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何以“铿锵”起来

发布时间:2020-04-09 12:40: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玫瑰何以铿锵起来
作者:张军民
来源:《语文建设》2007年第10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会产生新词语。新词语不仅是符号,体现出语言的丰富,而且也在影响人们 的思维,铿锵玫瑰的出现和流传正是这一语言现象的体现。

        “铿锵玫瑰最早见于香港歌手叶倩文的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铿锵玫瑰她从不依赖谁……铿锵玫瑰,用骄傲的花蕊,想摆脱那四季的支配,她说,谁怕谁。无独有偶,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内地歌手田震也演唱了一首《风雨彩虹,铿锵玫瑰》: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再多忧伤,再多痛苦,自己去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纵横四海,笑傲天涯……”叶倩文歌中咏唱的是面对厄运不屈服、不退缩、不逃避的女性,田震歌中颂扬的是顽强拼搏的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

        仔细推究,铿锵玫瑰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语。铿锵是形容词,多用来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京戏,虽不大懂,而调子的铿锵,却很清楚。王蒙《踌躇的季节》:李劫夫的歌更铿锵有力。但是在铿锵玫瑰中,铿锵置于玫瑰前,赋予玫瑰这一喻体以有声有色、旗帜鲜明、大刀阔斧的感觉。在汉语中有呼呼风声的用法,这很好理解,因为风本来就能发出呼呼声。而玫瑰却无论如何不可能有铿锵的、类似于锣鼓鸣响的声音的,为什么也能说铿锵玫瑰呢?铿锵玫瑰产生之初的具体语境是歌词,歌词属于诗歌体裁,诗歌创作的特殊需要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诗歌语言有时要刻意追求表义的含混性和跳跃性,以便丰富诗句内涵,扩大想象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诗人往往使用通感等手法来营造含蓄、朦胧的意境。王维色静深松里以听觉上的字来描写水色。铿锵是听觉的感受,玫瑰则靠视觉体验,《铿锵玫瑰》的词作者李宗盛巧妙地利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在两种不同感官的体验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这样做既生动,又能强化意义的表达,还体现出现代艺术所追求以及现代公众所乐见和期待的陌生化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25b1b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33.html

《“玫瑰”何以“铿锵”起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