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概况

发布时间:2019-09-10 09:54: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况

一、新能源

(一)产业现状

新能源( NE) 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

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

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

核聚变能等。


2013


年底


, 全国水电装机将达到


2.78 亿千瓦


, 增长约


11.6%,


占发电总装机比重为


22.5% 2013


,


全国累计新增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


3595


万千瓦


, 是去年同期的


2


, 占新增发电装机 57.1%, 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 19.5 个百分点。在水电的整体规划布局上 , 西部地区常规水电装机规模达到 9500 万千瓦 , 占全国的 55%,开发程度为 21.5%, 其中水

千瓦和 700 万千瓦 , 开发程度分别为 22.5% 17%;中部地区

常规水电装机规模达到 5000 万千瓦 , 占全国的 30%,开发程度

达到 68%;东部地区装机规模达到 2500 万千瓦 , 占全国的

15%。国家能源局统计 , 2020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可能达到 9.5 亿千瓦左右 , 其中水电 2.46 亿千瓦 ( 含抽水蓄能 2600 万千瓦 ), 煤电 5.62 亿千瓦 , 核电 4000 万千瓦 , 气电 6000 万千瓦 , 新能源发电 4100 万千瓦。在 ?十二五 ?期间 , 中国每年水电新开工规模将为 2000 万千瓦 ,5 年达 1 亿千瓦 ,2020


年全国水电将实现 3.5 亿千瓦的装机 , 能源供应结构将得到

相当程度的改善。

中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 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

, 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 我国拥有较为成熟的太阳能产品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 2010 年年底 , 全国太阳能发

电总装机达到 60 万千瓦 , 比上年增长 1 倍。太阳能热水器总

面积 1.8 亿平方米 , 增长 24%。根据国家 ?十二五? 发展规划 ,

中国将以发展绿色能源为重点 , 希望为太阳能企业提供更稳

定的市场环境。预计到 2015 年全国光伏装机目标可望达到

1000 万千瓦 ,2020 年可望达到 2000 万千瓦 , 据此我国太阳能

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根据世界核能协会的统计 , 截至 2010 年年底 , 中国在建

和规划中的核电机组多达 77 台。目前 , 中国在建的核反应堆

和计划建设的反应堆都是世界上最多的 , 在建的核电站有 26

, 占世界新建电站总数的 39%,因此它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

的铀市场、新反应堆设计的试验场以及全世界核发展的重要

潜在伙伴。截至 2013 年初 , 中国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只有 16

, 核电在中国总发电量的比例只有 1.85%, 是所有拥有核电

站的国家中最低的。

中国风能资源起步较早 , 进入 80 年代中后期 , 中国从国

外引进一批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 , 并在新疆、内蒙等地建立


8 座示范性风力发电场。进入 21 世纪后 , 中国在风能的开

发利用上加大投入力度 , 使高效清洁的风能在中国能源的格

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截至到 2013 年底 , 中国风电新增装机

1125.61 万千瓦 , 2012 年相比增速放缓。但是 , 新增并网风电容量达到 1450 多万千瓦 , 2012 年相比增速增加。从风电开发商市场份额来看 , 截至到 2013 年底 , 中国风电累

计装机容量达到 9174.46 万千瓦 , 分布在 32 个省区市 , 中国风电累计核准容量已达 13425 万千瓦 , 其中 , 并网风电累计容

7758 万千瓦。

中国海洋能源开发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 , 解放初期就兴建

8 座潮汐电站。 20 世纪 80 年代在沿海地区陆续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潮汐电站 , 其中最大的潮汐电站是浙江省温岭市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 它是世界上已建成的较大双向潮汐电站之

, 也是中国潮汐发电的国家级试验基地 , 共安装 6 台双向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 总装机容量为 3900 千瓦。

2014 年全球光伏组件产量达 50 吉瓦,我国光伏组件产

量约为 35 吉瓦,连续 7 年位居全球首位。由于行业发展环

境改善, 2013 年下半年到 2014 年底,主要电池组件企业相

继扭亏为盈。 2014 年全年,随着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

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以及各主要经济体对新能

源产业的日益重视,预计 2015 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继续增长,

全年将超过 50 吉瓦,我国光伏组件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光伏


电池生产国,全年光伏电池及组件出口有望增长 20%左右。(二)发展趋势

工业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产

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 2014 No.4 》,报告指出,当前从新能源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

别为中国、德国和韩国,美国、日本分列第四、第五位。当前,具有新能源工业竞争优势的国家主要是中国、德国、美国、丹麦和韩国,中国、韩国的竞争优势在光伏产业,美国的竞争优势在太阳能发电机组、生物质液体燃料及地热发电,德国的竞争优势在风电产业。我国之所以在新能源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拔得头筹,原因之一是光伏产业可贸易性高于风电,因此在考察新能源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时,光伏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对新能源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影响要大于风电产业的同一指标。

从聚集规模上看,中国新能源工业规模优势明显。无论是新能源产品出口规模、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还是入选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 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规模,中国都排在世界前列,这表明中国新能源工业具有显著的聚集规模优势。这与欧美新能源工业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规模优势和技术

优势有着极大的不同。聚集规模优势促进新能源工业效率提高,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了新能源企业的学习成本,从而使中国新能源工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


未来新能源工业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光伏产业将继续

领跑新能源工业;风电行业未来新增装机将稳定增长;新能

源成本不断下降; 新能源工业加速调整, 企业并购重组加剧。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 10 月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2020 ) , 2020 , 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 4000 万千瓦 ; 这一目标今天显然已远远不

新材料产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包括稀土、 磁性材料、 金刚石材料、 新能源材料、 特殊陶瓷材料、光电子、 信息材料、智能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行业。

2010 年以来,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稳步增长,

2010 年的 6500 亿元增长至 2014 年的 16000 亿元左右,年均增速保持在 25%左右。在细分领域方面,特种金属功能


材料占比约为 32%,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占比约为 19%,先进

高分子材料占比约为 2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占比约为

13%,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占比约为 9%,前沿新材料占比

约为 3%

当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在一些重点、 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

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新材料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形成了直径 200 毫米 (8 英寸 ) 硅单晶抛光片、纯镓和高纯镓、水平砷化镓晶片等于导体材料

产业以及新型超长余辉发光材和制品、氮化镓基高度发光材料与发光器件、彩色终端显示用荧光粉、纳米级掺稀土基因氧化硅玻璃复合光放大功能材料、偏光片彩色感光材料等显示发光材料产业。

二是在电池和电池材料方面形成了包括锂离子电池、 方型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极板材料、锂离子电池用六氟磷酸

锂、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新材料、动力电池储能材料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三是在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上, 发明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钕铁氮新型永磁材料。

四是在稀土提取及相关产品方面形成了我国的特色产业,


如高纯稀土金属铈。钍、高纯氧化铕、重稀土金属、稀土复

合氧化物燃烧催化剂等。

五是在新型高分子材料方面形成了改性 MC尼龙管材和管

件、特种工程塑料聚醚酮树脂、光盘级聚碳酸酯、特性氨纶

纤维、高分子功能材料热缩细管与母排保护套管等产品系

列。

(二)发展趋势

1.国防军工的现代化将极大地拉动新材料的需求

由于新材料性能优良、 价格较高,过去主要用于军工、

天、航空等领域。而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的要求,国家军费

的支出绝对值不断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增

长。我们预期在这一背景下,新材料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

遇。

2.国内消费增长刺激化工新材料的发展

随着化工新材料在技术上的突破, 规模化生产导致成本大

幅度下降,价格已为民用产品所接受,加上化工新材料具有

耐高温、低温、耐腐蚀、抗老化及强度高、耐摩擦等优异的

性能,目前已广泛用于电子、汽车、建材等领域。中国经济

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对类似电子、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这些

下游消费品的需求增速又带动了中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目

前有些新材料的需求增长是中国 GDP增长的几倍。

3.国内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进口替代趋势明显


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一般而言,国内化工新材料产品都经历了一个国外技术封锁、市场垄断、产品高价高毛利、自主研发、装臵建成、国外、倾销国家保护、反倾销、合作、市场稳定、合理价格的过程。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在少数领域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龙头企业通过不断研发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和技术,逐渐具有成本和规模优势,进口替代趋势明显。

三、健康服务业

(一)产业现状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界定的健康服务业产业范围: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以维护和促

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我国现有人口超过 13 亿,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稳定的人口增长,使健康服务行业拥有不可比拟的需求潜力。此外,

截至 2012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 1.94 亿,占总人口 14.3%,预计在 2013 年将突破 2 亿。同时,农村医疗资源匮乏、人

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成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 ?瓶颈? 。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众多现代服务业领域还比较薄弱,部分细分市场开放程度偏


低、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城市和农村医疗资源配臵不均衡等

现象普遍存在。

(二)发展趋势

2013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

干意见》,以刺激消费需求、鼓励扩大供给为着力点,通过放宽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保障服务用地、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和完善财税政策、补充各类消费政策等方式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到 2020 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 8 万亿元以上。

根据《中国健康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

告》分析显示, 2013 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在 1.65 万亿

元左右,而国务院明确提出至 202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

8 万亿元以上,这就意味着在 2014-2020 年中,我国医疗

健康服务产业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 25%。我国健康服务产业

将迎来长期持续的高景气,市场扩容及民营医院份额提升为民营医院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落实鼓励社会办医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臵,促进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延伸,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二是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


理、中医保健等医疗服务的能力。三是积极发展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四是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 70%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五是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咨询、全民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六是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它健康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查、评价、研发等服务。七是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流动。八是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人口的增加将会拉动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休闲娱乐、金融咨询等老龄人群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医疗保健行业是老龄化最直接的受益者。在医疗保健和医疗护理行业中,针对老年人的药品、保健品以及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细分方向将最直接受益。四、农机制造业

(一)产业现状

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载体作用日益凸显, 但我国农机行业发展却充满挑战。当前,国际知名农机跨国公司在加速抢滩

中国的同时,正凭借新技术和高端产品优势垄断国内高端市


场,这些跨国巨头不断把原本的合资公司变成其独资公司,

进一步压制国内企业和品牌, 此外,加大农业应用投资成本,

我国的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

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为 3500 种左右,仅为国际农机总数

的一半,丘陵、经济作物等领域农机产品的空白点依然很多。

从全球范围看,国外农机产品种类已达 7000 多种,并基本

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而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只有 3500 多种,

仅实现了粮食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丘陵地区、经济作物中的很多领域的农机产品的空白点还很多。与此同时,国际知名农机跨国公司正加速抢滩中国,凭借新技术和高端产品优势垄断国内高端市场。

除了品种不足, 我国农机产品在产品性能、 技术水平、 制造水平、产业组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

大的差距。以拖拉机为例, ?我国 300 马力拖拉机仅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 180 马力的也才解决了批量生产的问题,而国外 500 马力拖拉机基本实现了批量生产。 ?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慨叹。

在设计和制造环节,国外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柔性制造。即在一条混合组装线上,既可以组装拖拉机,又可以组装收割机、插秧机等。 ?

产业组织方面, 国际农机巨头已经实现了集团化, 从数字化设计到高端制造,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协作的全产业链;


而国内农机行业存在共性技术缺失,转化机制弱化,企业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装备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历经从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阶段,到以电控技术为基础实现自动化应用,并朝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与先进制造方向发展。显著特点是以机械装备为载体,融合电子、信息、生物、环境、材料、现代制造等技术,不断增强装备技术适应性能、拓展精准作业功能、保障季节强劳动作业可靠性、提

升复杂结构制造高效性、改善土壤 - 动植物 - 机器 - 人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实现资源

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发展新型高效农业

机械装备,实现 ?安全多能、自动高效、精准智能? ,支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产品结构。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标志性的高效、智能、节能环保高端重大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为重点,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同时,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搭建基于


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业务管理和运行平台,积极 ?走出去?

切入全球农业装备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通过提升产品

技术水平和质量,搭建全球营销服务网络体系,推动高附加

值产品出口,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全面提升行业水平。

五、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

(一)产业现状

2014 年,全国完工出口船 3311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

7.3%;承接出口船订单 5551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 14.3%;截

12 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 14280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23.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新接订单、手持订

单量的 84.8 % 92.6% 95.9%

同比下降 14.7%,降幅收窄 12.2 个百分点。 按出口船舶产品

分,散货船出口 75.8 亿美元,占比 33.3%;集装箱船出口

48 亿美元,占比 21.1%;油船出口 18.8 亿美元,占比 8.3%

元,占比 6.4%;拖船及顶推船出口 11.9 亿美元, 占比 5.2%

机动多用途船出口 11.8 亿美元,占比 5.2%。我国出口船舶

产品中,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仍占主导地位。按出口市

场分,向亚洲出口船舶 134.7 亿美元,占比 59%;向非洲出

口船舶 10.7 亿美元, 占比 4.7%;向欧洲出口船舶 39.4 亿美


元,占比 17.3%;向拉丁美洲出口船舶 27.8 亿美元,占比

12.2%;向大洋洲出口船舶 13.4 亿美元,占比 5.9%。亚洲仍

然是我国最大的船舶出口市场。

2014 年,我国骨干造船企业主动适应国际船舶技术和产

品发展新趋势,强化需求引导,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绿色环保船舶、专用特种船舶、高

位汽车滚装船出坞、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开工建造、超大型

液化气船( VLGC)码头调试、 4.5 万吨集滚箱船进入系列化建造、 7 /10 万总吨级豪华邮轮等完成设计。在海工装备

建造方面,?海洋石油 118? 号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臵 (FPSO)完工交 付,深水钻井 船、液化天然 气浮式生产储 卸装臵

LNG-FPSO)、液化天然气浮式存储再气化装臵( LNG-FSRU)及多型海工辅助船均实现自主研制。此外,船舶企业在科研

经费投入、科技队伍培养、科技创新及采用新工艺新流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船舶制造业正朝着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

2014 年,全球船舶市场新船订单量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一路下滑,市场环境出现了不利变化,但

我国船企和海工骨干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努力承接订单,全

年新承接订单 5995 万载重吨,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从 2013

47.9%上升到 50.5%,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我国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 31 座、海洋工程船 149 艘,接单金额达

147.6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5.2%,比 2013 年提高了

5.7 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一。

(二)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我国船舶工业应紧紧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顺应世界造船竞争和船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强化创新驱动,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品及其配套设备自主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力争到 2025 年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先国家,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条件,未来十年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方向与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资源开发装备

海洋资源包括海洋油气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

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等。海洋资源

开发装备就是各类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存、加工等方面


的装备。

2.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装备

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上、海中和

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进行综合

利用的装备可统称为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装备。

3. 综合试验检测平台

综合试验检测平台是海洋工程装备总体及配套设备研

发设计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

4. 高技术船舶

船舶领域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一是实现产品绿色化智能

化,二是实现产品结构的高端化。

5. 核心配套设备

配套领域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一是推动优势配套产品集

成化、智能化、模块化发展,掌握核心设计制造技术;二是

加快船舶和海工配套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和产业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74138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0.html

《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概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