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意课堂 - 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8-05-25 07:13: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意课堂———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王 超① 朱 芳②(无锡市梅里中学①;无锡市旺庄中学②,江苏无锡214000)  摘 要:诗歌音韵和谐,有音乐美;它画面清晰,有绘画美;它语言精美,有意境美。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本文就诗歌教学提出诵读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解读了“因声入境”“因声入形”“因声入情”的诵读三大特点:一是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二是展现古典诗歌动人的场面、精彩的画面;三是彰显深邃的意境和多变的情愫。关键词:核心素养;诵读;诗意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49-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诗歌正大踏步地走进中小学语文课本。纵观苏教版的每个单元,都可见“诵读与欣赏”这一栏目的诗歌,诗歌,具有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等的艺术特征,正越来越受到大部分语文教师的重视。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何“披文而入情”,那就不得不借助于“诵读”这一有效的方法。当然在这里,诵读不是违背记忆规律的“死记硬背”。本文所定义的诵读是吟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的背诵。通过诵读,既可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又能展现古典诗歌动人的场面、精彩的画面;更能彰显深邃的意境,表露多变的情愫、鲜明的爱憎。一、诵读“因声入境”,凸显诗歌的音乐美一般而言,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语言形式的物质载体就是语音。通过诵读让读者和听者“因声入境”,随着诵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文本,从而充分领略古诗的意蕴美。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诵读成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诗歌的韵律,增强了诗歌的古典音乐美。从《诗经》开始,诗歌就作为中国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作为音乐形式,诗歌教学主要从读唱入手,也就是诵读入手,才能体会诗歌的韵律。而古代诗词,特别是律诗,都有固定的押韵和格律,要求平仄相对,音韵相协。作为文学形式,诗歌的语言由于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在诗歌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来处理,这样就充分地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一般而言,平声字连用表现出欢快、激动、昂扬的感情,仄声字连用表现的是深沉、忧郁、悲愤的感情。平仄的运用带来音调的抑扬顿挫,平仄的交替使用更加使诗句在缓与急中流淌,自有一种跌宕起伏,回环往复的美。二、诵读“因声入形”,体现诗歌的绘画美诵读声中,读出诗歌的色彩美。清词学家谭献《复堂词话》中说:“桂林山水奇丽,唐画宋词之境”。唐画美,唐诗也美。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其笔下富有浓厚的画意。当然“诗中有画”不只王维一人。例如:蒋弥高的《秋日登回龙塔》“塔高雄峙永阳城,健步登临回不群。霞照嵛峰明远树,雁飞江浦送归云。湘烟开处蓝如染,潇水流来影尚分。日落秋潭千尺映,白苹洲静漾波纹。”这首七律,写的就是秋天登上回龙塔所看到的永州古城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与真情。全诗色彩明丽,特别是颔联写目光所及,霞照群峰,远树明晰,雁飞江浦,归云飘绰。颈联写湘江浩渺,烟蒸雾锁,潇水静流,形影明分。尾联写日落秋潭,苹洲漾波。霞光的五彩斑斓,天蓝水清,日红云白,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三、诵读“因声入情”,彰显诗歌的意境美诵读通过有声语言“入境”、“入形”,同样也能借助声音这一媒介“入情”。“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中国诗学历来强调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它要求诗歌创作中使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物境互相交融、和谐统一,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可激起欣赏者无穷的审美联想。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诵读走进文本“入境”、“入形”,一首诗读完,感觉是意犹未尽,余音绕梁,这其实就是诗歌的表现力。所谓诗歌的表现力,就是诗人精心赋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诗人往往要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艺术空白”。这个空白填补进去的是学生在诵读中自然调动自己储存的生活体验,激发想象、联想,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情感共鸣,进人到对社会、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篇虽未直接写“雪”,但诗人用“鸟飞绝”、“人踪灭”这几个字,描绘了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了荒凉、寂寞、清冷的境界,让读者感受到天寒地冻,铺天盖地的大雪,隐射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孤舟老翁冒雪独钓,点缀着雪景,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在改革失败后,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坚强不屈,无所畏惧,高洁傲岸的精神。学生在诵读中,通过“入境入形”,透过景、物,把握到文本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意蕴,同时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身心的快乐,审美的愉悦,填补了“艺术空白”。语文教学,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的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诗歌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不是简单的功利的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诗句,而应该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中,在诵读中品味、赏析诗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悟诗歌的韵味与审美价值,让诗意课堂在诵读声中唱响。[参考文献][1]宋楠.漫谈古诗的吟诵教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06).[2]程永生.把握好情景关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文学教育,2008(03).JIAO SHI JIAO YU 素质教育教师教育     2017.08 4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937b2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6.html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意课堂 - 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