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发布时间:2016-12-18 10:49: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7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⒈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速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3、使用小说形象分析的方法,设置情景,体验人物形象并能领会其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精神,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学习方法

自主积累,合作探究

【预习案】

1、知识链接

1、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312,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18,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一八惨案
  2、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了解刘和珍。

刘和珍(1904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3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二、自主积累

1、给下列划线字注意
  屋( 射( 耗(

)薄 )

污( ( 血(
2、辨析字形

辑( ( ) ( )

缉( ) ( ) ( )

( ) ( ) ( )

( ) ( )

3积累成语

长歌当哭 殒身不恤 广有羽翼 桀骜不驯 百折不回

【探究案】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可概括为几部分。

二、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四、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训练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浸渍(zì) 拖沓(tà)  油脂(zhǐ)   锲(qì)而不舍

B、睚眦(zì) 里弄(lòng 泥淖(nào   长歌当(dàng)哭

C、夯(hāng)筑 匹(pǐ)配  请贴(tiě)   力能扛(káng)鼎

D、璞(pū)玉 囹圄(yǔ)  漱(shù)口 殒(yǔn身不恤xù)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廖落  桎梏  玷辱  桀骜锋利

B.愠色  蛊惑  惨淡  陨身不恤

C.黯然  苍桑  尸骸  鄙陋没世     

D.罗网  屠戮  绯红  长歌当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缅怀周总理的日子里,多少人只能把悲痛埋在心底,长歌当哭,以一首首诗词寄托哀思。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爱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相吊

D领导干部应该把握工作方向,制定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方针,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课内阅读】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4、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5、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4

7.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含蓄语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⒉诵读、讨论,体会作者的悲愤情感。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2、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提高

  【预习案】

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

1、词语辨析,选出空缺处恰当的词语
   ①此时的山村早已在___的月色中睡着了。
   ②这次淡话,他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___
   A、渺茫 无可厚非   B、渺茫 无可非议
   C、微茫 无可非议   D、微茫 无可厚非
2、选出关联词使用最恰当的一组(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___至于颇为怀疑。我___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我还不料,__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__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_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A、竟  不但  而且  还  尚且  更
   B、更  向来  然而  更  况且  竟
   C、更  虽然  但是  还  尚且  竟
   D、竟  向来  然而   况且  更
3、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揭示了沉默的结果,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
B、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突出沉默的作用,表达作者最大的愤怒。
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表达作者的愤怒,并呼唤激励后死者,语气高昂激跃。

D、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先明而有力地预示了沉默的中华民族爆发革命惊雷。

4、选出对下列文句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项。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革命者为生活的平淡无奇而悲哀,以为国捐躯而幸福。

B.作者为烈士们之死悲哀,为其献身精神而感到欣慰、自豪。

C.作者歌颂烈士们的勇敢,哀叹烈士生命的短促。

D.革命者为国家民族前途、人民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A.这是两个分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这”,指代三个女子;后一分句的主语是“伟绩”“武功”。

B.“伟大”赞颂了三个女子的从容,又反衬了杀人者的野蛮暴行。

C.“文明”“伟大”“伟绩”“武功”都是反语。

D.“这几缕血痕”借指“三一八”大屠杀、中国军人及八国联军的暴行。

5.阅读下面的引文,完成习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2)“其”指代的是( B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A.赞成 B.认为有可取之处

C.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D.不赞成

【探究案】

1、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又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⒉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3、从标题开始,结合纪念类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4、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5文章第三部分作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说说今天我们该怎样培养是非观念和爱国情感。

【训练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2.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义。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与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5223a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6.html

《记念刘和珍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