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儒家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1-10-19 22:25: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NO.10October 2008时代教育这里简略梳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介绍先秦儒家美学的大体内容和主要特征。1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美学的开创者,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礼乐思想。孔子美学高倡礼乐传统,认为“诗”“乐”“艺”是实现“仁”的一种途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礼乐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影响到庙堂审美和民间审美,而把“礼”和“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论述推崇,这要归于孔子的贡献。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而“仁”恰恰就是理想的君子所应怀有的德性和风范,这显示了孔子人道主义追求的理想人格人的追求和建设。其次是尽善尽美。孔子倡导美善的统一。真善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三个理想维度,标志了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领域里的价值。孔子在“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评价《韶》乐时,强调既“尽美”又“尽善”。认为艺术既可能既给人以审美愉悦,又使人提高道德修养。《韶》乐尽美尽善,这成了孔子的审美理想。儒家美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艺术的美善统一,而这一美学特点根源于孔子的“尽美尽善”论。第三是文质彬彬。与尽善尽美紧密联系的一个命题就是“文质彬彬”。孔子还把美善统一的要求运用于人格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出了著名的“文质彬彬”说。在他看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真正的仁人君子,修养必须是全面的,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不够。还须有审美和文化的素养;同样,仅有文饰之美也不够,还须有仁的伦理品质。孔子在人格修养方面所强调的仍然是美与善的统一。另外,孔子依据美善统一的要求和“中庸”尺度,提出中和为美,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2孟子的美学思想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者。在孟子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对充满浩然之气人格美的高扬。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人格美的思想,明确把人格精神与审美愉快联系起来、把审美理想和理想人格的联系起来。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在他眼里,人格精神也是审美对象。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个体应自觉努力发挥自己善的本性,以养成一种“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而“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乃“集义所生”。只要养成这种“气”,就会无所畏惧而能奋发上进。个体人性只要能使这种“浩然之气”得到“充实”,并表现于外在的形体,就具有美的价值,进而达到“大”、“圣”、“神”的境界。“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孟子所提出的“直养而无害”,是他所认为的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方法。孟子在其“浩然之气”的理论阐述中,既重视内心诚意与自省,又没有忽略客观实践,其理论的积极意义应当受到充分肯定。对这种人格美,孟子作了解释:“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3荀子的美学思想荀子是春秋后期的大儒,他对儒学的革新影响深远,尤其表现在庙堂政治和庙堂美学领域。首先,苟子肯定审美的现实感性的自然基础,肯定符合礼义前提下的自然欲望的满足。他企图把“欲”和“礼”统一起来,认为符合礼义的心理欲望的满足是合理的。他说:“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荀子·解蔽》)他认为帝王的最大快乐在于能最好地满足各种欲望:“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饮食甚厚,声乐甚大,台树甚高,园圃甚广,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欲也,而天子之礼制如是者也。……合天下之所同愿兼而有之,皋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孙,人苟不狂惑悉陋者,其谁能睹是而不乐也哉?”(《荀子·王霸》)苟子的这种兼容“欲”和“礼”,肯定功利欲望满足的合理性的观点,与孟子关于完善人格道德精神的看法是有显著区别的,与老庄超功利自然无为的审美观点更是大相径庭。苟子这种美学基本观点与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一致的,它把美引向感性现实,表现了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直接影响到《易传》的乾健审美取向和汉儒的礼乐美学思想。4结语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分。首先,在中国美学史内部,先秦儒家美学思想构成了后世汉唐儒家、宋明理学的直接思想源泉,影响到儒家美学思想和儒家学说的整体思想的整体性持征和演变;同时也不可避免也影响到为魏晋玄学和释道两家。其次,也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根本特征。其次,从中华文化史的角度看,儒家诸多思想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成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编码,而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理想、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无疑也造就了华夏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参考文献:[1]毛晓燕.孔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J].甘肃科技,2008,(15):189-190.[2]晁福林.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J].文史哲,2004,(2):48.作者简介:任芳莹(1974.7-),女,汉族,陕西富平人,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和美学研究。陕西咸阳712000咸阳师范学院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05xsyk240先秦时期儒家的美学思想任芳莹摘要: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美学命题,形成中国文化“轴心时期”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盛况,而且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理想、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在滋养中国审美艺术千年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华夏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关键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81(2008)10-0078-017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d0d64d767f5acfa1c7cdcf.html

《先秦时期儒家的美学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