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打印]

发布时间:2013-02-28 12:3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沁园春 长沙

课题序号

册第 1

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1 课时

授课形式

诵读 讨论

备课时间

8 30

备课组执笔

唐海松

【教学要求】

1、整体感知,明确上下阕所写景物。

  2、体会作者的感情,反复朗读,读出诗词的韵味,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的感情,反复朗读,读出诗词的韵味,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反复朗读,读出诗词的韵味,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1911年起,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和几个同学来此游览,畅谈国事。1925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9月,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再游橘子洲,面对眼前景,回忆当年景,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2、学生自读,熟悉内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下列词句: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 怅寥廓 苍茫 峥嵘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2、本文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请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立、看、怅、问、携、忆、记

3、“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深秋有寒意,故名“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4.上阕中的“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共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 “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

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诗人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5、“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6、“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8、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6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秋天,地点是橘子洲头。

  2、“看”涉及的范围从第1句到第6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领字

3、“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自,再从上到,自近而远。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林、江、舸、鹰、鱼。

  5、段中的对偶句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A. 争  B. 翔  C. 问  D.

五、归纳总结

主旨:《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虑,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豪迈的革命激情。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与练习”。

2、“学案”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造像写意——游人   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借景抒情——诗人   关怀天下        

           

读出深思————直抒胸臆——哲人   忆旧言志         

           

读出情志————怀人忆事——斗士   主宰沉浮       

           

                                                                               

诵读   关键词 抒情方式  形象   情感    

【课后笔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a9b4f3fab069dc502201d5.html

《沁园春 长沙[打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