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8-01-21 16:16: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教学目标:

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法指导:

复习时,要求学生必须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扩展到对各类制度的沿革的了解。对不同的制度进行适当的比较,同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展望:

1、从政治明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利弊概括和总结。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其与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联系,并与热点问题结合,加强认识和理解。

知识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体)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属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政治体制,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和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变更中央机构;注意选拔官吏;加强地方控制。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所决定;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王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化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加强思想控制

8、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因此,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辩证分析和探讨。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保证政治制度的举措,是扩大统治基础的手段,历代统治者对此皆为关注。纵观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从家世、财产发展到德才,形式日益严密,标准也渐趋公平、客观。

制度朝代内容评价

军功制秦国按军功受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察举制两汉西汉:以德才为标准

东汉:以门第望族为标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

科举制隋朝隋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积极作用:扩大官吏,巩固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学繁荣。

消极作用: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造成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八股取士带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不利于学术化的发展;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化的发展;八股取士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实行糊名法

明朝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体有严格的规定,称八股(八股取士)

三、中央官制

1、历代中央官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各项行政事务。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机构,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政令。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77930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0.html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