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外感发热中医方

发布时间:2024-04-24 06:46: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偏方】外感发热中医方
高热是指体温在39°C以上,为临床常见症状,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近年来,中医治疗高热的临床阵地有逐渐萎缩趋势,因此一般会认为中医是治疗慢性疾病、调理性疾病的'慢郎中”。但如果我们翻阅历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不难发现,有关“伤寒”、“温病”诊治的记载非常详细,中医学治疗外感发热类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方一荆防银翘汤
【主治】:外感发热,不论风寒、风热初起,寒重热轻或寒轻热重,口渴或不渴,皆可用之。
【方药】:荆芥、防风、苏叶、连翘、淡竹叶各9克,银花、茯苓各15克,陈皮6克。
【制用法】: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0分钟,煮沸后微火再煮15分钟,每剂煎2次。根据病人发热的轻重,每日1剂或2剂。每日1剂者,上下午各服1;每日2剂者,每隔6小时服药1次,日夜共服4次。一般外感初起可日服2;外感二日后开始治疗,日服1剂即可。
【加减】:如眼眶疼痛可加白芷6;身痛加秦艽9;咳嗽胸闷加杏仁9克,瓜蒌皮15;咽痛加桔梗6克,生甘草6克。
【编按】: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外感风热宜辛凉解表,此乃一般之常法,但临床上常有不典型者,因属外感初起,不论寒轻热重或寒重热轻,尚无明显伤津,故口渴并不显著,即使口渴者,用之亦无妨碍,因汗后即可热退而愈。本方辛温辛凉合法,凡风寒风热或不典型者皆可用之。以荆芥、防风、苏叶辛温发汗;银花、连翘、淡竹叶辛凉清热;茯苓、陈皮健脾和胃,使表解后脾胃功能迅速恢复。由于本方发散力较强,服后遍身漐漐汗出,即可停服。方二小儿退热方

【主治】:小儿外感发热
【方药】:柴胡、黄芩,知母、苏叶各5g,党参、法夏、青皮、香附、甘草各3g,生姜一片,大枣三枚。
【加减】:挟痰加苏子、莱菔子各6g;挟滞加焦三仙各6g,鸡内
3g;挟惊加僵蚕3g,钩藤6g;腹泻加泽泻6g;口渴,舌红苔薄白加桑6g,薄荷3g;咽红、便结、舌红苔黄腻加生地、赤芍各6g,桃仁5g;热势炽盛加生石膏15g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编按】:本方是刘华仪老中医经验方,该方治疗小儿感冒的效果甚佳。应用本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中,年龄最小者28,最大14;病程最短者1,最长者6,其中3天以内者74,3天以上26例,其中治愈77例,好转17例,无效6例,疗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6,平均3天。
方三贴涌泉穴治感冒发热方【主治】:小儿外感发热
【方药】:吴茱萸10g、栀子10g、生石膏20g
【用法】:研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两侧涌泉穴,1/天。【编按】:本外敷方中的栀子功能清热泻火,善清三焦之火;醋可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血液循环,也具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作用;膏气辛味甘,可解肌发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亢进而产生强有力的解热作用;吴茱萸属辛热之品,功能散寒止痛、疏肝理气、温中止泻,在外治法中应用较广,不仅用于寒证,也可用于某些热证,《本草备要》记载吴茱萸虽热但能引热下行。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乃是肾经的首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黄帝内经》云“病在上者下取之”,诸药合用外敷涌泉,可清火退热,引火归元,故用治小儿外感发热效果甚著
方四清天河水手法

【主治】: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症状。
【操作方法】:以清水为介质,具体操作如下:取天河水穴,即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用食指、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单向的直线推动,自腕部向上推至肘弯处。手法频率150/min,连续操作30min,每天1次。治疗期间停止其他治疗方案,嘱患儿家属多饮水,注意休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fd08f7228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f.html

《【偏方】外感发热中医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