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案例

发布时间:2019-03-11 13:09: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台阶》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台阶》是一篇短篇小说,文章描写父亲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只能呆坐在新砌的台阶上。反映出父亲那一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韧不拨的精神。本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及父亲的形象意蕴这两个问题比较深奥,再加上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实践,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认识理解父亲形象时,有的学生说,父亲勤劳、质朴,有的学生说,父亲善良、执着……但有的学生说,父亲小气、抠门,父亲的努力不值得,奋斗是为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亲却更压抑了,更不自在了……

【案例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后,要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文眼去把握情节,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台阶的内涵(台阶地位”“尊重)。同时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多向对比,逐层烘托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本文较长又是自读课文,要跳出课文,整体把握主题,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理解父亲的精神需求,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肩上的重任和心中的使命。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做过细的安排,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

在导入的环节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回顾: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在困顿中前行却依然关心儿子、爱护儿子的慈祥的父亲的身影;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中的父亲是一位身陷世俗却能反思成人世界、关注儿童心灵健康的父亲。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让学生在比较中领会,在比较中融会贯通。 

学习课文内容时,我从人物形象入手,感知文章内容。运用追问的方法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

4、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了?

5、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哪些品质?

并对“小气、抠门”做了如下点拨:父亲“小气、抠门”是为了修屋,农村特定的环境逼迫父亲必须积铢累寸,一点一点攒钱,才能实现心中的目标。父亲身上有关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很相似。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农民身上共有的传统美德,认识父亲这一典型的现实意义,从而热爱农民,关注“三农”问题,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拨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作者也试图告诉读者,要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村的贫困。

这时一位同学说,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爷爷奶奶,他们宁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来住我们的楼房,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离这些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并不遥远的农村生活,在他们头脑中活跃起来;老实、不会来事儿的身边人变得可亲可敬;倍受呵护的小花终于明白了大树的艰辛与深情。

接着播放刘和刚的《父亲》,让同学们听歌曲,感受如山的父爱。

我因势利导,“听完了,我们被这个伟大的父亲感动了,可我们的父亲呢?”

“回想一下你的父亲他可能没有抚摸过你,在你跌倒的时候也可能没有安慰过你,甚至没有一句关怀爱护你的话,你觉得你的父亲爱你吗?你觉得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准备一下,说一说好吗?”

教室里沸腾了,同学都说得非常好,都说出了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但却又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父亲,实际上,每个人的父亲都是关爱自己的孩子的,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面似冰却心似火,有的唠叨却对你无微不至。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去认识父亲,去理解并爱戴自己的父亲。

【案例反思】:

《台阶》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父亲这一形象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要求获得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要真正理解父亲这一形象,必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力求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细节描写,置疑设问,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而我们每个人都对父亲和生活有着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面对父亲、面对生活,我们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话语。

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触觉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本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父亲形象,通过学习,学生有所启发,能理解父辈的艰辛和付出,也能够关心和热爱父辈们。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要联系学生的认知实际,要联系学生的情感实际。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抛来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乐此不疲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望。         

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是搭建了一座连接学生生活和教学的桥梁,让学生看到教学和生活的联系,看到教学的异样色彩,吸引他们走进教学、参与教学,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台阶》教学案例

平遥县古陶一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81245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64.html

《《台阶》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