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姆 雷 特

发布时间:2014-09-20 12:41: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莎士比亚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2了解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和艺术成就。

3理解作品《哈姆雷特》的思想性、艺术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作品的深层含义,掌握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理解作品的主题。

2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学习和欣赏莎士比亚丰富多彩、诗一般的富于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作者简介】

一、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后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斯特拉福德镇在英国中部的艾汶河畔。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帮助父亲经商。1587年独自一人来到伦敦,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开始自己创作。1613年回到家乡,1616423逝世。

二、莎士比亚的创作概况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还写有二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 《皆大欢喜》 《威尼斯商人》 《无事生非》

三、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1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特别是他的历史剧,提供了一幅“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即“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广阔背景,从而成为广泛、深刻地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鲜明图画。

2莎士比亚善于刻画丰富而鲜明的人物性格。他塑造的人物各具个性,互不雷同,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如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夏洛克和福斯塔夫等,都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3莎士比亚戏剧情节丰富生动。常在一出戏里组织几条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打破悲剧和喜剧的传统分界,将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场面相互穿插,构成波澜起伏的剧情,引人入胜。

4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善于吸收古代和当代文学语言的精华,广泛采用民间谚语和俚语,有时还独创新词。因此,他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脍炙人口。

【课文分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知名的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该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多次被人改编成流行的复仇剧上演。

《哈姆雷特》的成书年代

《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剧情简介

丹麦国王驾崩。国王的弟弟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继承王位并霸占王后。丹麦国王亡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王子装疯卖傻,导演短剧请叔父和母亲观赏,证实了父亲的亡魂所言属实。他立志要与杀父、篡位、娶母的叔父决一死战。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为王子误杀。王子倾慕的恋人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兄长雷欧提斯对哈姆雷特刻骨仇恨。雷欧提斯与国王克劳迪斯密谋陷害王子。比赛剑术时,克劳迪斯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致使皇后误饮毒酒身亡。雷欧提斯以毒剑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致死。王子最终杀死叔父克劳迪斯为父报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三、作品结构

(一)三条线索:

1、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

2、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

3、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

(二)三组感情关系:

老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奸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的恋爱关系

这三组关系都以悲剧收场。

(三)四组误杀

1、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来的信使

2、哈姆雷特误杀波洛纽斯

3、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

4、克劳狄斯误杀王后

重重误杀表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的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这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基本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

四、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通过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莎士比亚说自己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哈姆雷特》反映了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

这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反映了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对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热情的赞扬和深厚的同情,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作者笔下,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同时也揭示出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的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五、艺术特点

)在人物塑造上,莎士比亚致力于通过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性的深层内涵,他由古典的命运悲剧进入到了现代的性格悲剧,把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深化成了一个复杂的性格悲剧、心理悲剧,显示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

哈姆雷特 天资聪颖,为人正直,有勇有谋。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同时为使敌人迷惑,装疯卖傻,暗中计划复仇行动。善于思索,思想深刻,正直、善良、情操纯洁,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具有美好理想的青年王子。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复仇继而“重整乾坤的事业,甘愿献出真爱乃至自己的生命迟疑不决,优柔寡断。过于审慎造成行动上的延宕。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忧郁与苦闷是哈姆雷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痛苦的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 

葛特露(王后):处境尴尬,情感脆弱,性格软弱。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发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的感叹。

克劳狄斯(篡位国王):封建主和暴君,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自私,凶狠,残暴,野心勃勃,弑兄篡位、泯灭人性,阴险狡诈,心理阴暗。

奥菲利娅(哈姆雷特的恋人):年轻,美丽,纯洁,不谙世事,向往爱情,对理想充满了幻想。

波洛涅斯(大臣,奥菲利娅的父亲):老奸巨滑,见风使舵。属于典型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奸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奥菲利娅的兄长):本性善良,自尊心强,但骄傲自大,心胸狭窄,防范心理极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明确的道德的观念,最终沦为他人实施阴谋的工具。

)善于运用内心独白将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欲望等多层次展示出来。如:“生存还是毁灭”、“人是万物的灵长”、波洛纽斯给儿子的临别赠言,墓地谈话和对白等六处富于哲理、文辞警辟的独白,文学史上流传不衰。

)多层次的情节线索,和生动复杂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成功的对比手法。这尤其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如老王与新王,哈姆雷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霍拉旭、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等。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结合。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深刻的社会现实。

(六)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莎翁的戏剧成就中,语言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根据人物身份、处境的不同而选用特点的语言,使剧中各种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

1人物独白

独白,亦称内心独白,是人物内心的流露。它既可以起到交待剧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莎士比亚把这种最为直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段艺术化,深入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质,塑造出哈姆雷特这样的艺术典型。通过作品中主人公大段的独白,观众可以进入这位丹麦王子的灵魂深处,理解他的忧郁、痛苦、矛盾,进入他的世界,同他一起激昂、悲愤。独白对塑造哈姆雷特这一人物的性格、内心的矛盾冲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双关语

双关语属于修辞手法,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它常利用词语的音与义的关系,同时观照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里”两重意思。哈姆雷特》的双关语种类丰富,使作品读起来有妙语连珠之感。《哈姆雷特》在第三幕第二场中,当国王问哈姆雷特“过得好吗?”的时候,他又说了一句“疯话”:“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答非所问,却足以令国王惊慌。 莎士比亚诙谐而又不乏诗意的双关语,不仅使剧作充满妙趣和才智,使观众享受到他卓越的语言才华,而且其本身也是莎士比亚作为莎剧这样一个特定文本的创造者主体意向的真实映射。

3、 比喻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打比方”, 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莎剧人物人物语言中频频出现的比喻,会找到很多表现人物心理特征的材料。 如第三幕第一场中,奥菲利娅这样形容哈姆雷特:“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象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奥菲利娅对哈姆雷特发疯一事的痛心,就好比以为音乐家听到不和谐的音乐般痛苦。

六、问题争议

对于哈姆雷特艺术形象的理解与认识,历来就有争议,这是因为他复杂的性格特点造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思考练习】

1、概括哈姆雷特一文的主题思想。

2、《哈姆雷特》表现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3、简析本剧的语言艺术。

4、什么是悲剧?如何认识理解《哈姆雷特》的悲剧美?

【相关参考资料】

一、评价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16世纪著名戏剧家本·琼生称莎士比亚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整个世纪”。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明确提出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致斐拉萨尔》,1859419),这是对莎士比亚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恩格斯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坛上这样的一个“巨人”。

歌德,这个莎士比亚的最大的崇拜者,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称为“一个巨大的、生机勃勃的集市”。他说,那其中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故国:“每一处都像英格兰———四面环海,被雾和云笼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 ”歌德是个莎士比亚迷。1770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歌德因为崇拜莎士比亚而迁居斯特拉斯堡学习法律。

资料

国际著名拍卖公司苏富比2006525在香港展出当今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莎士比亚剧集首版(1623年版) 。此剧本是17世纪中期原装版,牛皮封面完好无损,同类珍藏本于私人收藏界仅存一册,自二次大战后在伦敦拍卖所见最完好的版本之一,估价约港币3500-4900多万元。

这部剧集于莎士比亚辞世七年后才整理出版,收录了三十六个剧本,其中十八个当时从未面世。出版时仅售二十先令,共发行七百五十本,现时只有三分之一存于世,而大部分残缺不全。这次展出的由威廉斯图书馆珍藏的近乎簇新的版本,其十七世纪中期原装牛皮封面完好保存至今。此版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载有丰富的手写笔记及注释,是自二次世界大战后于伦敦拍卖会出现的两个最完整的莎翁剧集版本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abbf700066f5335a8121d7.html

《哈 姆 雷 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