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课2012年春季学期课件(学生版)

发布时间:2012-10-04 18:34: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讲 关于哲学与中国哲学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是静止的”:“阿基里斯追龟”“飞矢不动”。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白马非马”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一天,征服了半个文明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看见哲学家第欧根尼(Diogenes)坐在木桶里晒太阳。于是这位君主在大臣们的簇拥下走过去,对哲学家说:“我是亚历山大大帝(I am Alexander, the Great)。”第欧根尼傲慢地回答说:“我是犬儒学者第欧根尼(I am Diogenes, the Cynic.)。”然后亚历山大问他是否需要任何帮助。“是的”,第欧根尼说道,“离远点。别挡了我的阳光。”四周一片惊奇的静寂。亚历山大慢慢转过身去,对随从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会是第欧根尼。”

有一次皮浪(Pyrrhon,古希腊怀疑派哲学家),在船上遇着风暴,同船人都很害怕,他却指着船上仍在安静地吃东西的一头猪说:聪明人应该象这猪一样不动心。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第二讲 知鱼之乐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吕氏春秋·离谓》)

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吕氏春秋·淫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庄子·天下》)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荀子·非相》)

思考题:

“鱼之乐”是可以“知”的吗?典故中的庄子是否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庄子与惠施表达出对“出游从容”的鱼很不一样的姿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思考题:

何谓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一种心理现象吗?如何理解恻隐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本心。


第四讲 不为与不能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下》

思考题:

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并结合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孟子说良能是不学而能的、良知是不虑而知的,强调的就是良知、良能凡人皆得具备,而不受任何具体个人后天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意味着,任何人所具备的良知、良能是一样充分的,同时,任何人都无法以良知、良能的欠缺来拒绝行善。

第二,既然良知、良能是任何人先天具足,它接下来就只是一个为与不为的问题。这一问题意义极大,为与不为所涉及到的良知、良能,都是最根本的理由。如果为,则任何后天的理由都干扰不了;如果不为,则任何后天的理由都充足不起来。

第三,能与不能是另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它并非不重要,对于良知、良能往往有建设性的意义,但却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依据。因为它完全受制于每个人具体的后天经验的影响,每个人在能与不能的问题上各不相同,在能力上体现出来的高低,不能决定良知、良能的意义。

第四,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往往出在为与不为的问题上,却用能与不能的问题来遮蔽。比如在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的问题上,往往该不该问题还没回答好,就直接用能不能的问题来替代了。


第五讲 为己之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思考题:

孔子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指什么意思?请谈谈你对儒家作为一种“为己之学”的理解。


第六 技兼于道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庄子天地》)

“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

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第十七》)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鲁问》)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思考题:

如何理解“技兼于道”?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技术发达的看法。


第七讲 上善若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二十三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

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论语·子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孟子·离娄下》)

思考题:

什么是“上善若水”?谈谈你对儒、道两家从“水”中领悟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第八讲 义利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锺、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今学者之说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主不受也。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法;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官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不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思考题:

谈谈你如何理解孟子所做出的义利之辨?


第九 言必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朱子《论语》注: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思考题: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请问你如何理解孔子对“信”的这种表达?


第十 富而好礼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思考题:

子贡问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是如何回答的?如何理解孔子回答的意思?


第十一讲 仁者必有勇

勇而无礼则乱”“好勇疾贫,乱也”(《论语泰伯》)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恶勇而无礼者”(《论语阳货》)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思考题:

“勇”作为一种性格与作为一种品德,你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分?并试述你对“仁者必有勇”的理解。


第十二讲 忠恕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朱子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中心”是不偏不倚,“如心”是推己及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思考题: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以直报怨”?


第十三讲 辞让与恭敬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也”(《孟子》)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冉有曰:“夫子为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

思考题

谈谈你对儒家所主张“辞让之心”的看法。


第十四讲 人禽之辨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思考题:

根据儒家的精神资源,如何理解人与禽兽之间的关系?


第十五讲 亲亲之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

思考题:

如何理解儒家的“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85e3f639b6648d7c1c74690.html

《中华文化课2012年春季学期课件(学生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