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参观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8-08-12 09:49: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XX年参观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XX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XX年参观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历时三年的改扩建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馆。3月11日,我有幸来到这里参观,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气势磅礴。
  走进国博,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常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听讲解员介绍,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分别是长330米的艺术走廊构成南北轴线,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尝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组成的展示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两轴”“一区”,然后跟随讲解员踏上了“复兴之路”。经过修改完善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重新开幕。这是国博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最新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遥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 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条“复兴之路”上,听着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油画、文物展现在眼前。让我也受到了教益。
  在建筑风格和展示上,我同样得到一些感触:原建筑与新建筑的结合、展览上历史文物与多媒体科技的融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人们的脑海中经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个外立面保持不变,新建筑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新建筑嵌入老建筑之中,新老建筑形成有机的结合。不仅保持了改扩建部分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的协调,而且增强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彩,不仅仅是照片、油画、文物等静态的展品,还增加了多媒体半景画文物组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铁路多媒体互动场景,空间模拟了一辆火车,有车头工作舱,有座椅,墙上的电视是动态的草原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开往西-藏的列车之上。既强化了视觉效果,丰富了陈列内容,又使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项目。国博精心设计使修改后的陈列更加大气庄重,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丰富感,彰显出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深邃魅力。
XX年参观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为庆祝五四青年节,汽研中心于XX年4月24日,组织团员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爱国精神。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XX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新开放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全面、艺术、形象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复展是以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文物,真实再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上下求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展示了盛世中华团结和谐的繁荣景象。
  在参观主要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复兴之路的序厅,序厅紧扣“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主题思想,彰显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伟大壮举和辉煌成就,体现自强不息、探索奋斗的民族精神。它将古人的艺术想象和航天技术发展通过时空进行对接,前者是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后者是现代空间技术的顶峰,两者都代表了人类的最高追求。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厅,这五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很多具有该阶段代表性的物品陈列,其中最为典型的也是展示篇幅最大的有虎门抗英、渡江战役、开国大典和飞天揽月这几点。
  虎门抗英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意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而向虎门发动进攻时清军官兵英勇抗敌的英雄事迹,虽然在该战役中英军击败全部8500名守军,关天培因此壮烈牺牲,但是当时的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敌入侵的精神预示着中国人们的觉醒。
  以前一直以为现在的所有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这次观看中过的复兴之路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中国人民真的很伟大!当帝国主义来欺负中国,人们都没有饱饭吃,但没有人低头!而是掀起革命,让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来临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没有放弃!日本人大肆地屠杀中国人民,想磨灭大家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抹杀,而是变得更坚固!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起来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终于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中国中人民终于能抬起头来面对帝国主义了!那些峥嵘岁月我们并没有白过。中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受的耻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现在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鲜血和意志换来得!
  这次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再一次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曾对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
XX年参观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从门头沟坐26路小巴到苹果园,改乘1线地铁,大概半个多小时后到了西单,在一家面包坊买到了妻爱吃的法国面包。因为早晨起的晚没有吃早饭,因此两人就地将法国面包解决了一部分,安慰了一下肚皮后,坐22路公交到前门。前门的人很多,携妻穿过众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来到国家博物馆正门的“北京XX奥运会倒计时”纪念牌前。妻的学生证在毕业时没有被学校收回,因此钻了个空子,凭借妻的学生证为妻买了张学生半价票,而我,只能买张成人票。还好,国家博物馆的票价不是很高,总共花去我们45元。存好包、拿着票,我们步入博物馆,开始了在时光长河中的荡漾……
  一、印加人祖先及其珍宝展
  曾经听说过印加人及其创造的古代文明,但因为以前对历史的不在意,对古代文明的缺乏了解,所以,对印加文明并不是很了解。今天去了博物馆,才知道有印加文化的展览。带着一头的雾水进入展厅,在消逝了的古文明发掘文物中参观。虽然说通过参观,对印加古文化的了解没有多少系统的深入,但却被古代印加人的智慧和由他们创造的古文明所征服。
  此次的印加人祖先及其珍宝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秘鲁国家文化委员会共同组办。展厅分为六个部分,依次向游人展示了印加文化的起源、发展、壮大、鼎盛、衰落及灭亡的全部过程。通过大量的出土实物,向参观者再现者昔日印加人的生活、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展示的文物以陶器、金银饰品以及纺织品为主,各种形象的陶制品向游人展示着古代印加人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所展现的聪慧,金银饰品显示着古印加人的富足,纺织品让游人对古印加人的灵巧感叹不已。
  古代印加帝国的疆域主要区域在今天的秘鲁共和国,古代印加人早在一万四千年前就已经抵达秘鲁,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开始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创造古代文明。1438年印加王帕查库齐即位时建立的印加帝国使印加文明走向辉煌。1532年贪婪的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侵入印加帝国,使印加帝国逐渐消亡,印加文明逐渐湮灭。感谢考古学者的研究和发掘、出土的很多的珍贵文物,使得今天的我们还能在废墟和残存的文物中领略和感受往日的文明。
  站在仿制的马丘比城的巨石城墙边,似乎能感觉到古代印加人在富贵的马丘比城里举行祭祀活动的庄严;透过展厅墙上张贴的“太阳神庙”图片,感觉自己已经站在古印加人的祭祀队伍中对古代神灵进行庄严的定礼膜拜;透过防护玻璃看着展柜里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陶器,想象着妻和我在亲手或拿、或端、或抱着那些陶器行走在大地上。古代印加人对猫科动物有着很强烈的图腾崇拜,在这些展示的陶器文物中有着很大的体现。在很多的陶器上可以看到有猫科动物造型,包括他们的淘制的武士都是以猫科动物作为头饰。
  由于时间太短,加之妻与我当时的准备又不是很充分,所以,现在只有凭借我模糊的记忆,将此次对印加人祖先及其珍宝作一个不是准确的描述。
  “葵布”,是一串串打着结(打结的部位不同、打结用的绳子的颜色也有差异)的细绳在竖向依次连结在一条横向绳子上组成的物品。它是古代印加人来传递信息和计数的工具。由于古印加人没有文字,因此,葵布成了传递日常信息的主要工具。佩服古印加人通过绳索上不同部位的打结来记录当时所需要的信息,更佩服他们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和维持古印加文明,这是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坚韧的。
  一颗中年女性的头骨。之所以对这个展品记忆深刻,倒不是我有什么异常的嗜好,主要是这件展品向参观者展示了古代印加人的高超医术。在这颗成年女性的头骨上,可以看到前后共有五个环切的一指粗细的孔。正是这五个孔让这颗头骨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向后人展示了当时的古代印加人所拥有的高超医术:古代印加人可以通过复杂的头部环切外科手术来治疗某些疾病,使病人康复(通过对出土的环切头骨的研究表明,头骨切口周围有感染的痕迹,肯定手术是在活着的人头骨上施行的,这是很大胆的外科手术,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做了环切手术的病人都完全康复。这位病人大约做了五次这样的手术,每次手术后似乎都痊愈了。——引自博物馆对该展品的说明)。
  鱼纹棉制方巾。在一尺长宽见方的棉布上,古印加人利用高超的纺织技艺,象蜘蛛布网一样,在棉布上有序列的排布着鱼纹和双线纹,黑白相间的颜色让鱼纹在双线纹上紧凑有序的排列着。
  人头形陶瓮,是用来承载液体的容器。它的大肚子造型很有意思。瓮颈部呈人头像形,椭圆形大肚子的瓮腹,腹一侧有系绳用的直耳,瓮底为平底。这个陶瓮将彩绘与雕塑有机地融为一体:人物帽子上的垂直条带纹和螺旋纹饰、垂至肩部和背部的黑发以及纤细的双眉、瓮体上的战利品头像、艺术化的猫科动物图腾纹饰等均系彩绘而成,而人物的双耳、鼻和嘴则采用雕塑的方式加以处理。如果这个陶瓮装上液体的话,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大肚子的男人因为喜欢那样的液体而忘乎所以的将自己的腹部喝的滚瓜溜圆。
  金猫头。古代印加人对猫科动物很图腾,这个金子做的猫头又一次应证了我的感觉。金猫头为圆头造型,圆眼、内嵌贝壳,宽鼻,鼻孔圆张,嘴部半张,吐出长舌,露出三角形尖牙,双耳略微前倾。耳、前额、胡须上垂挂金属圆片。记得博物馆的说明上写的是这个金猫头属于“比库斯文化”(印加文化的一个过程)的雕刻作品,富于艺术表现力,对猫头以一种极其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好象主要用于祭祀。
  以上是我在自己模糊的记忆中将各类展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写了出来,当然,每件展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灵魂,一件展品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场景的再现,但因为记忆的模糊和篇幅的限制,就不再累述了。
  二、中国蜡像馆
  被誉为“立体摄影”的超现实写真主义雕塑艺术——蜡像,以前只是听说过,从来没有近距离观察和真正接触过。今天,有幸在中国蜡像馆将这个空白做了一个稍微的填补。
  蜡像馆展厅在博物馆左侧的二楼,分为一、二两个展厅,主要以人物蜡像为主。在到达蜡像馆的时候,第二展厅的游客相对少些,于是我们先进入了第二展厅进行参观。由于对蜡像这门艺术的了解不是很多,加上我本身的艺术细胞少的可怜,因此,刚开始准备参观的时候,只是图个新鲜、看个热闹,没有什么太多的心理准备,但当我们进入展厅看到人物蜡像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蓝黑色的太空背景下,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英雄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微笑着向进入展厅的参观者们挥手致意。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们进入的是蜡像馆的话,如果不是在“杨利伟”同志所站的台子前竖立着一块“请勿触摸蜡像”的警示牌的话,我可能会跑过去和这位英雄交谈。在艺术家的精心制作下,这个活生生的“杨利伟”站在我们的面前,那种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那种能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自豪感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他”的脸上。我和妻在“杨利伟”的左侧、右侧反复看了多次,越看越觉得比真人还真,越看越被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妻忘记了“不可触摸蜡像”的警示,不由自主的触摸了一下“杨利伟”的“手”确认“不是真人,只是有些软和弹性”后,才拉着我走进“杨利伟”左侧的入口,进入里面的展厅。
  手按剑柄的“秦始皇”威猛地站在游客面前,头发花白的“康熙大帝”笑咪咪的摸着自己的胡子,“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在“笑谈”中憧憬着共和国的明天,“邓小平”在注视着改革开放的繁荣景象,“十大元帅”向人们展示着共和国将军们的风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艺术家的手中被再现了,仿佛让我们也回到了过去,领略到了这些伟大人物的真实风采。
  展厅里面专门设置了一个小块,向游客展示蜡像的制作过程。原来,蜡像是先用石膏制作一个实体模型,然后将特殊配比的蜡加热成液体注入石膏模型,待蜡液凝固后将石膏模型脱除,将形成的蜡像修饰完成。说似简单,但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复杂,需要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带着新学到的知识,经历了因为看到那么多活生生的人物所带来的激动而忘乎所以的差点撞到了墙上的危险之后,我和妻依依不舍的离开二展厅,进入一展厅。
  一展厅的人物更多,有体育明星、科学家、艺术家等不同行业的人物蜡像,“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斜倚酒坛醉卧在地上酝酿着新的诗句,“巴金”和“冰心”两位老人笑容满面的谈论着共和国的文学潮流,“‘小巨人’姚明”紧紧的保护着似乎是刚刚抢到的前场栏板球准备传给队友进行反击,“‘外星人’罗纳尔多”留着他夺取“大力神”杯的新发型准备抬脚射门了……妻和我在一个个蜡像前留恋,在游客们照相机闪光灯的闪烁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域。
  蜡像被做的太逼真了。艺术家的想象力更加的丰富!有位艺术家做了一个坐在椅子上熟睡的男人蜡像摆在休息厅的过道处,恰巧在不远处有位游客可能因为参观累了,坐在长椅上靠着墙熟睡了。蜡像的逼真让妻子搞不清楚那个是真,哪个是假,仔细观察了蜡像后,又将游客也当作蜡像去观察,结果发现后者是个真人,引的在休息厅休息的其他游客一阵欢笑,不好意思的妻羞红了脸……
  佩服着艺术家们对蜡像人物深刻的揣摩和恰倒好处的把握,感叹着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在领略和回味着一个个人物昔日的风采中,妻和我告别了蜡像馆。
  三、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特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特展的展厅在博物馆右侧的二楼。博物馆一楼右侧的展厅原先是“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已于前一天结束了,里面正在收拾整理,不再对游客开放,让我和妻感到很大的遗憾,还好,在接下来在二楼的参观中看到的大量宝贵文物,让我们减少了些许的遗憾。在楼梯口检票后,将打过孔的票张进口袋,同妻一起顺着楼梯来到二楼。感觉到有些累,正好展厅门口的长椅上有空闲的地方,于是让妻一人进去先看,我喝了点水,在椅子上少时休息后进入展厅参观。
  展厅分左室和右室两个部分,我从左厅开始参观。顺着门左侧在选购纪念品的众多游人往去,第一件展品就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那是一件青铜器方鼎,具体的名字我现在记不清了,大概叫做“虎耳牛头鼎”。五头形态各异的长角、虎耳的铜牛首尾衔接的站在鼎口上围成一个圈,刚好将鼎口围住;鼎腹两侧各有一只头朝上、尾朝下、呈爬行状的铜虎,威猛之势自然流露;三只虎足形鼎脚均匀的分布在鼎腹底侧,使圆鼎稳稳的站在展柜上。整个圆鼎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想象丰富,造型逼真,铜绿色显示着它年代的悠久,让我驻足许久不忍离去,尽情感受着那段昔日的历史。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第10号墓出土的“彩陶背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在展厅中部展出。壶的腹壁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环耳,另一面中部有一竖鼻与扁平腹部的一面相对,3个附耳系绳之后便于背在肩后携带。背壶为红陶,近口沿处绘有3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壶颈与环耳之间的肩部内白外黑两道细线形成一带状圈,沿带绘有黑地白彩涡纹;壶腹绘有黑白彩同心等边三角形,顶角上下相对沿壶腹排列;腹下绘有黑色细带,在其上等距白点排列;底部绘有白色圆点。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文物工作者,更非一个历史研究人员,无法从专业角度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件文物的特点和意义,能做的,仅仅是将我眼中看到的记录下来罢了,以后当我读到相关的资料时,能从我的记忆中找到相关的记忆片段,来让我重温这段历史,引起相应的共鸣,那或许便达到了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精神享受了吧。
  在展厅靠近里侧的中间位置,横列着一个长约2m、宽1m左右的的展台,著名文物“金缕玉衣”就静静的“躺”在里面。对金缕玉衣是早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就已经知道了,但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记载上,没有一个实际的或者更可以说是基本成形的概念,今天得以在众多的参展文物中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实属幸事、庆事。在我面前的金缕玉衣是由一块块红白色的大小不一的玉石片组成,大的平均长约10cm、宽5cm,小的平均长约3m、宽1cm,最大的玉石片是脚底的那片,长约25cm、宽10cm左右,所有的玉石片,无论大小,厚度都不到1cm,表面光滑、纹理清晰。在每块玉石片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米粒大小的孔,金丝穿过这个小孔,将所有的玉石片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将要穿戴金缕玉衣的人从头到脚、丝毫没有放过的包裹保护起来。能看出,展示在我面前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为男性制作的,因为在其大腿根部有用小块玉石片穿接而形成的小筒子,用来盛装男性的生殖器官。头部用小块玉石片穿接起来、按照人的五官巧妙的分开鼻、眼、耳器官,躯干及臂膀、腿部用大块的玉石片错落有秩的穿接,手掌及脚部用大小不同的玉石片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穿接、用一大块整片的玉石片坐为脚底,脚趾前端用小块玉石片竖立串起,使整个脚部能合适地放入。整个金缕玉衣浑然一体,大小不同的玉石片在金线的连接下有序地成为一个整体,紧凑而不拥挤的将穿戴的人包裹在金与玉的氛围中。据资料显示,这件金缕玉衣整整花费了当时数百名技艺精湛的玉石匠人两年多的时间,花费的资产相当于几百户富裕人家一年的所有花销总和。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制作出的金缕玉衣,显示出当时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外在的保护来达到自己尸骨永存的愿望,但后来发上的事实可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往往在他们穿上金缕玉衣不久的以后,他们的坟墓就被垂涎于墓室宝物的盗墓人所挖掘,宝物被偷盗,而他们的尸骨却落的个荡然无存的地步。
  一件件的珍品,在我的眼底出现,一段段的历史,在我的脑海中重现。宋呆瓷器珍品“官窑贯耳瓶”、两汉时期的“碧玉谷纹璧”、唐代的“骑驼乐舞三彩俑、三彩马”、商朝的“玉援铜内戈”、两汉时期的“市楼画像砖”、汉代青铜灯具“彩绘铜雁鱼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牛车”、让我痴迷的“四羊方樽”等等珍贵的文物,在我的面前一一闪过,让我通过它们去解读和感受那段昨日的辉煌,所有的这一切让我留恋、让我驻足、让我忘记了去分辨左右两个展室布局上的不同,更让我忘记了朝代的更替、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恍惚间不同朝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在我的面前,而我,也贪婪的呼吸着那已经久远了的熟悉的祖先的气息,深切感受着祖国母亲的博大精深。
  四、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
  妻和我的艺术修为都很肤浅,加上我们对于书画作品本身的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对于在博物馆一楼中间展厅展出的“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兴趣不是很大。对于书画作品的作者们我们很尊敬,也很佩服他们的扎实功底和精湛技艺,只是我们不懂欣赏罢了。在这些作品中间犹如例行公事般走马观花的匆匆穿行了一圈,脑子并无多少印象的情况下,便由进入的门走出了展厅,朝下一个展厅走去。
  五、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
  对青铜器的认识不多,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更少的可怜,只知商朝是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时代,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江西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让我和妻在领略美妙的青铜器皿的同时,更增加了许多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
  此次展出的展品,发掘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它是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商代青铜器遗存。(1989年9月20日,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村民在涝背沙洲(古称“三把伞”)取土修护赣江大堤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十多件呈墨绿色的青铜器,后经科学发掘,出土物极其丰富,主要有铜器、玉器、陶器等,共1478件,其中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同一遗迹单位内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一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5类,仅作为礼器的鼎就有方鼎、圆鼎、扁足鼎、鬲鼎4类共30件,品种多,器类全,铸造精工,造型奇巧,在器耳上装饰圆雕虎、鹿、鸟一类动物的造型让人耳目一新——以上资料引用于江西文物信息网)。
  我与妻漫步在展厅,解读着青铜器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美丽与古老。展厅分为“发现与探索”、“ 来源与融合”、“铸铜与琢玉”、“造型与纹饰”四个部分。通过参观,我和妻在领略到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文物的精美造型与纹饰,同时也学习了不少的青铜器知识。
  在展厅的出口,模拟再现当时发掘这批青铜器文物的场景,看着一件件的“青铜文物”在刚刚被发掘出后静静的躺在地上,静静的任自己的身躯在土中掩埋,似乎等着人们围过去后,开始讲述哪个古老的过去。
  顺着展厅的通道慢慢的走着,不时的和其他的游人一样,驻足于某一件展品前,静静的站着、盯着展柜中的展品,“听”着它娓娓述说着它的由来,还有它哪个时代的我们的祖先如何样的生活。每一个展品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同样,每一个展品都是一本厚厚的史书。
  我被青铜器的美丽所征服了!
  伏鸟双尾铜卧虎的奇妙造型,让我不由的记住了它。半卧欲起的老虎四足屈蹲,却又腹空且底部不联,竖耳的面目显得狰狞,獠牙前露、凸目粗眉,尾尖上翘的双尾后垂,但在如此凶恶的威虎背部,却伏着一只短尾小鸟,尖尖的喙,圆睁的眼睛,抬着头不知道在看什么。整个青铜器的造型独特、形象逼真,使我们这些游人们的眼睛不忍转到别处。
  面对着展览的珍贵青铜器文物,我深感自己文字能力的不足,更为自己有限的记忆而遗憾,如果我能多些记忆,如果我能强些文字,那这些青铜器的美丽和神秘,就将多些和久些陪伴在我的周围,让我继续心醉,让我继续感受祖先们的气息。
  六、意大利视觉印象——意大利建筑和设计展
  欧洲的现代工业革命曾一度在带给人类高度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将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恶化的负面效果带给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d47a7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1.html

《XX年参观国家博物馆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