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练习和答案

发布时间:2018-07-22 06:54: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双手

【课前学习】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教悔 缈小 题名 提到 B.素长 铁铸 火燎 检查

C.胳膊 纹络 法治 法制 D. 熟炼 搓手 锻炼 察看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松手了,我低头去 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2)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诚地 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还是短文章,都要从心里写,要从心里流出来。”

(3)在影响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 的角落——人的自尊心。

A.查看 训诫 敏感 B.察看 告诫 敏感

C.察看 告诫 敏锐 D.查看 训诫 敏锐

3.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

。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4.下面这段话对表现张迎善同志的手有什么作用?“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一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能留下很深的印象。”

5.为什么说张迎善的手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课堂导学

文章通过对“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朴实而感人的形象。

1、文章结构分析:

2、文章主要特点: 

(1)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人物,可以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为了极俭省地表现人物,在肖像描写中可以着力画眼睛。但本文却别开生面,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这固然是因为作者和被采访者见面时一握手,就震惊不已,觉得握住的简直不是一双手,而是“半截老松木”,从而激起了强烈的观察愿望;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一个林业工人的关系:“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而“一天能栽1 000多棵树!”看到了“一双手”,就从一个典型的侧面认识了林业工人;抓住了“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独具慧眼地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手的特征。作者既注重静态地描写“一双手”,又始终结合采访进行描写,在记叙中自然地穿插对“一双手”的刻画。“半截老松木”的手,是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感受到的;手“皮肤木色”等情况,是“我低头去察看”时,“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看到的;手指各关节都“缠着线”的原因,是通过“我”和张迎善的问答交代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是“我”用米尺“像丈量土地似的”量出来的;一双手创建一个“绿色宝库”的奇迹,是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介绍的。叙中画手,化静为动,避免了“写生”“素描”式的单调、刻板。在表现手的特征时,文章还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比喻如“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比较如“那是天下第一奇手”,“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列数字如关于大手长、宽、厚的数量交代,植树数量的统计等,这些都具体地突出手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1.这段文字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一双手。这双手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描写的这双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看到了什么?

【课后学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双又一双手

吴光辉

在那个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法承受的悲伤时刻,国旗低垂,哀笛长鸣,令整个世界动容,令我们整个民族流泪。对着汶川大地震数万遇难同胞的亡灵,l3亿中国人在这里同时定格,垂手伫立,低头落泪。我将右手放在胸前,低首沉思:这又岂止是哀悼和祈祷?分明还是一个民族在隆重举行告别一个时代的仪式。而对这个仪式,我们无法凝视,因为我们的双眼都饱含着泪水。在这个时刻,我们惟有沉思,还有让我永生难忘的显现在抗震救灾中的一双又一双手。

难道不正是这样吗?灾难发生时,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果了,一下子不知所措,女教师为了拯救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冲进教室,用她那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可当她最后一次冲进教室后,楼房完全垮塌了,她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青春永远地定格在了20岁。这是一双柔弱纤细却义无反顾的手;在阴阳两界,两位年已八旬的老人,一方被深埋地下,一方用血肉模糊的手奋力挖掘之后,将他们那皲裂枯槁而鲜血淋淋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两只相濡以沫而心心相映的手;当解放军官兵掀开震塌的绵阳市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教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早已变得僵硬的双手还紧紧地拉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这是一双大爱无疆而舍生忘死的手;当危难关头在沉重的楼板压迫下已经昏迷多时的老父亲,突然听到女儿的那声“爸爸”穿越生死、动人心魄的呼喊,艰难地从废墟的缝隙之间伸出一只沾满灰垢的手。这是一只渴望亲情、渴望生命的手;在地震发生后,村支书带着村干部在余震中进山救助村民,来不及抢救他的年仅l7岁的儿子,使他的儿子被砸断了双臂之后因失血过多而死,他紧紧地抱着儿子那两只麻木僵直的断手,丧子之痛使他撕心裂肺。这是一双悲痛欲绝、公而忘私的手;一个只有九岁的小女孩,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挤压在六层高楼的废墟下,四周是一片漆黑,她用一只小手颤抖地打着手电,另一只小手同样颤抖地捧着课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以此排解她心中的恐惧。这是一双弱小无助而又坚韧不拔的手;在生死关头,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卫着婴儿,在她死去时双膝跪地,上身匍匐,两只受伤的手苦苦地支撑着地面,她想让自己的双手变成两道钢梁,能够掩护她的心肝宝贝,临死之前在手机上留下了她的遗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这是一双母爱如山、坚定刚毅的手……

大地震发生之后,我们每一天都被那些数不清的手,去拯救许许多多的生命的动人瞬间而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是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刻,地动山摇,天昏地暗,而他临危不惧,让他的四个学生躲在课桌下面,自己却弓着身体,张开双臂,用两只手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随着雷鸣般的震响,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木棍、水泥纷纷地坠落到他的头上、背上,他的双手被砸断了三根手指骨,热血顿时喷涌而出,染红了课桌,也染红了课本。他咬紧牙关,仍然用只剩下七根手指的双手拼命地支撑着课桌。就这样在他身下蜷伏着的四个学生得以生存,而他张开守护双手的身躯却慢慢地变冷、慢慢地僵直。一直到第二天的深夜,当搜救人员从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了,都情不自禁地落泪了,只见他的后脑已经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可他的伤痕累累、残缺不全的双手,还是那样无私无畏地张开着、支撑着。一直到将他的遗体抬到担架上,他的双手还是保持着救人的动作。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那张开双手的姿势,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铸成了一尊世上最为完美的道德塑像。

亲眼看到这些,亲耳听到这些,我不时地擦拭着泪水。汶川大地震虽然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给我们整个民族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半个多世纪以来,锤炼重铸的一种全新的民族精神的绝好机会。诚然,在汶川大地震中,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出现了震撼世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精神。

1.“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铸成了一尊世上最为完美的道德塑像。”这里的“道德塑像”指的是什么?

2.文章一开始渲染一种什么氛围?

3.作者为什么说:这又岂止是哀悼和祈祷?分明还是一个民族在隆重举行告别一个时代的仪式?

4.作者文中列举了什么样的手?有什么意义?

5.“亲眼看到这些,亲耳听到这些,我不时地拭着泪水。”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C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注意词语的固定搭配。A悔一诲,缈一渺,题一提;B.长一常;D.炼一练。

2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做题时注意语言环境,如(2)句从作家对学生的规劝,就要用“告诫”,而不能用有训斥口吻的“训诫”。

3、前后连贯呼应,句式相同即可。例如: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中的一滴 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4、写“各种各样的手”,是为了衬托“一双手”,采用了烘托映衬手法,来赞美张迎善的手。

5这双手是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1、这双手的特点是:(1)一双粗糙的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2)“皮肤呈木色。纹路又深又租.一道道黑土色”;(3)“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

2、这是一双林业工人的手,“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一双为美化祖国、造福人类而作出巨大贡献的手。通过作者对这双手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

1.“道德塑像”是指爱岗敬业、舍生取义的精神。

2.举国同悲,哀笛长鸣。

3.因为巨大灾难给我们提供—个充分展示经过半个多世纪锤炼重铸的全新的民族精神的绝好机会,因而告别“酱缸主义”时代。

4.①柔弱纤细却义无反顾的手;②相濡以沫而心心相映的手;③大爱无疆而舍生忘死的手;④渴望亲情、渴望生命的手;⑤悲痛欲绝、公而忘私的手;⑥弱小无助而又坚韧不拔的手;⑦母爱如山坚定刚毅之手。

5.为眼前的景象悲伤,被抢救生命的故事感动因而哭泣、流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ec8d3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10.html

《《一双手》练习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