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两会”考点

发布时间:2019-04-20 12:52: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两会考点

2019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两会”传递了哪些最新信息?这些信息在中考中会怎么考?

热点2019全国“两会”

材料一:2019全国“两会”20193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做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3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有3 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他们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从北京传往世界各地,全方位展现中国“两会”的精彩时刻。

1.李克强总理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什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要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其监督。

2)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全国“两会”备受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期待,说明了什么?

1)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3)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国际社会期待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带来新机遇。

4)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材料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议程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的议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1.上述材料体现了教材中哪些知识?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依法行使国家权力。(3)全国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等。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的议案表明了什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材料三:政协委员积极履职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特别是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提交大会提案5 360件,平时提案211件。按照提高提案质量和提高提案办理质量要求,共立案4 567件,交165家承办单位办理;截至2019220日,99.2%已经办复。经各方面努力,提案成果得到有效运用,为服务决策、推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提交大会提案5 360件。这体现了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职能。

2.广大政协委员积极提交提案、各方落实提案,回应民生诉求,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2)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3)有利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民主决策。(4)有利于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为民服务,提高工作效率。(5)有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材料四:“部长通道”“代表通道”观察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无疑是会场上“对接世界眼光、展现中国新布局”的一个窗口,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第一时间在此回应公众关切,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声音。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人将首次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亮相。35日,2019年两会首场“代表通道”开启,8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大代表亮相,现场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用接地气的话语,讲述国家发展大计,讲述百姓脱贫故事。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国家综合实力,让人民收获更多幸福感。

1.全国“两会”开通“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回应公众关切,这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③国家依法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④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等。

2.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人首次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亮相有何意义?

1)有利于回应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司法问题,推进民主法治进程。

2)有利于增强司法透明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建设法治中国。

材料五:《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民生相关内容解读

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明显降低辍学率,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加强后续扶持。

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 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加强扶贫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社会帮扶,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1.2018年我国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这说明了什么?

1)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3)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

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4)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3.为什么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1)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剧增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

2)教育能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能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品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育能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造就幸福生活。

4)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设立6项专项附加扣除。加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障力度,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近1亿人次。棚户区住房改造62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90万户。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又有新提高。

4.我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主要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等。

5.人民生活实现持续改善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1)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原因: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6.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有何意义?

1)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有利于提高人们劳动、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实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近1 4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出台一批改革创新举措。京津协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支持力度。新增高速铁路运营里程4 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 000多公里、农村公路30多万公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7.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我国正在实施哪些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8.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持续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说明了什么?

1)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5)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9.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持续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今明两年要解决好饮水困难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 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10.2019年两会关注三农问题,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说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党和政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1.“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好饮水困难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6 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这说明了什么?

1)农村饮水安全事关亿万农民福祉,影响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对解决贫困人口、特殊困难人口饮水问题的坚定决心,致力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我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2.为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①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和管护水平;②出台村镇供水条例,为农村饮水工程补短板、为加强行业监管提供法律依据;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

2)公民:积极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一水多用、随手关水龙头等。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13.上述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5)我国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

14.“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发展“互联网+教育”说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关心重视农村教育,着力解决农村教育落后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党和政府保障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孩子的受教育权,维护教育公平。

3)党和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等。

15.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2)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4)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5)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生态相关内容解读

污染防治得到加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化能源和运输结构。稳妥推进北方地区“煤改气”“煤改电”。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双下降。

加强生态环保督察执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协同推动高质重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1.谈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原因。

①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我国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2.“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双下降”体现了哪些环保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等。

3.从法治角度,说明加强生态环保督察执法的原因。

1)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2)是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的需要。

3)是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4.为什么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1)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影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是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我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

③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需要;

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⑤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⑥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6.稳妥推进北方地区“煤改气”“煤改电”有何意义?

1)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改善当地空气质量,有效治理雾霾。

2)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3)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持续开展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加快治理黑臭水体,推进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环保责任。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美丽宜居环境。

7.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8.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

②有利于建设美丽宜居环境;

③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⑤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⑥有利于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建设美丽中国。

9.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我们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1)国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考核、监督追责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等。

2)公民(青少年):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积极行使监督权,举报环境污染行为;从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等。

10.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

2)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4)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6a5e05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1.html

《2019“两会”考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