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平凡的世界》主题思想

发布时间:2018-09-13 05:04: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思想

刘海霞

(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的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 从作者的 主体性去看,作者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意识、忧愤深广的苦难意识、 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 与作者的人生体验有着深广的联系, 也表达出作品反映受苦生活的史诗意味, 同时在 的层面上启迪着青年读者。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乡土意识;苦难意识;奋斗精神

《平凡的世界》创作于 1975— 1985年。这十年间,正是中国当代一个最具有历史意 义的时期,人们刚刚从文革的荒芜中走出,长期以来的精神控制,文化的缺乏和对人性 的压抑等带来巨大的心理情感能量, 迫切的需要有一个宣泄和释放的通道。 《平凡的世界》 正是作者路遥在解除对思想等方面的禁锢后所抒发的个人真实的情怀, 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 , 体现出了丰富的个性情感色彩。 是作家徘徊于城市和乡村的交叉地带, 深入地诠释了生 活在这一特殊地域的人们矛盾且复杂的一部代表作品, 他深刻地表现出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人 性美,表现出了富有当时社会特色的人性情感和人类真情。

80年代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各种社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形态千姿百 态且交叉又渗透, 形成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的局面, 这就是开放初期的社会现状, 而路遥先生笔下的孙少平等人的城市情结正是在这种改革的时代下召唤他们为之努力。 孙少 平因为村里学生少,学校办不起学因而失去教师职业做回农民时,他思量:“即使是外面的 世界充满了风险,也愿意出去闯荡一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描写城乡交叉生活的代表作, 路遥 《平凡的世界》 全景式地展现了 1975年至 1985年这十年之间中国城乡 社会的生活, 而这十年之间中国社会正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过程之中, 当时的社会面貌 :以前原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仍然存在, 但却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而这些新特征同时对原有 的二元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是这种新旧交替的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结构构成了 《平凡的世 界》的社会背景。

一、乡土意识 (一乡村生活

《平凡的世界》 的乡村生活是以原西县双水村为代表, 通过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继承和 发扬,基层政权阶层的影响和劳动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创业的精神这三方面来影响和发展的,

正是这三股力量的文化发展体现了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农村当时的社会状况。 传统的伦理道 德的继承是通过中国的家族和家庭的尊卑秩序来体现的。这一秩序体现出了人们之间的尊 ,长幼、亲疏,让每个人都在这一秩序中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如拿孙少平来说,在双水 村时他严格地把自己放在孙立厚的二小子的位置上,在家里时,他敬老尊大爱小;在村中, 他主要按照世俗的观点来有分寸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始终记着自己的身份,自己应该做的。 基层政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前, 双水村村党支部以及上级领导在倾政策的 指导下, 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桎梏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人身自由等方面的限制。 如双水村党支 部书记田福堂为了在农业学大寨中做出新的成绩, 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组织全村人修水坝, 不但耗粮耗钱耗工耗时, 而且水坝也很快被洪水冲毁, 劳民伤财。 农民的创业精神是指在农 村中, 由于极度贫穷带来了生活上的极大困苦, 人民自发的产生的想要对农村现状改革的强 烈愿意。这一愿望正如作为生产队长的孙少安对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所说的:“上面 其他事情可以管,但最好在种庄稼的事情上不要管老百姓,让农民自己种,这问题就好。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农民不仅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 同时也逐渐开始摆脱土地 对人的束缚,在各行各业大展身手,也以后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平凡的世界》的乡村生活中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是中国农村中社会生存和运行的基 ; 基层政权虽然有时影响很大, 可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同时随着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基层政权对农村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而农民 的创业精神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二城乡交叉地带

城乡交叉地带的最大特征在于跨越边界, 对于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来说, 城乡边界几乎 是难以逾越的; 但是对于新成长起来的受过一定教育的一代农村青年来说, 跨越城乡的边界 则成为他们自觉的人生选择。在 《平凡的世界》 , 路遥先生以浓墨色彩的笔墨描写了以孙 少平为代表的一代农村青年主动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必然选择, 描绘了双水村小学, 建筑工地, 大牙湾煤矿等地方给孙小平等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学校中, 他既可以得到相应的工分, 又可 以通过和田晓霞的联系等途径, 来满足在精神方面的要求, 但孙少平的心理是矛盾的, 他的 思想实际上形成了农村的和农村以外世界的两个方面:“你用生硬的手拍打掉我从乡里带来 的一身黄土。 让你充满炭烟味的标志印烙在我的身上。 老实说, 你也没有能拍打净我身上的 黄土;但我身上也的确烙下了你的印记。可以这样说,我还没有能变成一个纯粹的城里人, 但也不完全是一个乡巴佬了。再见吧,亲爱的原西„„”①对于他来说,这是矛盾的,但也是 统一的。一方面,他摆脱不了农村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受到农村的局限,

想要进一步得到发展。 他身上的黄土炭烟味决定了他既不是纯粹的农村人的状态, 又非纯粹的城里人的气质。 在建筑工地上也一样, 他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生活, 虽然表现上 看起来他在一定程度上与双水村断开了联系, 但也没有融入到黄原城的城市生活, 他只能在 这两者之间漂浮。大亚湾煤矿更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活,他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漂浮 大亚湾爆矿更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正如孙少平所感受到的:“这是一个奇特的生存部落, 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卑俗、新的与旧的,全部混杂并存,交织在一起。这里汇 聚着来自各地的人们, 不同的精神面貌, 不同的思想认知在这里了聚合, 深刻地体现出了交 叉地带的复杂性。

路遥先和不着边际经说过:“由于城乡交叉逐渐频繁,相互渗透日趋广泛,加之农村有 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这是间所发生的生活现象和矛盾冲突,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路遥·面对着新的生活 ,包括孙少平在内的打工看所处的这种环境,以及他们的行为,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 生动了呈现了改革政策之后城乡之间人们的 丰富多彩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同时也深刻地表现出了底层的劳苦大众为了摆脱生活困境, 出了顽强的抗争,体现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而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 也蕴含着新型的, 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因素。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

(三作者的农民立场和土地情结

路遥充满着对农民的喜爱之情。他说过:“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 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刻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 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②这表示他不仅关注农民,喜爱农 , 在创作中更是坚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劳动愿望, 并把它看作是一切创作活动和 作品本身所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是揭示路遥先生农民性的具体表现。在 《平凡的世界》 这部 小说中, 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他们都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辛苦劳动者的农 民。无论是孙少平,孙少安,还有其它广大的劳动者,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他们 日常生活的无数画面构成了《平凡的世界》最主要的内涵。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路遥先 生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描写不仅是表面的, 更主要的是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他们为 了生活而奔流的忙碌的身影, 写出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奋斗, 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让他们看到美好理想得以实现的曙光。 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 他们虽 然处于社会最底层, 社会地位不高, 可他们却有伟大的理想, 不弱于任何人的理想。文章中 的孙少平就是这一形象的美好体现。尽管上这学是如此的艰难,但孙少平内心深处还是有 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他现在已经从山旮旯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 ”③他在黄原城揽活干

,仍然不忘学习,不断的奋斗,想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作品中更多的人,他们 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 在这一系列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的品质, 正是现在社会 所缺少的, 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虽然孙少平等一系列劳动人民依然在社会的最底层艰苦奋 斗着,同时他们顽强的奋斗精神和高贵的品格影响了那一代人。路遥先生借孙少平之口说:“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 尽管穿戴土俗, 文化粗浅, 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 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呼复杂,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作者正是 怀着对农民、 农村的深深的喜欢之情来创作的。 对广大农民的艰苦奋斗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 农民心灵美的一种挖掘。 从作品中孙兰花和王满银的婚姻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 然王满银在别人看来是一个二流子” ,可兰花却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他,在家 里一个既当爹又当妈,从无怨言。而当王满银和南洋女人勾搭上时,兰花就吃鼠药自杀, 死来维护忠贞的爱, 她是多么的纯真, 多么的善良。 路遥先生正是怀着这种对农民深深的喜 爱之情, 全身心地去感受农村的生活, 发掘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闪光点, 用自己手中的笔去 体现他深深爱着的这片黄土地上的农民。

路遥先生也深深地爱着足下的黄土地。在《平凡的世界》扉页中写道:“谨以此书, 给我生活过的土地。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满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 青《我爱这土地》 。作者对他生活过的那片黄土地饱含着深情。文中这样写道:“睡吧, 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父亲” ,深切的表明了路遥先生对这片土地的爱。文章中有多处 对黄土地的描写。如:“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 纵横, 支离破碎, 四分五裂, 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每年流入黄河的泥砂就达十六 亿吨。 ”④路遥先生对他生活过的这片黄土地,把它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他时刻 眷恋着故乡的那片热土, 路遥先生常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深沉的故乡情。 路遥先生出生在黄 土地上, 为了把报答养育过他的这片热土而赞美黄土地, 因为黄土地的朴实厚重而留恋黄土 , 同时深爱着的这片黄土地也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 路遥先 生与黄土地之间的那种深深的情感, 同时他也把这种情大吃一惊体现在了他的作品当中, 当他的创作无法继续时, 他都要跑到老家, 毛乌素沙漠, 在那里寻找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 智利《路遥土地常识》 。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对故乡毛乌素那里的大沙漠有一 种特殊的感情或者说特殊的缘分。 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 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 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我都会不由自计走向毛乌素大沙漠。 ”⑤路遥与土地 的这种无法宏伟的深深的情感, 使他对土地有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情感, 体现出了浓浓的故 乡情。而《平凡的世界》正是这一情节的最好体现。

二、苦难意识 (一路遥的苦难人生

1992 11 17,是一个萧条,冷清的季节, 42岁的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怀着眷 恋的心情离开了他深情热爱着的这片黄土地,留给世人无限的头痛和遗憾。

路遥, 出生在极端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小时候总是吃不饱, 穿 不暖,受到别的小孩子的欺负还要忍气吞声,这些记忆使他对于苦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7岁那年,更是被父亲一路乞讨送给了伯父家做继子。为了能读上书,吃上饭,他没有哭, 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年幼的路遥知道生活是多么的艰 ,而无论什么时候,要想摆脱困境,只有依靠自己去不断的抗争,才能吃得饱,穿得暖。 童年所经历的苦难和由此所形成的个性品格对他以后的创作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苦难 相伴 , 是路遥的命运,苦难与路遥形影相随。

苦难 , 毁灭了路遥 , 也造就了路遥。

所有路遥曾经体验过思索过的东西 , 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 , 路遥都艺术地讲述给了人们。 我们为他的作品所感染 , 我们的思想、情感被打动 , 都是因为这个生活过、思考过的人把他认 为值得讲述的东西讲述给我们听 , 而那些东西在我们看来珍贵无比。

路遥视写作为生命,他用动人的魂魄的真血真情与文字进行交换, “他是一个优秀 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贾平凹《怀念路遥》

在自己的创作达到如此高度的情况下, 还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不被荣誉的光环所迷 ,要忘掉你写过《人生》 ,忘掉你得过奖,忘掉荣誉,忘掉鲜花和红地毯。从今往后你仍 然一无所有, 就像七岁时赤手空拳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寻找生存的道路 (路遥 《早晨从中午 开始》 ,这就是路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之后,他下定决心,要为黄土高原而奋 斗不息的儿女们写下一部史诗巨著。写这部书我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一开始就到一个舒 适的环境去工作不符合我的心意。 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 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 排斥舒适, 要斩断温柔, 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 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有 弹拔出绝响”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于是,在此后的六年当中,他下煤矿去亲身体验 煤矿工人的生活,到农村去体验农村生活,与外界隔离,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历史、宗教 等方面的书籍, 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搭上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 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 三卷本, 100多万字的史诗巨作——《平凡的世界》

同时, 路遥还要亲身去体验生活。对一切常识性的, 技术性的东西且不敢有丝毫马虎, 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脑子没有把握记住的,就详细笔记下来。 ”⑥他到乡村城镇,工矿

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去接触国营、集体、个体等企业,饲养室,茅草棚„„能触及的 他就去触及, 触及不到的他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触及, 甚至到一个省委书记的家中, 省委书记不在家时去感受他的生活方式、积累素材。

路遥先生对创作是那么的执着, 谨慎,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小背景, 只要是涉及到作品 ,他都会亲身去体验,去感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的亮点。 (二作品中的苦难意识

路遥先生对农民、 农村、 土地的深深的爱体现出了其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故乡情节, 也体 现出了他的农民性。 而这一切都和他早期的生活经历有最直接的关系。 一系列的贫困生活经 , 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让他过早地品尝到了贫困所带来的创伤。 童年的记忆是 挥之不去的, 正因为真正尝试过饥饿的困苦, 有着切身的体会, 他才把饥饿给人带来的痛苦 描写的那么真切。平凡的世界有这样的描写:“正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 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 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不到一个 小时,孙少平就感到饿的头晕眼花。他有气无力地抡着撅头,尽量使自己不落在别人后 真如作品中所写的那样,我们不仅应该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 主动寻找困难, 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 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 不要陶醉 在仪式的顺利和胜利中, 我们应该不断地强迫自己自讨苦吃。这是路遥的吃苦哲学” , 的并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 ,而是为了利用苦难锻炼自己的性格。正如路遥所希望的那样 , 孙少平在自讨苦吃的过程中,锻炼得更加坚强,而且将苦难转化为独到的人生感悟, 化为积极进取的人格力量,转化为深度的生活热情。他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 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 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正是孙少平在巨 大的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激情, 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 才使得这 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显然,路遥比少安,少平等人要幸运的多,尽管生活困难,但他还是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 所有这些描写都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多么相同, 也只有亲身经 历过才能写的如此真实。 正因为如此, 他在作品中才不可避免地描写农民生存的困境和苦难 的生活, 以及他们对苦难生活的执争, 对困苦命运的不妥协, 对黄土地和在它上面生活着的 劳动人民的热爱。 依靠着自己的执着拼搏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孙少平, 在艰苦的生活中自强不 息的孙少安, 正直勇敢勇于追求爱情的田晓霞等都是作者所歌颂的。 这些劳动人民形象的成 功塑造,无不体现着作者对农村、农民和黄土地的深深恋情。

三、奋斗精神 (一男性形象分析

孙少安是一个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善于思考,勇于奋斗的农村先进青年的典型形象,

是经过十年动乱后农村发展的希望。 他在生活的过程中认识到, 只有结合了农村现有的真实 情况, 以现实为基础,才能有所发展。他身上也具有着同苦难生活抗争的奋斗精神,他是从 苦难中走过来的,知道生活的艰辛, 同时也清楚自己家中的情况,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 为了 父母亲能轻松些, 为了弟弟妹妹安心上学, 他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拼命劳动来改变一家人贫困 的面貌。无论他搞包产到户,还是后来的办砖厂, 无一不是为了摆脱贫困, 一家人能过上舒 适幸福的生活。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 42章写道:“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无休止的奋 ! 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度, 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 精神也 会永远年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它既是路遥先生思想的生动体现,同时也真切的赞 美了孙少安对生活, 对自己的理想执着奋斗的精神。 这种积极的生活姿态, 勇于向前的精神, 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以及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具有激荡人心的 伟大力量。

孙少安在面对爱情, 面对润叶时,深深地体现出了他的无奈。 双方都非常清醒理性, 活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去关注婚后的世俗生活。 虽然他们俩在一起时, 那种情谊多么像一幅 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但因为现实, 因为城乡的差距,也因为家庭的制约,不可避免地 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两个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 对当时的社会来说, 同样也是时代的悲剧。 然而孙少安最后和秀莲结婚以后, 他从来没有因为田润叶而待慢过秀莲, 他明白这才是自己 真实的生活,也深爱着秀莲,真正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纯真,善良。因为无论以前怎样, 然自己做出了选择,就要为此而负责,终其一生。

孙少平在小说里刚出场时是个为每顿饭必须到食堂领两个黑馍而感到寒酸自卑的穷学 生。 他穿着不能保暖仅能遮羞的破烂衣服, 每天啃着两个黑馍维持在学校的半劳动半学习的 生活。这样的境况使他自卑,但古老质朴的黄土铸造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

8

性格, 贫困并没有成为他颓废的借口。他抓紧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读书、看报、学 , 以武装骨骼瘦长, 身架单薄的自己, 精神上的优势与满足使他支撑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 于倒下。

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正赶上好形势, 开办的砖厂初见起色,孙少平完全可以厚待 ,到哥哥的厂里做帮手,在村里过着安逸无忧的生活。可他偏偏选择了苦难” ,在外面 从头开始。孙少平生于苦难,吃苦本无可厚非,可甘愿自找苦吃,是一辈子深居大山, 一心一意耕耘土地, 埋头干活只求脱离苦难, 实现丰衣足食的父辈们难以理解的。 但孙少平 受过现代教育,他通过书了很多地方,知道除了双水村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里人声喧哗,灯火阑珊。 他开始懂得有意识地去思考人生的价值, 生命的内涵,对于苦难与 生活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 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生, 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 但是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生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从意识 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他最终选择了出去闯荡世界 他从踏 进黄原城那一刻开始,就打算以着苦行僧般的方式, “忘掉!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 切享乐,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他表现出来的坚强与忍耐是 一般人难以忍受的。

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条件和身体上的倍受折磨从没有使他产生过动摇或放弃的念 ,在困难面前反而更加坚忍不拔、 昂扬奋发。这也正和路遥追求的品格息息相关,路遥曾 在《作家的劳动》里热情洋溢地说,他所追求的优良品质是坚强的性格” ,认为性格也 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同时孙少平身上有着土地赋予的淳朴、 善良与倔强, 除此之外, 又有着城市人的温雅与 锐意进取。 他在黄原城经历了非人的磨练后, 总不能永远在黄原城的揽工的路上徘徊, 他开 始思考着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归宿。 对孙少平寄予厚爱的读者不希望他没有归宿, 路遥也不 会允许孙少平的人生就如此停滞不前。 孙少平选择出走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 无论结局如何, 一个敢于为自己的理想抛弃安稳的生活去主动冒险、挑战的人在当代中国都不多见。而且, 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高中毕业生 (在当时已属高学历 ,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是他最无 法忍受的,因此,离开家去闯荡一番也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选择。

他在苦难的生活炼就了拼搏和奋斗的精神, 他不但主动承担苦难, 勇于和苦难抗争, 的奋斗历程中贯穿的思想主线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 他都从未想放 弃过, 正是这种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平凡世界的不平凡人生! ( 女性形象分析

田晓霞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是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爱读书, 善思考, 对事物常有超出年龄的不凡见解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长大后她逐渐养成了豪 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 还经常借书给孙少平看, 两人共同思考商讨社会问题。当三年后碰 到打工的孙少平, 从另外一个角度她认识到仍是衣服破烂的孙少平没有被几年的农村生活同 , 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的人, 同是具有青春激情的两个 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交流着思想, 互为导师, 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 俗的爱情。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素养,语言、爱好和志趣,能心有灵犀相互沟通。所以他们 的交往逾越了竖在他们自身地位的这一座巨大的屏障,他们对于人生有着共同的感受与理

,对于事业都有一种献身的热情。 他们热爱文学,在读同一部作品时,往往发生情感的共 振。田晓霞,省报记者,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面对黑色的矿山,特别是目睹到井下工人紧 张的拼搏, 心中涌起了对创造财富者的无限爱戴和崇敬, 深刻的体验到了劳动的伟大与庄严。 孙少平是田晓霞心中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得从对方身上吸取新的思想、知识、 经验和力量,充实与提高自身。 田晓霞在日记中写道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 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 是利他的, 是心甘情愿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 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他们破除陈旧的爱情观念,以最纯真的感情演绎并推动着现代意识的 发展, 追求的是心有灵犀, 平等的人格及自我尊严,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 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 田晓霞, 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 省报的记者。 孙少平, 一个普通农民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他们的结合 无异于天方夜谭,难以让人从理性上认同。让田晓霞破除世俗的偏见, 与少平结合,会使婚 姻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而显得虚空, 再从田晓霞的个性来看, 她是不可能半途抛下少平去寻 找新的幸福, 但是她也是不可能委曲求全接受高朗这个高干子弟的求婚, 否则的话就人物将 丧失其自身的光彩, 再者, 路遥作为一位忠实于生活的作家, 也不愿违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 ,所以迫于无奈, 作者使她在陕南抗洪前线采访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 从而这个 晶莹剔透的城市姑娘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永久的魅力, 她和孙少平的玫瑰色的爱情更增添了 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壮美,无不让人惋惜。

总之《平凡的世界》 令人十分感动, “平凡但不平庸” ,在农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会让人 找到方向找到支持。人生,就是当有一天,你要离去的时候,回首往事,你不会因碌碌无为 而后悔。

路遥.平凡的世界 [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9. 210

路遥.路遥文集 2[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3. 374

路遥.平凡的世界 [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9. 5

路遥.平凡的世界 [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9. 229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3. 8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3. 23

参考文献

[1] 路遥 . 路遥文集 (1-5[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2] 路遥 . 早晨从中午开始 [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 路遥 . 平凡的世界 (1-3[M].云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 郑毅 . 评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特色 [J].哈尔滨 :齐齐哈尔学报 .2003. [5] 何小青 . 试论路遥的创作思想 [J].湖南 :郴州市第一中学 .2003.

[6] 陈泽顺 . 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J].陕西 :延安大学学报 .2003.

[7] 贾平凹 . 怀念路遥 [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edcf5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4.html

《谈《平凡的世界》主题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