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词诗歌鉴赏总结完美两页

发布时间:2020-04-29 14:13: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必修四(问答式):

一、《望海潮》鉴赏:

1、上片“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句写的是什幺地方的景象?画面有什幺特点?作者运用什幺修辞手法来表现画面特点的?

答案: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霜雪”借助比喻的修辞,形容波涛卷起的白色浪花;“无涯”,运用夸张写出钱塘江的无边无际。

2、下片“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湖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

答案:“三秋桂子”,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桂花飘香,时间很长。“十里荷花”,从空间角度写荷花种植很广。写出了夏秋不同季节西湖及其周围清新秀丽的美景。

二、《雨霖铃》鉴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幺样的气氛?在全词中起什幺作用?

答案: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凄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案:离别时不愿离开又不得不走的依依不舍之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何成为千古名句,请加以赏析。

答案:这句词运用了设问的修辞及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将最能触动离情的三个意象杨柳、晓风、残月集中到一起使用更能触动离愁,此外,这三个意象又出现在酒醒之后这个特定时间,更平添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三、《念奴娇》鉴赏: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描写的画面特点是怎样的?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答案: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险要,画面十分壮阔。作者分别从形、声、色三个方面,写出了山石的陡峭、波涛的汹涌、浪花的洁白。

2、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个怎样的英雄形象?(用原文回答)

答案:少年英俊,奋发有为,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为什幺却提到小乔?

答案:这几句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地以“小乔”来映衬周瑜,让美人衬英雄,英雄更生色。

4、“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为什幺?

答案:的确流露出作者人生苦短的消极情绪,但消沉不掩豪壮。

四、《定风波》鉴赏:

1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答案: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答案: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五、《水龙吟》鉴赏:

1、上片“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答案:这里的“断鸿”(失群的孤雁)和“游子”,都是作者自况,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满怀报国恢复的热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

2、下片的三个典故分别有何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答案:典一属于反用典故,表现作者耻于归隐的态度。典二也属于反用典故,表现了作者对那些只顾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命运的人的不屑。典三属于正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怕虚度时光,希望早日为国效力。

六、《永遇乐》鉴赏: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发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2、词的上片引用了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作者借用孙权、刘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两位英雄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立战功的赞扬,说明作者人到老年仍壮心不已的精神。

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答案: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

7、《醉花阴》赏析: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达离愁的?

答案:上阕“薄雾浓云愁永昼”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布满了“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挨。“瑞脑销金兽”一句便转写室内情景:诗人独自看着香炉里的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内枕上,寥寥数语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地愁态描摹出来。“佳节又重阳”的“又”字突出表达了伤感情绪。最后两句,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且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2、下阕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不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诗意,照例说诗人应该是快乐的,为什么流露出来的仍是愁闷?

答案:作者本想以饮酒赏菊驱愁逐闷,不料反更触动了思夫的情弦。酒要夫妇对饮才有情趣,菊要两人共赏才有韵味,现在形单影只,只能自酌自饮,人菊相吊;虽有“暗香”,只好徒叹奈何。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千古传诵的佳句,试分析其艺术性?

1)比喻新巧。“人比黄花瘦”是词人的独创,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人比黄花。秋风卷帘,相思的人儿倚门翘盼,其形容之娇弱、其神韵之妩媚,令人遐想,撩人情思。

2)形貌描写富有审美情趣。这三句诗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的图画,如果没有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孤零零地说一句“人不黄花瘦”,就没有多少深厚的意境了。

4、本词的词眼是哪句话?表达了什么?

答案: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①人与花比拟,相映衬,情境、神情相似 ②因花瘦,触及己瘦,物我交融,同病相怜 ③表达词人的相思离愁之感

八、《声声慢》鉴赏: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包含几层意思?这几句在用语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凉、寂寞;“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字,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使用叠字更显感情之强烈;平字见奇,字字传神。

2、“雁过也,正伤心,确是旧时相识”这几句在写景抒情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1)从写景来说:雁南归,冬将至。词人以季节的特点来衬托内心的凄凉。另外,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而自己现在只能眼看着雁儿飞过,却无书可寄,无信可收,更显惆怅。

2)从抒情上来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旧时相识”让作者感受到: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是那么强烈的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

4、首句十四字写了什么?

答案:写作者想寻觅美景,排遣愁绪,遇到的却是冷冷清清的环境,结果心里更加凄惨、悲戚了。

5、“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什么?

答案:写她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说时光真正难熬。

6、“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出了作者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答案:写出了她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

7、词的上半阙写出了此人出于怎样的境况?

答案:写词人无法排解愁绪,借酒浇愁愁更愁的苦况。

8、上半阙写见到“旧时相识”的雁飞过表明了什么?

答案:勾起对往日的怀念,更增强了感伤的气氛。

9、作者在首句写了那几个层次?

答案:①精神状态②生活环境③内心世界

10、叠词的作用:音乐性、描写性

必修三(赏析):

1.《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2.咏怀古迹(其三)鉴赏: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3.《登高》鉴赏: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4.《锦瑟》鉴赏: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5.《马嵬》鉴赏:

在《马嵬》篇中,诗人处处都有如此笔法,将现实情感与过去的时光时时加以映照,创设格外强烈、浓郁的怀旧氛围。徒闻空闻意,言外意是过去之事不会再有回头之日。再一层,空闻”“无复直接点明玄宗皇帝所处的马嵬险境,也凝结着对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眷念。而此日”“驻马,更激起对当时七夕情景的想象。心之所感,岂有不痛哉!结尾句,以如何道出天子的无奈,常人命之所向由此可知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2b31350de80d4d8d05a4f33.html

《高考高中语文必修三四古诗词诗歌鉴赏总结完美两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