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

发布时间:2019-11-19 16:47: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陈太丘与友期》比较阅读(含2019年中考真题)

一、〖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翌日(第二天),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舍弃)(离开 去后至(

尊君在通“否” 使人牵一驴入(派,让 座欢笑(全,整个

2.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的手(想要道歉),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诸葛恪跪下说:“请求您借笔让我加上两个字。”

3.甲文中元方面对客骂父亲,乙文中诸葛恪面对孙权大帝的戏谑,各有怎样的表现?请你谈谈两者的不同之处。

元方:聪明正直,直指客人“无礼”“无信”,捍卫父亲的尊严,可谓有理有据有节。

诸葛恪聪明机变,面对孙权君臣对父亲的戏谑和欠尊重,极有分寸地加上“之驴”俩字,可谓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化解了父亲的难堪,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与称赞。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便前往。亲自停止了宴席。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 (4)(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 —— B 去后乃至 ——

C 天又雨,公将焉之 —— D是日,饮酒乐 ——

1.约定 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4)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4)(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2)现在即使很快乐,怎么能不去见一面完成约定?(2)

3..() ()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

3.(4)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第一组

1.解释下列词语

过中不至 —— 尊君在不? ——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 —— 孔子亦不师周公 ——

1. 同“否“疑问语气词 曾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待君久不至,已去。

弱者抚之以仁,

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第二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1 /

2、指出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2 第二次的巧妙之处在于引用典故,既夸赞袁公,又表明父亲的功劳,两项不得罪,把自己从困境中走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3你的父亲在太丘任职,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做到这点的?。

4、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 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等待。③[yú]句末语气词。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相委而去 ——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

1.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 (4,1)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

A.期日/ B./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2.C (2)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读了[]段和[]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

4.(4)基本看法1,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五、()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 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 :“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故来奉迎。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使君何日当还。伋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 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 传》,略有改动)

译文: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路旁迎着郭伋拜见他。郭伋问:“你们为什么从大老远来(见我)?”回答:“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出迎。”郭伋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完毕后,各位孩子再次送(郭伋)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回来?”郭伋请部下官吏计算,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出巡已经回来了,比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们失信,于是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里,等到了约定的日子才进入(城里)。郭伋的为人就是如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2.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文段理解。(5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

4.(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译文:田子当宰相,三年后退休回家,将他在任得到的两千两黄金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您是怎么得到这些黄金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所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你像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期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惭愧地走出家门,到朝廷那里退还黄金,并且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赞赏她的大义,就免了田子的罪,再次任命他当宰相,还把黄金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1.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2.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3.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七、【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偷听。炊忘著④,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放竹。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志:记得。⑨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内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9、解释下列几个加点的字词。(4)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

  (3)俱委而偷听( ) (4)言无遗失( )

   9、约定 离开 偷偷地 遗漏、忘记的地方

10、上面两段文言文中都有一个通假字,请找一个,并指出所通的字。(1)

  10甲文中的尊君在不和乙文中的尔颇有所识不句中的都是通假字,通

11、用现代汉语译画横线句子的意思。(4)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11、太丘说:即然这样,只吃稀粥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12、甲乙两文都以小孩子为主人公,甲文侧重表现;乙文则侧重于表现(4)

  12、元方善于维护父亲尊严的应对思辩之才 元方和兄弟季方两人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刻苦好学精神

13.结合选文,简单分元方从小就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2)

 13、一是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二是元方自己聪明好学。

八、【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信。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姓韩的大学者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姓韩的大学者 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1)相委而去( (2)辄默记(

12.委:舍弃。辄:就,便。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 B.元方入门不顾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下车引之

冕因去 窃入学舍 冕因去 父怒挞之

13. C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4.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5.【甲】文主要表现元方 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 的品质。

15.【甲】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乙】勤奋好学

16.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16.言之成理即可。

九、(甲)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溥(张溥,明朝文学家)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通“抄”),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ūn,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日沃(浇)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像这样勤劳刻苦呢?”他回答说:“不过用这种方法勉强背诵罢了。”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名为“七录”。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幼嗜学(喜欢,爱好)

B.门外戏(玩耍,嬉戏) 即焚之(烧)

C.相委而去(舍弃,丢下) 右手握管处(笔杆)

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名称)

11.D

1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待君久不至,已去 死而后已 B下车引之 人皆贺之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 D如是者六七始已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B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中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4.读完(乙)文后,你有什么启发?(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勤奋出成果,天才出自勤奋。(注重学习方法等方面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3395e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9.html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