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下)第15讲:《邹忌讽齐王纳谏》

发布时间:2020-05-05 14:34: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

《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

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二、邹忌其人

邹忌,《史记》作邹忌子,齐国人。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置田忌于死地。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

邹忌在本文中为什么能说服齐王呢?因为他巧妙地运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比喻,诱导齐威王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因而采取措施,广开言路取得了修明政治的效果。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例:(2015﹒江苏常州初三月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和《成侯邹忌为齐相》,完成17~20题。(共12分)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7.解释下列词语。(2分)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5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 (3)满一年,或“一年”; /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 (5)跑、逃走、逃跑、出逃。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将句中关键词语翻译出来即可,注意语言流利通顺。(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19.C项错误。

20. 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答案:

17.(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 (3)满一年,或“一年”; /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 (5)跑、逃走、逃跑、出逃。(共2分。对2~3个得1分,对4~5个得2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共5分,第一句2分,第二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C(2分)

20.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3分。答清楚一点得2分,答清楚两点再得1分。如果有学生将重点放在说明齐王性格差异的原因上的,最高给2分。而如果只分析邹忌的行为的,判为审题错误,0分。其它合理分析酌情给分。意对即可)

基础演练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 )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

2.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 朝:cháo朝廷、朝堂

B.时时而间进 间:jià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 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D.期年之后 期:一周(年)

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4.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2015﹒江苏南京初三月考)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8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6.对加黑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7.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答案:

1.D

2.A

3.D

4.C

5.C

6.C

7.A

8.D

巩固提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9.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群臣莫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以我为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黑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11.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虎求百兽而食之

天帝使我长百兽

子无敢食我也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12.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答案:

9.(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

10.B

11.B

12.B

阅读《郑龙谏勿伤百姓》,回答下列问题。

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选自《金楼子》)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②野人:农夫。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答案:邹忌用的是曲谏——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尖锐批评。(4分,两者不同的进谏方法各2分)

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1)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⑦论:评定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 是 乎 处 不 重席 食 不 贰 味 琴 瑟 不 张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

答案:

(1)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一处1分)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故”“胜”1分,句意1分)

(3)夏后伯启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严于律己,最终使有扈氏顺从。“吸取教训”“励精图治”“顺从”各1分,具体内容亦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⑤谄谀:奉承拍马。

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道谏言 (齐国、宋国情况各1分。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2分)

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邹忌(zōu) 迤逦() 朝服衣冠(guàn

B.孰与(shú) 弗如( ) 入朝(cháo

C.窥镜(kuì) 期年()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暮寝(qīn

2.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答案:

1.B

2.B

3.D

4.B

5.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 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 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6.“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7.“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8.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A.孔子过泰山侧 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9.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10.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11.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答案:

5.C

6.①A ②C ③B ④B ⑤E ⑥C ⑦F ⑧D

7.①的人 ②的原因 ③人的 ④的话、的事情 ⑤的原因 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 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 ⑧的禾苗

8.①A ②C ③D ④D

9.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10.D

11.A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

答案:

1.C

2.①介词,向 ②介词,比

3.D

4.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词性变化及其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我也。私:原为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_

2)吾妾之我者,畏我也。美:原为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_词(意动用法),意思是________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陈胜。目:原为_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思是

2.下列加粗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B.民各甘其食,其服。

C之急而后私仇也。

D.孔子登泰山而天下。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A.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走。

B.敢于直惨淡的人生。

C.何不按兵束甲,面而事之。

D.卒见相如。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中“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B.彼不我也。

C.是故明君五谷而贱金玉。

D.城不入,臣请壁归赵。

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群臣吏民能面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 )欲言,无可 )者。

3)数月之后,时时而 )进,期年 )之后。

4)臣 )知不如徐公美……皆 )美 )徐公。

6.选出下面句中“朝”字读音及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 )

A花夕拾               

B.于是入见威王

C.改换代               

D.相如每时,常称病

7.判断正误,选出正确的项( )

A.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而成的,属于国别体史书,全书35篇。

B.邹忌用个人受蒙蔽之事暗示“王之蔽甚矣”,这是由己及人、因小悟大,把从家事中悟到的道理推到的政事中去,运用比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使语言显得含蓄、委婉、娓娓动听,这正体现了讽谏的特点。

C.“视之”、“我与城北徐公美”、“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百姓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中四个加粗字含义都不同。

D.“朝服衣冠”和“衣冠禽兽”中的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答案:

1.(1)形容、动、偏爱 2)形容、动、以……为美或赞美 3)名、动、用眼睛看

2.A(使动用法。其余为意动用法)。

3.B(动词,面对。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4.C(意动用法。)

5.(1)刺:指责 2)虽:即使;进:进言,进攻 3)间:偶尔;期年:满一年 4)诚:确实;以:认为;于:此

6.A

7.BD

8.D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以下三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2.下列给“王之蔽甚矣”翻译正确的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受蒙蔽得太深了

答案:

1C

2B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65a10f7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7.html

《人教版初三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下)第15讲:《邹忌讽齐王纳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