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19-04-09 22:37: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篇一:课程教案-中国旅游地理-1

教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总课时:

使用教材:

授课对象及人数:

任课教师: 中国旅游地理 260166 专业必修 36 中国旅游地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4级旅游管理(专) 王健

教师所在单位: 旅游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2014年制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引入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是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空间中进行的,并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事物作为观赏对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旅游与地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由此产生了旅游地理学。

二、课堂内容教学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简介

一、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1、旅游者地理研究

2、旅游资源地理研究

3、旅游业地理研究

4、旅游地图研究

三、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简介

一、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异同

二、本课程的内容安排

三、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一)地图辅助学习法

(二)综合分析与主导原则法

(三)对比分析法

(四)实地考察法

(五)调查与统计分析法

(六)朔源阅读拓展知识领域法

三、课堂小结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四、习题布置

1、作为一个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素养?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篇二:教案___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教案

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地理学

教学课题与课时:旅游与旅游地理学(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书目: [1]保继刚.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2.

[2]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来喜.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李旭旦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

[4]郭来喜.旅游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节 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

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随着“旅游”一词在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出现,关于其科学概念也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Tourism)一词.最早以旅行与游览两层意思出现在英国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但真正赋予其科学概念的是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 and Krapf),他们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后改为不作主要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后改为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该定义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并得到许多国家旅游专家的承认,故被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生活力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短期性、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是:“般来讲是为了消遣和外出旅行,游客在某个国家的逗

留至少要超过24小时”。

各种旅游概念不论其表述如何,但都具有共同含义:旅游以娱乐消遣、休闲度假和文化为目的,而主要不是为了赚钱或其他公务活动;旅游是暂时的、短期的停留,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有所区别;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异地他乡的旅行的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经济现象,它关联着社会、经济、文化、保健、科技、生态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二、旅游要素构成

旅游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旅游的主体,即旅游者;旅游的客体,即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地;旅游的媒体,即旅游业。这三个基本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构成完整的旅游系统。

1.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发展的历史表明,旅游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然后才有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人才队伍,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导因素,他们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是决定旅游业内部比例关系及其结构的主要因素,因而,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居主体地位。

按活动的地域范围,国际上一般将旅游者分为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第一次解释外国旅游者:“旅游者系指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并规定旅游者中包括:出于消遣、家庭事务或健康等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出于某种职责去参加会议的人;因公务而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中途停靠,即使不足24小时的人。但旅游者中不包括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管是否订有合同,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者;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人;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即使在境内超过24小时的人。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国际旅游会议(简称罗马会议),提出了游客、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的概念,并指出:游客是指“出于任何原因(不包括为了从事带有报酬的职业)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访问的人”。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旅游者是指“到个国家访问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短程游览者是指“到一个国家访问逗留不到24小时的游客”。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罗马会议这一定义。目前世界各国也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定义,

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有国情,我国国家旅游局和统计局对包括外国旅游者在内的国际旅游者解释为:“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并明确规定应邀来我国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各国驻华使馆人员;常驻我国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新闻记者、商务机构人员:乘国际班机直接过境的旅客、机组人员和在口岸逗留不过夜的铁路员工以及船舶驾驶人员和其他人员;边境地区往来的居民;回大陆定居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已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都不在国际旅游者范围之内。但必须明确的是,港澳台同胞回大陆旅游仍需支付外币以及他们的旅游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同其他来华旅游者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统计上暂时列为国际旅游者或入境旅游者。

随着各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又提出:“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而在其居住国境内进行24小时以上年之内旅行的人,均视为国内旅游者”。

无论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具有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肯花钱,以及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美好回忆的共同心理特征等特点,都必须具备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足

够的闲暇时间和外出旅游的愿望和兴趣等条件。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在国外被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在国内“旅游资源”这一名词已被人们认同,并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人们着眼点的不同,各专家学者对其概念的阐述不尽相同。但最具权威性的应该是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3年所发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中所规定的概念,即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必须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去进行,旅游资源所指极为广泛,可把现今地理圈中一切有形实体和相关环境囊括在内;同时,对旅游资源也要进行了必要的限定,即首先,“必须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其次,“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第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应“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依据其吸引功能,旅游资源可分为世界级向性、国家向性、地方向性三个层次;按其形成和属性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购物型等;按资源的客体属性,可分为物质性旅游资源、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和物质与非物质共融性旅游资源;按资源的发育背景,可分为天然赋存性旅游资源、人工创造性旅游资源和两者兼具的复合性旅游资源;按资源的开发状态,可分为已开发旅游资源(现实态),待开发旅游资源(准备态)和潜在旅游资源(潜在态)等;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可分为再生性旅游资源与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郭来喜、吴必虎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研究项目成果依据对旅游资源普查的应用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人文和服务3大景系、10大景类、98个景型,(如表1.1);2003年,全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又颁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将旅游资源分为8主类,31亚类,155个基本类。

旅游资源一般具有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开发利用的重复性、多层次性、可创新性以及原始性、易损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

3.旅游业

旅游业是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体,是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广义的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休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涉及到许多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其中最直接的部门是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

旅游业是旅游供给的提供者和旅游市场的组织者。旅游业所出售的商品,是一种固有的有形设施和无形的服务,它通过旅行社、饭店和交通向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行社在旅游供求活动中,是发起旅游、招徕和接待旅游者和组织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是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旅游路线、导游等服务的行业;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其任务是解决旅游者从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以及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目的地和同一目的地内的各地区之间便利往来的交通问题;旅游饭店是指向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场所。除此之外,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传递信息情报而涉及的邮政、通信、报刊、广播、电视等,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部门。

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旅游活动系统。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Tourism)是伴随着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门新兴学科。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学者们对旅游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国际上,旅游地理学又有游憩地理学、闲暇地理学、观光地理学、娱乐地理学或康乐地理学等别称。名称虽有不同,但其研究对象却基本一致,即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娱乐、康乐消遣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门学科。

按照学科体系,现代旅游地理学分为理论旅游地理(或称通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地理和应用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属于区域旅游地理学的范畴。因此,中国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特定地域范围内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于本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英国人皮尔斯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供给的空间模式、需求的空间模式、旅游地地理,旅游流、旅游影响、旅游空间模型等六个方面。郭来喜(1985)则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旅游的起因及其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的地域分布、移动规律与发展预测;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地域组合及其技术经济评价、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布局与建设规划;旅游区划与旅游地域组织体系;适合不同对象的旅游路线组织与方案设计;旅游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对策;旅游业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作用与影响。保继刚(1999)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及演化规律、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十个方面。

可以说,旅游地理的研究已广泛涉及了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的各个方面。鉴于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七个方面:

1 旅游地理学的一般理论 主要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属性、内容方法以 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实践 主要研究学科的野外考察和调查,旅游地图的设计与应用;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主要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

4.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 主要研究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环境、基本特征和地域类型,中国旅游产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国际和国内客源市场的分布和主要特征;

5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主要研究旅游区划的一般理论及中国旅游地理区划实践;

6.中国旅游热点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中国旅游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国西部旅游开发、旅游黄金周等系关中国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

7.中国旅游地理区主要研究中国的8大旅游地理区、32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特征,以及各旅游省(市、区)内的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和主要旅游区的布局与建设。 由于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性,受政治体制、思想意识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参照国内外研究探索的新成果,把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内容和任务探索引向既有深度和广度,又有现实作用的轨道,更好地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三、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1.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无疑属于地理科学范畴。但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看,旅游又是一种文化活动,被视为部门人文地理学。由于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又可视为部门经济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一门重要分科。但旅游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关系很密切,尤其研究自然旅游资源离不开自然地理学。因此,旅游地理学是处于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三者之间的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旅游地理学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同时,旅游地理学研究涉及的范围,除地理学各大分支外,还与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环境学、经济学关系密切。因此,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特点并与上述各门学科有内在联系的新兴边缘学科。

3.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旅游地理学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并直接服务于旅游业,因此特别注重其应用性研究。欧美一些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一直把旅游地理视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们研究的旅游应用范围很广,如研究娱乐土地的利用和规划,国家公园、州立公园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开辟与容纳量的估算,度假村的发展和定位,冬季体育运动设施的规划;研究旅游流的测定技术和旅游流预报技术;许多国家直接把旅游地理作为训练从事旅游职业人员的基础教材,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旅游饭店、旅馆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英国学者赫?罗宾逊(HRobinson)就特别强调旅游地理具有“应用地理”性质。

综上所述,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是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

四、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任务

1.服务于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到目前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的初步确立,成功的经验很多,但失败的教训也不少,特别是旅游资源不当开发所造成建设破坏乃至破坏性建设和一些旅游热点景区的超负荷接待,所带来的旅游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令人忧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旅游者崇尚自然、追求绿色消费。为此,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我国21世纪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唯一模式选择和最终目标。如何认识和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如实了解、掌握和宣传中国的旅游国情。中国旅游地理正是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律,研究国际、国内旅游活动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学科,是正确认识中国风光、中国风貌、中国风俗、中国风味和中国风物,即中国特色的重要途径。中国旅游地理也就成为制定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拟订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规划,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旅游管理措施的科学依据之一。中国旅游地理教育也就成为旅游工作者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服务,推动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全面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篇三: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及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旅游类、饭店类和旅游英语类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 思想教育

1. 从祖国锦绣山川的壮美中更加饱满爱国热情,从祖国灿烂的古今文化中更加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

2. 树立唯物辩证观点,理解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提高环境意识。 3.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 知识教学

1. 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旅游资源类型、特征、成因;旅游资源美学特征与欣赏。 2. 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3. 中国不同地域的旅游景观特色,区域旅游分布知识、旅游资源或景点的知识,能正确解释其成因。

4.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理论知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能力培养

1.旅游资源的观察、判断其类型、口头表达地能力。 2. 掌握主要旅游地和主要旅游线路,具备自助旅游能力。

3. 熟练掌握阅读旅游地图能力,利用网络收集旅游信息的能力, 4.归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能力。 5.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6.引导游客爱护旅游环境,宣传可持续旅游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性质、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目的与方法,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

2、教学重点:是旅游地理学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基本知识体系。 3、教学内容: 1)旅游地理学概述;

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述略。 第二章 中国旅游资源概述(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理解旅游资源的性质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2、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3、教学内容:

1)旅游资源概述;

2)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第三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与代表性景区景点,理解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及分布上状况,了解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及其构造特征。

2、教学重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与代表性景区景点。 3、教学内容:

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2)水体水景旅游资源; 3)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4)植物动物旅游资源;

5)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 第四章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及代表性景区景点,理解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及分布状况,了解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历史、文化背景及类型结构。

2、教学重点: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及代表性景区景点。 3、教学内容:

1)古遗址、遗迹与历史纪念地文化; 2)古建筑、古园林、古陵墓与古代工程; 3)文化艺术与宗教; 4)民俗风情与菜肴特产; 5)现代建设与人造吸引物。 第五章 中国旅游客源地理(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中国入境与国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向,理解旅游流形成的原因和中国入境与国内旅游客流的地域空间结构,了解感知环境与旅游者决策行为特征和中国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态势。

2、教学重点: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中国入境与国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向。 3、教学内容:

1)旅游流的形成与特征; 2)中国旅游客源市场; 3)中国旅游客源地理。

第六章 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的概念及中国主要旅游交通线网与旅游路线的分布格局,理解旅游交通与旅游线路的性质、方式、类型以及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了解旅游交通的重要性和旅游路线设计的有关理论。

2、教学重点: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的概念及中国主要旅游交通线网与旅游路线的分布格局。

3、教学内容:

1)中国旅游交通地理; 2)旅游路线设计。

第七章 中国旅游区划(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点、旅游地与旅游区的概念和旅游区划的原则与本书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理解旅游点的建设布局原则、我国旅游地的五种基本类型和旅游区划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旅游地类型划分的意义和依据、旅游区划的任务以及中国旅游区划的不同方案。

2、教学重点:旅游点、旅游地与旅游区的概念和旅游区划的原则与本书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

3、教学内容:

1)旅游点与旅游地; 2)旅游区与旅游区划; 3)中国旅游区划方案。 第八章 中原旅游大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华北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理解华北旅游大区的旅游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线路与分区,了解各游览区的一般旅游点概况。

2、教学重点:华北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 3、教学内容: 1)概述;

2)京津旅游亚区; 3)河北旅游亚区; 4)山东旅游亚区; 5)山西旅游亚区; 6)河南旅游亚区; 7)陕西旅游亚区。

第九章 江南旅游大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华东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理解华东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线路和分区,了解各游览区一般旅游点概况。

2、教学重点:华东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 3、教学内容: 1)概述;

2)上海与长江三角洲旅游亚区; 3)江苏旅游亚区; 4)安徽旅游亚区; 5)浙江旅游亚区; 6)江西旅游亚区。

第十章 岭南旅游大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华南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理解华南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线路和分区,了解各游览区一般旅游点概况。

2、教学重点:华南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 3、教学内容: 1)概述;

2)福建旅游亚区; 3)广东旅游亚区;

4)海南一雷州半岛旅游亚区; 5)港澳旅游亚区; 6)台湾旅游亚区。

第十一章 华中旅游大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华中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理解华中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线路和分区,了解各游览区一般旅游点概况。

2、教学重点:华中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

3、教学内容: 1)概述;

2)重庆与长江三峡旅游亚区; 3)四川旅游亚区; 4)湖北旅游亚区; 5)湖南旅游亚区。

第十二章 西南旅游大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西南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理解西南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线路和分区,了解各游览区一般旅游点概况。

2、教学重点:西南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 3、教学内容: 1)概述;

2)广西旅游亚区; 3)贵州旅游亚区; 4)云南旅游亚区。

第十三章 青藏高原旅游大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青藏高原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理解青藏高原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线路和分区,了解各游览区一般旅游点概况。

2、教学重点:青藏高原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 3、教学内容: 1)概述;

2)西藏旅游亚区; 3)青海旅游亚区。

第十四章 西北塞外旅游大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西北塞外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理解西北塞外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线路和分区,了解各游览区一般旅游点概况。

2、教学重点:西北塞外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 3、教学内容: 1)概述;

2)甘肃旅游亚区; 3)新疆旅游亚区; 4)内蒙古旅游亚区。

第十五章 东北旅游大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东北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理解东北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与主要旅游线路和分区,了解各游览区一般旅游点概况。

2、教学重点:东北旅游大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各重要旅游点概况。 3、教学内容: 1)概述;

2)辽宁旅游亚区; 3)吉林旅游亚区; 4)黑龙江旅游亚区。

六、课题和课时分配表

四、课程资源 (一)、选用教材

中国旅游地理/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饭店服务专业教材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4月第三版 (二)、参考书目:

1、中国旅游地理/全国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庞规荃编著 旅游教育出版社

2、中国旅游地理/全国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 金海龙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 林婉如等编 东北财大出版社 4、新编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 刘振礼,王兵编著 南开大学 (三)、丰富的网络等媒体信息资源。

1、中国国家旅游局网/ 3、携程旅游网http∥;

4、中国导游网httpwwwchinaguidenet.com 5、导游图集中营http∥等。

(四)、珠海地区的实地旅游资源信息(作为实践基地建设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297fa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0.html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