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8-11-21 05:46: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1 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dí kuì退 xiè气 阻遏è

suí 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 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ang 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zè歪 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着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3 蜡烛】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 fú chuāi在怀里 shuāi

淹没mò (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 gōng) 鞠躬 (mù)

3.解释下列词语。

(1)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第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 láng zhī粉 惊骇hài

qiè 野蛮mán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2)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水池,一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第5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 yán yì立 荒谬miù chōng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2)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台湾女作家聂华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6 阿长与《山海经》】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 wù 书斋zhāi 震悚sǒng jié问

(点拨:“憎”不要误读成zèng,“恶”、“诘”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2)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2)《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选自《朝花夕拾》,你还能写出两篇出自这部散文集的文章题目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第7 背影】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丧sāng chāi使 sù 蹒跚pán shān

tuí唐 zhù

点拨:注意多音字“丧”、“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满院狼(jí) (yíng) (tiē)

(xiè)

点拨:不要把“藉”误写为“籍”,“莹”误写为“萤”。

3.解释下列词语。

(1)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2)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3) 赋闲:失业在家。

(4) 勾留:短时间停留。

(5)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 触目伤怀:看到(眼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7)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8) 颓唐:衰颓败落。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

【第8 台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kāi nián 尴尬gān gà 凹凼dàng

2.解释下列词语。

(1)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2) 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台阶》的作者是当代小说家李森

【第9 老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取缔dì yǔ yì 愧怍kū 骷髅lóu

2.解释下列词语。

(1) 凑合:将就。 (2) 滞笨:呆滞笨拙。

(3) 愧怍:惭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老王》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着名学者、作家(称谓)是着名小说《围城》的作者。

【第10 信客】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pí气 è zhōu

伎俩jì liǎng 吊唁yàn

2.解释下列词语。

(1) 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2)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3)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4)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信客》的作者是着名学者余秋雨,文章选自《秋雨散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11 中国石拱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xiáo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肖”不要误读成xiao.

2.解释下列词语。

(1)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2)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风格。

(3) 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4)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独一无二。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体裁),作者茅以升,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称谓),着有《中国古桥与新桥》。

【第12 桥之美】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í和 浮萍p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1)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2) 驻足:停止脚步。

(3)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用恰当词语填空。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桥之美》的作者是着名艺术大师吴冠中。

【第13 苏州园林】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xuān xiè 嶙峋lín xún lòu

蔷薇qiáng 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1) 嶙峋:枯瘦的样子。

(2)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钧,字圣陶,我国着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称谓)

【第14 故宫博物院】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额枋fāng 金銮luán殿 zǎo

qìng liú金 pán 鳌áo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2)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故宫博物院》的作者是黄传惕。

【第15 说“屏”】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è guī房 cāng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 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2) 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3) 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2.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说“屏”》的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着有《说园》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16 大自然的语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méng 销声nì迹 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称谓) (人名)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17 奇妙的克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pēi 蟾蜍chán chú 两栖qī类

分泌mì bīn 繁衍yǎn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谈家桢。

【第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ún 骨骼gé yī 潮汐xī

尘埃āi guī 追溯sù

点拨:“臀”不要误读成dian

2.解释下列词语。

(1)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3) 致密:细致精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西莫夫是美国着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称谓)

【第19 生物入侵者】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咎jiù fān 扼è制

2.解释下列词语。

(1)束手无策:比喻没有任何办法对付。

(2)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3)归咎:归罪。(4)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2)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入侵者》的作者是梅涛。

【第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喷嚏tì jiáo饼干 cáo 面颊jiá

点拨:注意多音字“嚼”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2)过滤: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3)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你当然知道,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而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愉快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你一定会听见的》的作者是桂文亚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21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ǎn 阡陌qiān mò tiáo yì

jiàn 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 :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10)及郡下,太守。 及:到。: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往。 :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人来此绝境,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渔人“访问桃花源”的两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届。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人来此绝境,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巨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名诗人。

【第22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xīn 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fán

yū泥 zhuó 清涟lián xiè玩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2)惟吾德 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

(4)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多。

(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7)亭亭净植。 植:立。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丁)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习惯。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点拨:重点理解“观”“亵玩”等词语。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明说过。

点拔:重点理解“鲜”“闻”等词语。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点拨:重点理解“宜”“众”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陋室铭》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默写《爱莲说》第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代) 哲学家周敦颐。

【第23 核舟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mǐn wǎng yí 八分有奇jī

ruò篷 sǎn guān rán

jí zhuàn 壬戌rén xū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指雕刻。

(2)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模仿,指雕刻。

(3)贻余核 贻:赠。

(4)高可二许。 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首昂视。 :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右臂支船。

诎通屈 解释为:弯曲

(2)左手倚衡木。

衡通横 解释为:横放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 解释为:挑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盖大苏泛赤壁云。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之。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窃八;为篷,为,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点拨:注意“罔”“箬”“篷”等字的字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点拨:重点理解“罔不”“因”“象”等词语。

(2)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重点理解”峨”“冠”“髯”“为”等词语。

(3)苏、黄共阅手卷。

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点拨:古代汉语数词后往往省略量词,翻译时要补上。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点拨:重点理解“比””卷底等词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点拨:重点理解“视端容寂”“若……然”等词语。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点拨:重点理解“曾””盈“简”“修狭”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字子敬,明朝文学家。

【第24 大道之行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jǔ能 mù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

点拨:注意多音字“与”“分”“恶”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人不独亲其亲。 亲:……为亲。

(2)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3)货恶其弃于地。 恶:憎恶。

(4)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作:兴起。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 解释为:选拔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点拨:重点理解“与”“信”“修”等词语。

(2)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点拨:重点理解“亲”(-“亲”意思足“……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点拨:重点理解“分”“归”等词语。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白己谋私利。

点拨:重点理解“恶”“弃”等词语。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奸邪之谋不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点拨:重点理解“兴”“乱”“贼”“作”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大道之行也》一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这部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共49篇。其中“礼运”部分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人名)答问的着作。

【第25 杜甫诗三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ì sāo zān

yú yù 幽咽yè

点拨:注意多音字“咽”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人归鸟 :眼角。

(3)会当凌绝顶 会: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老翁逾墙走 逾:越过。

(6)三男 :防守。

(7)二男新战死 新:最近。

(8)夜久语声绝 绝:消失,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石壕吏》中表明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点拨:“搔”“簪”等字容易写错。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默写《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2.杜甫,字子美,唐朝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26 三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quē xī xiāng tuān

yǎn shù zhǔ引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夏水襄陵。 襄:上。

(2)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疾:快。

(4)绿潭。 :急流的水。

(5)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实在。

(6)属引异。 属:连接。 引:延长。

(7)哀转久绝。 绝;消失,停止。

(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飞漱:急流冲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夏季水势之大的句子是流之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以渲染三峡凄清悲凉气氛的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点拨:“阙”“曦”“襄”等字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点拨:重点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词语。

(2)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点拨:重点理解“素湍”“回清”等词语。

(3)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点拨:重点理解“清”“荣”“峻”“茂”等词语。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回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点拨:重点理解“属”“引”“绝”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描写三峡四季景色的内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林寒涧,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点拨:这三段分别描写了三峡夏、春冬、秋等四季景色。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人名),北魏(朝代) 地理学家(称谓)

【第27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uí lín zǎo 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 :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6)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4)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人名) 南北朝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称谓)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

【第28 观潮】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艨艟méng chōng 乘骑jì gě

qiú 僦赁jiù lí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 方:当……时。出:发,起。

(2)仅如银线。 仅:几乎,将近。

(3)弄旗标枪 弄:舞动。 标:树立、举。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6)虽席地不容闲。 容:许,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与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的作者是宋朝周密。

【第29 湖心亭看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cuì衣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 定:完了,结束。

(2)余拿小船。 拿:撑,划。

(3)雾凇沆砀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6)及下船。 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第30 诗四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hè锄 候骑jì

dū护 yān tún

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 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 但:只。

(3)人大荒流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故乡水 ;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着名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着名诗人王维。字摩,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朝,(朝代)着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着名爱国诗人陆游。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爱莲说

周敦颐

【人物介绍】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常考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整体把握】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人物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人来此绝境,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重点注释】

1、缘溪行缘: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8、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

9、具答之具:详尽

10、咸来问讯咸:

11、率妻子**子: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3复出焉复:再 14、无论魏晋 无论: 更不必说

15、延至其家延:邀请16、处处志之志:作标记

17、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津:渡口

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22、欣然往。:计划 23寻病终。寻:不久

【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常考点】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整体把握】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陋室铭》知识点整理

刘禹锡

【人物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重点注释】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重点句子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常考点】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

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整体把握】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核舟记

魏学

【人物介绍】

魏学(约1596--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全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许。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之。

船头坐三人,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右膝,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衡木,右手攀右,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篷,为,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 有:通“又” 可:大约; 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 盈:满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6、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 了了:清楚明白

9、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冠:高高的帽子。 为:是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11不因势象形。 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雕刻。

12、尝贻余核 贻:赠 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14、雕栏相望焉。 相望:左右相对 15、石青之。 :涂

16东坡现右足 现:露出 17、如有所语。 语:说话

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19首昂视。 :举

19、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20、其船背稍夷 夷:平

【重点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手卷 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 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 译文:曾经赠给我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常考点】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答: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总--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感。

三峡

郦道元

【人物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全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林寒涧,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重点注释】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襄: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绿潭 :急流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 下霜的早晨

7、飞漱其间 飞漱:冲刷 8、属引 属:连接; 引:延长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

13、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

14、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1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林寒涧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长啸,属引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常考点】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 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答:晴霜初旦,林寒涧。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素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常有高猿长啸”,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人物介绍】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注释】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亲:……为亲。 亲:亲人、父母

3独子其子 子:……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业 归:女子出嫁

5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作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重点句子翻译】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译文: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6、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7、是故谋闭而不兴。 译文: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常考点】

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1)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2)各种年纪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3)尤其对、孤、独、废疾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答:两方面,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社会公德。

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天下为公

【整体把握】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全文可分三层: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观潮

周密

【人物介绍】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全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翻译】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几里,满眼都是戴着首饰的妇女,穿着华丽的游人,车马堵塞了道路,吃的用的各种东西都有比平时贵了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重点注释】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方:当……时 出:发、起 仅:几乎、将近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 . 略:一点点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

11、艨艟数百 艨艟:战船

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满眼

1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高

1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都是租用的意思。 虽:即使 容:许、使

【重点句子翻译】

1、方其远出海门。 译文: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每岁京浙江亭教阅水军。 译文: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译文:一会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译文: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6、人物略不相睹。 译文: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7、则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随波而逝。 译文: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8、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9、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译文: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

10、而旗尾略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11、珠翠罗绮溢目。 译文: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常考点】

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答: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答:“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答: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7、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整体把握】

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3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

4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人物介绍】

张岱(1597~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重点注释】

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小船,用衣炉火。 拿:撑,划。 :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6、上下 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重点句子翻译】

1、有两人铺毡对坐,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常考点】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然后,作者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答谢中书

陶弘景

【人物介绍】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重点注释】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沉鳞竞跃。欲:将要。: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常考点】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全文翻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考试范围】

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望岳产生登岳的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9、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年)唐朝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还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 字梦得 ,汉族。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全文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考试范围】

1、表现不同腐朽势力妥协奋斗向上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刘禹锡的《秋词》: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字浩然。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全文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考试范围】

这首诗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介绍】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全文翻译】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考试范围】

《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介绍】

李白(701228-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

【全文翻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考试范围】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全文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考试范围】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者介绍】

李白(701228-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

【全文翻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考试范围】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融,别是一番风味。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字浩然。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全文翻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考试范围】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全文翻译】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考试范围】

1、写农家朴实好客的句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拓展:《桃花源记》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拓展:孟浩然《过故人庄》热情好客的句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4、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5、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6、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7、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介绍】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孟浩然合称“王孟”.

【全文翻译】

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考试范围】

1、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石壕吏

杜牧

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全文翻译】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去从军。

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相州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

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考试范围】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4f4b9799b89680202d82509.html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