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的振兴—兼论中国教育改革15年 精品

发布时间:2019-01-28 21:18: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的振兴—兼论中国教育改革15年

  一、过去的遗产问题或矛盾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注重发展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

  [①]19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之风日盛,1898年清政府迫于各种社会压力,宣布废科举,兴学堂,遂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土壤上开始了缓慢发展的历程。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未能加速这一变化。

  这一时期的教育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照西方模式兴办的高等和中等教育基本上只是为社会上层阶级设立的,广大劳苦民众可望不可及,而存在于民众之间的基础教育却多半依旧是封建式的或者半封建式的。

  且绝大多数的民众子女始终与学校教育无缘。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的教育体系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受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

  人民共和国选择了一条苏联式的发展道路。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一个按照苏联模式构建的教育体系刍型基本形成。

  这种教育体制模式的主要特色是集中统一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

  高度集中这样一种特点,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说,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合理性。

  从建国初直到文革前夕,新中国教育有了相当快的发展,为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了一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弱点束缚创造力和活力,钳制发展。

  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在一种极其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和过于强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建立起来的,这就意味着脆弱的经济必须承担起超负荷人口的教育。

  这种穷与大的矛盾及由此派生的教育普及与提高、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矛盾,始终是困绕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势力并存的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怎样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矛盾的牵掣,在照搬苏联模式的同时,新中国在教育发展方面也借鉴了延安时期的经验;另一方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在积极探索着另一种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办法。

  探索的目的,旨在加速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它尽快适应并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有些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但是,不可否认,有些探索却是极具破坏性的,并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后果由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

  ‘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从而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并且使我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

  二、邓小平与1977年后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恢复了领导职位,他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说我们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②]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

  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

  [③]这显示了小平同志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对民族、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战略远见和卓识。

  在小平同志的领导和关心下,被四人帮搞垮了的在50年代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很快得到恢复,但基本体制并未有所改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体制的落后与现实需求冲突与脱节的矛盾。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小平同志向全党郑重宣告如果我们现在不改革,四个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葬送。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④]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⑤]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⑥]因此,在率先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浪潮袭来时,对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高度计划、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从理论和政策上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他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⑦]这个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当然也包括了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要搞好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1977年,他出来主持工作后,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⑨]此后,小平同志就教育工作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号召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10]为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铺垫。

  他指出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

  ……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

  ……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11]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2]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战略方向。

  1985年,党中央主持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十稿。

  在这次会议上,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他首先肯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是个好文件。

  他说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3]他严厉批评了那些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的忽视教育的领导者,说他们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14]强调指出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

  [15]他号召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16]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1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4ad68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f.html

《最新-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的振兴—兼论中国教育改革15年 精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