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 专题05 课内诗歌(必修3-4)过关检测(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0-04-10 07:38: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05 课内诗歌(必修3-4)过关检测

★★ 必修三 ★★

蜀道难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鱼(fú) 言(lóng) 岩(chán) 飞(tuān)

B. 喧(huī) 崖(pīng) 吸(shǔn) 黄(hú)

C. 崔(wéi) 嵘(zhēng) (shēn) 万(hè)

D. 猿(náo) 秦(sè) 咨(jiē) (zī jū)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秦塞(sài)。

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国何茫然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B. 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参、井: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 朱颜 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 以手抚膺坐长叹 抚膺:抚摸着双腿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抚膺:抚摸着胸膛。

3.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题中B项,古义:回环曲折;今义:按九成折算。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噫吁!危高哉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来哉

B.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 ①不秦塞通人烟 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

D. ①手抚膺坐长叹 ②何解忧,唯有杜康[来源:学科网]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以”都是介词,用。A项,“乎”,①表感叹;②表反问。B项,“然”,①形容词词尾,②代词,这。C项,“与”,①介词,跟;②连词,和。

5.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义愤填膺 扪心自问 曲折莹回 楹联

B. 一夫挡关 豺狼之心 望帝啼鹃 崔嵬

C. 峥嵘岁月 面目狰狞 开门辑盗 湍急

D. 敷衍塞责 气魄宏伟 闻名遐迩 咨嗟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中A项,莹—萦;B项,挡—当;C项,辑—揖。

二、情景式填空。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两句极写蜀道的高峻雄奇,不可攀越。

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3.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4.李白《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5.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运用夸张的手发写蜀山之高险,真可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来源:学§科§网]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的句子是“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7.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8从李白《蜀道难》一诗“ ”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叹息。

9.李白《蜀道难》中,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10.李白在《蜀道难》中“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11.李白《蜀道难》中,虚写映衬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

12.李白在《蜀道难》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13.李白在《蜀道难》中“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两地之间少有往来。

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化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15.《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 ”两句摹写出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

1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了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 ”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 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空鸣的场景。

【答案】1.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地石栈相钩连

4.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来源:学科网]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6.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7.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来源:学,科,网Z,X,X,K]

8.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9.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10.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12.噫吁嚱 危乎高哉[来源:学科网]

13.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

14.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地石栈相钩连

15.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16.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

三、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小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 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2. 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3. 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4. 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答案】1. “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通篇都有夸张手法的运用。

2. “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3. 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4. 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解析】1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给出具体的手法夸张和点面结合,答题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的分析即可,如“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扪参历井仰胁息”为夸张的手法。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意境的题目,题干中给出“凄清”“惊险”的要求,答题时列出具体的诗句分析即可,如“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3此题要求概括意象的特征,注意结合诗中的句子“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等概括“逶迤千里,峥嵘高峻”的特征。

4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征的题目,注意从句式的选用等角度分析,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等句式的选用,显现出“散文化”的特征。

杜甫诗三首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hè) (zhǔ)清 (xiāo)条 环(pèi)

B. (liáo)倒 千(zài) (diāo)零 (lù)水

C. 霜(bìng) 青(zhǒng) (chán)于 (jīng)门

D. (sù)漠 (xǐng)识 (jiē)尔 暮(zhēn)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潦倒”的“潦”应读“liǎo”,“千载”的“载”应读“zǎi”;C项,“霜鬓”的“鬓”应读“bìn”;D项,“朔漠”的“朔”应读“shuò”。

2.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无边落木下          萧萧:纷纷树叶被风吹落word/media/image4_1.png声音。

C. 一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D. 江间波浪涌          兼天:连天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萧萧”应为“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3.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word/media/image4_1.png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 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 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此题以选择题的方式综合考核诗歌的内容,题中D项,“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4.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 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 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此题以选择题的方式综合考核诗歌的内容,题中B项,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5. 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 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 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word/media/image4_1.png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分析错误。颈联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故选C。

二、名句默写。  

(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孤舟一系故园心

(3)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

(6)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 ⑴塞上风云接地阴 ⑵丛菊两开他日泪 ⑶白帝城高急暮砧 ⑷独留青冢向黄昏 ⑸画图省识春风面 ⑹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同时注意“丛”“冢”的写法。

三、阅读《登高》,完成后面各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2.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1. 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2. 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3.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特点即可。

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特别是前三联,“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又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句内对仗“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考生据此分析即可。

2此题考核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主要概括诗歌的画面特征,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此题注意围绕“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描绘,然后概括“雄浑壮阔”的氛围和“悲凉”的气氛。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起到生动形象、意境广阔的作用。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答题需要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删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原因。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②兼天涌:波浪滔天。③接地阴:风云盖地。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上天下地,眼前江水,眼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句,显得气势磅礴,波浪连天,何其磅礴;风云接地,天地浑然一体,从俯视到仰视,又从仰视到俯视,整体展现出壮阔博大的景象。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賞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肖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从“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句,可见充满对秋季万物凋零的悲涼之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出诗人心系故园,思念家乡之情;抒情方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本诗是两者结合,既有借景抒情,也有直接抒情。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2)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需要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说的是昭君生前的家落、死后的孤寂,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①。因为画师的无耻和汉元帝的昏庸无能,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②)。而“环珮空归夜月魂”写她魂魄空归,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③。

(2)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在昭君,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抒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最终也未得一展抱负。而昭君也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悲己之情。

琵琶行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曲罢曾教善材服,装成每被秋娘妒。 B.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涕妆泪红阑干。

C.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顷。 D.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坐重闻皆掩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材”的正确书写为“才”,“装”的正确书写为“妆”;

B项,“涕”的正确书写为“啼”;

C项,“顷”的正确书写为“倾”;

D项,“坐”的正确书写为“座”。

故选Aword/media/image6_1.png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贾人妇  委身:托身,这里是嫁 六百一十六言 凡:总共

B. 弦弦掩抑声声 思:悲伤 莺语花底滑 间关:鸟声婉转

C. 东船西舫言 悄:静 如听仙乐耳明 暂:暂时

D. 四弦声如裂帛 一:同时 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义的能力。注意举一反三,多迁移运用;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词性;文言实词的记忆方法:1.联系课文内容记忆;2.记少不记多,即对自己熟悉的,能联想到的义项可以不必记忆,要记平时不熟悉的义项。

A项,“委身为贾人妇”的意思是:嫁给商人做妻子。委身:托身,这里是嫁。“凡六百一十六言”的意思是: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凡:总共。A项正确。

B项,“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意思是:每一弦每一声都藏着悲伤的情绪。思:悲伤。“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意思是:宛如婉转的黄莺在花底流畅地鸣叫。间关:鸟声婉转。B项正确。

C项,“东船西舫悄无言”的意思是:东西的船只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音。悄:静。“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意思是:就好像听见了仙乐一般,耳朵一下子就清亮了。暂,不应译作“暂时”,而应译作“一下子”。C错误。

D项,“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意思是:四根弦同时发出一声如裂帛般粗重浑浊的声音。一:同时。“却坐促弦弦转急”的意思是:退回坐好,拧紧琴弦,琴弦声再次急促地弹奏起来。却:退回。D项正确。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所用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

A.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例句:手法为互文,应理解为“主人下马在船,客下马客在船”。

A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东西植松柏种梧桐,左右植松柏种梧桐”。

B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将军百战死十年归,壮士百战死十年归”。

C项,是互文修辞,应理解为“不以物喜己悲”。

D项,不含修辞。

故选D。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C

【解析】A项,“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项,“反衬……成功”说法不当。D项,“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5.下列各句中,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订还是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来全面考虑。

B.处在“阿拉伯之春”漩涡中的叙利亚和利比亚,可说“同是天涯沦落人”,而不同的是,利比亚的卡扎菲已被西方武力支持的反对派打死,叙利亚的巴沙尔还在苦苦地挣扎中。

C.官场混迹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用尽了积蓄,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真叫人不得不说一句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好郁闷”啊。

D.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突现人物内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C项,“司马青衫”常用来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二、情景默写

①《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以通感手法表现琵琶大小弦演奏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

③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 ,________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④《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来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⑤《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女高超word/media/image7_1.png技艺和惊心动魄的音乐感染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答案】 (1).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4).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5).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琵琶”“嘈嘈”“呕哑”“嘲哳”“舫”。

3、阅读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琵琶行》小序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时间、地点、背景、成诗的背景经历和动机。作用:交代了作者的经历,交代了琵琶女的身世,奠定感伤的基调)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解析】这厮一道考核诗歌序言的内容和作用的题目,注意先概括内容“时间、地点、背景、成诗的背景经历和动机”,作用注意本身的内容: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诗歌正文的关系: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的概括。

2.思索《琵琶行》word/media/image8_1.png线索是什么?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

【答案】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word/media/image8_1.png结构的题目,要求回答诗歌的线索,后面的题干“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可知是“琵琶女的弹奏”,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的分析,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女奏《霓裳》《六幺》”“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州司马青衫湿”具体的描写分析对琵琶女演奏的描写。

点睛: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

3.在《琵琶行》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答案】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形象的题目,首先明确形象的特征,根据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可知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二者联系的诗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4.《琵琶行》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是互文,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这些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意的悲凉,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景物描写word/media/image8_1.png作用的题目,首先对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特征,再分析情感,分析作用注意景物的内容和情感的关系,前六句交代了时间、地点、背景,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点睛:此题考核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主要概括诗歌的画面特征,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5.第二段的音乐描写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描摹方法?

【答案】用了比喻描写音乐的美妙与技艺的高超,从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几个方面来比喻四根弦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此外还用了拟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环境还烘托乐曲的优美,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手法的题目。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主要运用比喻,视听结合、侧面描写等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比喻,“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6.找出其它段落中写景的句子并谈谈作用。

【答案】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作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找到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和情感的关系,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突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绕船月明江水寒”突出琵琶女身世的凄苦;“黄芦苦竹绕宅生“突出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

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李商隐诗两首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是

A.锦(sè) 琴(xuán) 海(cāng)

B.梦(xiǎo) 然(mǎng) 虎(lǚ)

C.晓(chòu) 马(wéi) 杜(juān)

D.宵(chè) 贵(fēi) 人(jiāo)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琴弦(xián);B项,惘然(wǎng);D项,宵柝(tuò)。

2.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

C.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题中B项,“枉”应为“惘”;C项,“霄”应为“宵”;D项,“季”应为“纪”。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迷惘,茫然

D.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闻:徒然去打听

【答案】D

【解析】D项,“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4.下列各句中对《锦瑟》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大意是,一晃我年已半百,回忆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颈联诗人回想往事禁不住眼泪如珠地流下,往事如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篇首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项,“全篇是一首咏物诗”有误,本诗不是咏物诗,是以篇首二字“锦瑟”作为标题的摘字体无题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之一。

B. 李商隐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C.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表现出意蕴深厚的朦胧美。

D. 《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是第二首,它与前一首的基调大不相同,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D项,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

二、名句名篇默写

(1)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2)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3)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答案】 (1)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2)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万里悲秋常作客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砯”“壑”“惘”的写法。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 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中又何人。

1. 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_____诗,且都是以_______________事件为题材。

2. 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至今日。极具讽刺意味。

B.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C. 《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D.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3. 有人评论说《马嵬坡》一诗虽嘲讽了唐玄宗,但也表现了对他的同情。说说看哪些诗句表现了同情。

【答案】1 咏史 马嵬之变

2 C

3 诗中也包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同情,诗前两句暗示了玄宗迫不得已赐死杨贵妃,但仍不忘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内容。按照题材,诗歌分为咏史诗、这两首诗都属于咏史诗,都是以“马嵬之变”为题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见解。

2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题中C项,“《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玄宗能当机立断,终属“圣明”,但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昧的陈后主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这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盛赞唐玄宗”。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前两句暗示马嵬赐死杨贵妃,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1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诗中的句子简要分析。(4分 )

2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3分)

【答案】1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华年流逝的伤痛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如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写诗人遥望沧海,对景伤情,哭悼美好往事。“玉生烟”又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但又不能把握和亲近的理想景色。(4分;感情2分,举例2分。)

2颔联含义:(我)对美好的情景却又是飘渺的梦境感到迷惑,只能将伤感思念之情托付给杜鹃。(或:我曾经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 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迷”、“托”二词刻画出诗人无端陷入困境,又无力自拔寻求寄托的真实心态。(3分;颔联含义1分,心态2分。)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从整体入手,结合标题、作者、重点意象、抒发情感的词、句理解诗句,进而把握诗歌情感。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如:望帝春心、杜鹃。找出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惘然、泪。抒发情感的句子:思华年、珠有泪、玉生烟。回答要点:根据全诗重点意象和抒发情感的句子,写出诗歌的情感。

2.首先正确审读题干,本题涉及两问,第미“理解诗歌颌联的含义”,首先要明确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所包含的意义。理解关键词“梦"杜鹃”等,确定感情基调。第二问分析“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和第一问的内容密切相关。要结合诗句本身,把这两个字还原到诗句中,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颌联的含义,突出“迷"、“托”两字本身的意义,从而体会作者的心态,组织答案。

★★ 必修四 ★★

柳永词两首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罗(qí)   钓(sǒu)   差(cēn)

B.凝(yè) 雨(zhòu) 管(qiāng)

C.天(qiàn)(qì)(shē)

D.珠(jī)(dī) 切(qī)

【答案】D

【解析】A项,“绮”应读“qǐ”;B项,“噎”应读“yē”;C项,“骑”应读“j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嬉戏  暮蔼  谒见  晓风残月

B.凋谢  清秋  清秀  良辰好景

C.寒蝉  萧鼓  婵媛  菱歌泛夜

D.清嘉  佳丽  搏弈  兰舟催发

【答案】B

【解析】A项,“蔼”应为“霭”;C项,“萧”应为“箫”;D项,“搏”应为“博”。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异日图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翠幕(挡风的帘子)

桂子(深秋)

C.对长亭(傍晚)

都门帐饮(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年复一年)

冷落秋节(凄清)

【答案】B

【解析】B项,“三秋”应为“秋季”的意思。

4.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华,写法是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赞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

C.“天堑无涯”意指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答案】D

【解析】D项,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正确,但能够“穷奢极侈”的不是普通的市民。

5.下列对《雨霖铃》一词的理解,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象,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象刻画心理。

D.这首词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答案】A

【解析】A项,“全词围绕‘悲秋’构思”错,应围绕“伤离别”构思。

、名篇默写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                    ”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                    ”,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滕老树昏鸦,          ”,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雨霖铃》中虚写别后情景,想象前路空旷迷茫,表现作者孤独和迷惘情绪的句子是:                                          

4柳永在《雨霖铃》中表达古今不变的离别之愁的句子是:                                          

【答案】 1.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杨柳岸  晓风残月  小桥流水人家   3.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4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柳”“晓”“霭”“堪”“清”。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靧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卷”与“推”都是动词,但从词语的形象性来看,“卷”胜于“推”。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据说曾引起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之志,这两句美在什么地方?

【答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因而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或:这两句把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景物高度浓缩在词句中,让人产生广泛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对这两句的赏析,可以从“三秋”与“十里”——描写的时间与范围、“桂子”与“荷花”——描写的对象等角度分析。

3.这首词中使用了很多数词,这些数词在表意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词中有许多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解析】数词是用来修饰词中使用的物象的,在这首词中,柳永使用的数词有“十万”“三”“十”等,这些词多表示数量的庞大,带有夸张的意味,使词具有了豪放的色彩。符合这种意思即可。

四、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题。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节令。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氛围,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

2.《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概括性。

【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苏轼词两首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公(jǐn) 萧(sè) 巾(lún) 尽(táo)

B. 切(qī) 那(chà) 鞋(wáng) 病(jūn)

C. 暮(ǎi) 连(lèi) 支(chēng) 料(qiào)

D. 雨(zhòu) 拜(chóng) 切(pò) 糊(m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项,“纶巾(lún)”应读“guān”;B项,“芒鞋(wáng)”应读“máng”;C项,“连累(lèi)”应读“lěi”。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慰藉 销毁 羽扇伦巾 瞠目结舌

B. 焦躁 坐标 变本加厉 缘木求鱼

C. 吟啸 竣工 哄堂大笑 怀瑾握玉

D. 狼狈 蓑衣 关怀倍至 迫不及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C项“怀瑾握玉”应为“怀瑾握瑜”;D项,“关怀倍至”应为“关怀备至”。故选B。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一尊还酹江月 B. 被甲上马

C. 早生华发 D. 竹杖芒鞋轻胜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文言文通假字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项,“尊”通“樽”;B项,“被”通“披”,穿上;C项,“华”通“花”。故选D。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浪(冲刷)尽,千古(有功业)人物

B.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俊奋发)

C. 谈笑间,(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D. 一(同“樽”,酒具)还酹江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C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意思是“周瑜在说笑间就把曹操的百万大军烧光了”,这里“樯橹”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曹操水军。故选C。

5.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 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 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 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故选C。

二、根据情境提示,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夸张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句子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淡定、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

(4)《定风波》词中描写词人归途中遇雨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5)《定风波》词中“ ”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同时传达出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的人生哲理。

【答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5)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三、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无奈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2.作者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答案】作者在赞美大好河山和追怀英雄人物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对作者流露出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在词的结尾,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四、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题。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写胸臆”语分析即可。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

【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

辛弃疾词两首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憔悴 雄才大略 苍皇 哗众取宠

B. 愤概 谋取利益 东篱 发号施令

C. 南渡 徒然虚度 锦书 矫揉造作

D. 薄雾 惊慌失措 合谐 鸦雀无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A项,苍皇——仓皇;B项,愤概——愤慨;D项,合谐——和谐。

2、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 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 词必须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 宋词也有以婉约的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多用典,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该题选项的内容涉及人物的姓名字号,作品,风格流派还有关于词牌的知识,在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A项,“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错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词人。C项,“词必须有词牌和题目”有误,有的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例如柳永的《望海潮》就只有词牌。D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用“婉约的手法”写的,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故选B。

3、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朝廷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达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D.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来源:Zxxk.Com]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用典的作用。首先要分清诗歌中用典类型:正面用典(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而不做任何修改)、反面用典(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翻新用典(在典故的含意下前进一步,使之产生出新的一层含意来,借以表情达意)等。本词中用典较多,先读懂全词,再结合典故的意思,区分用典的类型,结合全词的内容,分析各个典故的作用。A项用的是刘义隆典,B项用的是廉颇典,C项用的是刘裕典,D项用的是孙仲谋典。做题时,要注意典故涉及的人物、事件、作用是否对应。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可知,C项,张冠李戴,不是赞扬孙仲谋,而是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作者用刘裕的典故,写刘裕出身贫寒,历经百战开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典故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故选C。

4.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区别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方法是: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可以还原三个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而借代只能是一个。本题中,A项,“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B项“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D项,“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句中借代少女。这三项均为借代,而C项中的“雪”是借喻,比喻浪花。故选C。借喻和借代的区别:1、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2、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3、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4、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5、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6、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7、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

5、对下列词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交代出登临的季节、地域的辽阔;第二句写江河景象,长天空阔,无际无涯,水天相接,秋意无边。

B.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写山,既写了山的形也为山传了神。“玉簪螺髻”是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山的形状,“献愁供恨”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山的“神情”。

C.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写登楼眺望时的环境。照应题目,点明地点、人物,并进一步交代登楼的时间。

D.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四句写诗人登楼的种种表现,抒发他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苦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玉簪螺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献愁供恨”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因此本题选B项。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定风波》中用带有春风、斜阳等意象的两句诗“        ”和“        ”,抒发了自己经历风雨之后的感受。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描写当年亭台楼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3)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面对廉颇咄咄逼人的挑衅,门客在规劝蔺相如时指出了自己离开内外亲属前来投靠蔺相如的原因是“                。”

(4)陶渊明《归园田居》里,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的束缚,向往过去自由生活的对偶句是:“                。”

(5)《兰亭集序》中“                ”这两句话,记载了在兰亭聚会时王羲之从高、低两个视角描绘天空的无边和自然界事物的繁多。

【答案】(1)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解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春风、斜阳等意象”“亭台楼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自己离开内外亲属前来投靠蔺相如的原因”“厌倦官场的束缚”“从高、低两个视角描绘天空的无边和自然界事物的繁多”,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峭”“榭”“羁”的写法。

三、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这三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从写景抒情的角度看,还是移情入景。“献”“供”是人特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山,是拟人;“玉簪螺髻”是把山比喻为玉做的簪子和美女的发髻,是比喻。作者把自己的悲愤之情注入自然景物,在表达技巧上是移情入景。

【解析】这三句是作者登楼远眺所见之景,在作者的视野中,江山之美,如“玉簪螺髻”,是比喻;而作者满怀悲愤之情所见之远山,又“献愁供恨”,是拟人,也是移情入景。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分析说明。

【答案】①作者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登临意”。②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③再用张翰、许汜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这种情感。

【解析】作者的“登临意”,是这首词的核心,登高望远,怀乡忧国,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为了表达这种思想情感,先写登临景,再直接写自己的行为,最后用一连串的典故暗示。能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即可。

四、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舞榭歌台”“风流”“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舞榭歌台”是吴国承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解析】此两句承“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来,可见与眼前所见之吴国遗迹有关,再联系孙权的雄才大略,就不难发现这几个词的象征意义。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无一言谈眼前事,所说的是“千古”“想当年”“四十三年”,但无一句不讽今。请结合词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古讽今的。

【答案】①起首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②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③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④以廉颇自比,表现的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的最大特点是今昔对比、借古讽今或怀古伤己。要结合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当时南宋的现实、作者的处境和心情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寻(mì)   惨(qī) 女(ɡōnɡ) 染(jiàn)

B.憔(cuì) 魂(xiāo) 尺(zhī) 称(nì)

C.两(zhǎn) 赫(xuān) 依(ɡuī) 守(kān)

D.息(qī) 阳(chóng) 丽(mí) 韵(xié)

【答案】C

【解析】A项,“渐”应读“jiān”;B项,“咫”应读“zhǐ”;D项,“靡”应读“m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B.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疾!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答案】D

【解析】A项,“消”应为“销”;B项,“燕”应为“雁”;C项,“疾”应为“急”。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薄雾浓云愁(漫长的白天) ②有暗香袖(充满) ③莫道不(极度的欢乐) ④凄凄惨惨(悲愁、哀伤的样子) ⑤憔悴(损害) ⑥独自得黑(怎么、怎样)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答案】D

【解析】③“销魂”的意思为“极度的悲伤”;⑤“损”的意思相当于“煞”。

4.下列对各句所表现的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A.豪放、雄浑、旷达、哀婉、缠绵

B.旷达、豪放、清新、哀婉、清新

C.雄浑、豪放、清新、缠绵、旷达

D.豪放、旷达、旷达、缠绵、清新[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A

【解析】在了解整首诗词的具体风格基础上,把握句中所表现的风格,进行对应即可。

5.对下列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长昼难挨,于环境和气氛的描写中,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B.“佳节又重阳”,点明节令。重阳节是团聚之节,团聚之节偏不团聚,于是孤单寂寞之感油然而生。这一句是全词的关键句,词人对丈夫的脉脉相思,全从此句暗示出来。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两句从夜间情景落笔,写因天气寒冷词人夜半被冻醒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了词人的凄苦心情,集中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不要说此情此景不伤人啊!当西风把帘子吹起的时候,你看,篱畔的菊花正茂,而我自己却(因思念丈夫)憔悴多了。

【答案】C

【解析】C项,是写词人孤眠独寝的凄苦之感,不只是自然天气的凉。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醉花阴》中,描写主人公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并打发空虚生活而携酒赏菊的句子是“              ,         ”。

(2)李清照《醉花阴》中,点明主人公愁绪难耐,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          ”。

(3)李清照《声声慢》中“       ,        。        ”这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4)在《声声慢》中,李清照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的句子是“       ,       ,    ”。

【答案】 (1).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2).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3).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4).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解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篱”“盈”“销”“觅”“戚”,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题。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简要分析“佳节又重阳”一句中“又”字的表意效果。

【答案】一个“又”字,将过去与丈夫团聚的欢乐与现在一人独处的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佳节相同,而过节的气氛不同,突出了作者的寂寞伤感之情。

【解析】此句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对丈夫不在身边的伤感之情,“佳节又重阳”中一个“又”字,有着很浓的感情色彩,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三句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把人之憔悴和西风中的黄花相比,表现了作者的寂寞伤感之情。

【解析】这是词的结尾句,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寂寞惆怅,孤独感伤。

四、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题。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声声慢》开头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具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起首三句十四个叠字,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解析】《声声慢》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历来是鉴赏的重点。可以从炼字角度、音韵角度、抒情角度等综合分析。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几句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这三句借花写人,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

【解析】这三句表面写景,表达对憔悴黄花的同情,实际上是借花的“凋败”写自己身心的“憔悴”。有双关意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aa6eb6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d.html

《人教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 专题05 课内诗歌(必修3-4)过关检测(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