来的教育危机”(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the Impending Educational Crisis)的大会的51年中,仅有55所学校采纳这一模式。然而,这次大会促成了由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Wilson)和爱德华·莱昂斯(Edward H·Lyons)共同完成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Work-study College Programs, Wilson and Lyons,1961)一书的出版,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合作教育的优越性,同时引起了政府的重视。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5高等教育法》。该法中题为“加大对发展中学校支持力度”的第三条款规定,发展中学校可以使用该条款中规定的款项发展合作教育,于是,在此后的3年中实施合作教育的学校增加了一倍。l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5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将有关资助合作教育的内容单独列款,于是,更多的学校开始实施合作教育。到1992年,全美实施合作教育的学校达1100多所。

我国的合作教育在将近20年的实践中,始终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在模式的引进阶段,由当时的国家外经贸委和国家教委,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和加拿大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签定合作协议,促成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中国实施合作教育计划”的合作项目的成功建立。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经委和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等政府部门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和操作指导。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成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为我国合作教育试点的全面展开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八五”和“九五”试点中,政府对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将其列为国家教委的重点课题,成为全国关心的热点之一。事实证明,没有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我国合作教育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我国的合作教育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市场经济的条件又不十分成熟,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合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除了上述条件外,影响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化进程还有哪些因素?我国合作教育可持续化发展的前景如何?项目成果的推广可能性如何?回答是乐观的。

合作教育要可持续发展,就学校内部而言,必须制度化、法定化。项目参加学校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些学校的合作教育所以能够坚持数年、十几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将合作教育列入学校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从制度上保证了合作教育的正常实施。有些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还将合作教育写入学校的定位和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并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批准,从法定程序上确定了合作教育的地位,这样就满足了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了这种保证,不仅从事合作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发生了变动,不会影响合作教育的正常开展,就是学校主要领导发生了变动,甚至学校合并,资产重组,也不会影响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教育的制度化与法定化,是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往往学生对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年年持高不下的学校,就是那些能长期坚持开展合作教育的学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认为合作教育很有必要应继续进行的学生数占总学生数的42%,认为可以继续下去,但需完善的占54%,两者合计96%。真正持反对态度的只占4%,这种状况已保持了近5年。(2003年具体统计百分比见图。)这5年也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教育迅猛发展的5年。学生对合作教育的热忱,推动了家长对合作教育的支持。多年来,家长支持合作教育的百分数,均保持在90%以上。家长的支持又带动了亲戚朋友的支持,而亲戚朋友的支持又拉动了一批社会力量的支持。支持推动支持,支持拉动支持,形成了一张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支持合作教育的社会网。正是这张大网托护着合作教育事业,推拥着合作教育不断持续地向前发展。依靠这张网,合作教育获得了持续和有效的支撑。因此,学生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仅是合作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也是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只要加大对合作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合作教育,让广大学生知道、认识和了解合作教育,使参与合作教育的广大学生得到真正的实惠,就一定会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使合作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企业对合作教育的支持,是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开展合作教育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可以这样断言:没有企业的支持,中国的合作教育将一事无成,没有企业的支持,中国的合作教育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目前,中国的企业对合作教育还是非常支持的。(见下图。)

数据表明:非常支持和基本支持合作教育的企业数占96.4%,认为再次合作有困难,不再予以支持的企业只占3.6%;学生到单位以后,有明确工作安排,或虽没有明确工作安排但是有具体工作可做的占98.8%,雇主对学生漠不关心的只占1.2%;就工作量而言,工作量很大,很充实的和有工作可做但是仍有空闲的占97%,基本无工作可做只占3%;在工作学期中,多少获得报酬的占60.8%,一点报酬没有的占39.2%。以上是2003年的统计,从2000多份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整个发展态势还是令人乐观。有了企业的支持,合作教育一定会持续不断地焕发生机。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上已经找到了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加强学校对合作教育的统一领导与合力推进;将合作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让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真正受益,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紧紧依靠企业和一切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的扶植与帮助,持之有恒,不断探索。我们就一定可以将中国的合作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b9ac9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d.html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