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学与“桂林文化城”研究——论“桂学之用”与“新西南剧展”活动-论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1卷第3期 
V0131 No.3 
报 
20l5年9.nl 
Sep.2015 
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ITY 
桂学与“桂林文化城”研究 


论“桂学之用”与“新西南剧展”活动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桂学”指的是广西地区的学术文化。“桂学”的发展进程上有一个特殊的阶段,即“桂林文化城” 阶段。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开始,到1944年底,大批文化人与文化机构聚集于桂林,桂林为抗 战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时期的“桂学”,也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放射炫目的光芒。对“桂 林文化城”的研究,刘泰隆先生对“桂林文化城”时的鲁迅研究做出了总结概括,苏关鑫先生的“欧阳予倩研 究”,全国著名,其“桂林文化城”研究,成果卓著。当前,黄伟林教授等“桂学之用”团队,组织大学生重排“桂林 文化城”话剧,“新西南剧展”活动的开展,成为“桂学研究”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典范。 
[关键词]桂学: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欧阳予倩研究;新西南剧展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861(2015)O3—0001—06 


国家命运与“桂学”地域文化研究 人达一千多人,全国闻名者达二百多人,大批文化 团体相继成立。 
文化名人的汇集给这座小城披上了耀目的星 
广西古称“八桂”,一般意义的“桂学”,就是广 西地区的学术文化。所谓广西地区的学术文化,则 
是在对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工艺等为 研究对象而产生、形成的。所谓“桂学”,是对发生、 
发展于广西,形成广西特色而且影响波及于国内外 的一种学术文化传统的理论概括,它代表一种富有 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 
作为地域文化的“桂学”,桂林是主要承载地之 

辉。这些文化艺术界的精英,利用桂林特殊的地理 环境,以及桂系军阀的军事控制与蒋介石集团之间 的矛盾而形成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较为自由地 活动。据统计,当时在桂林出版发行的书籍和报纸 杂志,占全国发行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出版业空 
前繁盛,文化刊物相竞而出。著名作家的许多重要 

桂林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处,是中 
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也是中原文化、儒家 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杂交地;偏于祖国的西南一 隅,闻名于世的还是其“甲天下”的山水景物。然而, 
作品大都是在这里创作成篇的,他们在抗日民族统 
战线大旗下,积极从事抗战文化活动和文艺创 

作,成果丰硕,业绩辉煌。著名的“桂林文化城”研究 者、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苏关鑫先生指出,“桂林文化 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革命文化工作者 在国统区以自己的鲜血与汗水创作的文化奇迹。 
其间,各种文化团体的活动盛况空前,许多重 
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开始,桂林却 
因特殊的政治、军事、交通条件、文化等原因而成为 

座特殊之城。一时间,大量的文化名人和文化机 
构云集于此,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 徐悲鸿、田汉、艾青、胡愈之、胡风、贺绿汀、范长江、 杨朔、秦粳、欧阳予倩、王鲁彦、艾芜、周立波、陶行 知、梁漱溟、马君武、沈志远、雷沛鸿、李四光等著名 
的文学艺术家及著名学者一千多人先后进入桂林, 
要的剧作也是在这里得以公开发表并首次上演的。 1944年2—5月举办的西南五省第一届戏剧展览会, 更是吸引了南方五省近千名戏剧工作者,演出的剧 目126个,不仅将此次文化活动推向高潮,制造了 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影响远至海外。 
这就是现代文学史的“桂林文化城”阶段。据文 
文人荟萃,群彦毕集,当时旅桂、暂居、长住的文化 
[收稿日期]2015—07—09 
[作者简介]胡大雷(1950一),男,浙江宁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古文学、桂学。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12&ZD164)。 

3l卷第3期 
V0l-31 No.3 
报 
2015年9月 
Sep.2015 
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H 
学史家的研究,作为严格意义命名的“桂林文化 城”,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8 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 第二阶段从1941年1月皖南事变,到同年12月太 
二、刘泰隆先生的“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 
刘泰隆先生(1927-2003年),福建武平人。 
1948年后历任武平县小澜、大坪中心学校教导主 任,武平县教育工会秘书,武平第一中学生活指导 
员,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56年研究 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 专业。先后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研究生导师,广西师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二、三、四届理 
平洋战争爆发;第三阶段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 争爆发,到1944年下半年湘桂大撤退。由于每个阶 段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战争局势不同,文化人也 有各自独特的境遇、遭际及独特的心态,这种对现 
实的感受,对聚集于桂林的不同作家、不同文化人 影响极大,造就并催生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思 想和艺术风格。 
事,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第二、三、四、五届理事,广 
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桂林作家协会理事、 
顾问。 
“民族救亡”,这个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每一 个知识分子都关切的问题,也成为大后方文化聚集 
泰隆先生热爱写作,1944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之城——“桂林文化城”文化宣传的主要特征。民族 
主义和爱国激情渗透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文 
学创作中,面对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作家们的创 作,既结合了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融会了个人 对社会与民族的思考,这种独特的文人心态,涵盖 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文学信仰、审美 情感和个人情怀[-J_ 
抗战时期,全国的鲁迅研究在出现了空前高潮,当 时的“桂林文化城”就是这个高潮的中心,“桂林文 
化城”发表和出版的不少鲁迅研究论著都称得上鲁 
迅研究的一个历史高峰,泰隆先生的代表作《历史 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泰隆先生1985年加人中 国作家协会,那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一件很隆 重、很光彩的事,但泰隆先生的主要兴趣还是在现 代文学的研究上。泰隆先生既以古代文论的理论术 语、又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剖析鲁迅作品。 例如“趣”与“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属于不同的 审美范畴,以这种理论为武器剖析出鲁迅杂文既多 趣又多味。就“趣”而言至少包括有理趣、奇趣、情 
桂林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成为大后方 
的文化中心之一。在国家命运的紧急危难时刻,桂 学”也呈现出新的指向、新的内容。在桂林这方土地 
上诞生的“桂林文化城”的一切成就,也理所当然的 是“桂学”学术文化成果,“桂学”因与国家命运紧紧 联系在一起,放射炫目的光芒。地域文化之“桂学”, 也起延续国家文脉、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抗 日战争时期的“桂学”,其特点自有不言而喻的重要 意义。 
趣、形趣、语趣等等,就“味”而言至少有新味、熟味、 
辣味、笑味、回味等等,自我感觉这比用西方文学批 评理论分析鲁迅杂文趣味性所获得的认识广博得 多。研究鲁迅旧体诗的艺术性,我比较侧重地借鉴 了古代诗话,从而对前人关于鲁迅旧体诗“是最传 统的又是最独创的”这个正确论断作出了有一定说 服力的说明。但是我全书运用得更多的是西方文学 批评理论和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包括了历史的 
和美学的方法及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阐 
在“桂学”研究中,“桂林文化城”研究也是走在 
前列的,刘铁群教授在《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的后 记里说:“桂林文化城研究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的传统科研项目。林焕平教授、林志仪教授、刘泰隆 
教授、苏关鑫教授、黄绍清教授、雷锐教授、李江教 授、黄伟林教授等在桂林文化城抗战文化与文学研 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我是参与这一 项目的最年轻的老师。虽然积累不够、经验不足,但 我对这一项目的研究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 投人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不仅重 新认识了抗战时期文学的独特魅力,也重新认识了 我已经居住了十年的美丽城市——桂林。”[ 2因 此,通过分析“桂林文化城”研究的两位佼佼者,展 示桂学研究中“桂林文化城”研究的开创性工作,探 讨桂学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工作,以及桂学研究工 作者所具有的工作态度与人生风度。 

释学等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政治,特别像直面人 
生、干预社会现实的鲁迅和鲁迅著作,自然便与革 
命的政治结了不解之缘。鲁迅研究要贯彻理论联系 实际的方针,也就必然要联系当今的社会人生,因 
此我的研究中也有些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色彩,像评 邵荃麟的《阿Q的死》的意义便是这样。 
泰隆先生的《历史的高峰》描述了桂林抗战文 
化城时期的鲁迅研究成果,因为当年桂林文化城的 鲁迅研究非常兴盛,这部书也是对几十年来鲁迅研 究的总结。鲁迅研究在鲁迅生前就有人开始做了, 
2一 

3l卷第3期 
V01.3l No.3 
报 
2015年9月 
Sep.2015 
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ITY 
但只有到抗战时期才渐渐进入一种历史语境的层 的系统知识,都是拜刘先生之赐。到今天,已经隔了 
面。刘先生把它称为《历史的高峰》,绝非过誉之词。 
著有《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 精华探索》《(鲁迅研究)自学考试指导书》、《鲁迅研 究》(合作)等26部,论文《学习瞿秋白同志的文艺 批评》《关于“民族形式”论争的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等100多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编著,合作)获全 
国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朱自清作品 
二十余年了,刘先生也早已故去。虽然二十余年后 对鲁迅的喜爱依旧,然而我毕竟没什么长进,因为 
并没有发愿研究下去。所以我也写不出所谓的‘论 文’,只能写写这样的论述得既不系统,也不条贯的 
札记,心里也多少有些给刘先生敷衍一份作业的意 
思。”[ ] 龙子仲留校也是泰隆先生极力推荐的,就 是泰隆先生在指导龙子仲的本科论文时,发现其博 
学多才,故向中文系推荐留校的。 
欣赏》(合作)、《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合作)均获 
全国第一届优秀图书一等奖,《鲁迅研究概要》获广 西省1987年一199O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历史的高峰》这部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专著,获广 西1995年一l998年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 等奖,《毛泽东的鲁迅论及其在桂林文化城的传播 和发展》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评选一等奖等。 
笔者初到广西师范大学读古代文学研究生时, 对学校其他学科的情况不熟悉。一次宁夏大学闫承 
尧老师来桂林,他是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与我谈 起过泰隆先生的学术成果,以及在学术会议上专家 对泰隆先生的崇敬。后来成为“桂林文化城”研究专 家的黄伟林说,他刚来广西师范大学的时候,一次 
最近看到网上在卖泰隆先生的一些手稿,如其 
简历、自传等档案,还有“鲁迅研究”底稿、各种资料 
等手稿及手抄《希腊故事》译文等。看到后感到很惭 
愧,这些都是我们文学院应该保存的,要是我们中 
文系资料室还存在可该多好。前几年我们中文系有 资料室,这资料室也是我们中文系教师的档案室, 其中就保存有我们教师的字画、手稿材料,我还看 到过钱锺书先生赠给冯振先生的著作等;也是我们 
的工作室、休息交流室,我们教师在这里校对论文、 
找材料,也聊天交流信息。学校图书馆只看到其资 料功能,硬要收归学校统一管理。现在是统一管理 了,但其档案室、工作室、休息交流室的功能没有 了,也没有人为其做学术卡片了,也没有人为其捐 书了,资料室所承担的文化功能、人情功能,消失殆 尽。另外,据黄伟林先生说,曾经在中文系资料室看 到过厚厚一叠手稿的复印件,内容大约是桂林文化 
城期间的文艺论争,后来资料室并人图书馆,这些 东西就没有人关注了。 
与泰隆先生见面,泰隆先生问起他在北师大读书时 
候有关文学研究方法论学习的情况,因为当时方法 论兴盛,可见泰隆先生是很注意学界新思潮的。泰 隆先生有几个得意门生,或者说有几个受泰隆先生 
影响很深的青年学者。伍世昭,现任惠州学院的教 授,黄曼君为伍世昭博士《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 
评价值取向研究》作序,其中说:“作者给我寄来了 打印稿,嘱我为书稿作序。这是伍世昭在博士后出 站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很有分量的成果。比起 
当初的出站报告来,该书在篇幅上几乎增加了一 
笔者留校任教之时,就听说泰隆先生身体不太 好,经常有病,但中文系领导又常常夸赞他能够坚 持写论文,写高质量的论文,带动中文系科研风气, 
功不可没。泰隆先生曾任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 学研究所所长,有段时间,我特别想脱离教学工作, 去做一个专职的科研人员,就向泰隆先生表达了这 个愿望,他非常欢迎我去与他做伴,但他又说那就 更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冷板凳。后来我最终做不到 坐冷板凳,先是出去读博,回来又到研究生处任职, 直到任满两届才离开行政回来搞教学科研工作。 
三、苏关鑫先生的“桂林文化城”研究 
倍,内容上也有较大调整,感觉学术含量更高了。看 
着这三十余万字的沉甸甸的书稿,作为他的博士后 指导教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认识伍世昭时间 
不算太长,尽管他自己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 硕士论文答辩会上见到了我。那时他正在刘泰隆教 
授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刘泰隆教授治学相当严 谨,为人也很厚道。他培养的研究生也大都做人低 调而又有较高的学术追求。十几年后我曾有心推荐 刘先生做博士生导师,但他身体不好,未能如愿。如 今刘先生已经辞世,想起来总有些遗憾。”_3n又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龙子仲,其著作谈起多年 读《野草》的杂感,《后记》中说:“大学时做毕业论 文,写的就是鲁迅,当时是刘泰隆先生指导的。我没 有什么专门研究学历,稍微了解到的一点关于鲁迅 

苏关鑫,男,1936年3月出生,上海南汇人,中 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 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到广西师范大学任 
职。1985年起担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共11年,使中 文系在1994年跻身国家级“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 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一般都是这样介绍苏关鑫先 
生的,我认识苏关鑫,则是他在黑板前奋笔疾书时, 
3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e6b2967fd5360cbb1adb2b.html

《桂学与“桂林文化城”研究——论“桂学之用”与“新西南剧展”活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