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发布时间:2013-04-06 21:38: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系统

第二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第三节 管理学

第四节 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五节 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系统

1、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现代管理理论创始人 法国 法约尔

2、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美国 福莱特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3、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综合艺术 美国 彼得*德鲁克

4、 管理就是决策 赫伯特*西蒙

5、 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美国 哈罗德*孔茨 海因茨*韦里克

6、 管理就还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以快速有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美国 加雷斯*琼斯

7、 管理就是通过协调其他人有效率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罗宾斯 库尔特

8、 效率和效果说:认为管理就是“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把事情做正确”。效率是管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效果则涉及活动的目标和结果。

一、管理:

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第一、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管理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时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第四、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1)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 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相关资源。

(3)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二、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创新。

(一)计划:

所谓的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好的计划所具备的四个特征:1、统一性2、准确性3、灵活性4、连续性

(二)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和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责任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的运转。

组织的目标决定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一个成员自觉的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担负领导职能的人都要做人的工作,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作用。

(四)控制:

控制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绝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

(五)创新:

计划职能通过目标的制定和行动的确定表现出来。

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领导职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变现出来。

创新职能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变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三、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两重性 (二)管理即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一) 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组织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属性。

学习管理的二重性的意义

(1) 有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2) 有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 有利于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的实质

(4) 有利于结合我国国情学习、运用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二) 管理即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作为科学,就是指人们发现、探索、总结和遵循客观规律。

强调其客观规律

管理是一门艺术。必须结合实际。

强调其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四、管理系统及其构成

管理系统:

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系统是一个层次结构。

管理系统是整体,发挥着整体功能。

系统原理的要点:1、整体性原理2、动态性原理3、开放性原理4、环境适应性原理5、综合性原理

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

(1) 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

(2) 管理的客体(对象)。 相关资源

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

人在管理中具有双重地位: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主体是人,人与人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

(3) 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管理功能的集中体现。

(4) 管理媒介。 管理媒介主要指管理机制和方法。

(5) 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是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 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人际角色 信息角色 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

1、 代表人 外部协调

2、 领导者 内部协调

3、 联络者 外部协调

信息角色:

1、 监督者 内外协调

2、 传播着 外部协调

3、 发言人 外部协调

决策角色:

1、 企业家 内外协调

2、 混乱驾驭者

3、 资源分配者 内部协调

4、 谈判者

二、 管理的技能: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信息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 知识资源化 管理人本化

第三节 管理学

一、 管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它已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管理活动的研究,探讨其内在的规律,然后上升为理论,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从管理的实践出发研究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2、 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3、 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

二、 管理学的特点:

1、 综合性

2、 实践性

3、 艺术性

4、 不精确性

5、 软科学性

6、 多层次性

三、 管理的方法:

1、 归纳法

2、 实验法

3、 演绎法

四、 管理环境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内部 组织文化和经营条件

外部 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

外部环境 四种

简单和稳定(静态)的环境 容器制造商、啤酒经销商、

复杂和稳定 医院、保险公司、大学、汽车制造商

简单和动态(不确定) 玩具制造商、唱片公司、时装加工企业

复杂和动态 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公司、电子仪器制造商

哈默和钱皮 《再造公司》 3C 变化 顾客 竞争 最主要的是变化

第四节 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 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原理:

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综合,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1、 客观性

2、 概括性

3、 稳定性

4、 系统性

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

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

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

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保证及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

管理原理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即对于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1、 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 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 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二、 管理的基本方法

1、 法律方法

2、 行政方法

3、 经济方法

4、 教育方法

5、 技术方法

管理方法:

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法律方法的特点:

1、 严肃性

2、 规范性

3、 强制性

法律方法的作用:

1、 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

2、 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3、 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行政方法的特点:

1、 权威性

2、 强制性

3、 垂直性

4、 具体性

5、 无偿性

行政方法的作用:

1、 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2、 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3、 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

4、 便于处理特殊问题

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1、 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2、 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

3、 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中至关重要。

管理的经济方法:

1、 利益性

2、 关联性

3、 灵活性

4、 平等性

教育方法的特点:

1、 强制性

2、 示范性

3、 群体性

4、 个体性

5、 自主性

常用的较好的教育方法:

1、 专业式教育

2、 情景式教育

3、 启发式教育

4、 互动式教育

管理的技术方法:

实质的技术融入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

技术和管理很好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选用不同的技术。

2、 在了解每种技术的使用范围的条件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实处,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

技术的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必然结果,不注重技术方法的管理者必定是落伍者。

第五节 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1、 首先澄清管理学的价值属性

2、 无论是经济活动还是经济学,其最后的决定因素便是人们的价值观念。

3、 财富创造是一种道德行为

三、 集中相关的道德观:

1、 功利主义道德观 最大利益 核心是“有用性”

2、 权力至上道德观 人权

3、 公平公正道德观 同工同酬

4、 社会契约道德观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都是善的。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利润。

5、 推己及人道德观

四、 道德管理的特征及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1)前惯例层次 受个人利益影响 2)惯例层次 他人期望 3)原则层次 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伦理准则的影响 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2、个人特性

3、组织结构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四、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3、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4、建立道德守则和行为准则

5、设定工作目标

6、对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五、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价值观:

1、 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

2、 保护的增进社会福利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1、 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 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 社区福利投资

4、 社会慈善事业

5、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专项训练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作为一门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 实践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 素质。

管理的核心是 处理人际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3fe62add36a32d7375818e.html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