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病位刍议

发布时间:2024-04-25 14:40: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伤寒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病位刍议
摘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作为厥阴病主症,历代医家仁智之见鲜有,咸以为所病。这里笔者通过从原条文病机分析、用词训诂、厥阴主方乌梅丸功用研究等多方面讨论,得证《伤寒论》厥阴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病位并非是心,应当在胃。
关键词:伤寒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厥阴病;乌梅丸;
仲景先师作《伤寒论》,篇篇可法,然书中玄奥之处,亦令后学搔首难解,譬如书中第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所提及的之病位,古今注家或直接引用原文一笔带过,或依成无己等主流观点以肝气通心[1]”解之。对于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病位在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拙见以为,心中疼热所病当在,理由如下:
1.气上撞心
我们不妨把气上撞心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先看气上。因为本条文是《伤寒论》辨厥阴脉证并治第1条,
症属厥阴,厥阴主肝,肝为刚脏,肝气易亢。是以气上者,肝气横逆而上也。这二字并不难解。
难解之处,在于撞心。与仲景同时代的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释卂擣[2]606”,也就是快速冲击之意。然而笔者并不认为气上撞心可理解为肝气冲心。众所周知,五行制化,肝气属木,心则属火,肝木焉能克制心火?肝木所克,脾胃之土也。肝木之气横逆上亢,首当其冲应是胃。
是以气上撞心解为肝气犯胃,是符合中医基础理论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所之心指,紧接着又以心中指代疼热之胃,也是合乎语义逻辑的。
2.从心中疼热心中非心
仲景行文风骨,字字珠玑,言简意赅,《伤寒论》全书上下,直接使用心悸心乱”“心痛”“心愦愦”“心动悸等字样形容心之症状者,凡数十处,而鲜有置一字于其后的情况,如果心中疼热之病位果然在心,则写作心疼可矣,字纯属冗余。况且《伤寒论》书成于汉末,时局战乱,书写用纸不像现今易于获取。在竹简与丝帛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的年代,简牍之上又何必多写一个可有可无的字呢?是以字在此,必有深意,绝非作者随手为之。观《伤寒论》通篇398条,论及五脏,唯后用,涉及其余四脏,竟再无一处肝中”“脾中等字样。五脏之后,极少用,究其原因,如《说文解字》所言,字古意为内也[2]20”。心属五脏,为充实之官,固非六腑空腔,何内之有?
所以本无心中非心。疼热是胃
如果病位在心,又症见热痛,《医学心悟·心痛》有载:(心)热痛者,舌燥唇焦,溺赤便闭[3]……。心热痛多伴有舌唇干燥,小便色赤,大便秘结等实热症状,这与原条文气上撞心……下利不止无任何关联相似之处,可见疼热之主语非心。见疼热连用,当知此症且痛且热,是疼痛伴随火热烧灼类的一种感觉。六腑之中,近心疼痛,又兼有火热烧灼之感,非胃莫属。叶天士《临证指南医
·木乘土》有言: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4]”。肝气上犯,扰动胃腑,胃中不安而疼痛,腐熟失司而化热,是符合致病机理的。相比肝气亢逆,引发没有相关伴随症状的心热痛,笔者认为肝气犯胃,致胃疼热的假设更有说服力。3.联系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是本条文中厥阴病的又一显著症状,描述胃中有饥饿感而又不想进食的一种状态。这里要着重强调不欲食,盖因平人亦可饥,唯饥且不欲食才称奇。明代医家方有执认为饥不能食者,胃司食而属土,木邪甚,土受制也[5]”笔者对此持相同观点:之所以饥饿而又不欲进食,是因为胃乃水谷皆入之处,肝木过旺,上逆胃土,胃腑受纳腐熟不利,故不欲再纳新食。
饥不欲食无论从病因,还是症状上来讲,都不涉及,若仍强以之,未免牵强突兀。饥不欲食重点描述之症状,这与笔者上面所提出的上冲胃胃中疼热观点相互映照。4.乌梅丸功用
乌梅丸实有安胃之功。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方含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共十味药材,其制备时,蒸之米下,捣泥和药,与蜜共杵成丸。方中乌梅安蛔止痛为君;细辛伏蛔祛寒为臣;黄连黄柏清气逆之热、附桂姜温脏祛寒、参归补气养血共为佐;和蜜成丸,甘缓和中为使[6]。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认为仲景此方,为厥阴诸症之法……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7]”乌梅丸并非只是蛔厥之剂,实乃厥阴主方。又有叶天士以乌梅丸化裁,泄肝安胃,治疗脾胃疾病,颇有成效[8]。同时,现代药理研究[9]也表明,乌梅丸对脾胃功能的调节与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厥阴病主方重在治胃,是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病位在胃的又一有力佐证。5.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病位当在胃。明确厥阴病开篇首条病位所在,对于伤寒厥阴病篇的深入理解与全面掌握至关重要,对于《伤寒论》的传教学习与临床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不可否认的是,《伤寒论》书成于东汉之末,流传至今几逾2000年,时过境迁,条文语义难免与现行白话有所出入;又加之仲景行文立意,深邃高远,非博学明辨之士,实难领会其中奥义。笔者愚钝,百思方有一得,成此拙文,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同道高士指教。参考文献:[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1.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55.[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程国彭.医学心悟[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1.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55.[5]·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1.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44.[6]邓中甲.方剂学[M].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46.[7]·柯琴.伤寒来苏集[M].1.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346.[8]李秀兰,张朝曦.《临证指南医案》中木乘土篇学术思想探讨[J].西部中医,2014,27(01:65-66.[9]杨梅,柳华,代二庆.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应用概述[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02:125-12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eceb97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cc.html

《《伤寒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病位刍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