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发布时间:2012-11-27 16:15: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关键词:苏轼 诗词 政治 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176-02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还记得苏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还记得东坡先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的时候总有人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的事,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知灼见,妙趣横生。在词方面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苏东坡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他更喜欢写社会、人世,历史沧桑和现实感受并且都展现在他的笔下,它的豪放作品像一个关西大汉。东坡豪放词的代表要数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气势豪迈的高歌中,包含了诗人无限兴亡之感和宇宙永恒、人世短暂的感慨!苏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才气过人,悟性过人。勤奋也超乎常人。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更是他艺术走向成熟和辉煌的推动力。

他终身保持天真淳朴,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球虫之声”。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他的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字字是真纯的心扉间流出的。他的成就和影响很大,文风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就像行云流水。他的文章总是要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停于不可不停的地方。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苏东坡为人之道。合乎本性,顺其自然,不勉强,不造作,这就是苏东坡所推崇的生活准则。就拿当官来说吧,东坡说:“读书人不必当官,也不必不当官。”这好像有点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其实他讲了他的道理:一定要做官,心中只有官,就取消了自身的存在。一定不要做官,心中只有自己,就是忘了君主的存在。这就像吃饭,吃不吃要看是饿还是饱,如是而已。不做官的人安于现状不肯出仕,做官的人贪于利禄忘记归隐。于是就有了不奉养双亲、隔绝尘俗的讥笑,有了贪图俸禄、苟且安逸的弊端。可见做官同做文章一个道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人生在世,对外要顺应天意,不要和老天过不去。对内要归依本性,不要和自己过不去。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说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心坎里。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事都总是特别强迫自己,违背心意。太过于功利心,一味的强调结果却不曾注重结果。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说话办事,应以自然为尚,以自适为佳。

苏东坡的面貌是复杂的,但是大略来看呈现出来两种面貌。一是儒士,一是隐士。对君主忠心耿耿,对国家的贫弱忧心如焚,对老百姓的疾苦深切关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至不以一身祸福,改变其忧国之心。这是东坡的形象的一面:儒士、忠臣。东坡留给世人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另一面。苏东坡虽然屡次遭受挫折、打击,有几次差点送了命。即使这样,一旦皇帝有召,他便招之即来。他也曾想到过退隐,并且打心眼里喜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但他一生始终不曾真正归田、隐退山林。从行动上看他不是一个隐者,若从精神上来看,他通过诗文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透悟了人生无可回避的烦恼,就可以以一种相对超脱、旷达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世界。身处逆境或遭逢不幸,善于自我解脱,旷达的生活。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失败、挫折中的一种智慧,是苦恼、病痛的一帖药方。

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鲁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确,生活中有人活着,只是行尸走肉,与死了没什么差别;有人虽然已经离开人世,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苏东坡就是这种虽死犹生的人。他早已故去了九百年,然而他的故事、轶闻、诗文仍在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他的道德、人格、精神和智慧,依然润泽后人,开启未来。东坡是丰富的,他的人生意义对后世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们有益的启示。苏东坡曾被贬谪道黄州的时候,自己开荒种地。这对一个昔日官位显赫、生活优越的士大夫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苏东坡却不以为苦,欣然乐于其中。有一年,东坡收了二十多石大麦,卖掉吧价钱太便宜,而这时家里的大米又吃完了,苏东坡便让把大麦舂了做饭吃。大麦是粗粮,用它做的饭嚼起来啧啧有声。小孩子们相互调笑,说像嚼虱子。饭的味道甘酸浮滑。有一天,苏东坡让厨子将大麦和小红豆做饭,结果很有味。苏夫人大笑说:“这真是新样二红饭。”这小事一桩,苏东坡把它写了下来,并且写得情趣盎然。随遇而安,处触皆春,人生的困境与苦难也许就不那么可怕了。在艰难困苦中还能保持达观与幽默,在人生的逆境中,仍不失轻松愉快,只有透悟了人生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人,如果怕失去高官厚禄,总贪慕虚荣,一旦遇上险境,就心存畏惧。便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倘若一个人无所求,也就不怕丢失什么,视功名如浮云,即便身陷困境,也能够怡然自乐。哪里水土不养人,哪里黄土又不埋人呢?看破人生,怎么活不是一辈子!

我们这个年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里信息互通变得如此的方便快捷,我们的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可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有点空白,似乎没有一个很强有力的支撑点。我们的生活中被一些杂乱的声音充斥着,让我们很困惑。很多事情都被染上了金钱的颜色,而道德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侵犯着。大家似乎都很躁动,内心彷徨。让我们聆听苏轼的人生之道,让我们的心静下来,顺心生活。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需要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需要苏先生的处事不惊,恬静豁达。时下,尤其需要一个“静”,这个静,有清静、安静、冷静、镇静,不被纷纷扰扰的外物所影响,不受内心各种杂念的干扰。依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享受过程,虚心生活!

参考文献

[1] 子金山.东坡[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 郑熙亭.东游寻梦[m].东方出版社.

[3] 林语堂.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范军.苏东坡旷达人生[m].长江文艺出版社.

[5] 陈迩东.苏轼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6] 东方龙吟.解读苏东坡传[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a72460011ca300a6c39098.html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